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煒[清康熙朝官員]

丁煒[清康熙朝官員]

丁煒(1627-1696年),字瞻汝,又作澹汝,號雁水。清泉州晉江陳埭人,回族,生於明天啟七年(1627年)。青少年時居家力學。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定遠大將軍濟度取漳州,朝廷詔許自行選拔府縣官吏。丁煒應試,授漳平縣教諭,嗣改魯山縣丞,後升直隸獻縣知縣。

基本信息

獻縣地僻事簡,政事之暇,致力於詩詞古文的創作和研究。康熙八年(1669年),內調為戶部主事。當時,議論要征福建鹽稅,丁煒以遷界未夏,鹽田大都荒廢,力爭不可,遂停止施行。不久轉員外郎,升兵部郎中,出任贛南分巡道。任內親自登門拜訪知名人士魏禮,延請魏禮到使院。丁煒在使院內辟園種花,名曰“甓園”,招集四方名士吟詠其中。自云:客至傳觴,夢回觀史,較陶公(侃)運甓差堪比。贛南產稻穀,米船運往下游,向有陋規,中途截收“例征”若干。適有檄令,征其稅以代定南協餉,牙吏乘機濫征勒索。丁煒因摘出地方十弊,呈請上官禁止、革除。制府于成龍甚為讚賞。後升湖廣按察使。丁煒到任後,發現囚於死獄者20餘人,都是為劫盜誣扳牽連的,經訊問,察其冤情,遂寬貸出獄。後因事降職。武昌有兵士夏包子等鬧事,脅攻使署,巡撫以死抗拒。時丁煒居武昌寓所候調,聞亂急東走安慶,向巡撫楊素蘊求救。事平,補姚安知府。在任修《姚安府志》。後楊素蘊巡撫湖廣,把丁煒居武昌時請兵平亂事上聞,遂官復按察使。丁煒復職後上京師,途中得眼病,寓居金陵(南京)就醫,不久遂歸。康熙二十、二十一年間,泉州鬧饑荒,丁煒量力周濟。康熙三十六年(1697)卒。丁煒刻意為詩,力追唐、宋名家。清初著名詩人王士禎論詩,以丁煒和宋犖、王叉旦等為“金台十子”。丁煒論詩力主合法近情,入情合理,以為詩貴合法,然法勝則離;貴近情,然情勝則俚。又云:“詩,道性情者也。性情之所發,怫者不可使愉,忻者不可使威。故江潭憔悴,必無廣大之音;廊廟清和,自鮮煩囂之調。”他為詞風格,豪放、婉約兼容,自稱:“肆力譜圖,上下唐、宋、元、明,所作出入於辛、蘇、秦、柳、姜、史、高、吳諸名家。”著有《問山詩集》10卷、《問山文集》8卷、《紫雲詞》1卷、《涉江集》1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