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蓼[植物]

丁香蓼[植物]
丁香蓼[植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丁香蓼,別名:小石榴樹、小石榴葉、小療藥,拉丁文名:Ludwigia prostrata Roxb.,是桃金孃目、柳葉菜科、丁香蓼屬一年生直立草本;莖高25-60厘米,粗2.5-4.5毫米,下部圓柱狀,上部四棱形,常淡紅色,近無毛,多分枝,小枝近水平開展。葉狹橢圓形,先端銳尖或稍鈍,基部狹楔形,在下部驟變窄,開花時以四合花粉直接授在柱頭上;柱頭近卵狀或球狀,頂端稍偏斜,具小尖頭,表面有橫條排成的棕褐色縱橫條紋;種脊線形,花期6-7月,果期8-9月。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丁香蓼 丁香蓼

一年生直立草本;莖高25-60厘米,粗2.5-4.5毫米,下部圓柱狀,上部四棱形,常淡紅色,近無毛,多分枝,小枝近水平開展。葉狹橢圓形,長3-9厘米,寬1.2-2.8厘米,先端銳尖或稍鈍,基部狹楔形,在下部驟變窄,側脈每側5-11條,至近邊緣漸消失,兩面近無毛或幼時脈上疏生微柔毛;葉柄長5-18毫米,稍具翅;托葉幾乎全退化。萼片4,三角狀卵形至披針形,長1.5-3毫米,寬0.8-1.2毫米,疏被微柔毛或近無毛。

花瓣黃色,匙形,長1.2-2毫米,寬0.4-0.8毫米,先端近圓形,基部楔形,雄蕊4,花絲長0.8-1.2毫米;花葯扁圓形,寬0.4-0.5毫米,開花時以四合花粉直接授在柱頭上;花柱長約1毫米;柱頭近卵狀或球狀,徑約0.6毫米;花盤圍以花柱基部,稍隆起,無毛。

丁香蓼 丁香蓼
丁香蓼 丁香蓼

蒴果四棱形,長1.2-2.3厘米,粗1.5-2毫米,淡褐色,無毛,熟時迅速不規則室背開裂;果梗長3-5毫米。種子呈一列橫臥於每室內,里生,卵狀,長0.5-0.6毫米,徑約0.3毫米,頂端稍偏斜,具小尖頭,表面有橫條排成的棕褐色縱橫條紋;種脊線形,長約0.4毫米。花期6-7月,果期8-9月。染色體數2n=16。

生長環境

丁香蓼 丁香蓼

生長於稻田、河灘、溪谷旁濕處,海拔100-700米。

分布範圍

丁香蓼 丁香蓼

產于海南、廣西與雲南南部。東至中南半島,西至印度東北部(阿薩姆)、尼泊爾、斯里蘭卡,南至馬來半島、印度尼西亞與菲律賓。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丁香蓼 丁香蓼

【藥材基源】:為柳葉菜科植物丁香蓼的全草

【製法】:曬乾備用。

【性味歸經】:苦,涼。

【功效】:清熱解毒;利尿通淋;化瘀止血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濕消腫。主治腸炎,痢疾,傳染性肝炎,腎炎水腫,膀胱炎,白帶,痔瘡;外用治癰癤疔瘡,蛇蟲咬傷。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目赤腫痛;濕熱瀉痢,黃疸,淋痛,水腫,帶下;吐血,尿血,腸風便血;疔腫,疥瘡,跌打傷腫,外傷出血,蛇蟲、狂犬咬傷。

【用法用量】:0.5-1兩,治痢疾,鮮品可用3-4兩;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煎湯,15-30g或泡酒。

丁香蓼 丁香蓼

【藥理作用】:丁香蓼水提取物去除鞣質後分離得到沒食子酸和訶子次酸三乙酯,體外抗菌試驗證實對宋內、舒氏、鮑氏、志賀等痢疾桿菌及金葡球菌、綠膿桿菌等有較好的抑菌作用。

【中藥化學成分】:本品含沒食子酸( gallicacid)和訶子次酸三乙酯( triethylchebulaie)。

【選方】:

①急性腎炎水腫:丁香蓼、地膽草、車前草各30g,水煎服;或丁香蓼、星宿菜、爵床各30g,水煎服。

②泌尿道感染:丁香蓼50g,蒲公英、金絲草、貓須草各15g,水煎服。

③濕熱白帶:丁香蓼30g,苡米根、白雞冠花各15g,白果10g,水煎服。

④急性喉炎:丁香蓼30g,爵床、金銀花各15g,玄參10g,水煎服。

⑤癰腫:鮮丁香蓼適量,紅糖少許,同搗亂,敷患處。

丁香蓼 丁香蓼

文獻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生藥材鑑定

性狀鑑別:

丁香蓼 丁香蓼

本品全株較光滑。主根明顯,長圓錐形多分枝。莖直徑0.2-0.8cm,莖下部節上多須狀根;上部多分枝,有稜角約5條,暗紫色或棕綠色,易折斷,斷面灰白色,中空。單葉互生,多皺縮,完整者展平後呈披針形,全緣,先端漸尖,基部漸狹,長4-7cm,寬1-2cm。花1-2朵,腋生,無梗。花萼、花瓣均4裂,萼宿存,花瓣橢圓形,先端鈍圓。蒴果條狀四棱形,直立或彎曲,紫紅色,先端具宿萼。種子細小,光滑,棕黃色。氣微,味鹹,微苦。

顯微鑑別:

【莖橫切面】:表皮為1列類方形細胞組成,外被單細胞非腺毛,並有5個向外突起的稜角。皮層窄。外側2-3列細胞為厚角組織,內側3-4列細胞形大,壁薄;近內皮層有少數纖維散在,壁厚木化。內皮層明顯。韌皮部窄。木質部導管單個或2-3個相聚散在,壁木化;射線寬1-2列細胞。賄財薄壁細胞類圓形,賄中部常中空。本品薄壁細胞含少數草酸鈣方晶。

丁香蓼全株 丁香蓼全株

【葉橫切面】:上、下表皮均為1列類長方形細胞組成,外被非腺毛及腺鱗。柵欄組織不通過中脈,海綿組織排列疏鬆。主脈維管束外韌型,韌皮部窄;木質部導管呈放射狀排列。主脈上,下表皮內側有數列厚角細胞,薄壁細胞含草酸鈣針晶,簇晶。

中藥化學鑑定

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15ml,回流30分鐘,冷卻,濾過。

濾液供下列試驗:

1.取濾液少許,滴於濾紙上,噴以0.1%溴酚藍的乙醇溶液,在藍色背景上顯黃色斑點。(檢查有機酸)。

2.取濾液1ml,滴加1%三氯化鐵溶液1滴,顯藍黑色。(檢查沒食子酸)

繁殖方法

丁香蓼 丁香蓼

丁香蓼為種子繁殖。

栽培技術

植物危害

丁香蓼生於稻田、渠邊及沼澤地;部分水稻田發生較多,水稻受危害較重。

病蟲防治

適用於滅除水稻田丁香蓼的除草劑及其使用方法如下:

土壤處理劑

丁香蓼 丁香蓼

10%農得時可濕性粉劑20克/畝;10%草剋星可濕性粉劑10~15克/畝;10%新得力可濕性粉劑6克/畝。還有丁草胺與農得時混劑(丁苄混劑)、快殺稗與草剋星混劑(神鋤2號)、快殺稗與農得時混劑(二氯苄混劑)等,這些混劑的畝用藥量,按寫在包裝上的使用說明書上的規定來確定。任選以上土壤處理除草劑的一種在拋栽秧苗後7~10天或插植秧苗後5~7天,用藥肥法或藥土法施藥,施藥時田裡必須有3~4厘米深的水層,並在施藥後保持水層5~7天,以後按常規管理水稻。

莖葉處理劑

25%苯達松水劑200~300毫升/畝;48%苯達松水劑100~150毫升/畝,兌水30公斤,在拋栽或插植秧苗後15~20天,田裡已長有眾多的丁香蓼等雜草的草苗時,用噴施法施藥。為使藥液更好地附著在莖葉上,從而提高藥效,在噴藥的前1~2天應排掉田水,噴藥後1~2天復水,並保持3~4厘米水層5~7天。以後按常規管理水稻。

主要變種

八肋丁香蓼

八肋丁香蓼 八肋丁香蓼

【中文名】:八肋丁香蓼

【英名】:falseprimrose

【別名】:毛草龍、水丁香

【科名】:柳葉菜科

【屬名】:丁香蓼屬

【產地】:美國南部地區、墨西哥

【特徵】:多年生挺水或濕生草本。株高50~200厘米。全株被毛。葉互生,具短柄,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漸狹。花單生葉腋,黃色。蒴果圓柱狀,綠色至紫紅色。花期6~10。果期7~11月。

【套用】:水生植物,可裝點水生園地。

細花丁香蓼

細花丁香蓼 細花丁香蓼

【中文名】:細花丁香蓼

【學名】:LudwigiaperennisL.

【科名】:柳葉菜科(Onagraceae)

【形態特徵】:莖:莖四方,草本直立,有分枝,基部多為紫紅色。

葉:單葉互生,線形或長披針形,長1~2公分,寬0.3~0.9公分,葉全緣,有短葉柄。

花:單生花,腋生。花瓣4枚,卵形黃色,花徑最大不到1公分,具長花筒,雄蕊4枚

果:長圓柱形薄壁蒴果,具宿存花萼,光滑或具毛;成熟時呈紫紅色,有短柄。

種子淡粉紅色,長0.2公厘。

【鑑定特徵】:1.著生於葉和莖交接處的淡黃色小花。2.嬌小的長圓柱形果實。

【分布】:新營、鹽水、柳營、東山、白河、麻豆、下營、六甲、官田、大內、楠西、南化等地。

卵葉丁香蓼

卵葉丁香蓼 卵葉丁香蓼

【中文名】:卵葉丁香蓼

【種拉丁名】:LudwigiaovalisMiq.

【科中文名】:柳葉菜科

【科拉丁名】:Onagraceae

【屬中文名】:丁香蓼屬

【屬拉丁名】:Ludwigia

【中國分布】: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灣、湖北

【其它國家分布】:日本

【海拔】:40-200

【形態特徵】:一年生草本

【最低海拔】:低海拔

【生長環境】:池沼旁、水邊濕地

【是否栽培】:野生

分類學

丁香蓼 丁香蓼

丁香蓼,別名:小石榴樹、小石榴葉、小療藥,拉丁文名:Ludwigia prostrata Roxb.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桃金孃目;柳葉菜科;丁香蓼屬;丁香蓼。

種子植物百科(一)

種子植物是植物界最進化的種類,世界上已分化出20餘萬種,是現今地球表面綠色的主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