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吧孩子》

《飛吧孩子》

《飛吧孩子》是一本介紹家庭兒童教育方法的圖書。作者是日本知名的電視節目製作人坂元良江。

基本信息

作者: (日)坂元良江 著;曹藝 譯
《飛吧孩子》飛吧孩子

出 版 社: 南海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8-1 字數: 134000
印刷時間: 2008/08/01 開本: 32開
紙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544242172
包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親職教育 >> 家教方法

內容簡介

老師們眼中,剛上國小四年級的小拓是個“問題”學生:“上課時老愛發出奇陸的聲響,製造噪音,影響其他同學學習。”“注意力不集中,基本不舉手發言,也不回答老師的提問,有自閉傾向。”“注意力分散,精神恍惚,無法安靜下來。”
在母親看來,獨生子小拓心地善良,有自己的個性,不討厭上學,成績也不錯。
由於親職教育和學校教育的觀念、方法大相逕庭,小拓常常感到無所適從,甚至一度陷入歇斯底里的狀態。為了小拓的將來,母親良江作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讓10歲的小拓轉學到英國夏山學校。
小拓在這所崇尚自由教育、順應孩子們自由天性的學校呈健康成長。16歲畢業時,他已經蛻變成為一個開朗、自信的青年,找到了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
《窗邊的小豆豆》中小林校長就是受到夏山學校影響,創辦了巴學園。夏山學校的教育本質在於尊重孩子、關愛孩子、讓孩子快樂地學習和成長。

作者簡介

坂元良江,日本電視節目製作人。1961年畢業於早稻田大學,後進入東京廣播公司(TBS)。1970年創建“電視大聯盟”。
另著有《超越結婚的關係》,合著《身邊有逃兵的時代》。

《飛吧孩子》 目錄

再版序
初會夏山
問題學生
小拓來信
陌生的日語
擠膿期
夏季露營
學校大會
紐約之旅
自由生活
快樂課堂
女朋友勞拉
惜別夏山
夏山的將來
回到日本
夏山畢業生
關於夏山學校
母與子的後記

書摘插圖

初會夏山
“三年都不用上課,光玩,也沒人管?這學校我想去!”當時還在區立國小念書、剛升上四年級的獨生兒子小拓大聲說。就是兒子的這句話,讓我踏上了前往夏山的旅途。
“由孩子自己決定是否去上課。”
“夏山學校通過投票表決的方式來決定學校的一切活動,制定學校的規章制度,在學校大會上,從五歲的孩子到校長,每個人都有平等的、投出自己一票的權利。”
沒想到世界上竟然有這樣的學校,兒子興沖沖地嚷著要去那兒念書。
“小拓你看,還有這樣的學校呢。”
我把自己翻看了幾頁的書拿給兒子看的時候,心裡的確有這樣一個念頭:“要不讓小拓也去那兒上學吧?”通過工作單位製作的電視節目,我得知了夏山學校,為了加深了解,我開始閱讀夏山學校的創始人A.S.尼爾的著作。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我開始對兒子所在國小的辦學理念產生了疑問。兒子已經在那公立國小就讀三年了,而我開始擔心:“這樣下去這孩子肯定沒戲了,得趁早想想辦法。”等到孩子當真想去夏山學校念書了,我這個做母親的卻慎重起來:“不急,等媽媽去看個究竟再說。”小拓的爸爸馬上贊成。現在回過頭來想一想,當初怎么沒想到帶上小拓一起去呢?畢竟,決定入學與否的不是我們做父母的,而是小拓自己呀!那時倒是說去就去,我調整了工作安排,騰出一周假期,動身前往夏山學校的所在地——英國
我在倫敦郊外的利物浦街車站乘火車,往東北方向行駛兩小時後在一個名叫薩克斯曼丹的小站下了車,用小站前的公用電話叫來計程車。計程車行駛了十分鐘左右,便進入一個小鎮。駛過低矮的灌木林,眼前便出現了一片碧綠的草場,讓我不由得想起了小時候讀過的英國童話,沉醉在眼前這美麗的田園風光里。司機告訴我:“這兒就是里斯敦。”計程車繼續往前開,不遠處,一道磚砌的低矮圍欄映入眼帘,此行的目的地——夏山學校到了。校名下方有塊小小的牌子,寫著“謝絕參觀”。我隨身帶著伊娜。尼爾校長歡迎我隨時來訪的邀請信,而且也事先通知了校方我拜訪的日期,所以牌子攔不住我,我曾在尼爾先生的書中讀到過,這塊牌子所要阻攔的,是慕名前來參觀這所“世上罕見”的學校、卻沒有預約的訪客
走進學校,右手邊是一幢私人住宅式的平房,腳下的一條林陰小路向前延伸出去幾十米遠。不遠處,小路的一側有一幢兩層建築,牆上鋪滿了爬山虎。校園內綠茵遍地,一間間小房子點綴其間,視野的盡頭是一片蔥鬱的密林……目光所及之處,並沒有看見哪兒有寫著“辦公室。字樣的地方,也不知道何處是“校長室”。一個小女孩路過,我向她打聽:“請問伊娜太太在什麼地方?我跟她約好了的。”“伊娜啊,她在廚房呢。”“廚房在哪兒?”“這個房子的另一頭。”一番找尋後我發現了廚房,與伊娜校長見了第一面。
伊娜沒有一點兒校長的派頭,而更像是一位和藹可親的農婦,走路時緩慢地搖擺著龐大的身軀一一親切穩重,給人以溫暖的感覺。剛才聽那個女孩子直呼其名,我心裡還有些彆扭,這會兒見到了她本人,也不由自主地就把“尼爾太太”這個莊重的稱呼咽到肚子裡去了。伊娜也只是在剛剛開始談話的時候稱我“小拓媽媽”,說了沒兩三句就改口叫我“良江”了。在夏山跟人交談時,直呼對方的名字就可以了,不必拘泥於虛禮,就連稱呼老師、保姆們也直接叫“克里斯”、“奧莉”之類的。
伊娜領我去了她的住所兼辦公室,給我沏了杯香郁的英式紅茶。我完全拋開拘謹,開始滔滔不絕地向伊娜談起想讓小拓入學的理由,蹩腳的英語沒能阻止我的傾訴欲。“不光是日本,哪個國家都有不幸福的孩子,德國也好法國也罷,美國也一樣。”伊娜默默地聽我說著,就插了這一句話。
在我看來,讓孩子放棄在日本的學業而送他到夏山來上學,這其中的原委我得說明,想入學的迫切願望我也得表達,類似的話伊娜校長肯定聽過不下上百遍;夏山學校的創始人A.S.尼爾在世時,就曾收到從世界各地發來的寫著類似內容的信件,所以,我說的基本上都是廢話。當時的我對夏山知之甚少,而很多夏山孩子的家長都是在青少年時代就讀過尼爾的著作,贊同尼爾的教育方針和理念,才把孩子送到夏山學校的。跟他們相比,我是個初識夏山的人——幾個月前才得知夏山學校的存在,讀了兩三本有關它的書,一拍腦門,“就是它了”,這就來了,僅此而已。
跟伊娜的談話告一段落後,她告訴我:“你先在學校里隨便轉轉看吧。”說著便帶著我向主樓走去。我到達夏山的時候剛趕上午飯後的下午茶,學校沒課,孩子們都在玩耍。下午的授課從四點開始。“有一個名叫幸路的日本女孩子,就讓她帶你四處轉轉吧。”說完伊娜找來幸路——她在人稱“曲棍球場”(Hockey Field)的一塊大草坪上跟同伴們玩得正歡。伊娜介紹後,我跟幸路打招呼:“我的兒子九月份就要來這兒了,到時候請多多關照喔!”她用英語回答:“他自己能行的。”我突然意識到自己行為的不妥之處:不能因為偶爾有個日本人來參觀就硬要她來帶路吧,便告訴身邊的伊娜:“我還是自己轉吧,有什麼問題再請教您。”幸路說:“我就在這塊兒玩兒,有事來找我。”說完就走開了。老實說,那時我覺得這孩子真冷漠,而且她滿口的英語也讓我渾身不自在。現在想想,便可以理解了,幸路當時並非愛搭不理,不過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態度罷了,我反倒應該感謝她,沒有因為我是初來乍到的日本同胞就中斷玩耍,特地陪我參觀校園熟悉環境。她可不能理解,她一個日本小孩到夏山來都能學會英語,交上朋友,作為大人的我卻需要一個小孩子來幫助。至於我對她那滿口的洋文過敏,也是緣於我當時的無知:幸路還是個孩子,一連幾個月泡在英語環境裡,日語早就生疏了,而且在沒有人事先通知她的情況下,突然讓她接待日本的訪客,當然有些反應不過來。後來,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了我和小拓的身上:小拓入學夏山後曾一度“忘了日語”,我去紐約留學,也曾有“說不出日語”的親身經歷,對於這一點也有了更深的體會。幸路在那個學期結束之後就離開了夏山,我跟她再也沒能見面,每次我回憶自己初會夏山的經歷,就會想起這個女孩子……
遠處傳來孩子們的歡聲笑語,我循聲走去,有個女孩子湊過來跟我搭話,一點兒也不認生:“你是來參觀的吧?從哪兒來的?”“我九歲的兒子九月份就要來這兒了,我先來看看,我是從日本來的。”“從日本來?好遠喔。要多長時間?”“最快也要十五個小時,你叫什麼名字?今年多大了?”“我叫海倫,十歲,德國人。爸爸媽媽都住在法國。”海倫一邊自我介紹,一邊隨我一起往前走。
“那兒的小房子是做什麼用的?”“那叫Carriage”,給大孩子住的。”“這裡邊都有些什麼?”“這兒是工藝室,要不要進去看看?工藝課老師叫克里斯……”就這樣,海倫陪我參觀起學校來。“Carriage”門口聚集著一些年齡稍長的孩子,他們聊著天,屁股底下坐著破舊的車座,上面大洞小洞星羅棋布,還有幾根鋼絲彈簧從孔洞中鑽出來。夏山學校不乏參觀者,但大概鮮有日本人的緣故,我的到來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一個孩子主動過來跟我搭腔,他自稱“吉爾。,法國人,十四歲。
“你兒子九歲,九歲是入學夏山的最佳年齡。”儼然是學長的做派。不久上課鈴響了,吉爾走向教室。
那一年(一九七六年),歐洲迎來了據稱是兩百年以來最熱的夏天,也有人說是氣象觀測史上的酷熱頂峰。六月初的天氣如盛夏般灼人,乾旱讓農作物和草坪泛黃,人們拿這百年不遇的大熱天沒轍。可是在我看來,盛夏時節的夏山學校那才叫名副其實一一夏山夏山,夏天的小山。太陽公公賴在天上,遲遲不肯下山,直等到夏山的孩子們吃完晚飯才漸漸隱沒光輝。從夏山學校步行五分鐘有家白馬旅館,我在那兒過了一夜。短短几個小時的參觀後,我毫不猶豫地決定了:夏山就是小拓將來的學校。
第二天早晨八點半,我早早地來到了夏山,可能孩子們還沒吃完早飯吧。前一天晚上伊娜說她今天早晨要去伊普斯威奇(距離夏山學校所在的里斯敦鎮最近的大城市)採購,這一上午都不在。讓我自由參觀,還可以去課堂里看看。一些昨天見過面的孩子紛紛向我打招呼:“Hello!”“Good morning!”昨天我在食堂門口的公告板上看到,上課時間是從九點半開始。於是我站在理科教室外面等待上課。記得那塊公告板上還寫著“四班,生物課”,教室里卻不見人影。一會兒過來了一個男孩子,他向教室不遠處躺在草地上看書的男子打招呼:“早上好,邁克。”“今天熱得很,就在這兒上課吧。”答話的那位是教生物的邁克老師,他光著上身,下面穿著由整條牛仔褲裁剪而成的中褲。於是兩人坐進了樹蔭,開始一對一授課。我也在草坪上坐了下來。低齡兒童的班級教室前的大廣場上也在進行戶外授課,十來個孩子圍著年輕的女老師席地而坐,聽她朗誦書本。女老師的穿著同樣輕鬆隨意:比基尼的上衣配裙子。
……

插圖

《飛吧孩子》插圖

相關詞條

書籍 小說 雜誌 文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