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花[中藥]

三七花[中藥]
三七花[中藥]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三七花,中藥名。為五加科植物三七(Burk.) F. H. Chen ex C. Chow的花。 分布於江西、湖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等地。具有清熱生津,平肝降壓之功效。常用於津傷口渴,咽痛音啞,高血壓病。

基本信息

入藥部位

花。

性味

味甘,性涼。

歸經

歸肝、腎經。

功效

清熱生津,平肝降壓。

主治

用於津傷口渴,咽痛音啞,高血壓病。

相關配伍

治渴飲,咽痛音啞:三七花適量,泡開水頻服。(《雲南中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適量,開水泡服。

使用注意

1、三七花性涼味苦,感冒期間不宜服用,否則會加重病情。

2、《廣西中草藥》稱本品:“孕婦慎用”。

採集加工

6-8月開花時採收花序,薰蒸曬乾。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短,竹鞭狀,橫生,有2至幾條肉質根;肉質根圓柱形,長約2-4厘米,直徑約1厘米,乾時有縱皺紋。地上莖單生,高約40厘米,有縱紋,無毛,基部有宿存鱗片。葉為掌狀複葉,4枚輪生於莖頂;葉柄長4-5厘米,有縱紋,無毛;托葉小,披針形,長5-6毫米;小葉片3-4,薄膜質,透明,倒卵狀橢圓形至倒卵狀長圓形,中央的長9-10厘米,寬3.5-4厘米,側生的較小,先端長漸尖,基部漸狹,下延,邊緣有重鋸齒,齒有刺尖,上面脈上密生剛毛,剛毛長1.5-2毫米,下面無毛,側脈8-10對,兩面明顯,網脈明顯;小葉柄長2-10毫米,與葉柄頂端連線處簇生剛毛。傘形花序單個頂生,直徑約3.5厘米,有花20-50朵;總花梗長約12厘米,有縱紋,無毛;花梗纖細,無毛,長約1厘米;苞片不明顯;花黃綠色;萼杯狀(雄花的萼為陀螺形),邊緣有5個三角形的齒;花瓣5;雄蕊5;子房2室;花柱2(雄花中的退化雌蕊上為1條),離生,反曲。果實未見。

生長環境

野生於山坡叢林下,今多栽培于海拔800-1000m的山腳斜披、土丘緩坡上或人工蔭棚下。分布於江西、湖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等地。野生者已少見,多為栽培。

炮製

一、藥材性狀

本品為三七花序的乾燥品。呈半球狀、球狀或傘狀,綠色或黃綠色,直徑0.5-2.5com,總花梗圓柱形,長0.5-4.5cm,直徑約0.1cm,常彎曲,具細縱紋。其上密集著這生約200朵小花蕾,成圓球狀,小花蕾圓柱形,長約0.2,直徑0.1cm,小花梗細長,0.5-1cm。質較鬆脆易碎。氣芳味香,味微苦回甜。

二、飲片性狀

呈半球狀,球狀或傘形,直徑0.5-2.5cm,總花梗長0.5-4.5cm,圓柱形,常彎曲,具細縱紋。展開後,小花柄長0.1-1.5cm,基部具毛鱗狀苞片。花萼呈黃綠色,先端5齒裂。剖開在放大鏡下觀察,花瓣5,黃綠色。花葯橢圓形,背著生,內向5縱裂,花柱2枚,基部合生。質脆易碎。氣微,味甘微苦。

藥理作用

1、對中樞神經系統作用:鎮痛作用;

2、抗炎作用;

3、對血管和血壓作用:對血管有明顯擴張作用。

相關論述

《雲南中草藥選》:“甘、涼。清熱、平肝、降壓。治高血壓、頭昏、目眩、耳鳴、急性咽喉炎。”

附註

常見偽品 :人參花:為五加科植物人參的乾燥花,為傘形花序,花朵共生有40-70朵多花瓣不等。其總花梗比較長,在總花梗上生出一至幾個小花序。花萼為綠色,呈鍾狀為5裂,花瓣為黃綠色,呈針形或卵形,5枚。雄蕊呈淡綠色,為5枚。花葯呈乳白色,短圓形狀,為4室,背著藥,花絲的基部比較膨大,在開花前較短,但在開花後卻為花葯總長的2倍左右,在開花前,花葯是圍繞柱頭周圍的,但在開花後,花粉會散出。雌蕊1個,由柱頭、花柱、子房三部分組成,柱頭呈叉狀分2裂,子房為2室,中央邊緣為胎座,子房下位。質脆,氣微,味甘微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