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汊鎮

三汊鎮

三汊鎮位於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區,地處江漢平原東部邊緣,東抵武漢,西鄰孝感,是武漢城市經濟圈內的一重鎮,孝感市東部的一衛星鎮,建設部全國500家小城鎮建設的試點鎮,因三條河汊穿過其境內而得名,國土面積71.5平方公里,人口4.2萬人。三汊鎮地形由北向南傾斜,南部東依野豬湖、西臨王母湖,大面積是河湖平原,最高點永福村劉祭廟海撥47米,最低點三汊漁場海撥18.9米。三汊鎮位於孝感市東南部,東與祝站鎮接壤,西與新鋪、毛陳相鄰,南與毛陳隔河相望,北與西河、揚店交界,地跨東徑114°00′至114·06′、北緯30°52′至30°59′,南距武漢45公里,西距孝感城區10公里。

基本信息

鎮情概況

名稱:三汊

級別:鎮

拼音:San Cha Zhen

行政區劃代碼:420902106

區號:0712

郵編:432015

三汊鎮三汊鎮

三汊鎮位於孝感市東南部,東與祝站鎮接壤,西與新鋪鎮

、毛陳鎮相鄰,南與毛陳鎮隔河相望,北與西河鎮、楊店鎮交界。唐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三汊鎮三汊埠(現為埠鎮村)乃為通江達海的重要水運碼頭,幾百年商賈雲集,貿易繁榮,素有“小漢口”之稱。

是國家建設部五百家小城鎮試點鎮、湖北省“兩型社會”試點鄉鎮、全省新農村整鎮推進88個試點鎮之一。孝感市區的東大門。

至2008年,全鎮國土面積71.5平方公里,人口4.2萬人

行政區劃

自2007年8月,高埠、高河、中興、西湖、蘆林、廟灣、岱山、永光、永愛9個行政村劃由孝感市高新技術開發區孝天辦事處託管(計人口9120人,國土面積16817畝)後,現轄李巷、趙陳、龍崗、建增、鄭堰、丁砦、國光、張灣、王母、夏汊、青龍、塗店、易咀、岳崗、湖西、石塔、埠鎮、漫橋、洪山、同昶、石墩、彭橋、東橋、伍陳、一心一、鄒陳、石板、紅霞、聯歡、草店、紅聯、店灣、同幸、永福33個行政村,1個李巷社區,車站、搭牆院2個居委會。其中,李巷村於2007年6月,經上級民政部門批准,率先成立了全市第1個村社合一單位——李巷社區。鎮政府駐車站居委會。

經濟發展

2006年,全鎮實現生產總值49239萬元,同比增長5.9%,其中第一產業10780萬元,第二產業18729萬元,第三產業19730萬元,一、二、三產業結構比例為11:19:20。;固定資產投資3040萬元,同比增長8.8%;財政收入911.6萬元,同比增長12.2%(含取消農業稅減收部分31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643元,同比增長8.8%。

三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五嶽感測器有限公司、萬豐米業有限公司、艾克爾有限公司3家。五嶽感測器有限公司總投資1000萬元,主要生產感測器、受送器和數顯儀表,2006年11月被認定為湖北省高新技術75家企業之一。萬豐米業有限公司主要從事精米加工,日產精米80噸,公司開發出的孝豐系列優質米、512特優米、孝豐優質糯米等產品,通過了國家QS質量認證。艾克爾有限公司是中日合資高科技企業,生產的聚四氟乙烯製品全部出口日本、美國。?

湖北秦龍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華中錦龍物流園”項目,投資15億元,近期規劃占地700畝,總建築面積70萬平方米,建成後將成為漢正街物流倉儲主要基地,同時將提供3000人的就業崗位,稅收將增加1000萬元。遠期規劃占地1200畝。

多方籌措資金5000萬元,規劃建設張灣工業園占地500畝建設,加快形成以電子、製造業為主的工業區,目前已完成征地400畝,已簽約環保高效工業企業5家;引進鑫陽光建設集團投資10億元,在孝漢大道以南、丁砦村以東建設一個占地1500畝集旅遊、餐飲、休閒娛樂、會務於一體的大型三產業集群,規劃建設的商業步行一條街,將極大提高集鎮品位和檔次。

一心一工業園開工建設,目前簽約的有湖北大眾汽車有限公司.湖北聯盟科技有限公司.湖北德勝科技有限公司.大重機械製造有限公司.豐田4S店的進駐。

特色產業

水產

三汊是孝感市四大水產養殖基地之一,是孝南區最大的水產養殖基地。2005年三汊鎮取得湖北省無公害水產品產地認證,認證面積1萬畝。2006年三汊鎮水產養殖水面積1.5萬畝。2007年湖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遷至三汊鎮三汊河水產農業生態園。?

黃沙

三汊黃沙經營規模較大,常年在上海、蘇州從事黃沙交易的人達1200多人。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三汊人進軍上海經營黃沙生意,鼎盛時期開設碼頭20多個,上海黃沙供應幾乎全部來自三汊商人。目前,三汊商人仍然是上海黃沙的主要供應商。2005年後,三汊人又開闢了蘇州黃沙市場,業務遍及長江三角洲。

建築業

2006年建築業總產值9599萬元,三汊鎮有二級資質以上的建築企業1家,為湖北中晟建築工程有限公司,具施工總承包和專業承包能力,其主要業務在武漢。三汊建築業業務遍及武漢、北京、東北,有大小建築工程隊50多個,從業人數8895人,其中常年在外務工人數1200人。

花椒

花椒原產於我國重要的調味品、香料及木本油樹種之一,它分布廣,易栽培、好管理、用途廣,為廣大民眾所喜愛。“古人云:葉青、花黃、果紅、膜白、籽黑、稟五行之情”高度概括了花椒的生動形態。

近年來,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最佳化調整,該鎮民眾栽培花椒的積極性空前高漲,掀起花椒致富的熱潮,花椒便成了農民民眾致富聚財的“搖錢樹”,栽椒熱帶來了科技熱。目前該鎮花椒種植面積260畝,主要品種為大紅袍。

大紅袍花椒,以其穗大粒多,皮厚肉豐,色澤鮮艷,品質優良而文明全國。春天盛開白花和綠色相映襯,引人入勝,秋天果實纍纍壓滿枝頭,果紅如火好似綠色幃幕上綴滿了無數顆無數閃爍著紅光的珍珠瑪瑙,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相得益彰。

現代農業

結合三汊外出打工農民較多、農田拋荒面積較大的實際,引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偉業春暉米業有限公司,一次性流轉8個村、2300餘戶、12000畝土地由春暉公司進行規模化經營,農民每畝收入承包費310元/年,按照自願還可參加田間管理,年收入可達1萬多元。同時按三汊鎮與春暉偉業公司簽訂的合作協定,3年內土地流轉達到2.5萬畝。這樣讓更多的農民從土地中解脫出來,外出經商打工,有效地增加了農民收入。

農村發展

三汊新農村建設進展順利,至2006年底,以中心村陳榨灣為樣板,初步完成了易咀、王母、李巷、中興、丁砦5個試點村的規劃、基礎設施建設、村級陣地建設和衛生服務設施建設,極大地改善了人居環境。中興村陳榨灣村莊建設規劃20年不走樣,房屋布局整齊,路網設施配套,成為全市、全區新農村建設典型,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張昌爾,孝感市市長梁惠玲等領導多次到中興村視察工作。

2008年4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湖北省委書記羅清泉、省長李鴻忠和孝感市委書記黃關春、市長梁惠玲的陪同下,深入孝南區三汊鎮,考察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和農村集貿市場,就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解決重點民生問題進行調研。 7日上午,李克強風塵僕僕來到孝南區三汊衛生院。正在緊張忙碌的醫護人員和排隊候診的農民一陣驚喜,李克強親切地與大家打招呼。見一樓門診大廳潔白的牆壁上,整齊地懸掛著診療公告和“新農合”工作運行示意圖表,李克強停下腳步,駐足觀看,不時提問。他問當地負責同志,“新農合”工作是從哪年開始的,目前運行情況如何,參合農民多不多,報銷比例多大,審批程式繁不繁瑣,藥價高不高,農民是否滿意,並讓工作人員拿出台賬報表,打開電腦數據,仔細查看。 正在病床上接受治療的劉公元,見李克強副總理親自看望他,很是激動。他因骨傷在三汊衛生院動了手術,花去費用4500元,其中2000元是向親戚借來的。他說,“新農合”制度很好,在這裡住院可報銷70%,報銷後就可以還上向親戚借的錢了,自己花費也不太多。李克強關切地詢問他的病情,祝他早日康復。李克強說,“新農合”盤活了基層醫院,規範了醫療市場,方便了民眾看病,促進了衛生事業發展。發展“新農合”,要建立健全城市大醫院和基層醫療機構合作機制,加強人員培訓,加快設備更新,推進復蓋城鄉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努力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李克強十分關心市場物價和“菜籃子”。離開衛生院,他又來到三汊農貿市場。趕集的人們看到李副總理到來,一下子圍攏過來,鼓掌歡迎。市場上,農副產品十分豐富。李克強來到攤位前,見蘿蔔、菜薹、茄子、蓮藕等蔬菜琳琅滿目,很高興,親切地與攤主攀談。他指出,當前我國糧食儲備充足,農產品市場供應有保障,我們完全有能力保證市場供應和價格基本穩定。

歷史沿革

三汊具有悠久的歷史。

三汊鎮東北的拾墩村神隍墩就是殷商時期的文化遺址。

唐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三汊鎮東北的三汊埠(現為埠鎮村)就是一個水碼頭鎮。歷史上因為東楊店河、西產川河、南野豬湖支河(1975年後叫三汊河)在三汊埠處交匯成為一個“丫”字型,此地又是水埠碼頭鎮,故得名“三汊埠”。自唐、宋、元、明、清,三汊埠一直處於縣轄水埠碼頭鎮位置上。三汊埠擁有水陸交通之便:水路經野豬湖、王母湖達寰水、府河,連線長江、漢水,溝通漢陽、漢口、沔陽、天門“四縣”,陸路連線鄒崗、周巷、楊店、朋興、黃陂的李集、泡桐 “六區”,幾百年商賈往來不息,貿易興旺發達,至近代素有“小漢口”之秤。

上世紀三十年代的三汊埠,其主街南北長1餘華里,東西寬300餘米,街面寬4米,全用條拾鋪地,分東西南北4門出入,內設壽昌門、拱昌門,全街居民300多家,除2家務農,全以經商為業。街上設立雜貨鋪17家、布店6家、百貨3家、花莊4家、藥鋪1家、參燕號1家、屠案10條、木料行12家、糕店醬園4家、飯館客棧7家、土布行2家、米行17家,兼有陶瓷、煤炭、油料作坊,其他小商小販一應俱全。每天客商小販運來各地特產,販走此處經營地京漢雜貨、小百貨、紡織品,人來人往,川流不息。當時三汊埠首富周太和,開設花莊當鋪、糧行作坊雜貨鋪,固定資產達30萬銀元,占地面積4萬平方米,營業面積1萬平方米,雇員140多人,業務遍布上海、河南、江蘇、四川、武漢,風光一時。

由於優越的地理位置,三汊埠久為兵家必掙之地,飽受戰亂兵禍之災。特別是日軍入侵後,在三汊埠駐紮日偽軍,日偽軍的強取豪奪,給三汊埠帶來滅頂之災。當時經營者有的攜資逃跑,有的被鯨吞破產,就巨商連周太和也因戰亂火災破產。戰後三汊埠經濟有所恢復,但遠沒有重現往日風光。

清朝末年清政府修建京漢鐵路時,鐵路取道三汊埠西南的趙陳灣,並在趙陳灣設立火車站。當時人們將火車站命名為“三汊埠火車站”,用的就是五華里外的“三汊埠”的名秤,足見當時三汊埠的影響巨大。從那時起,雖然三汊埠依然據水路之便、市場之強獨領風騷,趙陳灣卻因火車站的設立不可阻擋地走向發展。解放後,因修建野豬湖大堤,將三汊河進長江、漢水的水路切斷,三汊埠失去了水碼頭的優勢,經濟日益蕭條;趙陳灣卻因火車站貿易發展,漸成集鎮,發展成為三汊鎮鎮政府的駐地和主城鎮區。因為三汊埠歷史悠久、名聲遠播,1983年底設區建鄉三汊與祝站合併為祝站區,把原趙陳、諸趙合併設立區轄鎮時,新鎮被命名為“三汊鎮”,以三汊埠為中心的三汊鄉被命名為埠鎮鄉,1985年7月25日以區轄三汊鎮為中心設立市轄三汊鎮時,大鎮依舊被命名為“三汊鎮”,“三汊”成為整個三汊地區的統一名秤。老三汊埠名秤變為“埠鎮”,現是一個行政村,是三汊鎮的一個村級集市。

民國初年,三汊鎮域為江漢道孝感縣諸趙鄉,國民黨統治時期為第二區,1938年抗日時期改名三汊區。1945年-1949年又改名“中正鄉”,“新民鄉”。1949年後秤三汊區。1955年三汊區與祝站區合併為祝站區。1975年2月撤區並社時,將祝站區的趙陳、三汊、草店、諸趙公社和龍店區的塗店公社合併為三汊人民公社,下轄趙陳、三汊、草店、諸趙、塗店五個管理區。1983年底設區建鄉時三汊人民公社與祝站人民公社合併為祝站區,原三汊地方分別設立區轄三汊鎮(趙陳、諸趙合併)、埠鎮鄉、塗店鄉、草店鄉。1985年7月25日設立市(縣級)轄三汊鎮,下設三汊街道辦事處、埠鎮鄉、塗店鄉、草店鄉。1987年撤區建鄉時仍為三汊鎮,下轄趙陳、諸趙、三汊、塗店、草店五個辦事處(五個辦事處在1992年後改為五個管理區,2000年9月管理區撤消)。

歷史事件

李巷村民抗擊日偽。1939年3月23日(農曆)上午,陰雲密布,黃沙濁霧。李巷村男女老幼正在忙著搶插早稻。此時由地方土頑勾結漢奸金龍章帶來的日偽大部隊,在日本軍曹指揮下,由三十多個日本鬼子打頭,幾百個匪兵隨後,形成三個梯隊,從南向李巷村進攻過來。放哨隊員迅速敲銅鑼報警。村長李樹生從水田一躍而起,揮著大刀,一面組織村民疏散轉移,一面指揮自衛隊主力隊員上陣阻敵。李樹生讓兒子李應田扛著大旗沖在前面,其餘隊員揮舞大刀緊隨其後,搶占有利地形,沉著應戰。此時,空中濃雲密布,地下黃沙滾滾,十來米外就看不清人影。日本鬼子漫無目標地用火力偵察進攻,隊員們利用地形掩護,冒著敵人槍彈,揮刀奮進,終於將敵人第一梯隊打退了數十米。戰鬥持續了一個多小時,突然,一顆六O炮彈落在隊尾,有三名隊員負傷,接著又有一發炮彈落在隊伍中間,有十幾個隊員相繼倒下。“敵人有鋼炮、槍榴彈,而我們只有大刀長矛,武器的懸殊太大,我們不能硬拚”,李樹生一聲令下:“撤”!,隊員們迅速退回村里。鬼子們乘勢撲了過來。還沒來得及背走的傷員們,全部被日寇殘殺了。

這次戰鬥,李雙、李漢、李保清等十九人壯烈犧牲,八名隊員負傷。地上的鮮血,激起了李巷村人民胸中的無比仇恨。為了繼續反擊日本侵略者,李巷村人民重新擴大了武裝,堅持不懈地投身到轟轟烈烈的抗日洪流中。

開發三汊河。1975年2月,三汊人民公社成立,三汊組織全社社員開墾野豬湖北岸,開挖新河三汊河,將野豬湖支河裁彎取直,建成三汊河垸、一心一垸、鄒陳垸、湖西垸,造田2萬餘畝,其中三汊河垸7900畝,全部格田化,溝渠路配套,當時號稱:萬畝格田萬頭豬,十萬水杉千擔魚。三汊河成為三汊人民的魚米之倉。

設立三汊鎮。1985年7月25日,孝感市設立市轄三汊鎮。新設立的三汊鎮轄三汊街道辦事處、草店鄉、埠鎮鄉、塗店鄉。駐地趙陳車站街。

撤消管理區。2000年9月,三汊鎮撤消趙陳、埠鎮、草店、諸趙、塗店五個管理區,直轄到村。

基本內容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區三汊鎮地處江漢平原東部邊緣,東抵武漢,西鄰孝感,是武漢城市經濟圈內的一重鎮,孝感市東部的一衛星鎮,建設部全國 500 家小城鎮建設的試點鎮,因三條河汊穿過其境內而得名。

三汊鎮位於孝感市東南部,東與祝站鎮接壤,西與新鋪鎮、毛陳鎮相鄰,南與毛陳鎮隔河相望,北與西河鎮、楊店鎮交界。唐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三汊鎮三汊埠(現為埠鎮村)乃為通江達海的重要水運碼頭,幾百年商賈雲集,貿易繁榮,素有“小漢口”之稱。國土面積84.6平方公里,人口5.5萬人,轄42個村、3個居委會:趙陳居委會、車站居委會、搭牆院居委會、國光村委會、李巷村委會、丁砦村委會、鄭堰村委會、龍崗村委會、建增村委會、 西湖村委會、岱山村委會、高埠村委會、中興村委會、張灣村委會、廟灣村委會、永光村委會、易咀村委會、塗店村委會、岳崗村委會、湖西村委會、塔村委會、蘆林村委會、永愛村委會、高河村委會、夏汊村委會、王母村委會、青龍村委會、紅霞村委會、草店村委會、紅聯村委會、店灣村委會、聯歡村委會、永福村委會、同幸村委會、埠鎮村委會、同昶村委會、石墩村委會、伍陳村委會、鄒陳村委會、石板村委會、彭橋村委會、洪山村委會、東橋村委會、一心一村委會、漫橋村委會 。鎮政府駐車站居委會。

2006年,全鎮實現生產總值49239萬元,同比增長5.9%;固定資產投資3040萬元,同比增長8.8%;財政收入911.6萬元,同比增長12.2%(含取消農業稅減收部分31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643元,同比增長8.8%。

京珠高速和漢十高速在三汊鎮互通,並開有出入口,建有服務區,京廣鐵路和孝天公路(110省道)貫穿三汊全境。立足大交通,發展大流通,孝南區已將三汊綜合物流園區和工業園建設列入“十一五規劃”。

三汊是孝感市四大水產養殖基地之一,是孝南區最大的水產養殖基地。三汊鎮取得湖北省無公害水產品產地認證,認證面積1萬畝。2006年三汊鎮水產養殖水面積1.5萬畝。2007年湖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遷至三汊鎮三汊河水產農業生態園。

三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五嶽感測器有限公司、萬豐米業有限公司、艾克爾有限公司3家。五嶽感測器有限公司總投資1000萬元,主要生產感測器、受送器和數顯儀表,2006年11月被認定為湖北省高新技術75家企業之一。萬豐米業有限公司主要從事精米加工,日產精米80噸,公司開發出的孝豐系列優質米、512特優米、孝豐優質糯米等產品,通過了國家QS質量認證。艾克爾有限公司是中日合資高科技企業,生產的聚四氟乙稀製品全部出口日本、美國。

三汊黃沙經營規模較大,常年在上海、蘇州從事黃沙交易的人達1200多人。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三汊人進軍上海經營黃沙生意,鼎盛時期開設碼頭20多個,上海黃沙供應幾乎全部來自三汊商人。目前,三汊商人仍然是上海黃沙的主要供應商。2005年後,三汊人又開闢了蘇州黃沙市場,業務遍及長江三角洲。

三汊新農村建設進展順利,至2006年底,以中心村陳榨灣為樣板,初步完成了易咀、王母、李巷、中興、丁砦5個試點村的規劃、基礎設施建設、村級陣地建設和衛生服務設施建設,極大地改善了人居環境。中興村陳榨灣村莊建設規劃20年不走樣,房屋布局整齊,路網設施配套,成為全市、全區新農村建設典型,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張昌爾,孝感市市長梁惠玲等領導多次到中興村視察工作。

區位優勢明顯。東距武漢天河機場 26km ,武漢市區 45km ,西距孝感市區 12km 。交通優勢獨特。橫跨南北的京珠(北京 ---- 珠海)高速公路和連線東西的漢十(武漢 ---- 十堰)高速公路在此互通。京廣電氣化鐵路和孝(感)天(河)公路( 110 湖北省道)貫穿全境。距 107 國道、 316 國道僅 10 km 。

招商政策優惠。①客商興辦工業項目,對當期固定資產投資在 1000----5000 萬元的,每投資 1000 萬元,鎮政府無償提供 10 畝土地;固定資產投資達 5000 萬元的,鎮政府無償提供 100 畝土地;對當期投資超過 5000 萬元的,每增加投資 1000 萬元的,鎮政府再增加無償提供 10 畝土地。②引進興辦工業企業,在依法經營的前提下,分別享受國家、省稅收優惠政策,從開始納稅年度起,鎮政府實行三年財政扶持,扶持金額按企業每年上繳稅收的 10% 計。③對引進客商到該鎮投資興辦工業企業的中介人實行獎勵。以企業建成投產為前提。以客商當期實際投入的固定資產投資為依據,從投資 500 萬元開始計獎。投資 500----1000 萬元,獎勵 5000 元;投資 1000 萬元的,獎勵 1 萬元;投資 1000 萬元以上,每增加 1000 萬元,獎金增加 1 萬元, 10 萬元封頂。獎金按計整棄零計算,一個項目獎勵一次。水電資源豐富。境內有與長江、漢水貫通、縱貫南北的三汊河,有水面都在 2 萬畝以上的王母湖、野豬湖兩大湖泊;有 110 千伏和 350 千伏變電站各一座。基礎設施齊全。有與各大城市聯網的光纖通訊網路、 5000 門程控數字傳輸電話、5 座行動電話發射機站;有有線電視差轉台和復蓋全鎮的電視信號網;有方便快捷、誠信高效的金融服務體系。

三汊河水產養殖垂釣園簡介

三汊鎮三汊河位於野豬湖以北、鎮區以南2 公里處、周邊共有十三個村,總面積達1.5萬畝。由於該地區地勢低,容易受漬,三年兩不收,不適宜糧食生產。上世紀80年代中期鎮委、鎮政府回響國家“退耕還湖,退耕還林”的號召,結合實際為改變該地“人種天收”的狀況,制定了“萬畝格田萬頭豬,十萬湖桑千擔魚“的發展思路,開始對三汊河進行水產養殖開發。鎮政府首先籌資100萬元開發改造魚池500萬畝,成立三汊鎮魚場,在政府的鼓勵帶動下,周邊各村先後採取大戶自建、農戶自改的行式,進行零星開發,三汊河水產基地初具雛形。

上世紀90 年代中期,鎮委、鎮政府僅僅圍繞“兩湖一河建魚池的發展思路,繼續採取招商引資、大戶自建、農戶自改、反租倒包和統建發包等形勢,進行大面積水產基地建設。截止目前為止,鎮政府、村集體、養殖戶共投入資金3000萬元,開發魚池15000畝,其中精養魚池12000畝,形成了集魚種培育、規模養殖,特種水產為一體的水產養殖體系,年產鮮魚600萬公斤,實現產值3000萬元,母產收入2000元,比生產糧食增產收1200元。

目前110 省道東西橫貫三汊河,交通便利,來此釣魚休閒的人常年不斷。鎮委、鎮政府從2002年開始,先後投入資金100餘萬元,對三汊河的路、電、橋、涵、渠等進行了配套改造。目前,三汊河水產養殖基地已形成規模,養殖結構為以青、草、鰱、鱅、鯉、鯽、鯿、魴為主,套養鯝、鯰、烏蘴、鯪、鱖等優特品鍾為輔,兼以網箱養鱔的品種結構體系,魚質鮮美無污。垂釣休閒名聲響徹武漢孝感等地,三汊鎮委、鎮政府將把三汊河水產基地建設成為一個集水產養殖、魚種培育、特種水產、垂釣休閒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生態園區。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三汊鎮位於孝感市東南部,東與祝站鎮接壤,西與新鋪、毛陳相鄰,南與毛陳隔河相望,北與西河、揚店交界,地跨東徑114°00′至114·06′、北緯30°52′至30°59′,南距武漢45公里,西距孝感城區10公里。

地形

三汊鎮地形由北向南傾斜,南部東依野豬湖、西臨王母湖,大面積是河湖平原,最高點永福村劉祭廟海撥47米,最低點三汊漁場海撥18.9米。北部主要是崗地,宜於發展林果藥材業;中部是沖積平原,土壤肥沃,適宜於種植水稻;南部為“兩湖”相夾,一河貫穿(東有野豬湖、西有王母湖、中有三汊河),水質清新、水中魚類餌類生物豐富,是發展水產業的天然寶地。

氣候

三汊鎮屬濕潤亞熱帶季風區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在16.2℃,平均降雨量為1128毫米(主要集中在4—7月),無霜期247-270天,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暖濕潤。

土地資源

國地面積84.6平方公里。2006年底耕地總資源65262畝,其中:常用耕地總面積42286畝(水田面積37244畝,旱地面積5042畝),臨時性耕地22976畝。 淡水養殖總面積14520畝,其中池塘養殖面積12620畝(精養魚池8820畝),河溝養殖200畝,水庫養殖1700畝。

河流

三汊鎮主要有3條。一是三汊埠東河,也叫楊店河,發源於孝昌縣周巷塘河,長約17公里,寬10米;二是三汊埠西河,也叫產川河,由揚店流入,流長約4.5公里,河寬8米;三是高埠橋河,由西河入境,流長約5公里,河寬10米。三汊埠東河、三汊埠西河匯入三汊河(野豬湖支河)流入野豬湖,高埠橋河流入王母湖。

水庫塘堰

三汊鎮現有拾板溝、鄭家堰、幸福、王家樓4座水庫。

拾板溝水庫建於1957年9月-1958年12 月。小(1)型水庫。大壩高12.2米,長368米,壩頂高程40.90米。水庫承雨面積2.5平方公里,總庫容219萬立方米,興利庫容99萬立方米,調洪庫容120萬立方米,死庫容34.5萬立方米。

鄭家堰水庫建於1959年9月-1959年12 月。小(1)型水庫。大壩高6.2米,長214米,壩頂高程35.72米。水庫承雨面積0.52平方公里,總庫容61.3萬立方米,興利庫容4.2萬立方米,調洪庫容19.8萬立方米,死庫容37.3萬立方米。

幸福水庫建於1956年10月-1957年3 月。小(2)型水庫。壩頂高程39.9米。水庫承雨面積0.92平方公里,總庫容41.25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3.5萬立方米,死庫容14.5萬立方米。

王家樓水庫建於1959年11月-1960年3 月。小(2)型水庫。水庫承雨面積1.35平方公里,總庫容39萬立方米。

全鎮塘堰2920個,總面積4320畝,蓄水量530萬方。

主要物產

農作物:主要有稻穀、棉花、小麥、大麥、蠶豌豆、油菜、花生、芝麻、黃綠豆、紅薯、甘蔗、荸薺、蓮藕、大蒜、蘑菇、蔬菜等。

動物:一是鳥類:家養鳥類有雞、鴨、鵝等。野生鳥類有喜鵲、布穀、麻雀、斑鳩、啄木鳥、野雞、野鴨等。二是獸類:家養有豬、馬、羊、狗、兔等;野生有野兔、黃鼠狼、老鼠、水獺等。

水產:常見魚類60多種、13屬,其中鯉科36種,鰍科、鯧科3種;養殖以草、青、鯉、鯽、鰱、鱅、鱖為主,特種水產以蟹、蝦、螺、蚌、鱉、黑魚為主;水生植物蓮藕、蓮角。

植物:主要有早密桃、柿子、柑橘、板栗、棗、茶葉、黃梔子。

埠鎮

埠鎮,原名三汊埠,解放前系孝感縣城以東的一個重鎮。南北長約1000米,東西寬約400米,距孝感城區習慣稱三十華里。其東側有一條小河,發源於周巷山區,西側也有一條小河發源於楊店的滻川鋪,這兩條河匯流於埠鎮南約三百米處,經三汊河注入野豬湖,形成一個“丫”字形,故名“三汊”。因三汊埠緣於野瀦湖之陽麓,“土阜為埠”,所以叫“三汊埠”。

舊時野瀦湖雖有堤,卻是當地百姓自己築的一個草堤,不經事,漲水期三汊埠東、南、西三面被水淹沒,船由武漢、孝感等地可直達三汊埠南門口,農業上只能收一季小麥,故二百多戶居民多為商賈、小販,農業人口只有李、趙兩家。據不完全統計,全埠鎮街有川南雜貨店十五家,皮頭號四家,糕點店三家,大藥鋪兩家,西醫診所三家,中醫診所四家,糧食、山貨行、柴行、油行、牛豬行大幾十家,典當行三家,大煙館三家,圓木作坊五家,鐵鋪兩家,菸草鋪兩家,成衣店三家。至於飯館、小吃攤販則滿街都是。其中有些特色小吃如“馬雲記”的苕丸子、“邱季升”的牛肉豆絲、“吳怡和”的軟殼巴、“吳連記”的小籠蒸菜、黃耀章的炸豆腐燒鍋及鹵貨、黃應增的摳爐餅子、吳奎清蒸糕、吳金奎的發糕、劉福娃的浮油包面等等,至今都為人們所稱道。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糧食業,高日收購量達十六萬斤,開往漢口運糧食的船隻每日最高可達20艘。川南、布匹、雜貨可算為如今孝昌、西河、楊店、朋興、黃陂等地的中轉站和批發站。木材、楠竹行三家銷售著湖南的竹木,漢川的豆餅、麻餅,蔬菜(如冬瓜、紅辣椒等)也在此集散。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三汊埠有“小漢口”之稱。

三汊埠在建 國 前屬鎮、鄉級,設有鎮公所、鄉公所。教育有縣二中、中心完小、私塾三家。是孝感城東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日偽時期,由於三汊埠地處平漢鐵路、武漢外圍段,多為兵家爭奪之地。1938年駐有日 本 炳 澤司 令部的一個輜重聯隊。後“游擊隊”金龍章總司令部、袁傑八旅、劉人鑄皇協軍也在此招兵買馬。日 本人“西河者”為了收編這批“游擊隊”,也駐軍三汊埠。直到1942年五、六月間,“游擊隊”反水棄三汊埠逃往周巷山區。

抗 戰 勝利後,行政區劃為“新民鄉”。1945年10月,三汊埠駐有國 民黨軍一個“別動隊”,日 軍一個聯隊約一千人在此繳械投降。1947年駐有縣保全隊的三、四、五中隊,經常到現楊店周圍巡哨,與新 四軍的地方 武裝為敵。

解放後,由於當時大環境的變化,武漢商家停止了在三汊埠的收購活動,各地相繼成立了供銷社。此時三汊埠這個商業重鎮也組織了農業合作社,居民結構也發生了變化,除留有近百戶吃“供應糧戶”外,其餘約267戶人家組成了農業生產大隊,下分九個小隊,一個蔬菜排,人口約1300多人,社員工分值在周圍大隊中算較高的。行政區劃,開始屬十二區,後屬祝站區,1958年改為三汊人民公社的一個管理區,張立春任書記,黃德華任主任,劉合明、王炳元任副書記,後改為埠鎮管理區,2001年撤銷管理區直屬三汊鎮。

文化教育方面:1951年抗美援 朝傷兵療養院設在三汊埠商人周生記舊房中,撤走後,孝感師範由安陸遷來。1953年師範遷入孝感城區後,孝感高中在此設過分校。1956年孝感縣政府委派袁堃、劉焱波、管立群等人於5月1日來三汊埠開辦孝感四中,開始時招了5個班,275名學生,1959年下季就成為了省“紅旗學校”,後合併到武漢市。1960年定為全省11所重點學校之一,當年9月由當時的副校長劉焱波赴省開重點學校校長工作會議,會上貫徹了“調整、整頓、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孝感四中的教育教學質量從此走上精雕細刻的軌道。三汊埠這個藏龍臥虎之地在孝感四中全體教職工的努力下,為國家建設培養了大批的人材。據粗略統計,孝感四中學子中脫穎而出的有,政界:原武漢市委副書記程康彥、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詹錦雲、深圳市政法處長程正華,國務院老乾局局長盛其松、省農業廳副廳長徐長堤,湖北省貿易廳副廳長張忠保;軍界:少將師長鬍志平,北京軍事博物館館長大校李雲平、解放軍大校黃小漢、湖北省交警總隊政委汪昌鐵、國防部師級軍官江海洲。文化教育界:華師博士生導師、中 共黨史編纂委員會委員李良民、華中農業大學黨委書記李忠雲、同濟醫大教務處副處長李守國、廣州大學教授陳合明、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鐃勝文、陳漢峰留美後被聘為某大學教授、孝感市作協副主席胡仕華。孝感四中的教學質量一度在原孝感地區名列前茅,1970年孝感四中由國中改辦高中,名為三汊高級中學,直到1990年底與原趙陳中學合併後搬遷到原華中農學院三汊分院校址,成為一所完全中學,三汊埠初級中學遷入高中校內,2006年國中改辦為三汊埠國小。

解放後,三汊埠國小屬三汊中心完小,學區由當時國小校長梁蔭侖兼管,管轄現毛陳一部分,三汊的全部及祝站北部兩個大隊的民辦學校。

宗教信仰方面:三汊埠民眾篤信儒、釋、道之教。“儒”有修本堂,信眾有商人、店員和社會知識青年,全屬義務,經費由當地商家以及慈善者自願捐助。具體事務是:農曆七月半講善書,乾旱時誦皇經、求雨露、施茶、施藥、施棺木,掌 堂黃義盛。“道”有魯王廟和關帝廟,兩廟均在三汊埠南端,魯王廟由木蘭山金 道 人主持;關帝廟由何 道 人主持。魯王廟1956年拆毀建成了三汊供銷社,關帝廟至今猶存,但神像已毀,廟址作了倉庫和牛欄。北門外有一座三元宮,屬尼姑庵,由武漢江岸來的尼姑主持,1956年改建成三元宮變電站和泵站。

街政建設:三汊埠是一條長為1000米、寬約3米的街道,原來是花崗岩條石鋪成的。1959年修野豬湖堤閘時,因工程款不足,經祝站區委決定將街道石塊撬起運往馬溪河修了閘,從此三汊埠街道下雨時泥濘不堪。1990年在埠鎮民眾的要求下,成立了由原三汊管理區主任張水民任指揮長,退休幹部劉焱波、朱海清任總顧問、社會老人吳必勛、黃幫俊、李進一、黃木桂等人任顧問的重修埠鎮街集資指揮部,向外出幹部、工人和知名人士致函,希望他們能捐款建設家鄉,同時三汊鎮人民政府組織原孝感市(現孝南區)二級單位和鎮管單位捐款。共集資四萬多元,修建了埠鎮街水泥路面。1991年又由朱海清帶頭募捐,改建了西門橋。為了紀念這一功德,在北門建立了一座帶有標誌性的“三汊埠”門樓。

三汊埠從歷史的角度來說,曾經有過它的輝煌,但那些輝煌也只是冒險家的天堂,它並不是勞動人民的故鄉,而是風塵中的他鄉。只有在解放以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埠鎮人民在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的指引下,從小小隊到實行責任田到戶,才大大解放了生產力。1990年以來,農業耕種、收割90%的農戶實現了機械化,糧食、油料產量成倍增長。田間管理也實現了自流灌溉,從而騰出了大量勞力外出務工,有的還出國到俄 羅斯等國打工,每年每人掙回人民幣數萬元。老人、婦女在家搞田間管理,種蔬菜到附近菜市場行銷。人們的荷包逐漸鼓起來了,如今的埠鎮高檔的冰櫃、彩電、空調、洗衣機、太陽能熱水器、機車、電腦幾乎家家都有,甚至汽車也進入了平常百姓家。據我所知,埠鎮七戶人家購買了麵包車、大客車、大貨車,做到了務工務農並舉、客貨運輸兼營,人們的衣著也多樣化了,現在走進埠鎮人家,年青人、婦女和孩子的衣著與城市人沒什麼區別。十萬元甚至幾十萬元、百把萬的也不乏戶。從1991年到現在18年的時間,將近98%的人家改建擴建了新房,有不少的人家還修建了高大的樓房。物質生活的改善,人們的精神面貌也變了樣,自1981年“8.18”行動以來,埠鎮街的治安狀況良好,尊老愛幼、鄰里和睦之風日漸形成。黨和政府還在埠鎮修建了福利院,收養了眾多的孤寡老人,真正做到了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老有所為。千好萬好,沒有共產黨的政策好;情深義深沒有共產黨的恩情深。千百年來種田完糧是天經地義的事,可現在的農民種田不僅不完糧,還要領取政府發放的補貼。一個繁榮、昌盛、團結、和諧的小康埠鎮正在逐步呈現在人們的眼前。

罕見雪災

2013年2月18日夜至19日清晨,孝感市普降中到大雪,伴有雷暴,共造成4.2萬多人受災,倒房179間,城區2萬多株行道樹“受傷”。孝感城區降雨、降雪量最大,為21.5毫米,雪深5厘米。大雪給農業生產造成嚴重影響,三汊鎮農業基地20個鍍鋅鋼管大棚被積雪壓塌了18個,裡面的黃瓜、番茄、辣椒等菜苗遭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