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

《4:30》

《4:30》環繞著一個11歲的小男孩與一個30多歲的韓國籍房客開始。這個故事裡說的是兩個平行的故事因為同個時間、空間孤寂的相遇,而產生交集的故事。

基本信息

劇情

《4:30》《4:30》

被視為新加坡具潛力的年輕導演陳子謙在拍了充滿爭議的《15》以後,推出了《4:30》。以一個11歲的小學生的視角出發,在千篇一律的日子裡,獨自生活,打發寂寥。為了尋找刺激、慰藉以及窮極無聊之下滿足好奇心,小孩會在清晨4:30起床,到住在家裡的韓國籍房客的房裡窺探。看他吃什麼口味的泡麵、口袋裡裝些什麼、聽什麼歌……

幕後花絮

他說自己是個無名小卒,是頭流浪狗,更是個瘋子。他形容男人只有兩件衣,金錢和愛情。他是陳子謙,他應該是讓父母自豪和擔心的兒子。英文媒體愛用“BadBoy”導演形容陳子謙。他的兩部作品《十五》和《4:30》只有男人的天下。
他解釋:“我以前很怕拍女人,因為女人在電影中不是塑造成性象徵,就是花瓶,再來不拍女人是對母親的一種尊敬吧!”他說男人只有兩件衣,金錢和愛情;女人太複雜,太多層次。

導演簡介

陳子謙陳子謙

陳子謙

男,生於1976年10月5日,新加坡

星座:天秤座

陳子謙的第一部故事片《15》獲得了第16屆新加坡國際電影節國際影評人聯盟獎和亞洲電影節“特別評審會獎”,並且成為第一部被威尼斯電影節“未來金獅獎”提名的新加坡影片。還獲得了第五屆布魯諾斯艾利斯獨立電影節“最佳導演獎”。他的第三部影片《881》成為新加坡2007年最賣座的影片,入圍鹿特丹電影節,並作為新加坡奧斯卡外語片送選。2008年他的新作《12蓮花》也同樣獲得了不俗的票房業績。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NHK[日本]

ZhaoWeiFilms(I)[新加坡]

SingaporeFilmCommission

發行公司:

ShawOrganisation[新加坡](2006)(Singapore)(theatrical)

celluloidDreams[法國](2006)(France)(theatrical)

peccadilloPicturesLtd.[英國](2007)(UK)(theatrical)

發行日期

香港HongKong2006年4月5日......(HongKongInternationalFilmFestival)

日本 Japan2005年12月17日......(NHKAsianFilmFestival)

德國 Germany2006年2月12日......(BerlinInternationalFilmFestival)

法國 France2006年3月10日......(DeauvilleAsianFilmFestival)

新加坡 Singapore2006年4月29日......(SingaporeInternationalFilmFestival)

法國 France2006年5月18日......(CannesFilmMarket)

新加坡 Singapore2006年6月29日

法國 France2006年6月30日......(ParisCinéma)

英國 UK2006年7月14日......(CambridgeFilmFestival)

印度 India2006年7月20日......(CINEFANFilmFestival)

法國 France2006年7月26日

瑞士 Switzerland2006年8月9日......(LocarnoFilmFestival)

愛沙尼亞 Estonia2006年12月7日......(TallinnBlackNightsFilmFestival)

英國 UK2007年3月27日......(LondonLesbianandGayFilmFestival)

以色列 Israel2007年3月29日

阿根廷 Argentina2007年4月5日......(BuenosAiresInternationalFestivalofIndependentCinema)

瑞典 Sweden2007年4月13日

美國 USA2007年4月15日......(SubtitleFilmFestival)

英國 UK2007年11月23日

評價

衝著新加坡新銳導演陳子謙(RoystonTan)的名牌,趁著老師在講堂放映他作品的機會,期待著這一天能觀賞電影的到來。才剛坐下位子不久,就驚訝的看見多位中文系教授與輔導老師也來一同觀賞陳子謙導演的電影。大家都在期待他的作品能帶給觀眾多大的震撼吧,果然《15》和《4:30》都沒讓人失望。散場時,我是帶著滿滿的感動,滿腹的疑惑,和滿腦的思索離開的。
一開始,就有人徐徐唱出了鄧麗君的《千言萬語》,不經意的,輕輕的揭示出了這部電影的主題基調。開始還沒弄懂,直到這首歌貫穿在整部電影,並反覆出現後,才開始有了一點點理解的頭緒。
小男孩的生活百般無聊,甚至可以說是無味得空虛。家庭、學校並沒有帶給他所謂的情感方面上的溫暖,以至於做出一些常人難與理解,明白的舉動。例如,他會在凌晨4點30分去韓國籍房客的房間偷窺他,或是把正打太極的老人們的音樂換成搖滾樂,不然就是藥房買咳嗽藥水。而韓國房客卻是因為感情挫敗而數度有著自殺的傾向,整日都酗酒、抽菸。
可以想像在這氛圍下,孤寂、痛苦在瀰漫。在4:30的時間,他們開始有了接觸開始,逐漸的,一點一點地被放大。荒謬的是寂寞在放大的同時,也在減少。反諷的是小孩和房客從頭到尾都沒有任何的對話。小孩每晚在固定的時間去窺探房客的生活,甚至是瘋狂到把他的陰毛剪下。他都把這一切記錄在一本書本里。第一天的時候,記下的是關於房客的氣味。第二天是畫了一個人形圖案,在毛的部位註明了一下。第三個記錄是把他與他一起睡覺的照片,在照片的下方,寫了:他在睡覺。最後一個記錄是,他不知怎么形容房客的眼淚,而剪下了自己的白色背心,剪出了一個圓形,貼在書本上,寫了:他的眼淚。這些看似沒有任何意義甚至些許瘋狂的舉動,卻都顯示出小男孩在寂寞下情感的流露、對成人的好奇,這是一種不經掩飾的自然、誠懇表現。

“我每天都在期待,快趕走愛的寂寞……”房客慣聽的悲情歌,小孩口中不斷哼唱的《千言萬語》,旋律在訴說著什麼,就算不明白歌詞,也都能感受得到。在這冰冷的城市裡,也許你為什麼悲傷,我不知道。但是,我明白你的悲傷,我能聽懂這不需語言也能體會的傾訴。
兩個人表面上沒有交流的理由,也沒有共通的語言,卻因為同樣的寂寞而能互相理解。沒有語言的交流卻同樣的能夠互相明白彼此,這不是這社會在進步發展時逐漸被人遺忘的最基本的溝通嗎?
房客闖進了小孩在洗澡的空間,而小孩也同樣這么做。這無疑是為接下來兩個人面對彼此的發展埋下伏筆又或者可反過來說是承接故事的開頭。可以這么解釋,先是小孩對男子世界的好奇,而男子並不知道。通過小孩在洗澡時,男子直接闖進去小解。小孩瞪大眼睛的一直窺望,男子壓根兒沒注意到。這就具體化了了小孩的內心世界的狀態。男子闖入了小孩內心的隱私空間,作為引發他好奇的對象。而小孩在男子沖涼時也重現男子的行為,男子並不以為意,而是當小孩為了引起注意而把尿尿在他的浴盆里才直視小孩的存在。而這個情況,卻不能說是小孩闖入了他的隱私地帶,而應該說是在他攤開在陽光底下的灰暗世界裡,他,終於發現了小孩的存在。

這是因為空間上的鋪排,而引發我的聯想,同時解釋了為何接下來會有小孩和男子依偎在一起痛苦流淚的畫面,劇情的高潮。

畫著樹林的衣櫥成為了一個對於空間反映情感的關鍵。小孩躲進了衣櫥後,把拉鏈全拉上,出現的是儼然一幅靜謐樹林的定格。小孩慢慢的走入樹林,漸漸消失之中。這個樹林不是熱帶雨林,仔細一看,頗有隱者隱居荒郊樹林的意味。而男子和小孩的房間色彩以綠色為主,牆壁上滿滿的都是葉子,恍若整個空間都是那片靜謐地帶的延伸。我們可這樣說,房間象徵的是他們最隱秘的心靈空間。順著這樣的理解,再把關鍵的衣櫥拉回來,聯繫在一起。古代,隱者隱居深山叢林的原因,不外是厭倦塵世的喧鬧、浮華,而歸返大自然這還是單純、原始的地帶,這樣的隱居就象徵著一種心靈上的回歸,回返最原始、最真實的心靈空間。鏡頭呈現下的空間就好像在訴說著,不管在那空間裡的人,在世俗的眼光是多么奇異。我們將會發現,返歸原始的內心,有些普遍認知的情感元素諸如孤獨、寂寞、空虛會是多么的陌生,儘管我們知道這些感受一直住在心裡的某個角落,我們都曾經歷過。只是社會的規範不允許這些所謂“負面”的情感詞語常掛於口,以為這樣的抑制能使我們都成為正常健康的人。就像學校,這樣具有象徵性的社會教育體制,在電影裡,每次總只傳來教師冷冰凍的聲音,高高在上的背影與舞動著的藤鞭。並沒有誰,願意理解小孩反常行為的背後原因,回答里透露出的微弱訊息。
通過小孩的視角,我們能一點一點的窺探更多的關於男子的世界、過去。但表面上看來,這是有限的理解。第一,因為是選用小孩的視覺觀點切入。第二,小孩畢竟只有小孩的理解,並不能明白、推測出大人的世界與行為。第三,沒有溝通上的交流,只有暗地裡的觀察而已。所以,男子的心理狀態,反而是神秘的。因為劇情隨著小孩的生活、舉動而推展開來,因此,小孩為什麼會寂寞、覺得無聊、或是他對於父愛的渴望,我們都知道。小孩的經歷都一一被攤開來呈現。弔詭的是,如果運用空間上的理解來看待這樣的劇情發展,事實上是相反的,也就是說,小孩的心理其實比男子更難讓人理解,更耐人尋味,更神秘玩味,雖然我們是隨著小孩來看待劇情發展。
套用導演說的話,男生的心理通常只有2,3個層面。裡頭,男子就是個例子。以小孩的眼光來看男子的心理,只有看到1個層面。那就是他的痛苦。而我們看到了更深的層面是男子因情傷而做出的自殺,或是酗酒的行為,我們能理解。但是對於小孩,就如他房間還多了個衣櫥一樣,隱喻了他的內心其實不像男子,還多了一個層面。小孩因為母親在外工作,缺乏父愛,在學校得不到老師、同學的關愛,心裡空虛疲乏。這是心理上的最表面。去藥房,咳藥(藥水),這都是治療體系的符號。可實際上,男孩卻沒有得病。這就是一種弔詭的地方,一種反諷。這種心靈上的寂寞得不到治癒,於是引發極端的行為發泄出來,這個層面也不難理解。但,最深的大概是他和男子微妙的關係。
小孩和男子其實是平行,也是重疊的。重疊的是他們內心對愛的渴望。男孩是對愛、對溝通、交流存有深切的渴望。這可以從男孩由最初對男子的窺探,漸漸的多了一種關注,這關註裡有著一點點的關心。而在這線性發展下,男孩主動藉由橙汁開始了與男子的溝通。而會說是最深的,大概是因為男子和男孩都在互相影響著對方。整個戲裡,唯一和男孩有交流的就是男子。
男孩那本記錄男子的筆記本被老師發現了,他死命抵抗。老師看看作是一種社會地位符號,只有高高在上的背影而以。而男子終於把和女友的合照丟掉。這就顯示出平行的地方,兩個人心裡最隱秘的部分都同時被逼出來面對。男子遞給男孩香菸時,是分享憂愁的形式,但小孩卻把它丟掉了。男子明白男孩在想什麼,他指向男孩的心,於是兩個人一起抱頭痛哭。這一幕也是我讓我最感動的地方。兩個人面對的,承受的都是寂寞,蒼涼的孤獨感。而在孤寂面前,小孩和男子都是平等的,沒所謂語言,年齡,歷練限制。小孩這是在我看來不再是小孩,而是一個符號,個體上普遍、共通的意指。
因為小孩最深的層面是缺乏的反面就是需求。小孩其實是渴望一種能有人明白,理解,關心他的感覺,做到一種心靈上的溝通、分享,能有一個人掃除瀰漫著的孤獨感。當男子作為這種對象出現時,兩個人、兩隻牙刷、兩個杯麵,對於小孩來說是最重要的時光,最重要的象徵。而男子在這層面上是和男孩不同的。於是,可以看到結局是男子在和男孩一起流淚後的隔天早上,就離去了。而小孩因為比男子多個照面,他不僅是需要面對孤寂感,而更需要填滿這份空缺的情感。所以,小孩一直把時間調回四點半。因此,他抱著筆記本與時鐘一起的意義就不言而喻了。
最後一幕,小孩把窗塗成了黑色,就好像他畫的畫一樣,沒有夢。而這次真的象徵著沒有夢嗎?我想,那是每個人都有一個沒有夢的地方,在那片黑里,永遠都是黑夜。雖然陽光曾經出現,只是黑夜也一樣一直都在。男孩與男子的相遇,其實就像是在黑夜裡碰上星星一樣,閃著希望的光,並沒有任何情感的累積,只是小孩單純的以為黑暗會因此結束而已。所以黑夜裡,小孩哭著的時候,有一雙手從後環繞著他,鏡頭卻沒有告訴觀眾那雙手是否宣告男子一直沒有離開。黑暗沒有變成晨曦,只是曾經在夜裡遇見了星星。
說不盡的千言萬語,藏不住的千言萬語,被發現的千言萬語,都藏在心裡。在這個社會裡,依然繁榮。霓虹燈依然閃爍,只是掩蓋不了夜的黑。在社會越來越文明的時候,越來越注重隱私,發展越來越迅速的時候,人與人之間卻在不知不覺間築了一道越來越高的圍牆。或許直到有一天,藏著的千言萬語也已消失不見,不為人所知、所懂。而那將是一份遺憾。黑夜裡,每一顆星星,在閃爍的背後,都藏著說不完的千言萬語,秘密的守著孤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