上巳女兒節

上巳女兒節

上巳女兒節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俗稱三月三,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夏曆三月初三,古時以夏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稱為“上巳”。三月初三為南鄉峻嶂山的廟會節場,香船游肪停滿燒香濱。

概述

上巳女兒節上巳女兒節
佩蘭祓禊,曲水流觴——追尋遠去的上巳女兒節
時光之水生生不息,從彼黍離離的灃滈流往蒹葭蒼蒼的洛水,流過先秦蕑草遍地的溱洧,流過漢代綿柳輕颺的渭水,流過大唐楊花迷離的曲江……沖走了漂浮的羽觴,模糊了麗人的身影,如花的笑靨化作漣漪散去,逝者如斯……
——題記

內容

今歲的上巳女兒節在西曆的3月31日。
天漢民族文化網-百度漢服吧聯合設計,國際線上文化頻道獨家推出!
蒹葭從風 天風環珮(溪山琴況) 撰
一 上巳節的名稱及淵源
二.上巳節的風物與節俗
三.“華夏之根,扶桑之木” ——傳統文化失落的喟嘆
四.上巳節詩文賞析
五.上巳節復興方案設計
上巳是個我們很陌生的節日了,不過,凡熟悉日本傳統文化的朋友,對美麗浪漫的女兒節一定印象深刻吧?可惜的是,我們很多同胞在徜徉於異域風采的同時並不知道它正是源出三千多年前的華夏。然而,上巳自宋代末就逐漸消失了,沒想到近年來,這失落了六百多年的節日竟然在國內綻開一波漣漪,民間開始自發地將目光投向上巳節,在許多文化論壇上都展開了熱烈的討論,一些社會團體和學校還身體力行去追尋這失落的傳統,比如,上海師範大學女子學院就已經開始實踐這項古老而年輕的節日,(>> 新聞回放:再憶"女兒節":滬師大號召女生穿旗袍過春節)每年的三月初三還被定為了女院的常規性紀念日。作為院長的翁敏華說過這樣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一旦韓國的端午祭申報成功,下一個,恐怕就是日本申報三月三了。”
一.上巳節的名稱淵源
因在農曆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故稱上巳。上巳節亦名元巳三巳除巳、上除等。
關於上巳的起源,梁吳均的《續齊諧記》記載了晉代兩位尚書郎摯虞、束皙在晉武帝面前的爭論故事。摯虞以為,上巳節源於漢章帝時平原徐肇亡女之事。據說平原徐肇,三月初生三女,至三日全部亡故。一村人覺得很奇怪,於是紛紛相攜至水濱盥洗以驅除不祥,遂因水以泛觴,曲水之義起於此;束皙卻認為:周公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和秦昭王三日置酒河曲,見有金人出奉水心劍,這兩事才是本源。而“二漢相緣,皆為盛集”。大概是樸實的解釋更可信吧,爭論的結果是摯虞得賜“金五十斤”,而束皙卻左遷為陽城令。不過,真正的起源有可能普通到沒有故事,僅僅是上古人們的一種習慣。
上巳的名稱首見於漢代的古籍,名稱大概定於漢代。《漢書 禮儀志》:“三月上巳,官民皆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痰為大潔。”
漢代及以前雖已經把上巳定為正式節日,使古老的祓禊活動有確定的時間,但農曆三月上巳每年都不固定,為了方便和統一,魏晉後乾脆將上巳節定在了三月初三日,《晉書 禮志》:“漢儀,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禊於東?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而自魏以後,但用三日,?以上巳也。”雖然不局限於巳日,但上巳的節名卻固定不變。
有認為“上巳”為“上己”之誤,指出古人記日用天干而不用地支,比如上辛上戊,假設非要用地支的紀法,那么首午尾卯,上旬又怎么有巳日呢?這種說法見《癸辛雜識》。不過,習慣成自然的力量是很大的,名稱恐怕是不可扭轉了,原因大家知道一下即可。
二.上巳節的風物與節俗
**祓禊驅災**
周代上巳流行水濱祓禊(fu2 xi4)之俗,天子指定專職的女性神職人員掌管此事,《周禮·春官·女巫》曰:“女巫歲時祓除釁浴。”(鄭玄註:“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水上之類。釁浴:謂以香熏草藥之湯沐浴。”)祓,是祓除病氣,禊,是修潔淨身。祓禊,即洗濯以除去凶疾的祭祀儀式。不過,這一活動應該起源於上古,華夏先民很早就修禊之俗,三月時令於水邊祭祀、沐浴,稱為“春禊”(對應的也有“秋禊”),以除去整個冬天所積存的污垢和病害。
周是個帶有理想和浪漫色彩的時代,它一邊承接著中古瀰漫的巫風,一邊步入質樸坦蕩、鐘鳴鼎食的鬱郁人文。祓禊之俗一面體現了上古神秘的宗教遺風,一面也展現了後世消災祈福的民族心理淵源,同時,也塑造出這個詩畫一般美麗節日的雛形。
張衡《南都賦》:“暮春之禊,元巳之辰,方軌齊軫,祓於陽濱。”晉張華《上巳》雲:“姑洗應時月,元巳啟良辰。”樂府詩集還有《祓禊曲三首》,大約就是《西京雜記》所說“漢宮三月上巳張樂於流水”,一直因延到唐代,傳以為曲。
**招魂解神**
招魂續魄、解神還願的內容大概是祓禊儀式的附屬。韓詩注《詩經 鄭風 溱洧》曰:“謂今三月桃花水下,以招魂續魄,祓除歲穢……三月上巳之辰,此兩水之上招魂續魄,拂除不祥。”人們在野外或水邊招喚親人亡魂,也召喚自己的魂魄甦醒。
還有在河邊“解神”的活動。解神,即還願謝神。漢代王充在《論衡》中說:“世間善治宅舍,鑿地掘土,功成作解謝土神,名曰謝神。”束晳答晉武帝曲水之問提到的“周公卜筮定東都,建成後流水泛杯而飲”的故事,也是一種得福於天的歡欣與酬謝;北朝周人虞信還有《春賦》:“三日曲水向河津,日晚河邊多解神。樹下流杯客。沙頭渡水人。”
**歡會遊春**
古人行事,講求順天應時。春日不狩不漁,以利萬物化生、大地繁榮。《周禮 地官 媒氏》云:“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 在先人看來,自然界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不僅只是自然界的變化,也同時是人應遵循的時令。上巳是青年男女固定的歡會時節。那一天,青翠的大地上四處飄揚著歡歌笑聲,青年男女們結伴對歌,互贈信物,在清新的水湄山阿私定終身。這種傳統儀式直至春秋還多有遺存。
在春秋前,人們在冬日一般沒有重大的事務安排,謂之“窩冬”,所以,記載了那個時代大事的典籍名為《春秋》便很好理解了。話說人們熬過了一個冬日,大地回春必定會帶來一種難以名狀的喜悅,踏青遊春,在那時便是久旱逢甘霖一樣的大事;而對少受冬日折磨、又難有親近自然機會的今人來說,怕是很難像古人一樣,體悟春天的涵義。
《論語 先進》記載:子路、冉有、公西華侍坐於孔子,各談其志向理想時,曾子勾畫出這樣一幅圖景:“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並不玄遠,古往今來又有多少人明白,幸福其實類似這樣一幅融融的上巳遊春圖?
**高祈子**
傳說上巳祈子源自春嬉古俗,也是一種對生命的崇拜。又傳:高辛之世,玄鳥遺卵,簡狄吞之而生契,後代帝王立高辛為媒神,稱高禖(媒),高禖神掌管婚姻生育。又因古時祭祀高媒大多是在郊外,也有稱“郊禖”的。上巳日的這一求子之俗一直流傳。還產生一種“曲水浮素卵”的風俗。潘尼《三日洛水作詩》提到“素卵隨流歸”。晉以後,三月三浮蛋乞子的習俗又逐漸變異成了“曲水浮絳棗”的形式。
**曲水流觴**
縱觀中國歷史會發現:世俗歡樂在民生中的比重與日俱增,而近古以前的莊重虔誠同宗教色彩一併淡去。古老的上巳節本源自更古老的祓禊儀式,祓禊一度是上巳的主要內容;而後則逐漸演變成了水邊宴飲賦詩的風雅活動。“曲水流觴”作為主角逐漸登上舞台,尤為文人雅士所好。曲水流觴,又名“九曲流觴”,觴即是杯,即投杯於水的上游,聽其流下,止於何處,則其人取而飲酒,同時賦詩一首。觴一般是角質或木質等輕材料製成,因此可以懸浮於水,另有一種陶製的杯,兩邊有耳,稱為“羽觴”,羽觴比木杯重,玩時則放在荷葉或木托盤上。
《荊楚歲時記》所載:“三月三日,士民並出江渚池沼間,為流杯曲水之飲。”曲水流觴這種遊戲自古有之,謂之“月光禊洛”,源於周王修禊飲於曲洛。也許是祓禊儀式中,一隻酒觴不當心掉入了洛水,流杯泛波,下游撿杯人一飲而盡,興致大好。《逸詩》云:“羽觴隨波泛”,該是怎么一種難以言傳的意境?偶然失誤便衍生出一段美好的節俗。自魏晉後,曲水流觴成為上巳日的主要活動。唐時此風猶盛,至宋漸稀。
歷史上最出名的一次曲水流觴記載,是王羲之、謝安等人的蘭亭修禊活動。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上巳節,時任會稽內史、右軍將軍的王羲之,召集築室東土的一批名士和家族子弟,共42人,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今浙江省紹興市西南十許公里處)舉辦了首次蘭亭雅集。飲酒吟詩,共得三十七首。《蘭亭集序》是王羲之為這些詩所寫的序。這次上巳修禊,不僅誕生了天下第一行書,還為後世形成了一道獨特的文化景觀。
上巳活動主要在城郊風景秀美之地。從唐代詩歌內容來看,皇帝舉行過上巳宴的地方很多,但最主要的還是可以“連騎長楸下,浮觴曲水湄”的曲江。曲江古稱曲水,取流水屈曲之意,在今西安東南的大雁塔附近。這個地方在秦代曾建宜春苑,漢代建樂遊園,唐開元年間再度加以修復,成佳境。這裡“綠絲垂柳遮風暗,紅藥低叢拂砌繁。歸澆曲江煙景晚,未央明月銷千門”(李紳《憶春日曲江宴後許聖芙蓉園》)。皇帝常在此宴賜群臣,既可彰近民之心,又可風雅“曲水流觴”之意。
後來,上巳式微,這種流觴的活動卻保留下來,逐漸移進了室內,只讓酒杯在宴桌上“漂流”,傳到誰面前誰就要飲酒吟詩。比如這詩如規定必須帶“月”字的,便稱之為“‘月’字流觴”。當上巳逐漸遠離了水的靈氣,酒與詩這兩樣風雅之物也漸漸帶了濁氣。上巳最後消失,而單單這種斗酒遊戲的留存也只是無奈而悲哀的買櫝還珠。
流觴之俗,還以流杯亭、流杯渠等形式得以半自然化的保存。皇家禁苑、府邸園林的主人常修建亭渠以行曲水流觴之俗。這種流杯渠多是鑿石而成,曲曲如蛇蚓,灌水而成“曲水”之勢。渠上多覆亭榭,這樣,上巳山林郊野的流觴雅趣,達官貴人們就可以不拘時節、不畏風雨隨時“親近”。流觴的遊戲是保留了,但總是取形忘神之感。
**上巳雜俗**
1.後世上巳日,民間還尚戴薺菜花挑薺菜。南京有民謠道:“三月三,薺菜花賽牡丹,女人不戴無錢用,女人一戴糧滿倉。”這天,南京人都習慣用薺菜花來煮雞蛋,祈福去病去災。據《錢塘縣誌》載:“上巳,出遊西湖,士女皆帶薺花。”蘇州民間還有插薺菜花於灶上,《清嘉錄》曰:“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陘上,以厭蟲蟻。”
2.還有聽蛙鳴等習俗。清顧祿《清嘉錄三月 田雞報》:“三日,農民聽蛙聲於午前後,以卜豐稔,謂之田雞報。諺曰:“田雞叫拉午時前,大年在高田;田雞叫拉午時後,低田弗要愁。”
3.又有吃“亮眼糕”之俗,“或以隔年糕油煎食之,雲能明目,謂之亮眼糕。”
4.在四川溫江地區的武陽一帶,有“搶童子”的習俗。城隍廟台子壩在做過法事後,將祭過神的木雕童子從台上丟下來,圍觀的青壯年頓時如海水般翻騰,激烈爭搶。搶著後,晚間備齊鼓吹之具,由一男童抱著木雕童子,騎馬送與事先約定的有錢而無子的人家,主人辦酒席以作酬答。
三.“華夏之根,扶桑之木”——傳統文化失落的喟嘆
三月三日是日本的女兒節,五大節日之一,又名“雛祭”或“桃花節”。這一天舉目儘是身著和服的婦女。象一朵朵桃花開在街頭,仿佛在提醒匆忙的行人春天已經來臨。神社裡這一天通常都有祓禊除厄的活動,有女兒的家庭,也會在一個特備的各層台架上擺起“偶人壇”,並製作一些特殊的節日食品,來為自家的千金祝賀節日。
很明顯,日本女兒節源自中國,古代的日本人不僅在這一天和中國人一樣禊祓除邪,而且仿效晉人一樣設“曲水之宴”。前面提到的《續齊諧記》對日本有直接的影響,束皙的周公洛邑說,多在日本古籍中提及。《續本朝文粹》載大江匡房《羽觴隨波賦》,稱:“昔周公之卜城也,瞻彼東洛,建我西周。開翠罇於岸上,濫羽觴于波頭……原夫豫游擇地,歡宴傳風。其說聞於束氏,其義起自周公”。日本以三月三為女兒節,大概正是因為摯虞所主張的“徐肇傳說”與女兒有關吧?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演進,最後形成了今天的模樣。
那么回顧自己,我們的上巳又怎樣悄然消失了呢?分析一下,大概有以下一些緣由:
1. 節日合併
上巳、寒食、清明三個節日非常接近,習俗又有相通,在歷史的整合中,寒食與上巳逐漸萎縮,部分習俗殘餘,被和併到了清明。例如,清明的踏青的習慣,正是上巳三大節俗之一。清明的“插柳、戴柳圈”的習俗,也源自上巳,出現於唐代,據唐代的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唐中宗三月三日,賜侍臣細柳圈,帶之可免蠆毒。”《唐書·李适傳》也有“細柳圈辟病”的記載。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清明》中說:“至清明戴柳青,乃唐高宗三月三日祓禊於渭水之隅,賜群臣柳圈各一,謂戴之可免蠆毒。”
2. 與宗教心理的淡化有關
三大節俗之二便是祓禊。沐浴對於上古之人是一種特定的宗教儀式,對後世人則是生活習慣,宗教情結也逐漸淡去。於固定時間、場合的沐浴顯得不那么重要了。祓禊之俗在唐代已開始式微。
3. 與國運衰落、中原民族遭異族侵擾有關
三大節俗之三便是流觴。流觴多是文人墨客、金玉人家的風雅行為,而唐後國運衰減,繁華散盡,人們宴遊歡樂心思自然頹減。不過,上巳節俗於宋代亦然多見於史籍,為閒適的貴族女子所好。到了元代,幾乎很少看見有關的記載了,因為流觴活動對文學基礎有一定要求,而元代遊牧性生髮出的文化統治方式,可以說是華夏文化的劫難,同時也和這個節日的最後消失有著直接的關係。
4. 與歷史風尚的流變有關
明代恢復了華夏正朔以及一系列儀禮制度,然這個節日卻沒能新興。明朝是個相對現實和理性的朝代,浪漫情愫的減少也反映在文學中:詩辭歌賦地位的下降和話本小說比重的上升;更重要的是,女子們身上的束縛也越來越多。深院重樓鎖斷目光,“三月三,芳草碧連天……”只留下這女紅時漫不經心的小曲兒。
從這一現象或許可以看出文化的流變特徵。中國作為華夏文化的本土,有著文化進化的自覺意識;另一方面,千秋的華夏並非總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異域四方的濡染或侵擾,使得文化的變異難以預料,不比島國文化流傳中的保守性。然而,無論如何,面對優美文化消失這樣一個事實,心中塊壘鬱結,難以肅清,只有長喟一聲。
四.上巳節詩文賞析
上巳日的淵源和節俗天然就帶有一種浪漫特質,使得它在流傳中被歷代文人的詩詞歌賦薰染包繞,成為一個在中國文學史、文化史上有特殊地位的節日。從先秦流傳開始,從未少過蘭草芬芳,尤其到了盛世大唐,自由綺麗的文學使這一古老的節日煥發出更加富麗多彩的面貌。龐大的傳統文學寶庫中,有大量描寫上巳節日的詩文歌賦,遍及宮廷和民間……
那么就來欣賞這幅紛繁壯闊的上巳詩文圖卷吧——
〖詩經 鄭風 溱洧〗
這大概是早期最有名的上巳詩,《溱洧》屢為後世爭議,同時又屢為後世取材。“方渙渙兮”“瀏其清矣”兩句尤為生動——冰河解凍、春水蕩漾的生機畫面跳脫而出。上巳日那清新的春風撲面而來,少男少女些許羞澀而又淳樸勇敢的愛情,如同岸邊的野芍藥,曾經生動而認真地開放在那片已經消失的清朗天地……
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蕑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
溱與洧,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矣。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勺藥。
〖祓禊曲三首〗 樂府詩集
《西京雜記》曰“漢宮三月上巳張樂於流水”,以後因循,至唐傳以為曲。
昨見春條綠,那知秋葉黃。蟬聲猶未斷,寒雁已成行。
金谷園中柳,春來已舞腰。那堪好風景,獨上洛陽橋。
何處堪愁思,花間長樂宮。君王不重客,泣淚向春風。
〖蘭亭序〗 王羲之
後人常謂右軍書法雄秀而嘆為觀止,而其文亦行雲流水;暮春嘉日,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 『唐』陳子昂 《全唐詩》 第84卷56首
暮春嘉月,上巳芳辰。群公禊飲,於洛之濱。
奕奕車騎,粲粲都人。連帷競野,服縟津。
青郊樹密,翠渚萍新。今我不樂,含意 申。
〖麗人行〗 『唐』杜甫
杜子美那厚重犀利的諷刺風格,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繁花漸欲迷人眼的上巳、長安和大唐……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
〖亂後曲江中〗 『唐』羊士諤
安史之亂、甘露之變……直到最後天下再次的分崩離析。曲江、上巳曾經的繁華隨著大唐顛峰、中華輝煌的衰落而清冷——
憶昔曾游曲水濱,春來長有探春人。
遊春人靜空地灰,直至春深不似春。
新荷葉〗 『宋』辛棄疾
(上巳日,子似謂古今無此詞,索賦)
論文思的細膩,誰抵得過宋人?初看以為要寫春情,筆一轉,又說到了別處。結尾竟拿了後輩文人揶揄。宋代的上巳已沒有了唐的繁麗,但對於是日春思的刻畫,卻是獨到見解。
曲水流觴,賞心樂事良辰。蘭蕙光風,轉頭天氣還新。明眸皓齒,看江頭、有女如雲。折花歸去,綺羅陌上芳塵。
能幾多春。試聽啼鳥殷勤。覽物興懷,向來哀樂紛紛。且題醉墨,似蘭亭、列序時人。後之覽者,又將有感斯文。
〖牆頭馬上 第一折〗 『元』白樸
元代,上巳風情出現最多的地方是古代的戲劇里……
今日乃三月初八日,上巳節令。洛陽王孫士女,傾城玩賞……
五.上巳復興方案設計
看似已經作古的文化事物,往往會噴薄出驚人的生命力。華夏衣冠、冠禮、笄禮、上巳節……不正是歷經了漫長黑暗後枯樹上萌出的新芽嗎?那么今天,我們就來展望一下復興後的上巳節吧。縱觀古來的上巳節俗風尚,我們總結了一些與上巳緊密關聯的關鍵字,圍繞這些關鍵字,在古俗的基礎上展開一系列新時代的節俗設計。
1.水,香草,春天,生命——重溫祓禊,親近自然
上巳與水有著不解淵源。古俗祓禊,體現著人們對生命與自然的親近和嚮往。而維繫著人與自然間的通靈之物則是水。水是上巳節最重要的媒介。套用今人一句俗語:水是生命之源;而古人領悟得更有深意: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水是天地之靈秀;水邊生出芳草萋萋,中國傳統文化偏愛香草芳蓀,遠勝過妍麗花卉。在古人看來,高潔的香草植物有驅邪能力。暮春三月,香蕙遍地,香蒲、白蒿,還有《溱洧》里提到的蕳草,都是於人身體很有裨益的植物。華夏祖先重天人和諧的習慣似乎就是本能,先人們大概不會想到,若干年後他們的後代竟然要為環保事業奔波呼籲、狼狽不堪。
祓禊古俗是蘭湯沐浴,可惜如今的潔淨水源和人群比例遠遠失調,那么祓禊儀式該如何對待呢?于山溪沐浴當然是首選,對於大多數而言,可以取其意而簡化古俗。
(1)“復興版”祓禊
山溪清冽,落英滿溪……祓禊有別於普通沐浴和游泳,作為一項吉祥的儀式,裸浴的話可就煞風景了,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為祓禊儀式特別準備“浴衣”,姑且名之“禊服”吧。對女子來說,訶子等古典型外穿式內衣是不錯選擇。熱播古裝劇《漢武大帝》中有許多溫泉浴的場景,公主王妃們的“浴服”就很值得借鑑。
(2)“簡化版”祓禊
到山谷溪流的郊外遊春。將事先採摘好的蘭草香芷灑入水中,濯洗臉及手。手持香蕙,在河裡蘸水,互相灑在頭上、身上,同時心中許願以消災祈福。
(3)“室內版”祓禊
如果那天無法出遊,也可以和朋友們一起在舉行一個室內“祓禊”儀式。首先在花店買一兩枝香草,準備一些藥草薰香,一隻盛有清水的木盆或陶(瓷)罐 ,蘸水互灑。
友情提示:祓禊儀式畢竟源自宗教儀式,希望不要走上潑水節一樣的狂歡路線;祓禊儀式中,建議著漢服禮服,否則,儀式的莊重、優雅將無從談起。
☆關於祓禊中的佩蘭贈芳之俗:
祓禊禮儀之中,男女持佩蘭草,男子彬彬有禮地向女子贈花,是上巳最優美的景致之一。先民喜愛的蘭草清新幽雅、象徵品格與愛情的花草都是佩贈的佳選。當然,也可不拘形式,採擷山野清新花草相互贈送。
小建議:男子當有君子之風、紳士風度,不妨在祓禊沐浴之後,整肅衣冠,主動向同行的女友、姐妹等行禮(傳統的揖禮)並贈遺芳草。
☆祓禊後的其它活動
祓禊之後,可踏青賞玩,女孩子們也可踏歌而舞,也可于山林之間撫弄絲竹,舉行上巳雅集。關於漢民族民間歌舞,如踏歌等,我們正在制定復興的歌舞方案,敬請關註:http://www.tianhan.com.cn/bbs/dispbbs.asp?boardID=73&;ID=9231&page=1
2.水,流觴,詩,酒——讓宴遊更有文化氣息
“曲水流觴”是上巳著名的節俗,雖說後世逐漸移進室內,但憑心而論,沒有水的“流觴”,韻味陡低,不過,作為一種簡單易行的節俗選擇,也是有意義的。這樣,“曲水流觴”可以分為3種形式,一種是有山林自然之水的流觴,比如“蘭亭雅集”式;第二種是鑿石成曲水的流觴,比如各種流杯亭;第三種就是宴桌上的詩酒流觴了。這種酒令雅致又不失歡慶。
民間一些文化協會、教育機構、社團組織,不妨可以考慮在三月三這一天組織流觴雅集活動:
找一條蜿蜒曲折、不寬闊的溪水,大家身著漢服盛裝(漢服盛裝:釋義見漢服體系大綱第五部分,場合分類),在兩岸席地而坐,選出一人擔任“司儀”,負責斟酒撈杯。先在一隻輕質、特製的觴里倒上半杯酒,用撈兜輕輕放入溪水中,讓其順流而下。根據規則,觴在誰的面前滯留徘徊,就由司儀將觴撈起,送到誰的手中,此人將此酒一飲而盡,然後賦詩一首,或者表演其他的絕技;若才思不敏,不能立即賦詩或表演的話,那他就要被罰酒三大杯,或者罰他換當司儀,進行下一輪流觴……
近年來,有倡議者提出復興“蘭亭雅集”活動。2005年9月,浙江省將蘭亭雅集作為“文化空間”申報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能不說是一件很好的舉措。如果我們的節日按照這個模式進行,還有人會喟嘆,中國的節日文化就剩下吃了嗎?
3.水,香草,女兒——讓中國擁有真正的女兒節
很長一段時間內極端的宣傳,以及當今快餐文化的泛濫,當今我們中國的女性不是趨近大而話之的中性,就是偏向西方一覽無餘的審美。而經典的中國女性神韻之妙則多被忽視。傳統的女子之美,姑且不用各種生動的形容詞,僅僅以兩物來比擬即可——水、香草,蓋取水之溫婉柔韌與香草之芬芳清雅。上巳自古便有著濃郁的女性氣息,雖沒能像日本那樣明確定製為“女兒節”,但於它新生之時,加強其中的女孩深意未嘗不可?這天,特地根據古俗設計了許多女子的活動:
1 穿漢服
一千多年前的這天,長安城裡的妙齡女孩多會穿著華麗的衣裳臨水嬉遊。垂柳依依,春水漾漾, 燕舞鶯啼,芳草萋萋……今天,女孩們也應該穿起傳統的民族服裝,臨水照花,佩蘭祓禊,濡染水的靈氣。
說到適合上巳節-女兒節的服飾,我們認為:非我們的民族服飾——漢服莫屬。不管是從文化淵源、季節氣溫、氣質美感等方面考慮,端莊典雅的漢服是唯一適合傳統女兒節的民族服裝。古老浪漫、源遠流長的美麗傳統,只有同樣積澱深厚的漢服可以承載;裙袂招展、帔帛飄飄的動感氣韻,也只有漢服可以展現。盛裝女孩們與春水綿柳相映成趣,我們就會依稀看到一千多年前那《麗人行》的動人場景。
不得不說,現在被當作中國女性傳統服裝的旗袍是不“稱職”的。首先,且不論它淺顯的文化歷史內涵是否堪載一個五千年的文明,它的構型本身是畸形的——不否認它有它的獨特之美,但這種美卻單薄、平面、靜止。它最初的定位是特定人群對特色時裝的需要,因此對身材、季節有著嚴格的限制;它誕生於舞台沙龍,因此很難有立體的生動——我們可以在電影裡、在畫中欣賞,卻不易在舉手投足中捕捉出飄逸的動感之美。
2 行笄禮
笄禮是漢族女子傳統的成人禮,將賦予少女成長的美麗與責任。笄禮已經在民間開始實踐,對於今後越來越多的有笄禮打算的女孩來說,上巳女兒節無疑是個好選擇。
3 女兒會
很多優雅的女兒活動都不妨在這天舉行:插花、茶道、詩社、風箏、舞會等等——讓我們一起相約美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