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臣

(2).七種人臣。 ”參閱《管子·七臣七主》。 (3).七位人臣。

qī chén ㄑㄧ ㄔㄣˊ
七臣
(1).《孝經·諫諍》:“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 鄭玄 註:“七人謂三公及左輔、右弼、前疑、後丞。” 唐玄宗 註:“爭謂諫也。”後以“七臣”泛指諫臣。《後漢書·劉瑜傳》:“惟陛下設定七臣,以廣諫道。”
(2).七種人臣。即法臣、飾臣侵臣、諂臣、愚臣、奸臣、亂臣。《管子·七臣七主》:“或以平虛,請論七主之過,得六過一是,以還自鏡,以知得失,以繩七臣。” 郭沫若 等集校:“七臣正具六過一是,即法臣、飾臣、侵臣、諂臣、愚臣、奸臣、亂臣。”參閱《管子·七臣七主》。
(3).七位人臣。《文選·陸機<五等論>》:“在 周 之衰,難興王室,放命者七臣,乾位者三子。” 李善 註:“七臣: 蔿國 、 邊伯 、 詹父 、 子禽 、 祝跪 及 頹叔桃子 、 賓起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