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茹

百度名片

中文名
一茹

出生日期

1991年1月

國籍

中國

畢業院校

中南民族大學

民族

蒙古族


四弦琴之路

獨鍾四弦琴

四弦琴是蒙古族的民族樂器之一,因為演奏技巧難度大,一直很少有人演練它。但是,一茹這位蒙古族小姑娘卻勇敢地邁出了她自己的一步,在2003年2月舉行的“全國首屆少兒藝術展示大賽內蒙古賽區選拔賽”上,年僅12歲的一茹用四弦琴演奏的《牧馬青年》以其精湛的琴藝脫穎而出,在同類項目里,一舉奪魁。評審們點評說:她演奏得乾淨、利落、音準,從四弦琴演奏水平而論,她的演奏水平在內蒙古地區這個年齡段中是上乘的。人們聽到了久違的草原牧歌,也領略了四弦琴在藝術上不讓馬頭琴半分的魅力。為此,內蒙古電視台對小一茹進行了專訪,錄製了專題片。人們讚揚一茹說:“她是我們蒙古族人的驕傲,是蒙古族文化遺產的繼承人。一茹的父母王曙光、圖雅是松原市和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的機關幹部,曾經生活在牧野蒼穹,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內蒙古大草原,到松原工作後難忘故土,蒙文電視節目、蒙文書籍是他們夫婦的生活必需品,耳濡目染,使剛剛懂事的小一茹的心靈充滿了民族認同感。每次隨同父母回內蒙古老家,一茹最難忘的就是爺爺用四弦琴演奏的美妙的琴聲。很有音樂天分的一茹似乎在琴聲里聽到了馬蹄聲聲的牧歌,從琴聲中仿佛聞到了奶茶的飄香,四弦琴的魅力吸引了她。從6歲起一茹便學起了四弦琴。

六年磨一劍

一茹起初在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民族歌舞團拜師學藝,業餘時間還在縣裡舉辦的一些文藝活動中實際演練一下,漸漸的這個肯學而又乖巧的小姑娘就博得了縣裡很多音樂界老師的喜愛,老師們總是主動教她一些樂理知識,使一茹的操琴技巧上進步不小,後來一茹的父親聽說通遼藝術學院有一位叫包紮布的老師精通四弦琴,就慕名去拜訪,包紮布二話沒說就讓一茹先拉一支曲子。當時一茹很大方地拉起了自己平時常練的曲子。包紮布先是漫不經心地聽,不時點點頭,當一茹拉到半支曲子時,包紮布把自己坐的椅子往前挪了挪,最後從椅子上站了起來。一茹拉完了一曲,還未等給他敬禮時,包紮布激動地對王曙光說:“這孩子我教定了,學費我分文不取。”就這樣一茹開始從師包紮布。每周由父親陪伴去通遼一次,一月四次的費用對王曙光一家人來說也不是小數字,後來列車長多次看到他們父女的身影,車長被孩子千里學藝的精神所感動,竟答應免費讓他們父女倆乘坐本次列車。在通遼每次兩小時學琴時間裡,一茹都恨不得多長几個耳朵、幾雙眼睛,後來,王曙光夫婦節衣縮食買了一個微型錄像機,把授課內容錄下來,回前郭后仔細放給一茹看。剛學琴時,一茹的手指被鋼絲的琴弦磨破了,有時幾天不敢拿東西,但她從未哭過一聲,練琴從未間斷過一天。

四弦琴的琴弦很難調

準音,開始都是老師給調好後帶回家,但路程遙遠,加上顛簸,到家後琴弦散了花,音調就不準確了。一茹見狀就默默地抱琴流淚,在痛苦之中鑄就了一茹自己學會調弦的決心,開始一調就是大半天,一次二次……很快就掌握了調弦的技能。別的小朋友都依靠老師給調弦,可是一茹對於四弦琴卻能駕馭自如,受到了參賽選手和評審的讚揚,學琴的過程是枯燥的,但她很會調解自己,練累了就看會詩詞,練煩了就出去走走,她在學習中養成了刻苦的精神,上學不用父母接送,衣服自己洗,在班上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走出大草原

一茹經過艱苦的演練,在松原藝術界逐漸小有名氣,很多縣、市的大型演出都有她的身影,人們記住這個大方的蒙古族小姑娘,在她的微笑里,人們也懂得了真正的藝術並不是高不可攀的,人們都說這樣堅強苦學的孩子肯定會有出息。2003年,只有12歲的一茹在吉林省少兒藝術展示大賽上獲得了金獎,同年獲得吉林省第二屆蒙古族學校文藝匯演一等獎。去年8月,一茹代表吉林省參加在瀋陽舉行的首屆中國少年兒童藝術風采展示大賽,一茹以優異成績順利入圍半決賽,獲得了“明日之星”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