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叉鎮

七叉鎮隸屬於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轄內9個村委會,32個自然村,全鎮254平方公里,是昌江黎族自治縣最大的黎、苗族聚居地。土特產有白藤、花梨格、砂仁等。芒果和甘蔗是鎮的傳統支柱產業,素稱“芒果之鄉”。境內旅遊資源豐富,有七叉溫泉、燕窩嶺、母娘洞(革命洞)、雅加大瀑布,列為國家級的壩王嶺黑冠長臂猿自然保護區和國家級森林公園及雅加山莊等。

基本信息

概況簡介

七叉鎮位於縣城東南部,距縣城23公里。七叉鎮轄內9個村委會,32個自然村,全鎮254平方公里(含霸王嶺林地),總戶數3391戶,總人口16604人,總耕地面積21353畝,2008年人均收入1375元。七叉鎮是本縣最大的黎、苗族聚居地。七叉鎮境內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適宜發展熱帶高效經濟作物。自然資源豐富,有多種珍貴動物和植物,土特產有白藤、花梨格、砂仁等。石灰岩儲藏量大,品位高,是制特級水泥的原料,燕窩嶺、芸紅嶺分別為華盛水泥廠和國投水泥廠提供充足的制水泥原料。境內旅遊資源豐富,有七叉溫泉、燕窩嶺、母娘洞(革命洞)、雅加大瀑布,列為國家級的壩王嶺黑冠長臂猿自然保護區和國家級森林公園及雅加山莊等。農作物有水稻玉米、花生、番薯等。主要經濟作物有芒果、甘蔗、橡膠、龍眼、香蕉(本地蕉)等,芒果和甘蔗是本鎮的傳統支柱產業,其中,芒果種植面積5000多畝,甘蔗種植面積2.9萬畝,橡膠是我鎮培育的新興支柱產業,是我鎮增加民眾經濟收入的一個亮點,種植面積3.2萬畝。芒果、木棉為全縣之冠,素稱“芒果之鄉”。

基礎設施

近年來,七叉鎮在昌江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十七大和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大力實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確保全鎮擁有一個舒適、整潔的生產生活環境。
2007年至2008年,完成了乙洞村、只萼村、白石村、大章村、保山村、機保村、紅峰新村等14個村1428戶的民房改造,全面實現全鎮民房改造住房。2007至2009年硬化七叉、乙在村、重合村等村道路共30公里,達到全鎮行政村之間已互通公路,各村建立起戲台、籃球場、文化長廊、休閒廣場等,完成沼氣池建設294個。2009年七叉鎮投入120多萬元興建幹部、職工宿舍樓一棟;加強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實施美化、綠化、亮化工程,對政府大院部分地面平整和綠化,對鎮區街道兩旁人行道鋪設彩磚及植樹綠化,新增街道路燈,在中心市場新建停車棚一個,規範來往車輛的停放,在政府大院內、街道各小商店及重合村裝置果皮垃圾箱35個,購置垃圾手推車15部和環衛清潔拖拉機1輛,並聘用12名村環境衛生保潔員,負責各村的衛生保潔工作。

農村建設

七叉鎮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確保農業生產用水。
2007年下半年,七叉鎮政府多方籌措資金,對南弄水庫、王化水庫、南雅水庫、大章水庫進行除險加固。投入資金862萬元,對大仍村抗頭坡進行田洋整治。整個開發面積2937.6畝,新增灌溉面積2409.75畝;實施農村安全飲水工程,08年投入300多萬元,興建七叉水廠,解決七叉村、鎮政府機關、重合村、乙洞村、大仍村總計6000人飲水難問題。

農業產業結構

近年來,七叉鎮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三、四中全會精神,走在歷史的前沿,積極開闢“三農”認識新境界,立足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和加快海南西部建設新形勢。把加強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作為目標,積極推進農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不斷改善農民生活,堅定不移的加快七叉經濟社會發展新格局。
七叉鎮引進橡膠業成為本鎮主要支柱產業,成為該鎮農民增加經濟收入的新亮點,2007年至2009年在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調運65萬株橡膠苗成立以重合村為主的萬畝橡膠示範基地,並為各村配備橡膠肥35噸。至今,該鎮家家戶戶都擁有橡膠林地,全鎮已種植橡膠達3.77萬畝,人均達2畝多。此外,七叉鎮還根據農民橡膠管理技術落後的特點,積極與縣科協、扶貧辦聯繫到現場進行橡膠技術培訓,參加培訓人次達1000人。
七叉鎮利用甘蔗下水田補貼優惠政策,大力引導民眾擴大甘蔗下水田,惠及蔗農2900戶。幾年來甘蔗種植面積達2.9萬畝,產量突破25.3萬噸,總產值達90060萬元。同時,七叉鎮在“特”字上大做文章,2008和2009年分別爭取縣林業局供給花梨木苗71050和170000株,在各個村莊種上了花梨樹,進一步實現“花梨之鄉”的目標。在未來的產業結構調整中,該鎮主要是將花梨樹種植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將七叉鎮打造成為花梨之鄉。

養蜂合作社

林下經濟養蜂業,是七叉鎮發展農村經濟的新亮點。該鎮積極與海南卓津蜂業公司聯繫,舉辦養蜂培訓班3期,培訓共7天,參與培訓人數共有1000人。另外,七叉鎮還爭取省聯手扶貧三家單位的資金支持,投入8萬元,引進蜂種200箱,組建養蜂專業合作社進行飼養,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七叉村、乙勞村、苗圃村、紅峰村的專業戶也投入資金購買蜂種進行飼養。
目前,全鎮養蜂業發展到1295箱,估計年產值達129.5萬元。七叉鎮將積極引導更多的村民發展養蜂業,有效增加村民的年收入。

普法活動

七叉鎮是昌江縣最大的黎苗族集居地,地處山區,經濟落後,農民的法律知識淡薄。該鎮委、鎮政府高度重視,以開展法律進鄉村活動為契機,緊緊圍繞“五五”普法規劃確定的目標和任務,成立指導小組,深入各村、學校開展形式多樣的普法宣傳活動。抓住春節期間和農忙季節外出務工人員集中返鄉的有利時機,及時組織即將外出打工的農民進行培訓;免費向農民工發放法律書籍等多種形式對農民進行普法教育。
2008年以來,在全鎮開展“3.15”宣傳活動中掛橫額10條;在開展“6.24”宣傳活動中掛橫額10條;在開展“12.4”宣傳活動中掛橫額9條;在綜治宣傳活動中掛橫額15條;張貼宣傳標語1萬冊;發放普法教材1.5萬冊;製作宣傳欄10個;舉辦法制講座17場;播放法制專題片9場;出動宣傳車25次;舉辦村級調解員業務培訓2期;發放綜治宣傳資料9千份;發放宣傳手冊7百冊,讓全鎮民眾人人參與其中,做到家喻戶曉。

特色小鎮

七叉鎮是昌江縣最大的黎族聚居的山區鎮,這裡山峰環繞、青山綠水、資源豐富、民風淳樸。在這塊神奇迷人的土地上,有原始廣袤的霸王嶺,風光秀麗的昌化江、別具一格的信沖洞、層層碧綠的梯田,而點綴其間的是一棵棵蒼勁沖天的木棉樹,每到木棉花期,那花開得轟轟烈烈,紅紅火火,碩大的花朵像一團團火苗在枝頭跳躍著,花的紅艷映著風情萬種的綠色田園風光,好一派迷人景色,每年都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攝影愛好者。
純樸山水養育了黎苗同胞熱情好客的天性形成了獨特的酒文化。“一杯情意重、二杯成雙對、三杯大團結滿心滿意”這是黎族同胞熱情勸酒的一段順口溜,伴著順口溜黎家人陪著到訪的來客飲下三杯自釀的山蘭酒、糯米酒。不論在任何的喜慶場合,有席必有酒,喝酒必有祝酒歌,黎家人都以祝酒歌對來客勸酒,宴席上即興而歌,勸酒把懷以此表達熱烈歡迎及美好祝福。任何祝福及黎苗人民日常生活和勞作時的場景,都融入到歌詞當中,用他們不經修飾的歌喉,唱出了黎腔苗韻,更唱出了黎苗同胞的心聲。反覆地唱,唱得你激情飛揚,豪氣頓生,酒量大增,酒席氣氛活躍,感情融洽。
每逢三月三節,在質樸的舞台上,伴著熱情奔放的民族音樂,由各村黎苗族妹子組成的民間表演隊伍身著絢麗的黎族苗族服飾縱情歡舞走秀,不斷贏得台下觀眾的陣陣掌聲;土土的民族風撲面而來,濃濃的民間情親切動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