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古體詩

七言古體詩

七言古體詩:也稱為七古,為古體詩的一種,是與“近體”相對而言的詩體。其特點是: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縛;不拘對仗、平仄、押韻寬;除七言的柏梁體句句押韻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韻,韻腳可平可仄,亦可換韻;篇幅長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齊劃七言;也可雜用長短句,隨意變化,為雜言體,雜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為三、四、五、七言相雜,而以七言為主,故習慣上歸入七古一類。

起源發展

七言古體詩作和五言古體詩較多,簡稱七古、五古。五古最早產生於漢代。《古詩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詩。漢代以後,寫五言古詩的人很多。南北朝時的詩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後的古體詩中五言的也較多。而七古的產生可能早於五古。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見。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現,唐人又稱七古為長句

唐代一部分古詩有律化傾向,如王勃《滕王閣》為古體詩,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聲律上近似分押仄、平兩韻的兩首七言絕句。唐代律詩格律定型之後,詩人們的古體作品中更常溶入近體句式。如王維李頎王昌齡孟浩然等人的五古中頗有律句、律聯。歌行體如白居易《長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的。而有的詩作者則有意識與近體相區別,多用拗句,間或散文化,李白、杜甫、韓愈等均有所創造。後來明、清學者自覺注意到古詩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的現象。清代王士□更認為古詩有平仄,於是趙執信、翁方綱等人專門研究古詩聲調。他們的研究,對於詩歌創作時自覺區別古體、近體聲律不無貢獻,但由於忽視古詩實以自然音節為主,因此頗有牽強,以至被譏為“不見以為秘訣,見之則無用。

主要種類

柏梁體七古

七言古體詩雜言七古:李白《蜀道難》

是每句押韻的,據說漢武帝築柏梁台,與群臣聯句賦詩,句句用韻,所以這種詩稱為柏梁體。其實鮑照以前的七言詩(如曹丕的《燕歌行》)都是句句用韻的,古代並非另有一種隔句用韻的七言詩。等到南北朝以後,七言詩變為隔句用韻了。句句用韻的七言詩才變了特殊的詩體。

下面是柏梁體的一個例子:

《飲中八仙歌》——(唐)杜甫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避賢。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蛟如玉樹臨風前。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

也有一些七言古詩,基本上是柏梁體,但是稍有變通。例如:

《麗人行》——(唐)杜甫

三月天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頭上何所有?翠微葉垂鬢唇。背後何所見?珠壓腰穩稱身。就中雲暮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泰。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犀箸厭飫久未下,鑾刀縷切空紛綸。黃門飛鞍不動塵,御廚絡繹送八珍。簫鼓哀吟感鬼神,賓從雜沓實要津。後來鞍馬何逡巡,當軒下馬入錦茵。楊花雪落覆白苹,青鳥飛去銜紅巾。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①麌,讀yǔ;薺,讀jì;潸,讀shǎn;銑,讀xiǎn;篠,讀xiǎo;哿,讀gě;豏,讀xiàn。②寘,讀zhì;霰,讀xiàn;禡,讀mà;沁,讀qìn。③這裡所說的元半、阮半、願半及下面所說的月半,具體的字可參看《詩韻舉要》。④第六類和第七類也可以通用。⑤蒸韻上去聲字少,歸入迥徑兩韻。⑥第三類和第四類也可以通用。⑦不舉上去聲韻,因為在這七個韻當中,除尤韻的上聲有韻外,其餘聲韻是罕見的。⑧莽,讀mǔ。

雜言體七古

七言古體詩《詩經》

古體詩有雜言的一體。雜言,也就是長短句,詩句長短不齊,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為三、四、五、七言相雜,從三言到十一言,可以隨意變化。不過,篇中多數句子還是七言,所以雜言算是七言古詩。

《詩經》和漢樂府民歌中雜言詩較多。漢魏以來樂府詩配合音樂,有歌、行、曲、辭等。唐人樂府詩多不合樂。唐宋時代的雜言詩形式多種多樣:有七言中雜五言的,如張籍的《行路難》;有七言中雜三言的,如張耒的《牧牛兒》;有七言中雜三、五言的,如李白的《將進酒》;有七言中雜二、三、四五言至十言以上的,如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有以四、六、八言為主雜以五、七言的,如李白的《蜀道難》。

“歌行體”也是古體詩的一種,多以七言為主,參與少量雜言,故又稱“七言歌行”。主要特點是:一是詩中夾有雜言的散文句式,如李白的《蜀道難》;杜甫的《平交行》;二是有“之”、“以”......等虛詞和“嗚呼”等語句,與一般詩句有所不同。

雜言詩由於句子的長短不受拘束,首先就給人一種奔放的感覺。最擅長雜言詩的詩人是李白,他在詩中兼用散文的語法,更加令人感覺到,這是跟一般五七言古詩完全不同的一種詩體。

蜀道難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岩巒。捫參歷井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雕朱顏。連峯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相喧豗,砅崖轉石萬壑雷。其嶮也若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藝術特點

七言古體詩除了押韻之外不受任何格律的束縛,這是一種半自由體的詩;總的藝術要求以“吐言天拔,出於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無拘無束,直抒胸臆見長。可任人自由發揮是其最大優點。因此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縛;不拘對仗、平仄、押韻寬;其格式是沒有一定之規的。

七古入律的較多,當然也有例外,像柏梁體就不可能是入律的古風,仄韻與平韻的交替,四句一換韻,到後來成為入律古風的典型。

平仄要求

七言古體詩七言古體詩

是不計較平仄的。魏六朝詩的平仄完全是自由的,沒有律句拗句的概念;唐以後古體詩受到律詩的影響,平仄上也有了一些講究,雖然出現了一些律句,這不是出於自覺有意而為。

三平調是古風專用的形式,這成為古風的特點之一。最後三字除了這種三平調以外,其次就是收尾於平仄平;還有比較少見的兩種,收尾於仄仄仄或仄平仄。這就是說,平腳的句子,七言第五字以用平聲為原則;仄腳的句子,七言第五字以用仄聲為原則。從全句的平仄看,多數句子的節奏不是平仄交替,而是疊平疊仄,這就是說,七古還有第四、第六字都仄或都平的。

用韻詳述

一般押平聲韻。雙句押韻,單句不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有少數也有失韻的,如有妙句不押韻也可,不要為押韻而押韻壞了詩意(指改一字而詩意全非的個別特殊情況)。也可每句都押韻,也可轉韻,也可押仄聲韻,也可平仄韻混押,古體詩的押韻與格律詩是有很大區別的,在用韻上有較寬的自由,只要押韻即可,不計平仄韻(格律詩只許押同韻部的平聲韻)。

既可以押平聲韻,又可以押仄聲韻(在仄聲韻當中,還要區別上聲韻、去聲韻、入聲韻)。一般地說,不同聲調是不可以押韻的。用韻,比律詩稍寬。一韻獨用固然可以,兩個以上的韻通用也行。但所謂通用也必須是鄰韻才能通用。

用韻,是因時代而不同的。實際語音起了變化,押韻也就不那么嚴格。中晚用韻已經稍寬,到了宋代以後,古風的用韻就更寬了。

1、上聲29韻:

一董、二腫、三講、四紙、五尾、六語、七麌、八薺、九蟹、十賄、十一軫、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銑、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馬、二十二養、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寢、二十七感、二十八儉、二十九豏;

2、去聲30韻:
一送、二宋、三絳、四寘、五未、六御、七遇、八霽、九泰、十卦、十一隊、十二震、十三問、十四願、十五翰、十六諫、十七霰、十八嘯、十九效、二十號、二十一個、二十二禡、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徑、二十六宥、二十七沁、二十八勘、二十九艷、三十陷;

3、入聲17韻:
一屋、二沃、三覺、四質、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藥、十一陌、十二錫、十三職、十四緝、十五合、十六葉、十七洽。

4、平、上、去三聲各可分類如下:

類 別 平聲 上聲 去 聲
第一類 平聲東冬 上聲董腫 去聲送宋
第二類 平聲江陽 上聲講養 去聲絳漾
第三類 平聲支微齊 上聲紙尾薺 去聲寘未霽
第四類 平聲魚虞 上聲語麌 去聲御遇
第五類 平聲佳灰 上聲蟹賄 去聲泰卦隊
第六類 平聲真文及元半 上聲軫吻及阮半 去聲震問及願半
第七類 平聲寒刪先及元半 上聲旱潸銑及阮半 去聲翰諫霰及願半
第八類 平聲蕭餚豪 上聲筱巧皓 去聲嘯效號
第九類 平聲歌 上聲哿 去聲個
第十類 平聲麻 上聲馬 去聲禡
第十一類 平聲庚青 上聲梗迥 去聲敬徑
第十二類 平聲蒸
第十三類 平聲尤 上聲有 去聲宥
第十四類 平聲侵 上聲寢 去聲沁
第十五類 平聲覃鹽鹹 上聲鹹儉豏 去聲勘艷陷

特別注意的是:上聲和去聲有時可以通韻,但是平仄不能通韻,入聲字更不能與其它各聲通韻。雖然可以通韻,但是詩人們不一定每次都用通韻。例如李白古風第十四首就以麌韻獨用,不雜語韻字。試看陸游《醉歌》除了一個“雹”字,一律都用藥韻字。就拿“雹”字來說,它也是入聲,並且是覺韻字。覺藥是鄰韻,本來可以跟藥韻相通的。

5、入聲可分為八類:

類別 第一類 第二類 第三類 第四類 第五類 第六類 第七類 第八類
內容 屋沃 覺藥 質物及月半 曷黠屑及月半 陌錫 葉洽

注意:在歸併為若干大類以後,仍舊有七個韻是獨用的。這七個韻是:歌麻蒸尤侵職緝。

6、鄰韻:

某些韻母的發音與另一個或另一些韻母相近。它們是“鄰韻”。在填詞押韻時,人們常常會借用一些鄰韻的字。只要兩個韻發音相近,就也算作押韻了。例如《蛛絲馬跡》第二段:地上有麵包糠,伴兩滴冷汗,原來雪櫃清倉,查明誰來造案。

其他要求

在對仗、粘對、音步、起承轉合技法上也是不講究的,可不拘一格,沒有什麼清規明約。只要詩意美,語句精練且流暢即可。

佳作賞析

七言古體詩王勃《滕王閣》詩意圖

《滕王閣》——(唐)王勃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鑾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這首詩平仄合律,粘對基本上合律,簡直是兩首律詩連在一起,不過其中一首是仄韻絕句罷了。

注意:這種仄韻與平韻的交替,四句一換韻,到後來成為入律古風的典型。

魏晉名士

魏晉時代是中國文學的轉型期。在這個動盪的年代湧現出了許多傑出的詩人。他們用自己飽滿的熱情去謳歌那個時代,揭示自己的兼濟天下的雄偉抱負,是中國詩歌史上的一座豐碑。詩人和團體如著名的“三曹”、“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陶淵明、謝靈運、鮑照、庾信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