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體質養生法》

《黃帝內經體質養生法》

無論女人還是男人,疾病都是我們生活幸福、頤養天年的最大障礙。中醫“治未病”就是指在疾病出現苗頭之前,就從根源上防止它的產生。這個“根源”就是我們常說的體質。生活中,有的人看起來動不動就生病,而有的人好像百病不侵,就是由於每個人體質的差異造成的,治療的方法也不一樣。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封面封面

挖掘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的體質養生方法。《黃帝內經》作為我國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蘊藏了無窮的養生智慧與方法。在體質養生學中,《黃帝內經》正是中醫體質認識的源頭,全書將《黃帝內經》這一經典中的體質養生法與現代體質養生成果相結合,更科學,更貼心,更符合現代人的養生需求。

全新提出“生理體質”養生概念市面上的“體質養生”圖書,完全集中於強調如何醫治人的“病理體質”,即人生病了後要如何花錢或者吃什麼醫治,而本書全新提出保護人與生俱來的“生理體質”才是不生病的關鍵,即防病、治病於未病,謹防人體生理體質向病理體質演變。

權威中的權威專家解讀。楊力教授中醫養生第一人及《易經》、《黃帝內經》研究的權威專家,2004年即上《百家講壇》欄目,2009年在山東電視台《養生》欄目講易經養生,獲得巨大反響,深受觀眾和讀者的青睞,已七十多歲的楊力教授此次著書為老百姓傾情解讀《黃帝內經》中的體質養生智慧,並說道“只要能讓中國人多活十年,寧願自己少活十年”。

作者簡介

楊力,國學大家、中國首席中醫養生專家、易學家、作家、歷史文化學者、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北京《周易》研究會會長。楊力教授學識淵博,精通文、史、哲、醫和養生文化,從事研究生教學27年,近年來她全身心投入到中醫養生文化的傳播和普及中,為了“讓中國人多活十年”的目標,不遺餘力。她的中醫養生公益講座已在全國巡講近千場,足跡遍及全國各地,並多次做客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大話養生》,北京電視台《醫林奇觀》、《身邊》、《健康生活》,北京人民廣播電台等。楊力教授的中醫養生著作《楊力女人健康養生方案》、《楊力養生23講》、《楊力四季養生談》、《楊力抗衰老36計》、《楊力心理養生忠告》、《楊力講疾病早發現》、《楊力講飲食與營養》等圖書已走進幹家萬戶。她把有五千年歷史的中華民族傳統養生經驗進行了升華、提煉,對中華養生學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寫作背景

新版電視劇《紅樓夢》熱播,劇尾林黛玉裸死引起巨大爭議。從中醫角度來看,多愁善感、敏感多疑的林黛玉正是氣鬱體質的典型代表。氣鬱嚴重者還會發生精神障礙,出現抑鬱、焦慮或神經質等,香港已故歌星張國榮就是因患抑鬱症而自殺身亡。而氣鬱質的女性往往還會出現月經失調或經前期綜合徵,甚至罹患腫瘤,據研究,《紅樓夢》中林黛玉最後是因惡性腫瘤而死。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1987年版電視劇《紅樓夢》中林黛玉一角的扮演者,與林黛玉一樣是氣鬱體質的陳曉旭就死於乳腺癌……

無論女人還是男人,疾病都是我們幸福生活、頤養天年的最大障礙,是生命中不和諧的音符而它的產生主要來源於那些偏頗的病理體質。中醫“治未病”就是指在疾病出現苗頭之前,就從根源上防止它的產生。這個“根源”就是我們常說的體質,體質直接關係到人的健康狀況和生命質量。任何身患疾病的人,只有從體質著手,才能徹底了解病源,標本兼治。

所謂體質,就是指人的生命過程中,在先天稟賦和後天生活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在形態結構、生理功能、物質代謝和性格心理四個方面,綜合的、固有的一些特質。這四個方面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為:形和神。形指的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具有形態結構的物質部分,比如肌肉、骨骼、五臟、五官、皮膚、毛髮、血脈等;神指的是人的功能活動、物質代謝過程以及性格心理精神,比如臟腑功能、精神狀態等。形神兼具才形成生命,形神和諧人就健康,形神不和人就生病,形神消失人就死亡。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的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是中醫體質理論的源頭。中醫治病的根本是重視個體差異,辨證施治。生活中,有些人喝涼水也長膘,而有些人整天喝油都不肥;辦公室中,有的人吹空調時會渾身發冷,而有的人吹著空調還汗流不止;周圍的人,有的人動不動就生病,而有的人好像百病不侵……這些生活中的常見現象,其實都是由於每個人體質的差異造成的。體質不同的人,生活習慣、脾氣秉性、生病狀況都是不同的,因此,同一種病,治療的方法也不一樣。

本書作者楊力教授潛心研究《黃帝內經》27年,將人的體質分為生理體質和病理體質兩種。生理體質有五類:熱性、寒性、濕性、燥性、風性。病理體質主要有十類:陽虛型、陰虛型、氣虛型、血虛型、痰濕型、濕熱型、寒濕型、血瘀型、氣鬱型、風質型。作者從每種體質的主要特點入手,逐一講述該種體質的形成原因、主要表現及易感疾病,並從生活起居、精神、飲食、經絡調養、藥物治療等方面,通俗易懂地告訴人們,根據體質來養生,才是真正的養生之道。每個人都可以從書中找到自己所對應的體質類型,採取最適合自己的養生方法,從而防未病、治已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