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獻茶

三獻茶

三獻茶是日本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講述了日本戰國時期的石田三成(英文名:Ishida Mitsunari),如何加入後來的豐臣政權的故事。故事表達了聰明的人善於設身處地地考慮問題,而不是單方面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片面地看問題。懂得換位思考,從對方的立場出發,才能放眼寬廣、兼聽則明。

基本信息

事情經過

長濱城長濱城
公元1574年,織田家臣羽柴秀吉(即後來的“豐臣秀吉”)為長濱城主的時候,石田佐吉(即後來的“石田三成”)是15歲。當時佐吉為某寺院的童子,在寺中學習。一天秀吉外出打獵,口渴至該寺,想討一碗茶喝,佐吉見秀吉氣喘吁吁,恐怕那熱茶很難喝下去,於是就端上一大碗涼茶,秀吉一飲而盡。後又捧半碗(還有一種說法為一小杯茶)微熱的茶,他仔細觀察秀吉的表情和飲入速度,感覺秀吉已經適應後,佐吉又獻上一碗剛剛沏好的熱茶,秀吉一飲而盡。但他也注意到了這個細節,便問佐吉:“現我已經解渴,你能告訴我這三杯茶為什麼有如此不同,而不給我上三杯相同的茶呢?”佐吉回答:“將軍進門後,滿頭大汗,如果我給你喝熱茶,您不僅不解渴,還會因為茶太燙而責怪我,其實,並不是茶太燙,而是因為您一時無法適應。我便給您了一碗涼水,見您解渴,便應該以身體為重,再喝涼水便會傷身體,我便給您了一點點不算太熱的茶,仔細觀察您的反映,見您已經逐步適應,才敢把剛起好的上茶奉給您。這些不過是一些生活常識罷了,何足掛齒?”秀吉聽後大喜,認定他是個人才,便邀請佐吉入仕織田。秀吉笑了一下後,說:你真是一個聰明人,以後就跟著我把!”這使得佐吉受寵若驚,佐吉在徵得該寺住持同意後,成為秀吉的小姓,從此深得秀吉信任,並於18歲正式加入秀吉營帳之下,改名為“石田三成”,成為了後來秀吉的重要助手之一,三成也同樣為秀吉盡心盡力,擅長內政管理,成為了秀吉的智囊。秀吉死後,內府德川家康想奪取豐臣家的天下,三成極力阻止,最終兵敗被殺。當然,這是後話了。這個故事說明三成自幼就有明敏的才智,他能機敏地察知秀吉的意向,言行合乎秀吉的心意。

相關詩歌

三成奉茶

將軍近江興鷹狩,狡兔藏身老林覆。

策馬追逐入深叢,日高徑迷渴思漱。

秋燥葉底皆生塵,馬無足力口無津。

豐臣秀吉豐臣秀吉

路轉忽逢有野寺,短牆青瓦清涼地。

勒韁呼茶向山門,應門童子眉飛翠。

“我乃羽柴筑前守,俗身偶被疲渴累。

遙覺蘭若玉露甘,佛前清泉肯一賜?”

童子開顏語欣然:“將軍暫請坐上延。

小寺僻遠人不到,家師採藥入仙山。”

鞭叱馬向後園,牽繩汲水燃松根。

蒲團親奉親拂拭,事事勤謹四五番。

頃刻捧得香茗至,一碗沁涼次乳細。

三碗看來非尋常,薄胎輕巧如碟翅。

初嘗若醴後瓊漿,釅香綿甜潤入腸。

如有清風生腋下,鳳歌鸞舞絲簧

將軍為此甚驚奇,因向童子問由之:

石田三成石田三成

三盅奉來一何異?如此工夫是何為?”

童子見問笑斂手,細說因由答所有:

“將軍初來口舌乾,恐進湯熱君難餐。

粗瓷巨海新澎水,清涼痛飲方盡歡;

疲渴已消肺當潤。故以溫良中盞進。

貴體當為天下珍,養身仆不敢不慎。

既甘既潤則當憩,合獻佳品白螺杯

雨前玉葉梅花雪,新烹試飲心脾開。

將軍征戰從南北,金戈操勞不得息。

偶離塵劫覓悠閒,區區自當效微力。”

將軍聞言大拊掌:“是兒明澈有慧想,

甚慰平生戎馬心。問兒所欲千金賞。”

“佐吉不求千金資,但慕伊尹王佐治。

君若不棄相從願,從此天下許驅馳。”

陳罷情由顏轉肅,整理衣裳深凝目。

將軍聽後復沉吟,沉吟計定暗贊服:

“是兒甚有濟世心,才辯機鋒更難尋。”

許攀龍附鳳志,提攜身畔授簡箴。

此後風波廿六載,忠貞比玉固比金。

三獻茶石雕三獻茶石雕

歌罷古事做長嘆,追想當年風煙漫。

勸君莫輕東瀛史,東瀛有人亦如此。

勸君莫嗤忠與義,至今昭節猶傳記。

今人真不如古人,天下紛紜皆逐利,

獨不見忠良死淚千秋。

備註:此詩為偽樂府之作,且多處與實史不符,僅作參考之用。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