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俗論》

《風俗論》

《風俗論》即《論各民族的精神與風俗》,是《路易十四時代》的姊妹篇。作者:伏爾泰,譯者:蔣守鏘。商務印書館2000年3月1日出版。伏爾泰(Voltaire,1694.11.21-1778.05.30):原名弗朗索瓦-馬利·阿魯埃(François-Marie Arouet),伏爾泰是他的筆名。法國啟蒙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伏爾泰是十八世紀法國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旗手,被譽為“法蘭西思想之王”、“法蘭西最優秀的詩人”、“歐洲的良心”。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風俗論》風俗論

《風俗論(上冊)》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中國讀者對於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1694-1778)並不陌生。他的哲理小說《查第格》、《老實人》、《天真漢》等,哲學著作《哲學通信》、《哲學辭典》和歷史名著《路易十四時代》,早已先後譯成中文。就歷史學而言,《論各民族的精神與風俗》(簡稱《風俗論》)是《路易十四時代》的姊妹篇。該書是在他因秘密出版《哲學通信》遭巴黎高等法院下令逮捕避居小城西雷他女友夏特萊夫人家時於1740年開始撰寫的,直至1756年才完成,在日內瓦出版,歷時16年。此後他仍不斷審閱,加以修改充實,甚至在他去世那年,還對該書有所增補。1765年他發表了《歷史哲學》,後把它作為導論收入《風俗論》(上冊)一書。

作者簡介

伏爾泰伏爾泰

伏爾泰(Voltaire,1694.11.21-1778.05.30):原名弗朗索瓦-馬利·阿魯埃(François-MarieArouet),伏爾泰是他的筆名。法國啟蒙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伏爾泰是十八世紀法國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旗手,被譽為“法蘭西思想之王”、“法蘭西最優秀的詩人”、“歐洲的良心”。

伏爾泰不僅在哲學上有卓越成就,也以捍衛公民自由,特別是信仰自由和司法公正而聞名。他曾兩次被捕入獄,主張開明的民主制度,強調自由和平等。儘管在他所處的時代審查制度十分嚴厲,伏爾泰仍然公開支持社會改革。他的論說以諷刺見長,常常抨擊基督教會的教條和當時的法國教育制度。雨果曾評價說:“伏爾泰的名字所代表的不是一個人,而是整整一個時代。”他提倡盧梭所倡導的天賦人權,認為人生來就是自由和平等的,一切人都具有追求生存、追求幸福的權利,這種權利是天賦予的,不能被剝奪,這就是天賦人權思想。

伏爾泰出生在巴黎一個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自小受過良好的教育。他父親是法律公證人,希望他將來做個法官,但他對文學發生興趣,後來成了一名文人。伏爾泰才思敏捷,一生多才多藝。他的作品以尖刻的語言和諷刺的筆調而聞名。他說:“笑,可以戰勝一切。這是最有力的武器。”他曾因辛辣地諷刺封建專制主義而兩度被投入巴士底獄。他的書被列為禁書,他本人多次被逐出國門。1725年他被迫流亡英國,對英國資產階級的政治、文化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研究英國的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研究洛克的唯物主義經驗論和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

伏爾泰經歷了路易十四、路易十五、路易十六三個封建王朝的統治,目睹了封建專制主義由盛轉衰,亦親身感受到了封建專制主義統治的腐朽和反動。他深刻地預見到革命必然到來,他對朋友說:“我周圍發生的一切事情,正在撒下革命的種子,儘管我自己未必成為革命的見證人,但它是必然要到來的。”

伏爾泰寫過大量文學作品,其中著名的有史詩《亨利亞德》、《奧爾良少女》,悲劇《歐第伯》、喜劇《放蕩的兒子》,哲理小說《老實人》《天真漢》。他又寫過不少歷史著作,如《路易十四時代》、《論各民族的風俗與精神》等。在哲學方面,他的代表作有《哲學辭典》、《形上學論》、《牛頓哲學原理》等著作,其中最有影響的一本書是《哲學通信》被人稱為“投向舊制度的第一顆炸彈。”

伏爾泰非凡的才智,銳利的思想以及他對黑暗的封建專制主義所作的揭露,使他在人民中間享有崇高的聲望。統治者也念利用他。路易十五請他當過宮廷史官,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把他待為上賓,俄國女皇葉卡特琳娜二世曾接見過也,但最終都由於他的叛逆思想而不歡而散。痛苦的經歷使他決心不再與任何君王往來。

伏爾泰尖刻地抨擊天主教會的黑暗統治。他把教皇比作“兩足禽獸”,把教士稱作“文明惡棍”,說天主教是“一些狡猾的人布置的一個最可恥的騙人羅網”。他號召“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同駭人聽聞的宗教狂熱作鬥爭,一些人咬住他的耳朵;另一些人踩住他的肚子,還有一些人從遠處痛罵他。”不過伏爾泰並不是一個無神論者,而是一個自然神論者。他認為要統治人民,宗教是不可缺少的。他說“即使沒有上帝,也要造出一個上帝來”。

伏爾泰信奉自然權利說,認為“人們本質上是平等的”,要求人人享有“自然權利”。他主張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但又認為財產權利的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他把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理想化了,認為最理想的是由“開明”的君主按哲學家的意見來治理國家。在哲學上,他承認物質世界的客觀存在,肯定認識采源於感覺經驗,但他又認為神是宇宙的“第一推動者”,他對勞動人民是十分鄙視的,認為他們只能幹粗活,不能思考,說“當庶民都思考時,那一切都完了”。

伏爾泰作為資產階級思想家,在他的各個方面都有局限性,這是毫不奇怪的。因為在他的身上也深深地打上他所處的那個時代和階級的烙印。不過他在反封建的啟蒙運動中作出的巨大的貢獻,還是值得人們永遠紀念的。伏爾泰的文學觀點和趣味,基本上承襲17世紀古典主義的餘風,主要表現在詩歌和悲劇創作上。他的史詩《亨利亞德》(1728)以法國16世紀宗教戰爭為題材,寫波旁王朝亨利四世在內戰中取得勝利後登基為王,頒布南特赦令以保障新教徒的信仰自由。史詩中的亨利四世被當做開明君主的榜樣來歌頌。伏爾泰的哲理詩說理透徹,諷刺詩機智冷雋,有獨到之處。伏爾泰畢生主要從事戲劇創作,先後寫了50多部劇本,其中大部分是悲劇。伏爾泰的文學作品中最有價值的是哲理小說。這是他開創的一種新體裁,用戲謔的筆調講述荒誕不經的故事,影射和諷刺現實,闡明深刻的哲理。

1726至1729年避居英國期間,潛心考察英國的政治制度、哲學和文藝,回國後發表《哲學書簡》(又名《英國書簡》,1734),宣揚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的成就,抨擊法國的專制政體。書簡出版後即被查禁,巴黎法院下令逮捕作者。他逃至女友愛特萊夫人在西雷村的莊園,隱居15年。

伏爾泰的文學觀點和趣味,基本上承襲17世紀古典主義的餘風,主要表現在詩歌和悲劇創作上。他的史詩《亨利亞德》(1728)以法國16世紀宗教戰爭為題材,寫波旁王朝亨利四世在內戰中取得勝利後登基為王,頒布南特赦令以保障新教徒的信仰自由。史詩中的亨利四世被當做開明君主的榜樣來歌頌。伏爾泰的哲理詩說理透徹,諷刺詩機智冷雋,有獨到之處。伏爾泰畢生主要從事戲劇創作,先後寫了50多部劇本,其中大部分是悲劇。伏爾泰的文學作品中最有價值的是哲理小說。這是他開創的一種新體裁,用戲謔的筆調講述荒誕不經的故事,影射和諷刺現實,闡明深刻的哲理。

解讀

伏爾泰是一個高產的作家,也是一個多面手,他寫哲學,也寫小說和歷史。他是一個啟蒙者,是他那個時代一個最偉大的啟蒙者,是一個自由主義者,一個知識視野廣闊,心靈兼容並包的人,他也是一個風格流暢、平易的作家。他的心靈從其所寫的小說《天真漢》、《老實人》看,實際上是有些趨於保守的,他感覺人們再努力、再折騰這世界,這世界和人性也不會變得你所理想的那樣美好,所以重要的還是去種"自己的園地"。但他有時也會做獅子吼,為了一個受冤屈者而不惜犧牲自己平靜和安逸的生活,也不計成敗得失,因為這時此事已無涉效果,為了正義你必須挺身而出。
歷史方面,他的主要著作有《路易十四時代》和《論各民族的精神與風俗》(簡稱《風俗論》)。翻成中文、洋洋三大冊的《風俗論》獨特的地方在於,這本歷時16年才完成的書並不是為公眾寫的,而是為他的一個富有才華、卻天生有些討厭歷史的女友寫的。在他因秘密出版《哲學通信》遭巴黎高等法院下令逮捕之後,他避居一個邊境小城的女友夏特萊夫人家,於1740年開始撰寫此書,直至1756年才完成。當然,這本書並不因此就喪失對公眾的價值,倒是因此更增添了本書一種親切的特點,能這樣從容地、給如此個性化的對象寫作,倒也是相當有趣的一件事情,雖然在結構和行文上,有些地方不免就有點散漫。
《風俗論》所關注的是各民族的風俗,同時也研究這些風俗後面隱藏的民族精神與心態,所以,這本史學著作就不是單純的王朝史、政治史或事件史,在某種意義上,它甚至可以被看作是當代法國年鑑學派的先驅,我們可以在其中發現許多日後社會科學方法的萌芽。伏爾泰在書中明確地說:"我的主要想法是儘可能地了解各民族的風俗和研究人類的精神。我把歷代國王繼承的順序視為撰寫歷史的指導線索而不是目的。"法律、藝術、風尚是這本書的主要研究對象。因而,它就不是一部嚴格的編年史和世系錄,作為一種比較個人化的教學方式,他甚至沒有特意去參考大量書籍以弄清細節,而是試圖對世界提供一個輪廓的認識。
《風俗論》的作者還表現出對於非西方文明的一種強烈興趣和平等態度,他用相當的篇幅,而且往往以稱讚的口吻談到非西方世界的文化,尤其是在介紹中國時表現出很大的熱情。他談到在別的國家,法律用以治罪,而在中國,其作用更大,用以褒獎善行。他指出在遙遠的古代,中國人便已相當先進,但他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國又一直停留在這個階段呢?為什麼在中國,天文學如此古老,而其成就卻又如此有限,為什麼在音樂方面他們還不知道半音?在他看來,這些與西方人迥然不同的人,似乎大自然賦予他們的器官可以輕而易舉地發現他們所需的一切,卻無法有所前進。我們則相反,獲得知識很晚,但卻迅速使一切臻於完善。他推測其中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中國人對祖先留傳下的東西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崇敬心,認為一切古老的東西都盡善盡美,另一原因在於他們的語言的性質。談到日後學術界對於《風俗論》的批評,莫羅阿認為"可說是毀譽參半"。書中史實有誤的地方還是不少,有些是作者難於辭其咎的,有些則是無可避免的,因為事情的真相在那時還未大白。孟德斯鳩說伏爾泰寫作歷史的用意是顯耀他自己的宗派,即宣傳他非宗教的宗教。伏爾泰想證明鮑舒哀以上帝的意志解釋世界的歷史是錯誤的,認為歷史不當用原始緣由解釋,而當用許多小原因的盲目遊戲來說明;他否認一切超自然的現象,應該說,劃清這一界限對於史學的獨立發展是很有意義的,但他有時相信人類過去的歷史是罪惡與苦難的連續,不久即可由理智來澄清混亂的局面則又未免對過去過於悲觀,而對未來又過於樂觀。不過,無論如何,我們是可以引用這本書的一句話來說這本書的,那就是:"用心思考的人,總是會啟發他人思考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