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幾歲要懂得的處世心理學》

《20幾歲要懂得的處世心理學》

20幾歲的年輕人,涉世不深,又正逢角色和身份的轉變時期,必須面對很多從未經歷過的事情,在步入社會後,遇到困難和機遇,經常都無從把握。年輕人如果了解一點心理學知識,在處世方面將會受益頗多,它能讓你看清事物的本質,了解自己的情緒,讀懂他人的內心,最終教你懂得與人和諧相處。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
.

作者:水淼

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
ISBN:9787811249002
出版時間:2009-10-01
版次:1
頁數:208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所屬分類:圖書>勵志與成功>成功學
印刷時間:2009-10-01
紙張:膠版紙
印次:1
正文語種:中文
定價:¥25.00

編輯推薦

心理學與年輕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年輕人的壓力與日俱增。年輕人要在自身成長、事業發展、經營情感三個方面有效地處理內心衝突,而這都可以從心理學中獲益良深,實現內心的平衡與心靈飛躍。這本書告訴年輕人應該如何正確地認識自己、如何處理好人際關係、如何正確思考、如何獲取成功、如何擺脫心理困惑等。

內容簡介

心理學與年輕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年輕人的壓力與日俱增。年輕人要在自身成長、事業發展、經營情感三個方面有效地處理內心衝突,而這都可以從心理學中獲益良深,實現內心的平衡與心靈的飛躍。20幾歲學心理學,不僅僅在於洞悉世事,看懂他人,與他人和諧相處,更多的是應該用心理學的理論和原理指導自己的人生實踐,認清自己,了解自己的心理和情緒,不斷地豐富自己,完善自己,獲得成功

作者簡介

水淼,畢業於北京語言大學,各類文章散見於報刊雜誌,出版的圖書作品有《70年代人記憶典藏》《20幾歲了,別再犯迷糊!》《20幾歲要懂得的人情世故》等。

目錄

序言:年輕人要懂點處世心理學第1章年輕人最佳化形象先掌握7個概念1.給自己一個客觀的評價——自我概念2.做讓自己滿意的自己——確立自尊3.一個健全的人格——認識人格結構4.完善你的個性——塑造性格5.培養你的自制力——延遲滿足6.不要說自己的壞話——積極關注7.演好自己的角色——社會角色第2章具備靈活頭腦應訓練的6種思維能力8.建立批判性思維——辨別力9.不要盲目跟從他人——思考力10.打破定勢的思維——推斷力11.有創意地生活——創造力12.做個“有心”人——洞察力13.專心致志,才有成果——注意力第3章20幾歲要懂的7個社交心理技巧14.你的外表會說話——首因效應15.快速拉近距離——自我暴露16.人際交往收支平衡——蹺蹺板定律17.不要強加自己的觀點——投射效應18.交往越多越親密——鄰里效應19.先進門再提要求——登門檻技術第4章年輕人說話到位的6種技巧20.用身體說話更動人心——身體語言溝通21.一不小心說錯話——瀑布心理效應22.先做他人的“自己人”——同體效應23.先接受再拒絕——“YES,BUT定律”24.用他人的觀點駁倒他人——產婆術25.多說不如巧說——超限效應第5章初入職場必懂的7大效應26.為自己而工作——擺脫過度理由效應27.找到自己的優勢並努力——瓦拉赫效應28.讓人對你抱有期待——增加效應29.樹立職場責任感——責任分散效應30.做出自己的品牌——馬太效應31.制止小錯誤的擴大——破窗效應32.不做“明星同事”——犯錯誤效應第6章20幾歲獲得成功的6個效應33.期待是最好的預言——羅森塔爾效應34.跟對手一起進步——競爭優勢效應35.成功在於動力的積累——飛輪效應36.利用他人幫自己成功——名人效應37.挖掘出自己的潛能——跨欄效應38.進入成功的最佳狀態——瓦倫達效應第7章控制和管理情緒須知的6個概念39.情商與智商同樣重要——情商40.情緒的感染力——積極情緒41.心情好事情才能做好——情緒ABC理論42.發泄情緒是心理需要——霍桑效應43.假裝自己很快樂——心理暗示44.為煩惱找個出口——自我防禦第8章學會心理減壓要懂的7個關鍵字45.年輕的心是易碎品——心理健康46.面對逆境戰勝困難——逆商47.誰都有覺得累的時候——壓力管理48.早做決定早快樂——心理衝突49.讓生活充滿希望——擺脫習得性無助50.朋友讓痛苦減半——社會支持51.保持“空杯心態”——心理應激第9章年輕人要懂的7個愛情理論52.愛是一種能力——愛情三角理論53.戀愛是完善自我的過程——壓彈理論54.找到與你互補的另一半——互補理論55.做個“安全型”的戀人——依附理論56.做一個讓對方愛的愛人——愛情類型理論57.愛情順利發展的三階段——愛情階段理論58.愛情中的付出與收穫——愛情投資模式理論

前言

說到心理學,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懂心理學的人,一眼就能看人的心機,沒錯!年輕人了解一點心理學知識,在處世方面將會受益頗多,它能讓你看清事物的本質,了解他人的內心,最終教你懂得與人和諧相處。20幾歲的年輕人,涉世不深,又正逢角色和身份的轉變時期,必須面對很多從未經歷過的事情。他們在步入社會後,遇到困難和機遇,無所適從,不知道如何把握和處理。比如,有些年輕人在與人交往的時候,過度以自我為中心,忽視他人的感受,因此在人際交往中難免會遇到各種阻力。比如,有這么一個年輕人小謝,他性格開朗,而且工作上也有能力。按理說,他應該有很好的發展機會,但他工作三年時間裡,沒有得到任何的獎勵與提升,甚至連公司的培訓機會也沒有獲得過。原因在於同事和部門領導都不太喜歡他,就連開始很看重他的前輩老劉也不再願意跟他一起工作。老劉見他是新來的,平時在工作上挺照顧他。有一次,老闆讓他和老劉一起做一個項目方案。老闆說,“老劉有經驗,帶帶小謝吧!”並安排老劉做一些重要的項目分析,小謝跟著做一些輔助工作。在做方案的過程中,老劉願意給小謝一個鍛鍊的機會,因此在完成了一些重要的條款後,就把一些不太重要的部分留給小謝試著去完成。第二天,小謝到得很早,把方案列印出來後就打算直接交給老闆。老劉想再檢查一遍再上交,可是當老劉看到方案的時候,他發現前面的部分已經完全不是他做的了——小謝把他的很多想法都擅自否定,然後重新按自己的思路寫了一遍。老劉問小謝為什麼擅自改動他做的部分,小謝說他覺得自己的思路更好一點,所以就改了。老劉頓時臉色大變,感到自己沒有受到尊重。自己作為一個“師傅”,花了三天做的方案,不聲不響地就被“徒弟”改掉了,即使小謝的想法有多么的好,也有必要跟自己商量一下再做改動。從此,老劉再也不願意和小謝一起執行任何任務了。生活中有很多年輕人,都像小謝一樣,只顧著表現自己,而缺乏理解他人的能力,忽視了他人的感受,缺乏對他人的尊重,所以不受人歡迎。一個人如果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懂得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也就是心理學上說的,有一顆同理心,這樣的人才具有親和力,他的人際關係才是良好的。當然,年輕人學心理學,不僅僅在於洞悉世事,看懂他人,與他人和諧相處,更多的應該用心理學的理論和原理指導自己的人生實踐,認清自己,了解自己的情緒,不斷地豐富自己,完善自己,獲得成功。特別是在情緒方面,大多數的年輕人的特點是,以自我為中心,遇事情緒化,衝動、急躁,加上生活和工作的壓力越來越大,一點不順心的小事都能影響到他們的心態和行為。比如,在你上班的路上發生了一件讓你很不開心的事情,讓你積累了很多負面情緒,當你到公司後,你可能就會把別人一些無意識的動作解讀成是故意針對你,因而與人發生爭執;如果你在公司和同事鬧了不愉快,回到家可能會誤解家人的關心,而拿家人當出氣筒。其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渴望被理解、關注、認同,但很多年輕人眼中看到的別人不過是他自己內心感覺的投射,這投射籠罩著他的情緒,因此出現“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的情景。如果年輕人能了解這一點,將會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情緒,生活中也會多一點快樂,少一些煩惱。心理學與年輕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年輕人的壓力也與日俱增。年輕人要在自身成長、事業發展、經營情感三個方面有效地處理內心衝突,而這都可以從心理學中獲益良深,實現內心的平衡與心靈的飛躍。這本書主要根據我所學到的心理學知識,告訴年輕人應該如何正確地認識自己、如何處理好人際關係、如何正確思考、如何獲取成功、如何擺脫心理困惑等。沒有抽象的理論,只有鮮活的案例,希望讀者和我一起體驗愉悅的精神享受。最後,我希望這本書帶給你的不僅僅是知識和趣味,還有終身的幸福快樂

精彩書摘

第1章年輕人最佳化形象先掌握7個概念1.給勻己一十客觀的評價——勻我概念我們每個人在認識紛繁蕪雜的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渴望了解自身跌宕起伏的內心世界,但讓我們感到最可悲的是,我們經常對自己認識不清,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跟別人相比,自己有什麼不足,或是有什麼特別之處。一個人如果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給自己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那么,他的人生道路一定會彎彎曲曲。他不知道何去何從,甚至會經常迷路。就像德國唯物主義哲學家費爾巴哈說的:“誰能夠正確地認識自我,他也就在心中點燃了一盞光芒普照的明燈。”夏炎是一個不太自信的年輕人。儘管他已經讀完大學,並找到了二份不錯的工作,但他還是覺得周圍的人都比自己強——他出生在一個偏僻的小山村,家境十分貧困,靠著救濟金才讀完了從國小到大學的課程,而他的同學、朋友個個都比他家庭條件好。由於自卑,到了30多歲他還不敢談女朋友,總擔心女孩子瞧不起他,也覺得自己配不上那些時尚、驕傲的女孩子。其實,也曾有不少女孩子追求過他,但他總是不敢面對她們,拚命地躲閃,直到人家對他失去耐心和興趣,他又為自己的怯懦行為感到懊惱。他經常責備自己是個懦夫,對自己的言談舉止、思考問題的方式和觀點總感到十分不滿,但又沒有改變的勇氣,他總是覺得自己低人一等。夏炎一直生活在苦惱之中。雖然夏炎這樣看待自己,但他的同事們卻認為他是優秀的。夏炎其實是一個很優秀的年輕入,他長得雖然不能說英俊帥氣,但也有一米七八的個頭,五官端正,更重要的是,他工作踏實,同事和領導都很喜歡他。同事們對夏炎的正面評價,他並沒有認識到。他對自己的認識停留在自己是個貧窮的山裡小伙子上,他總是對自己進行負面評價,結果不僅給他的心理造成了困惑,更是影響到了他的生活、感情。這些都源於他沒有一個客觀、正確的“自我概念”。所謂自我概念,是指一個人對自身存在的體驗。它指一個人通過經驗、反省和他人的反饋,逐步加深對自身的了解和認知。自我概念對一個人的行為和觀念具有重大影響。假若一個人的“自我概念”是消極的,那么他的思想和行為也肯定是消極的。因為消極的“自我概念”會尋找一個與之相適應的負面信息,從而會使自己的自信心更加不足,出現焦慮或抑鬱情緒:相反,假若一個人的“自我概念”是積極的,他就能夠對自己產生良好的感覺,也就能夠產生積極的行為和觀念,從而對自己充滿信心,出現愉悅的心情。上面那個年輕人夏炎的“自我概念”就是消極的,他只關注到自己的不足,卻看不到自己的優勢,甚至把自身的優點也當作缺點,從而導致了他行為上的消極。如果他能夠全面地看待自己的不足與優勢,那么他的生活可能就比現在豐富多了。因此,我們每個人都要對“自我概念”進行積極的管理和調整,尋找關於自己的正確信息,保持一個對自己的良好看法。積極的自我概念,是建立在對現實的自我全面客觀認知基礎上的,是一種積極態度。意味著一個人對自我的認同和積極接納,以及一個人對自我的不斷完善和發展。20多歲的年輕人,剛從校園步入社會,面對的環境發生了變化,其“自我概念”具有複雜性、多樣性和矛盾性等特點。這時,培養自己積極的自我概念,對自己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發展具有很重要的意義。1.客觀地認識自己。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是形成積極自我概念的基礎。既要看到自己的優點,也要看到自己的缺點,並客觀地給予評價。要做到這一點,除了自己對自己的評價,還要注意從周圍人身上獲取關於自己的信息。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鏡我”,是根據他人的判斷而反映出的自我概念。心理學家米德認為,我們所隸屬的社會群體是我們觀察自己的一面鏡子。他強調別人的態度、評價對自我概念形成的重要作用。因此在生活中,我們要留意來自身邊的人,比如父母、朋友、同事等的多方面信息,這樣我們才能夠逐步形成對自我的全面客觀的認識。2.全面地接納自己。接納自己的優點,而容不下自己的缺點,是很多年輕人容易犯的錯誤。一個人首先應該自我接納,才能為他人所接納。無論是好的或壞的,成功的還是失敗的,有價值的還是無價值的,凡自身現實的一切都應該積極接納,要平靜而理智地對待自己的長短優劣、得失成敗,要樂觀開朗,以發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對自己的長處不驕傲,對自己的短處不迴避,取長補短,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不卑不亢,才能健康地發展自己,逐步走向成功。3.積極地完善自己。年輕人在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免不了遇到困難和挫折。在困難和挫折面前,不灰心、不喪氣,保持自信和樂觀態度是積極自我概念的集中體現。“自我”的完善和發展必然會促進積極的自我概念的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反過來又會促進自我的完善和發展。年輕人要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提高自己的挫折耐受力和各方面素質,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完善自己。2.做讓勻己滿意的勻己——確立自尊有一個女孩,從小到大的一切生活都是由家長料理。她的成績好,她有較高的智商,但卻缺少自尊。在學習上她有很多的想法,回到生活中,很多事她卻又拿不定主意,習慣了父母給做決定,總覺得離開了父母的安排,自己什麼都辦不好。從一所名牌大學畢業後,她到一家大企業應聘筆譯工作。不要說她是名牌大學畢業的,而且英語過了八級,僅憑著她的相貌就能讓招聘者眼前一亮。事實也確實如此,考官們都對她表示滿意,但是企業的人事部臨時有個小小的改動,他們更需要一位能同聲翻譯的總經理助理。大部分考官都一致認為她能勝任此職位,並說:“如果你認為自己能勝任的話,明天你就可以來上班了。”這個職位要比筆譯職位好,更有助於她的成長,但也具有更大的挑戰性。她覺得還是筆譯對她來說難度小一點,於是,她便對考官們說,要先回家與父母商量一下再答覆他們。女孩把自己的求職經歷告訴了家人。家人都說她太傻了,這么好的機會應該馬上就答應對方。父母不斷地鼓勵女孩,以她的敏捷和目前的會話能力,工作後再加強專業辭彙的訓練,這份工作對她肯定是沒有問題的。經過父母的這番鼓勵,女孩頓時有了信心,感覺自己又能勝任這份工作了,前思後想一番後,終於在第三天給對方企業打電話,打算去工作。結果這份工作已經被別人搶先了。或許最終擁有這個職位的人職業能力並不如她。這個女孩之所以失去一次寶貴的機會,並不是她的能力真的做不到,而是她不相信自己有這樣的能力。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個女孩的自我概念有失偏頗,不僅僅如此,還在於她的自尊水平太低。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講到了自我概念,而在自我概念中,有一個自我評價的部分,就是“自尊”。心理學上的自尊與平時我們所說的自尊心是不同的。心理學上的自尊是個人對自我價值和自我能力的情感體驗。自尊涉及個人對自己是否有積極的態度,是否感到自己有許多值得驕傲的地方,是否感到自己是成功的,或是有價值的。我們經常說某人自尊心很強,但不代表他有高水平的自尊。當我們體驗成功或者受到表揚時,自尊水平就會上升。高自尊的人總是很自信、自豪和自重,他們的行為動機主要來自對自己的高度關注,總是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欣賞和尊重。而低自尊的人則常常感到不安,缺乏自信並且不停地自我批評,因此產生焦慮和不快樂。他們總是擔心自己做不好而丟臉,常常使自己變得孤立。心理學家詹姆士提出了一個關於自尊的經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負。意思是說自尊取決於成功,還取決於獲得的成功對一個人的意義。從這個公式可以看出,我們要提高自尊水平,可以通過增大成功或是減小抱負來實現。這一點其實很好理解。還是以上面的這個女孩舉例,要是她過去的每一次努力,幾乎都能獲得成功,這樣她就會對自己形成一種認識——“實踐證明,凡我做過的事,一定能做好”,慚以她會非常相信自己的能力。又或是,她在生活中降低自己的成功標準,比如這次面試她之所以信心不夠,是因為她害怕自己不能勝任。何為能勝任,何為不能勝任?這個標準在她內心已經存在。如果她能將這個標準降低,顯然她會認為自己是優秀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