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災八難

三災八難

三災八難,sān zāi bā nàn,俗稱多災多難,災禍接連不斷為“三災八難”。“三災”和“八難”在佛經上都有確指的內容,與俗語的泛指用法不同。後泛指各種疾病災難 比喻小孩生來多病。也形容經常遭遇不幸。【成語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十二回:“我想你林妹妹那孩子,素日是個有心的,況且他也三災八難的,既說了給他作生日,這會子又給人去裝裹,豈不忌諱。”(隋·慧遠《大乘義章》卷八)前三難為“三惡道”,加上“盲聾喑啞”,稱為“苦障”難。

基本信息

成語解釋

【成語】: 三災八難

【拼音】: sān zāi bā nàn

【解釋】: 比喻小孩生來多病。也形容經常遭遇不幸。

成語典故

【出處】: 元·無名氏《小張屠》第三折:“但有些八難三災,一心齋戒。”

成語釋義

1、[suffer from one ailment after another;numerous adversities and calamities] 佛教以水災、火災、風災為三大災,刀兵、饑饉、疫病為三小災。八難指影響修道成佛的八種障礙,如作惡多端、安逸享受等。後泛指各種疾病災難 比喻小孩生來多病。也形容經常遭遇不幸。猶言多災多難。

《紅樓夢》第六一回:“況且自己又三災八難的,好容易懷了一個哥兒,到了六七個月還掉了。”

2.意外災難。

王願堅 《後代·媽媽》:“這錢你存著,孩子要有個三災八難的,費心你請大夫給治治。”亦作“ 三災六難 ”。 馬烽 西戎 《呂梁英雄傳》第二四回:“誰家也有三災六難哩!互相幫助嘛!”

成語出處

【成語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十二回:“我想你林妹妹那孩子,素日是個有心的,況且他也三災八難的,既說了給他作生日,這會子又給人去裝裹,豈不忌諱。”

詞語辨析

【舉例造句】: 況且他也三災八難的,既說了給他作生日,這會子又給人去裝裹,豈不忌諱。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十二回

【拼音代碼】: szbn

【近義詞】:多災多難、三災六難

【用法】: 作賓語、定語;指多災多難

【英文】: suffer from one ailment after another

【故事】“三災”和“八難”在佛經上都有確指的內容,與俗語的泛指用法不同。佛教認為,世界從形成到毀壞為一大劫,經歷“成、住、壞、空”四個階段,周而復始。在“住劫”的後期,眾生行為邪僻,壽命減少,便陸續發生饑饉、疾疫和刀兵等災禍,稱為“小三災”。到了“壞劫”之末,則發生更為可怕的火災、水災和風災,稱為“大三災”。最後的風災,把世界吹得蕩然無存,從而進入“空劫”。

宋·郭若虛《圖畫聞見志》卷二記載,唐末僧人智蘊曾在洛陽福先寺畫有“三災變相”數壁。“八難”指的是難以見佛聞法,不能修道的八種處境:“一者地獄,二者畜生,三者餓鬼,四者盲聾喑啞,五世智辨聰,六佛前佛後,七郁單越國,八者壽天。”(隋·慧遠《大乘義章》卷八)前三難為“三惡道”,加上“盲聾喑啞”,稱為“苦障”難。“郁單越國”即四大洲中的北洲,意為“勝處”,有福無慧;“長壽天”人有壽無慧。以上二難稱為“樂障”之難。此外,“世智辨聰”者自以為是,稱為“惡增”之難;“佛前佛後”者無從見佛聞法,稱為“善微”之難。例如《紅樓夢》第四五回:“從小兒三災八難,化的銀子,照樣也打出你這個銀人兒來了。”

三災者,遭受三大天災也。一為風災;二為火災;三為水災。

八難者,一者得生人道難;二為去女為男難;三者形體完全難;四者得生中土難;五者有道君難;六者稟性慈仁難;七者國太平難;八者與三寶相遇難。

《雲笈七籤》卷“雜修攝”的八難為 不廢道心一難,不就明師二難,不託閒居三難,不捨世務四難,不割恩愛五難,不弄利慾六難,不除喜怒七難,不斷色慾八難

文學作品《西遊記》中也闡述了所謂“三災利害”的說法,講述了修行者在一定階段時必然經受的各種災難。如欲防備三災八難,需修成自在變化之術。自此引出孫悟空修行七十二變的情節。

卻早過了三年,祖師復登寶座,與眾說法。談的是公案比語,論的是外像包皮。忽問:“悟空何在?”悟空近前跪下:“弟子有。”祖師道:“你這一向修些什麼道來?”悟空道:“弟子近來法性頗通,根源亦漸堅固矣。”祖師道:“你既通法性,會得根源,已注神體,卻只是防備著‘三災利害’。”悟空聽說,沉吟良久道:“師父之言謬矣。我常聞道高德隆,與天同壽,水火既濟,百病不生,卻怎么有個三災利害?”祖師道:“此乃非常之道:奪天地之造化,侵日月之玄機;丹成之後,鬼神難容。雖駐顏益壽,但到了五百年後,天降雷災打你,須要見性明心,預先躲避。躲得過,壽與天齊,躲不過,就此絕命。再五百年後,天降火災燒你。這火不是天火,亦不是凡火,喚做‘陰火’。自本身湧泉穴下燒起,直透泥垣宮,五臟成灰,四肢皆朽,把千年苦行,俱為虛幻。再五百年,又降風災吹你。這風不是東南西北風,不是和薰金朔風,亦不是花柳松竹風,喚做‘贔風’。自囟門中吹入六腑,過丹田,穿九竅,骨肉消疏,其身自解。所以都要躲過。”

(第二回 悟徹菩提真妙理 斷魔歸本合元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