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飄帶》

《風箏飄帶》是王蒙的代表作,講述了素素與佳原的愛情故事。

簡介

在小說中,王蒙歌頌了素素對佳原的愛情。他所塑造的是這樣的一種愛,不是對物質的愛,不是對金錢的愛,不是對職業、門第、權勢、地位的愛,而是對一種精神美、靈魂美的愛。素素與佳原的愛是一種只能用感情交換的感情。

主題

小說中的主人公說過這樣的話:“人,就是一個最美的詞。”“人應該是世界的主人,職業的主人,首先要做知識的主人”。在王蒙這篇小說的兩個主人公身上,確實體現了對“異化”的這種“積極的揚棄”。他們富於理想,腳踏實地,具有高尚的情操,享受著純潔的愛情,在他們的形象中,我們看到了象徵未來的新人。

生的艱難,愛的幸福,與逆境的搏鬥,對真和美的追求——所有這些,就是《風箏飄帶》這篇作品的主題。“我們不一定成功,但是我們要努力!”小說中的兩位主人公曾這樣互相勉力——但我想,也許這就是王蒙在這個“風箏飄帶”上,寫給所有願意象兩位主人公那樣生活的青年們的贈言。

特色

作者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反映了70年代末年輕一代的心靈世界,也涉及到代溝所造成的兩代人的隔閡以及殘留的毒素對社會的不良影響等社會問題。小說的主人公素素和佳原都曾經經歷過"文革"動盪的年代。在那樣一個年代裡,素素丟失了許多各種顏色的夢,失去理想的素素猶如被抽去了精神支柱,加之周圍庸俗的環境也使她看不出多少人生意義。佳原也同樣經歷過心靈的苦旅,但是他始終沒有放棄過追求,放棄做人的真誠,他把被他人撞傷的老太太送回家,雖然遭人誤解,但無怨無悔。他用他獨特的善良和"憨"感化、影響著素素,喚回了素素的多彩的夢想。小說通過佳原和素素這段熱戀情人談戀愛時所遇到的麻煩反映出了尖銳的社會問題。小說以人物的心理流動來結構全文,以內在的心理時間取代了客觀的現實,素材如浮出"意識"水面的冰塊,隨著主人公心緒的流動而呈現跳躍性分布。作者特別注重的是人物感覺的描摹,深入人物的精神世界,表現人物感覺的天地。這種創作方法顯然是借鑑了西方"意識流"的創作技法,然後王蒙並不是全盤西化,心理的留程有一定序列性和層次性。他在淡化傳統小說故事的完整性的同時重視故事情節的展開。

評價

《風箏飄帶》還原了社會還未完全從文革噩夢中甦醒的狀況以及剛返回城市的知識青年對前途的思索與叩問。它是一曲永不褪色的詠嘆調。即使在當今,其中某些音符仍值得我們玩味和詮釋。素素和佳原的故事還是重複上演著,從一定程度上說,我們依舊“找不到避風“的地方。雖然處於“提倡個性”的時代,可各方面的大趨勢很容易把個體的微薄欲望淹沒。天地再廣,都找不到安放自我的位置。也許這是人與社會永難調和的矛盾。這讓我想起米蘭昆德拉的“一個集中營的時代,每個人頭頂都裝著一盞聚光燈”。這句話還沒過時。
“風箏飄帶”的意象始終貫穿全文,成為全文的線索。第一次出現是在素素剛認識佳原不久所做的一個夢裡。“……她已經有六年沒做過任何的夢了。……原來放風箏的並不是她,而是一位一頓吃了六兩炒疙瘩的小伙子”接著用了一系列排比,暗示佳原已對素素的成長起到了微妙的影響。在這裡。她的樂觀心態占主導地位。下二次出現在素素見了佳原第二面之後。佳原的道別使素素自然聯想起風箏飄帶“簡陋質樸,然而自由舒展”。與前文對應,又寫了一連串比喻式排比。突然筆鋒一轉,“然而它只是一個光屁股的赤貧的娃娃也能夠玩得起的屁股簾兒”這句為以下他們遭遇的重重挫折埋下了伏筆,也說明素素潛意識裡的彷徨與焦慮。直到最終,“風箏飄帶”的概念被素素和佳原不約而同地提起,它的象徵含義才逐漸清晰化和深刻化,那就——希望、追逐和飄搖。
雖然籠罩全篇的是灰暗的陰霾,但作者在這層陰霾下仍設定了隱約的光明。感傷和欣喜交織的情緒散布在字裡行間。現實是令人沮喪的:佳原見義勇為卻招致非議,戀愛陷入“干預”的漩渦,甚至找不到談情的場所。吃飯購物都需要排長時間的隊,治安混亂……到處都充斥著懷疑和尖利的眼神,心靈的隔閡。就像女主人公說的“不是你吃掉我,就是我吃掉你,自己也會變成狼”。然而素素和佳原儘管在夢與現實之間不知該何去何從,經受了屢次三番的碰壁,卻從未放棄過理想和追求。即使全民都盲目地信仰“性惡論”,他們仍堅定地守護著心靈的一方聖地。素素和佳原的形象之所以如此“經典”,正是因為蓬勃朝氣、淳樸善良、勤勞踏實的精神品質無論對於那個大動亂剛過去的年代還是物質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都是彌足珍貴的。他們純潔熾烈的愛情,合乎別林斯基所說的“兩個相似的天性在無限感覺中的和諧的交融”。佳原的憨厚舉止,尤其是他在清真館暢述的那些富有進取力量和執著信念的人生哲學,深深打動了情竇初開的素素,給失卻了夢想權利的她帶來了新的希望。一碗炒疙瘩成就的愛情,典型的羅曼蒂克式童話。素素和佳原一同放飛的“風箏”可能會面臨狂風暴雨的侵襲,誰也無法預料它到底能飄多高。但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們將永遠不會鬆手。
《風箏飄帶》具有一種立體的美感。這不僅體現在人物的塑造方面,還體現在主題的多側面性。我們可以把它作為對文革和知青命運的反思,也可以從社會和青年的關係角度加以闡釋,甚至可以提升至“人性”的探究層面。總之,不存在一個固定的框架。文中運用的技巧也恰到好處。除了象徵,很大篇幅都採用了“意識流”的寫法,細膩生動地刻畫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增強了文章的跳躍感和趣味性。對比的手法也比比皆是。例如素素前後思想的變遷、在這兩個純潔健美的青年旁邊出現的那個素素的國小同學。他物質豐富,精神貧乏。形成一種戲劇化的反差效果。另外,作者的筆觸始終洋溢著幽默譏誚的基調,這應該可以看作“外冷內熱”的魯迅風格的延續。素素和佳原在新建成的樓頂遭遇群攻的那段顯得尤為精彩。唯一的缺陷是稍欠分寸感,對世人冷漠的渲染太過濃重,和真實的情境有些疏離。

當代著名作家王蒙作品

當代著名作家王蒙,男,河北南皮人,祖籍河北滄州,1934年10月15日生於北京。中國當代作家、學者,其作品反映了中國人民在前進道路上的坎坷歷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