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柏李氏

三柏李氏

三柏李是高祖李淵,滕王元嬰的後人。吳川三柏李氏開基祖穆公從閩入粵,其子孫已經超過三十萬人。現任南津三柏李氏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為李秀成。南津三柏李氏宗祠,是為紀念三柏李氏開基祖、大宗時石龍(今化州)縣令李穆而建的。它座落在化州八景之一“千秋夜月”的千秋嶺上,始建於明朝洪武十四年,至今已630多年,占地3公頃,建築面積1240平方米。建築雄偉,古香古色。四世孫李慕廬,回遷南津一帶定居,並建南津三柏李氏宗祠。

基本信息

簡介

三柏李氏三柏李氏
李姓本來是以官職為氏的。臬陶是傳說中的東夷部落首領,活動地點在今天山東曲阜市一帶。堯為炎黃夷聯盟首領時,臬陶擔任理官一職,掌管刑法,他的後代就因襲他的官職命族為理氏。臬陶以正直著稱,舜繼堯位後,繼續受到重用。
後人理征在商朝為官,敢於直諫,得罪了商紂王,受罰而死。他的妻子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往伊侯之墟(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隱藏在那裡,靠採食木子(李樹果實)得以活命。於是從利貞起,改理氏為李氏,以此紀念使理姓保全下來的李子。
大名鼎鼎的老子,據稱就是李利貞的第11世孫。到了唐朝,李為"國姓"。唐朝初年,跟隨李淵、李世民打天下的諸將全部被賜李姓,大大擴充了李姓人丁。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稱皇三百餘年,李姓最為顯貴,李姓人口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明朝初年起,李氏開始遷徙至海外。清朝及民國時期,李氏族人移民海外的就更多了。
古今姓氏逾2萬李姓人口現居首
根據專家最新研究發現,中國人古今姓氏已超過二萬二千個,這是至今有關中國人姓氏最多的統計記錄。在十大姓氏中,以李姓居首。占總人口的百分之七點九.
據《新華網》7月28日報導指出,這二萬二千個姓氏也包括歷代屬於中國版圖上的少數民族的漢譯姓氏。隨著時代的變遷,不少姓氏已經消失,目前正在使用的漢姓約三千五百個左右。
專家發現,在十大姓氏中,以李姓居首。李、王、張三大姓氏達到二億七千萬人,占全國總人口超過百分之二十二。
在二萬二千個姓氏中,包括歷代屬於中國版圖上的少數民族的漢譯姓氏。隨吁時代變遷,不少姓氏已經消失,當代中國人仍在使用的漢姓約有三千五百個。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袁義達副研究員經過多年收集和研究發現,全國最大的三個姓氏是李、王、張,分別占總人口的百分之七點九、七點四、七點一,達到二億七千萬人,為世界上最大的三個同姓人群。
當代中國一百個常見姓氏集中了全國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七,而占全國人口百分之一以上的姓氏有十九個,分別為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徐、孫、胡、朱、高、林、何、郭、馬。歷史上,中國大約有一半的人口都一直集中在這十九個姓氏中。
此外,中國的同姓人群在地區分布上並不均衡。比如在北方地區,以王姓為第一大姓,南方地區則以陳姓為第一大姓;在南北過渡型的長江流域地區,李姓則是第一大姓。
姓的「李」,應該都是木子李,而不是「里」、「理」或「履」吧?可是,你可知道原來他們的祖先,姓的是「理」,而不是現在用的「李」呢!
幾萬年前,我們的祖先生活在母系氏族社會,生活勞動由婦女領導,大家都只有名而無姓。到距今約五千年,為了使通婚的男女都是來自不同氏族,避免近親結婚不利後代成長,決定給每一個氏族取上一個稱號作為識別,就是最古的姓。
那麼,先人拿什麼為姓呢?他們大都就地取材,有的以所屬國名為姓,像秦、趙、韓、魏、陳、宋等。有的以官職為姓,像史、左、董、司馬等。有的索性以職業為姓,做陶器的姓陶,做算命的姓卜,做屠夫的,自然姓屠了。
相傳在堯帝時代,國家設有理官一職。理官的職責就是排解人們之間的糾紛,分清黑白,然後作出公平的判決。當時的一位理官名叫皋(音高)陶,他公正嚴明,很受人尊敬。他的後代也繼承理官一職,並以「理」為姓。
到了商朝末年,暴君紂王當政。司法官理徵常批評紂王的惡行,又處分紂王身邊做錯事的人。紂王一怒之下,把他處死。為免受到牽連,理徵的妻子馬上帶同年幼的兒子利真,躲到偏遠的樹林裏去。
母子倆在樹林裏生活,渴了便喝山間的泉水,餓了就吃樹上的野果。年年月月過去了,理利真就靠泉水野果長大成人。直到紂王被推翻後,母子倆才重返家園。理利真為了紀念自己在林間吃野果長大的日子,就把自己的姓由「理」改為「李」。「李」由「木」、「子」二字合成,既可解作樹上的果實,也可解作樹下的孩子。
此後,李家子孫支派繁多。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唐朝,皇帝就是姓李的。那時,很多有功的大臣被賜姓李。逐漸,姓李的人愈來愈多,幾乎遍布天下。
三柏李氏世裔(自李淵至石狗塘村開基祖)
淵:字淑德,隋襲唐國公,是隋文帝獨孤皇后的姨侄。隋時歷任譙、隴、岐等州刺史,滎陽、樓煩等郡太守及殿內少監、衛尉少卿,楊玄感作亂為弘化太原留守,因姓應圖訐解柄歸守晉陽,煬帝巡遊江都為宇文化及所弒,公起義師除隋亂,受恭帝禪位而有天下,建都長安,國號唐,戊寅即帝位(公元六一八年),稱神堯高皇帝,廟號高祖。元配從射雀屏連中雙目兩矢,喜娶神武肅公宙毅之女為皇后,生四子,眾妃生十八子,共二十二子、十九女。在位九年,終七十歲,隴西成紀人。髙祖長子建成,初封英王,立為太子時其弟秦王世民功蓋天下,英雄歸之,建成不自安與弟齊王元吉謀除之,秦王府吏房玄齡,尉遲敬德勸世民先發,乃伏兵玄武門伺建成入朝射殺之,並殺元吉,是為玄武門之變(公元六二六年六月庚申),後追封建成為息王謚曰隱太子,立嗣子福。次子世民,初封秦王,繼即帝位(公元六二六年八月,廟號太宗。三子元吉,封巢王,玄武門之變被殺。承業、承鸞、承獎、承裕、承度等五子被處死,立嗣子曹王明。四子元霸封衛王,髙祖未起義時在河東病夭,享年十六歲。五子智雲,封楚王,善騎射,能書弈,在接眷河東散失,被官吏執送長安為留守,陰世師斯害,卒年十四歲。六子元昌,封漢王,與承乾太子謀叛敗死。七子元景,封荊王,從謀殺髙宗敗死。八子元亨,封豐王。九子元芳,封周王。十子元禮,封徐王。十一子元嘉,封韓王,中宗時為太尉,武后貶絳州刺史,至東都途中追令自殺。十二子元則,封彭王。十三子元懿,封鄭王。十四子元軌,封霍王。中宗時為司徒,武后貶青州刺史流黔州,至陳倉鳩死(賜毒酒至死),其子緒封江都王、全州刺史駢首。十五子元鳳,封虢王。十六子元慶,封道王。十七子元裕,封鄧王。十八子元名,封舒王。中宗時為司空,武后廢徙和州坐流死。其子亶封豫章郡王亦為武后所殺。十九子元夔,封魯王,中宗時為太子太師,武后貶為荊州刺史,至東都途中逼令被殺。二十子元祥,封汪王。二十一子元曉,封密王。二十二子元嬰,封滕王,為閬州刺史轉洪州刺史(洪州即南昌郡),封食邑之地在江西南昌府,其後遂居南昌,為南昌一世祖。
元嬰:字子儒,唐髙祖淵公第二十二子,封滕王,出為閬州刺史轉洪州刺史(洪州即南昌),性閒雅,博覽群書,工書畫,妙聲律,常作蚨蝶圖並題詩其上,是為滕王蚨蝶圖。尊賢禮士,政修民和,建閣於江渚之上,名滕王閣,以供游眺,與賢士大夫相唱和於其間而忘其身之為帝子也。閻都督九月九日大宴文士於閣,王勃作序。卒謚穆。元配妃銳氏五子,眾妃朱氏五子、吳氏三子,共育十三子、崇禮、崇信、崇厚、崇慶、崇廣、崇盛、祟文、崇章、崇義、崇智、崇純、崇善、崇壽。
崇禮、封南昌公嗣滕王,世襲五代。公善花鳥,配王氏七子:環珥、環瑋、環瑛、環琦、環瑜、環璋、環璨。
環珥:襲南昌公嗣滕王,冊名修琦,配王氏七子:珍、珠、璞、珪、珩、珮、瑰。
珍:襲南昌公,配林氏二子:恭、儉。
恭:襲南昌公,冊名湛然,曾為鹹安公主婚禮正使,配丁氏三子:執信、執義、執德。
執義:贈尚書承務郎,配郭氏,贈宜人,一子仁健。
仁健:任尚書承務郎,配丁氏,封宜人,三子:守蕃、守盛、守衍。
守蕃:舉進士,配郭氏二子:仲長、仲文。
仲長:舉博學宏詞,任太常博士,配丁氏封七品儒人,三子:遇、達、逵。
達:舉進士,配裴氏一子博彥。
博彥:字正己,為代宗相,上慶雲圖,累贈金紫光祿大夫上柱國。配霍氏,累封太原郡夫人。一子餘慶。
餘慶:累贈金紫光祿大夫上柱國,配丁氏,累封濟陽郡夫人。二子:惟覺、淮秘。
惟覺:字敏悟,號惠寶,賜進士,任守承奉議大夫,累贈金紫光祿大夫上柱國。配黃氏,累封江夏郡夫人。三子:山甫、考甫、亜甫。
山甫:北宋仁宗天聖三年髙中乙丑(公元一三零五年)科狀元及第。遺著有上元懷古詩云:“南朝天子愛風流,盡守江山不到頭。總為戰爭收拾得,卻因歌舞破除休。堯將道德終無敵,秦把金湯可自由。試問繁華何處在,雨花菸草石城秋。”明太祖書於屏風引以自警。另載《辭海》拓字注陰地點崇徽公主手跡詩、戰傷條下第詩。中華書局版《辭海》多載落拓落花詩。配王氏,封一品夫人。四子:啟明、師騫、存忠、彥。
師騫:宋解元,由南昌遷福建漳州府龍溪縣濠門上巡檢司居住,為福建始祖。配邱氏,二子:暹、保誼。
暹:擢進士,字天爵,號厚祿,任浙江布政司。配丁氏,封恭人。二子:忠、恕。
恕:贈奉議大夫,由濠門上巡檢司迀錢山村。配丁氏,贈恭人。二子:雍、穆。
穆:字貴和,號文莊,謚惠義,唐滕王元嬰公十八世孫,山甫公玄孫,師騫公曾孫,暹公之孫,恕公之子,唐高祖之十九世孫。原籍福建漳州府龍溪縣錢山村。登宋嘉定進士,歷任廣東龍川、石龍知縣,任満歸途見阻,卜居吳川所極浦而家焉,糸吳川三柏李氏開基之始祖。公生於宋孝宗乾道壬辰年十一月十五日,卒於理宗端平乙未十一年三月二十一曰,壽六十四歲,配丁、陳、黃、姚四氏,丁氏生凌雲,陳氏生凌霄,黃氏無出,姚氏生凌霞,共三子。考妣合葬吳川城東文翁嶺。文翁嶺是吳川八景之一(漁翁撒網)。據清朝光緒十八年版《吳川縣誌》卷十雜録二至三頁(即390至391頁)載:“三柏李氏祖籍福建漳州府龍溪縣小欖村(應為錢山村),宋末為吳邑宰登高於文翁嶺,知其下有吉穴心慕焉,任滿由船歸閩,三遭風阻,遂卜居治西之鄉,曰傍潭,手植三柏,曰此柏若茂,吾後必興,公終葬文翁嶺,其後如凌雲入鄉賢、珏芳、尚德諸公登仕,丁口蕃衍,財產豐饒,非祖德之厚,焉能如此。”
凌云:字輝漢,號極浦,謚仁教,登宋淳祐丙午科解元,賦性穎異,博學篤行,恬淡不仕,得濂洛之遺風,建極浦亭隱居設教授徒,邑中名士多出其門,崇祀鄉賢。公生於宋開禧乙丑年正月初八,卒於鹹淳庚午六年四月十二日,壽六十六歲,妣陳氏以恭睦稱。二子:豪、奇,奇繼叔凌霞,合葬文翁嶺父墓右下。公元一九八三年,吳川縣人民政府決定極浦亭為重點文物古蹟保護單位,贈金字大理石碑樹於門壁。
豪:字世俊,號弘道,謚謹恪,因遭宋末兵亂,隱居訓子,惟以纘承先緒為重,誥贈承德郎大別駕。妣冼氏贈安人,合葬文翁嶺父墓右下。三子:長柯廬歲貢配陳氏,一子。次杜廬、三捷廬配陳氏,取兄杜廬次子檀入繼。
杜廬:字光召,號美奐,謚亷介,元歲貢,任癀西悟州通判。據清光緒十八年版《吳川縣誌》卷九藝文志經部三百四十四頁載;“《尚書集解》、《詩經集解》、《尚書解》、《毛書解》,元李杜廬撰。杜廬少孝友,有大志,淹貫經史手著,由歲貢官廣西悟州府判官正,己率屬弭次盜惠民,秩滿大吏嘉其亷能將薦於朝,力辭,遂歸粵。江西喻寶忠所撰傳。”在任時,弭盜安良,治著廉能,致政後大德間,遷居三柏。清光緒十八年版《吳川縣誌》卷十雜錄二至三頁(即390至391頁)載;、“案新城喻寶忠李判官杜廬家傳略雲;公未仕時,築別業於潭旁,植奇花異卉,讀書其中,而性尤愛柏,嘗植三枝祝之曰:子孫惟你之蔭,歸田後尋向,時手植柏則蒼翠參天矣,因喜曰,是足娛晚景矣,遂家焉,名其鄉曰三柏。是柏乃判官所植,見聞錄似指始遷祖石龍令,亊傳聞之誤也。光緒丙戌七月,怱大雷電於三柏村,文塔、繪柏三株,枝幹活現歷數月如新,尤奇。”公生於宋淳祐庚戌年三月十六日,卒於元大德年丙午四月十五日,壽五十七歲。妣黃氏以敬順博愛封安人,生於宋淳祐辛亥八月十六日,卒於元大德丙午九月十二日,壽五十六歲,合葬石城三柏灣畔雞籠山,即南蛇出海地。六子:松、檀、林、柏、楠、梓。
松:字真操,號永貞,太學生,考授將仕郎,縣主簿。妣恭懿吳氏、慈和梁氏,合葬麻登嶺叫落地金釵。五子:長保仁一子:次保義、三應符(原名保禮)二子住嶺上;四應節(原名保智),庠生,配孫氏一子;五應時(原名保信),配原氏一子。子孫派衍六、七、十甲。
保義:字萬久,號雲心,配陳、薛二氏,與兄合葬麻登嶺下。七子:長元堪,陸川知縣,配吳氏二子,次子恂復配董氏,住院村李屋。次子元熊配莫氏;三子元奮配陳氏;四子元彪配梁氏二子;五子元狸配莫氏;六子元獻;七子元豹配文氏。
元獻:字帶乙,配楊氏厝東村坡坐午向子,乾隆年重修。二子;世祥、參祥。
世祥:字國瑞,號立基,謚衍統。由三柏東村贅瑤頭鄭氏,生於元朝成宗大德九年(公元1303年)正月十七日,卒於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6年)九月初九日,終八十三歲,葬三柏東建頭,磚塚墳,刻“瑤頭墓”三字,乾隆間重修開看不訛,此地叫白鳩點水。鄭氏生於元朝仁宗二年(公元1312年)三月初十,卒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401年)三月二十九曰,終八十九歲,葬邊嶺瓦王塘嶺,公元一九八二年重修,此地叫宿鼠吊花藍,又叫飛鳳地。三子:長仕榮配林氏一子住椰子根、羌園、分支化州瑚琳、平定等地;次仕秀,開族塘口;三仕茂配陳氏五子,第四子本誠繼伯仕秀。仕茂子孫住塘尾、塘啜低垌、龍村、上下沙洲、邊涌等大小村莊五十九座,人囗約兩萬。
仕秀:號廣裕,謚肇基,誥贈文林郎,生於瑤頭後轉住塘尾。明永樂十七年(公元1420年)入居塘陽僱工經營養鴨之業,經營有方,家道日隆,遂入籍塘陽,大開基業。後子孫獨居塘陽並改塘陽為塘囗,此乃塘囗李族開基之祖。仕秀公糸唐髙祖淵公第二十七代孫,吳川三柏李族始祖穆公第九代孫,後世子孫尊之為“九世祖”,並建九世祖祠堂奉祀之。配林氏同葬白鳩咀山北向雙磚墳。一子意誠、又養弟茂公第四子本誠為後,本誠歲貢任廣西賀縣知縣,配吳氏二子,遷馬莦。仕秀公後裔現散居各地大小村莊九十七座,人口兩萬餘。
意誠:謚振基,配楊、梁二氏,同葬鶴地東向,叫飛鶴葬腦。七子:長暢公,配曾氏,公葬塘尾面前山,氏葬鶴地東向,取弟錦公次子文翰入繼;次新公配吳氏;三錦公;四釗公配陳氏二子:文琳、文琬,文琬入繼鎰公;五奇;六鎰公,取兄釗公次子文琬入繼;七鎔公,配易氏一子文鸞,遷電白車田、馬武、紅花尾、邊村等,現分居大小村莊十六座,建有祠堂,門額上書“李氏宗祠”,兩邊分別書“族住吳川”、“支由三柏”。
錦:號華山,謚紹衍,配吳、楊二氏,同葬鶴地坐西向東。四子:長文景,號嘉善,配楊、張二氏,葬鶴地;次文翰,號積善,繼伯暢公,配康氏,公葬大王塘金魚臍向東,氏葬鶴地東向,四子:(長春芳,住中間巷。次乾芳住沙路口。三再芳,有二十三世貴興父子住梅菉隔海窯地。四季芳,延至清道光年遷湛江湖光厚高村。);三文隆,號明善,謚建績,明主簿(《吳川縣誌》有載,配凌氏,自塘囗遷石狗塘,此乃石狗塘村李族開基之始祖,系吳川三柏李族始祖穆公第十二世孫,後世子孫尊之為:“十二世烈祖”,並建祠堂奉祀之。葬鶴地。二子:極、嚴;四文瑤,號處善,配林氏二子,長賢,遷電白沙院巽村,次岳,住邊村。

由來

吳川三柏李氏始祖——諱穆,字貴和,號文莊。祖籍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錢山村,生於宋乾道壬辰(公元1172年)十一月十五日,宋嘉定進士,歷任粵之龍川縣、石龍(今化州)縣知縣,任滿不歸,開基吳川至今已800多年,後裔遍布兩廣,海外也不泛後人,人口已超百萬。人才濟濟,富商巨賈大有其人,號稱粵西望族。時逢修譜之際,為了進一步完善我們的三柏族譜,深入探索我們的譜系及根源,在此過程中發現很多問題,現擺出來和眾人共同探討,以求共識。
據傳我們三柏族譜是十世珏公在明正統十二年於京遇族人李永年所得,才成今日三柏之完善譜系。永年公並為三柏譜寫了譜序,參見《三柏李氏家史》文物考篇。從序文中沒有看到永年提供什麼譜料,而是在與珏公交談知為同宗,他在序文中寫到“珏公徐出其譜而示余”,從這句話可看出珏公手上是有族譜的。我在家史中看到五世松公、柏公兄弟也作有序文,由此證明珏公之前已有譜傳,而李永年不過作了一篇序文而已。其序文中落款為“錢山後裔山東參正李永年拜撰”。但今發現李永年非錢山後裔,參考廣東通志、山東通志有記,確有永年其人,但卻把其籍貫塗掉了。而在江西省南城縣誌發現其為南城縣人,同時在南城縣上唐鎮李強漢提供的譜中記錄了其人及事跡,墓葬大富山,去城二里,現已開發不復存在。上唐嘉猶支派三修宗譜正是李永年手修。根據此譜,我們同為滕王之子崇禮公後裔,滕王五世分支,本家珍公之後,其為威公之後,但在三柏譜中卻沒有威公武公的記錄,猜測或因後妻所生而沒有記錄。這正好證明了三柏歷代皆有譜可考,而非李永年提供所得,他的序文只是確認了我們同源同宗。那所謂“錢山後裔”應是修譜者改動的。再說上唐鎮的“滕”字號宗譜,此譜一修於唐中和二年,歷經數修,所記的歷代宗先至師騫公子十一公(為暹公)這代與三柏譜次序是大同小異,只是兄弟排序有出入,山甫公之上兩代祖名顛倒錯亂,我譜記“餘慶”、“彥博”。據考應為上唐資溪譜正確,因該輩皆取“余”“彥”為末取名,則正確應為“慶余”“博彥”。另外,上唐資溪譜記錄的山甫公並不是我們所說的狀元,而是馮京榜第二名進士,官至西京作坊使,屬文韜武略之人。當地府縣誌均有記錄且非常明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