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0精選:一個黑客的奧德賽》

《2600精選:一個黑客的奧德賽》

《2600精選:一個黑客的奧德賽》是一個致力於黑客襲擊, 惡意破壞和信息自由的雜誌。線上版本在www.2600.com中可獲取。遊蕩於網路小道,冒險、製造惡作劇,在某些情況下尋找他人的財寶,仿佛是網際網路的地下俠客,黑客在很多人眼中就是這樣一種形象。其實,這種背負精神包袱的業餘愛好的理由同網際網路本身一樣多種多樣。

基本信息

圖書檔案

英文書名:The Best of 2600: A Hacker Odyssey (Hardcover)by Emmanuel Goldstein (Author)

null《2600精選:一個黑客的奧德賽》

中文:《2600精選:一個黑客的奧德賽》

內容簡介:

Product Description
Since 1984, the quarterly magazine 2600 has provided fascinating articles for readers who are curious about technology. Find the best of the magazine’s writing in Best of 2600: A Hacker Odyssey, a collection of the strongest, most interesting, and often most controversial articles covering 24 years of changes in technology, all from a hacker’s perspective. Included are stories about the creation of the infamous tone dialer “red box” that allowed hackers to make free phone calls from payphones, the founding of the 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 and the insecurity of modern locks.

2600-黑客季刊(2600 - The Hackers Quarterly)是一個致力於黑客襲擊, 惡意破壞和信息自由的雜誌。線上版本在www.2600.com中可獲取。 10年後,這份雜誌已有可觀的發行量,1995年達到了2萬冊。本書是《2600》二十多年來精彩文章的選集。

null《2600精選:一個黑客的奧德賽》

簡要評論:

Review
" … The Best of 2600: A Hacker Odyssey is an important, amazing book that tells the story of these kids and adults as they explore a new frontier."
—John Baichtal (Wired Blog, August, 2008)
"...a testament to a culture which thrived before computers and the internet mattered to most of the world." (New statesman, September, 2008)

"...a testament to a culture which thrived before computers and the internet mattered to most of the world." New Statesman Thursday 4 September 2008

From the Inside Flap
The hacker subculture — shrouded in mystery, spiced with a hint of glamour, and thoroughly misunderstood by those who don't belong — was revealed in the original edition of The Best of 2600: A Hacker Odyssey. The book became an instant bestseller. If you're a 2600 subscriber, a member of the hacker community, a geek freak, or simply a hardcore technology fan, you are not surprised. The Best of 2600: A Hacker Odyssey is a journey inside the hacker's world—indeed, inside the hacker's mind.

Since its birth in 1984, 2600: The Hacker Quarterly has published, sometimes anomymously, the discoveries and adventures of hackers worldwide. From the first curious and intrepid souls who discovered they could outwit Ma Bell to those who've hacked the Department of Defense and ParadisePoker.com, the people whose stories fill the pages of 2600 tell their experiences in this captivating book.

Now you can own a personal, numbered copy of this remarkable tour through 24 years of enduring exploits, creative controversy, and hackers who made history. Complete with a full-color poster showing every 2600 cover, a CD featuring the best of Emmanuel Goldstein's Off the Hook radio broadcasts, and credit given to all contributors, this one-of-a-kind Collector's Edition documents the experiences and experiments that have shaped technology. --This text refers to the Hardcover edition.

作者簡介:

null《2600精選:一個黑客的奧德賽》
 Emmanuel Goldstein是黑客的聖經——《2600》雜誌的主編,1984年,他創辦了黑客季刊《2600》,成為交流黑客信息的交換站。迄今已經20多年。Emmanuel Goldstein從70年代在大學期間便跟蹤黑客的足跡,是2600的編輯和合夥創始人,83年由於電腦攻擊校園而引起FBI的注意,是黑客頭目大會— Hackers On Planet Earth(94年開始舉辦) 的早期組織者,他對於黑客界的故事和內幕了如指掌,可以說《2600》記錄了黑客的演變。

1993年6月黑客季度雜誌2600主編Emmanuel Goldstein出現在“國會眾議院電訊與金融小組委員會”中。用Goldstein的話說,聽證會充滿了“對計算機黑客罪惡的長篇大論的攻擊”,其中的代表Markey (D-MA) and Fields (Rep-TX)廣泛地論證了他們對這一主題的無知,並且不願意聽到任何與他們預設結論不符的觀點。聽證會顯示出黑客的看法與電訊政策制定者的觀點之間的完全對比。

內容目錄:

From the Back Cover
24 years of enduring exploits, creative controversy, and hackers who made history

It's colorful, controversial, cutting-edge — and you can't wait to read the next issue. Since its birth in 1984, 2600: The Hacker Quarterly has published the discoveries and adventures of hackers worldwide. Now you can enjoy the best of them all in this entertaining, provocative collection. From the first curious and intrepid souls who discovered they could outwit Ma Bell to those who've hacked the Department of Defense and ParadisePoker.com, they're all here, telling their stories in their own words.

Trailblazing tales from 2600

null《2600精選:一個黑客的奧德賽》

Hacking an election

An American Express phone story

The world vs. Kevin Mitnick

How to track any UK GSM mobile phone

Pirate radio primer

Simplex locks — so simple to break

A hacker in Iraq

The saga of Bernie S

All the details about Decss

Hacking Google Adwords

書評

遊蕩於網路小道,冒險、製造惡作劇,在某些情況下尋找他人的財寶,仿佛是網際網路的地下俠客,黑客在很多人眼中就是這樣一種形象。其實,這種背負精神包袱的業餘愛好的理由同網際網路本身一樣多種多樣。

黑客季刊《2600》的編輯Emmanuel Goldstein曾表示,黑客就是“學習、分享信息,成為發現某東西的第一人。”“如果黑客行為不存在的話,人們將不會發現錯誤,不會發現系統可能遭到損害的基本途徑。”一些黑客認為計算機罪犯,即所謂的“計算機竊賊”(cracker)才會闖入系統中偷竊或製造嚴重的破壞。

其他精彩

DeCSS與盜版DVD

美國。曼哈頓法院。巨大的大理石柱子裡面,三個聯邦抗訴法院的法官正在沉思一個案子,它可能改變人們網路生活的未來。

案件的當事人涉及一大批美國媒體公司,包括時代華納和迪斯尼公司,以及地下黑客雜誌、知名計算機科學家、安全專家以及開放源碼的鼓吹者,他們在進行一場針鋒相對的鬥爭。

原告是由主要美國電影公司組成的,它們聲稱其生意懸於危險之中;而被告的支持者辯稱,他們應對影視資料享有《第一修正案》賦予的權利。

經過兩年的爭吵,討論的焦點集中到是否網站可以做黑客工具的連結。但法官裁決結果的影響面將遠遠大於一個超級連結,包括未來網際網路出版業如何發展,線上電影分銷,著作權和數字作品,以及計算機代碼是否被《第一修正案》(First Amendment)保護等。批評家說,如果法官裁定電影界獲勝,將大大削弱開放原碼運動,並使得構件(build program)與著作權軟體的競爭能力喪失。

“技術的未來危在旦夕,”黑客雜誌《2600》的編輯Eric Corley說,他也是這次的主要被告之一。“裁決結果左右著我們未來的前進方向,是朝向開放原碼的革新運動還是沉寂在著作權限制的垃圾堆里。”

“這是一個關於偷竊行為的案子,”美國電影協會總裁兼CEOJack Valenti說。“我們要堅決捍衛保護藝術家和智慧財產權擁有者權利的技術;如果你不能保護你能擁有的,那你將一無所有。”

打破DVD編碼

故事起源自1999年9月,16歲的挪威黑客君·詹森(Jon Johansen)想利用電腦上的DVD光碟機看電影,但問題出現了,其DVD光碟機無法播放這個影碟。

原因是,一部DVD電影是被一種名為內容混亂系統(CSS:Content scramble System)的程式編過碼的,使其只能被授權的DVD播放機解碼和播放,負責這一授權的貿易組織名為“數碼視盤拷貝和控制協會”(DVD CCA:Digital Video Disc Copy Control Association)。

當時,DVD播放機只能用在基於Windows和Macintosh的電腦上,不能用在Linux作業系統的機器上。

於是,Johansen便同另外兩個從網上認識的黑客開始了工作:掀起一個名為“MoRE” (Masters of Reverse Engineering:反向設計大師)的組織,以反抗DVD播放機廠商的行為。

這個小組的一位德國成員開始反向設計(reverse-engineering)既有的DVD播放軟體,發現,星技術公司用於Windows的DVD-playing軟體的漏洞構造可以泄露打開CSS鎖的密鑰,通過這個,可以很容易地破解DVD密碼。於是,Johansen開發一種名為“DeCSS”的小程式,它可以破解DVD糟的加密,從而使未經授權的播放機也能放DVD電影。之後,他將這個小程式散發到了網際網路上,以便其他Linux用戶也能夠使用它。這就拉開了DVD盜版的序幕。

來自Linux團體的反應空前熱烈,這個破解程式被貼在幾個網站上,並被公認為最實用的黑客程式。但,代表電影產業的美國電影協會(MPAA)卻不幹了!

禁止與散發之爭

十一月,人們爭論這個程式可是使電影非法拷貝成為可能,MPAA開始向散發DeCSS碼的網站運營著發函,要求停止並刪除這個程式,否則面臨違法指控。

Linux社團對這封威逼的信十分反感,網上頓時騷動起來,紛紛指責MPAA霸道的策略。但是,絕大部分受到MPAA函的網站都移去了這個程式,因為他們懼怕面臨花費多又熬人的法律訴訟。

與此同時,關於網上是否可以上DECSS的激烈爭論引起了《2600》雜誌的注意,該季刊1984年由獨立新聞工作者Emmanuel Goldstein創辦,他的真名是Eric Corley。

“當我們看到很多人被威逼脅迫,而這個程式並沒有多少黑客跡象,但一些人的反應如此並強令那些網站去掉這個程式時,我們需要站出來,”《2600》雜誌的網管Macki在雜誌《地球上的黑客》(Hackers On Planet Earth)的會議上說。

2000年11月12日,《2600》在網站發表了一篇文章討論電影廠商的強硬行為和DeCSS程式。

“最近幾年,有眾多報導說,電影產業的律師們勒令關停提供DeCSS信息的網站,”該文章說。“《2600》認為這種鎮壓行為是個非常危險的先例。”
同樣的,2600的網站也做了有DeCSS碼網站的直接連結。

“這就叫作用事實來塑造一個故事,”Corley解釋道。“想像一下,一個故事的所有焦點都在一格電影底片上,但如果只讓這一格底片停住卻未必會削弱故事性。在雜誌和報紙上的每一張照片同我們的連結所起到的作用都是一樣的。”

電影公司的勒停函依舊在發,《2600》則依舊將連結放到網站上。

2000年12月27日,DVD CCA向加州法院提起一項訴訟,要求有關方停止散發DeCSS碼,並指控被告“盜用CSS技術商業機密”。訴訟指控的名單包括21個個人(包括Eric Corley)、72個網站以及500個普通人,所有這些被告都在網站上貼過DeCSS。

在訴訟檔案中,DVD CCA聲稱,“所有這些被告在網際網路網站上,已經並故意繼續泄露專利信息以破壞DVD加密軟體,使得用戶得以非法拷貝DVD影片。”

DeCSS是不是為了盜版?

本質上,DVD CCA指控這些Linux為盜版者。DVD CCA認為,如果任DeCSS任意散發出去,則會導致盜版DVD泛濫成災,傷害電影產業的利益。

但這個問題上爭議頗大。雖然,經過加密的DVD在播放上有限制,但有DVD刻錄設備的個人即使不用DeCSS,做DVD也是很容易的。可問題是,從技術上講複製DVD十分簡單,但從經濟上講就非常不划算:有視頻刻錄功能的DVD刻錄機的價格不菲,而空白DVD-R碟片的價格也在每張50美元左右。如果刻錄DVD,還不如購買便宜。

“事實上,盜版拷貝DVD不需要DeCSS也能辦到,” MIT的計算機專家 Harold Abelson說,他為《2600》在法庭上提供了有利的證據。

“解碼不能使盜版來得更簡單,” Corley說。“它使你辦到的事情如同,你在一個不允許看DVD的國家,通過它可以看一樣。它允許你在LINUX的機器上看DVD,你可以忽略DVD中的商業廣告……這都與盜版拷貝無關。”

Abelson認為,DVD CCA在DVD播放上設定的技術壁壘完全是為了保護不應該保護的利益。“著作權從來不是為了控制播放而定的,”他說。“電影產業的真實動機是為了控制。”

從某種程度上看,DeCSS對盜版是有助長作用,並使得線上以MPEG格式散發DVD影片成為可能,這也是電影產業起訴的立足點。Proskauer Rose LLP律師協會的合伙人、MPAA的律師Charles Sims說,DeCSS的出現和被散發很明顯是違法的;他將這些黑客的行為描寫成“今天對

著作權的最大打擊”。

但另外,批評家認為,線上交易完整影片的技術和頻寬現在都是不夠的。此外,Linux爭辯說,即使他們使用DeCSS 複製DVD,其行為也是符合消費者“正當使用”(Fair Use)權,是不違反《伯爾尼著作權公約》(Berne Convention on Copyright)的。

“任何人,將自己購買來的音樂和電影,從一種媒質向另外一種媒質進行複製,都是合法的,只要他將複製品私用,” opendvd.org發表聲明說,該網站是為了支持Linux黑客而設立的。“舉例來說,孩子不小心劃了DVD碟,或者你想在臥室看DVD電影,而那裡只有錄像機,這時你都有權對買來的DVD糟進行複製,這都是正當套用。而DVD產業就是不想讓用戶擁有這種正當權益。”

法院上的較量

1999年12月29日,高等法院的William J. Elfving法官駁回了MPAA對黑客的起訴。

黑客社團歡呼雀躍,他們將DeCSS碼廣為散發,貼到了幾百個網站上。他們宣傳、散發DeCSS甚至到了瘋狂的地步:他們覺得一些人可能還不知道DeCSS,於是,他們將DeCSS列印到T恤衫上,甚至還為DeCSS譜了曲,將DeCSS碼轉變成俳句,更有甚者,有傳言說,有人將DeCSS作為圖騰紋在身上。Carnegie Mellon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專家David Touretzky博士,將黑客的做法收集到“DeCSS gallery”,放在自己的網站上。

但很快,2000年1月4日,美國電影協會又開始起訴了,主要有兩個要求:一是禁止散發DeCSS碼,二是向每個散發者索賠2500美元的“損失費“。

該訴訟向康涅迪格和紐約南區法院提起,涉及4名私人被告,其中包括Eric Corley。這四個人都是網站的運行者,並曾張貼過DeCSS碼。

MPAA的訴狀代表了環球電影、帕拉蒙多、美高美、三星、哥倫比亞、時代華納、20世紀福克斯、迪斯尼等製片商的利益,與DVD CCA的要求有所不同,後者的訴訟行為是基於《數字千年著作權法案》( 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ct;DMCA),這是美國1998年制定的法律,其中規定,散發用於破壞拷貝保護的工具的行為是違法的。

“DMCA適用於數字作品的保護,” Charles Sims說。“而要保護就要使用技術,這是有法律依據的。”

第一輪:MPAA獲勝

第一輪較量,MPAA獲勝。1月20日,紐約南區法院的聯邦法官Lewis Kaplan宣布,同意初步限制DeCSS碼在2600等網站的散發。

在一份30頁的判決書中,Kaplan法官指責被告沒有提供正當的辯護理由和證據,來支持這個訴訟。

“正如提出證據可加以證明的那樣,對於採取什麼方法散發可以繞過著作權作品訪問控制的技術手段,《第一修正案》沒有明顯地限制,”他寫道。

但關於繼續散發DeCSS,他同時又指控說:“黑客社團的成員,肆無忌憚地將DeCSS散發到儘可能廣泛的用戶的這種行為,是明顯企圖和司法努力相對峙。”

這個判決一出來,又引發一番不小的震動,特別是使用開放源碼的人,例如Linux用戶。“如果Kaplan法官對DMCA中的條款是這么解讀的,那么這將導致,製造任何可與用於顯示或播放著作權作品的所有權的產品,互動操作或競爭的開放源碼的產品的行為,都是違法的,”“電子邊疆基金”(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的創辦人John Gilmore說,這是一個非贏利的公眾利益集團,它支持2600。

與此同時,電影產業繼續積極地抵制製造和散發DeCSS的行為。1月25日,由於MPAA的指控,Jon Johansen在他的挪威家中被逮捕,他的父親也被逮捕,因為貼放DeCSS程式的網站是以他父親的名字登記的。其實,這兩個人在收到來自MPAA的勒停函後,已經從網站上移走了程式代碼。

1月26日,MPAA提出另外一項強制請求,這次,連向有DeCSS碼的網站進行連結也屬禁止之列;然而這次Kaplan法官拒絕了這個請求。

於是,2000年7月17日,審判繼續。MPAA那出其第四個“殺手鐧”,指控DeCSS是一個犯罪工具,那么,按照DMCA的規定,散發它的行為也是違法了。MPAA堅持,如果允許這一程式肆意散發,就意味著盜版將要猖獗起來,從而傷害電影產業。

“這個案子關係到藝術作品的保護以及美國電影產業的健康發展,”原告律師Leon Gold說。“計算機和網際網路迅猛發展,已經影響到世界上的每個人;但計算機和網際網路就是機器,沒有道德意識,不知道它的‘作為’的結果。”

“像其他舊機器和舊系統一樣,新的技術可以用來推動藝術創造、經濟發展和提高教育機會,但也會被用來剽竊和破壞被政策法規保護的那些正當權益,”他說。“國會已經通過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決定,以保護這些權益,《數字千年著作權法案》(DMCA)就是其中之一。”

被告也有一些證據,認為DeCSS允許個人用戶解密DVD電影,用於備份等正當用途,DeCSS應該不在DMCA有關加密研究規定的範疇內。他們還辯護說,DeCSS應該受到《第一修正案》保護的。

“我想,我們所要面臨的問題要比Gold先生製造出來的問題,要複雜一些,”被告的律師Martin Garbus說。“我認為,問題在於如何平衡著作權保護的需求。”

2000年8月17日,Kaplan法官宣布了判決結果。在93頁的裁決書中,他支持了電影製片廠的要求,認定DeCSS是一個盜版工具,要求2600不要再連結有此碼的網站。
“對於廣泛散發DeCSS是否會對原告銷售DVD上的著作權產品,造成傷害或損失,尚存有疑問;但是這么做,將會對原告向家用電影市場銷售其他形式的產品造成傷害,”裁決書中說。

他還否定了DeCSS受《第一修正案》保護的論點。“不像政治謀殺只是個政治事件那樣,計算機代碼並不只是代碼,”他寫道。

在一個聲明中,MPAA總裁Jack Valenti對這個裁決表示十分歡迎。“今天這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決定,再次明確了憲法和國會的真理:幫助別人偷取創造性成果是錯誤的。不論對於消費者還是對於合法的技術產業,法院的判決都是一項勝利。”

“我認為這是個正確的裁決,”主攻計算機方面問題的律師Jim Burger說,在制訂DMCA時,他提供了諮詢,但沒有捲入這個官司。“如果你看看這個法案的初衷,再看看CSS,就知道了CSS是符合這個法案的。”

但計算機科學家對這個判決心存疑慮。“對於那些寫程式的來說,這個判決是個可怕的限制:有些代碼你不能寫,甚至不能談論它,” Dr. Abelson說。“這個禁令將限制學術研究。”

第二輪:懸案

但是,像這類的案子,一次較量往往是不能解決問題的。2001年5月1日,史丹福大學法律學院院長Kathleen Sullivan美國抗訴法院的第二輪裁決,她站在2600這邊,試圖推翻Kaplan的判

決。Sullivan辯護說,放在2600頭上的禁令,就如同宣布複印機非法一樣,因為人們可以利用複印機盜版。她辯解說,DeCSS可以是一種被合法使用的工具,這點,著作權發是保護的。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明確的證據說,世界上有人利用DeCSS從事侵犯正版著作權,”她對法庭說。“關鍵的是,現在能想起的事情都是合法利用這個程式。”Sullivan認為,限制《2600》發布和連結這段程式代碼,就如同政府限制報紙雜誌享有的《第一修正案》賦予的權利。在她看來,計算機代碼也是一種“言論” ,也是應該被保護的。

在這一論爭辯中,代表電影產業的律師認定,DeCSS主要是用來電影盜版的,而2600散布這個程式的行為也應該被禁止。

“DeCSS就像‘數字撬棍’,造它的目的無非是要盜版DVD電影,”代表法務部門的助理律師Daniel Alter說。

聽訟中,公民權利組織表達了他們不同於好萊塢的觀點。“本質的問題是:誰該對一個犯罪行為負責?”“電子邊境基金”的Gilmore說。“是實施犯罪行為的人還是提供工具的人?”

5月8日,抗訴陪審團發布了一個“11個問題”,要求雙方澄清《第一修正案》里的一些問題。

有觀察家認為,陪審團這么做,是要考慮《第一修正案》問題,而這將對被告方有利。於是MPAA堅決反對。“我不認為這些問題對案子有什麼幫助,”MPAA的代理人Charles Sims說。

最後雙方都按照法院的要求做了,但最後的結論還是沒有。其中,原告方聲稱要將案子拿到最高法院去。但無論如何,關於DeCSS的爭論還將繼續下去。

盜版還將繼續下去。利用DeCSS技術盜版的DVD電影現在已經在中國很普遍了,因為人們有這個需求,因為“六區”正版DVD實在太糟糕、太少、太昂貴了。

作者聯繫

相關網址:

www.2600.com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