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電影]

《雨果》[電影]
《雨果》[電影]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本片是著名導演馬丁·斯科塞斯的首部3D力作。根據布萊恩·瑟茲尼克的同名暢銷小說改編。原著於07年曾獲得鵝毛筆大獎,並一度在美國《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名列前茅。

基本信息

簡介

電影《雨果》海報電影《雨果》海報

《雨果》這部影片是著名導演馬丁·斯科塞斯的又一力作,改編自布萊恩·賽茲尼克所作的魔幻小說,這部影片用先進的3D技術講述了電影的發展史、配樂還有視覺感受方面都堪稱精品,這是一部關於夢想的影片。

劇情

故事發生在上世紀30年代末巴黎一個繁忙火車站,主人公12歲孤兒雨果藏匿與牆壁後的暗窄通道里,會在每個夜晚的燭光下給火車站的27座時鐘一絲不苟地上油、校準;死去的父親給他留下的唯一遺產便是神秘筆記和一台旁人眼中完全是垃圾的機器人,雨果從一本木刻書得知這個機器人可以寫字作畫——如果有天他能把它修好。  

影片其他主要角色包括車站玩具店的老闆喬治斯、他的孫女伊莎貝拉,以及另外一個有錢人家的小女孩。雨果為了得到修理機器人的零件到玩具店偷東西,最終發現古怪老闆原來就是隱姓埋名的喬治·梅里耶,他的《月球旅行記》是雨果父親生前最喜歡的電影。

獲獎

《雨果》在第84屆奧斯卡金像獎上獲得的獎項分別是最佳攝影獎、最佳藝術指導獎、最佳音響效果獎還有最佳音響編輯獎、最佳視覺效果獎。

幕後

馬丁·斯科塞斯的《雨果》(Hugo)拍得真好:場景設在英國的老牌Shepperton影棚,羅伯特·理查森主刀攝影(理查森的常年合作導演都是奧利佛·斯通、斯科塞斯、昆汀·塔倫蒂諾這樣級別的大師),使用最先進的數字攝影機ArriAlexa,3D效果以卡梅隆的聯合數字立體攝影(fusioncamerasystem)為源檔案格式。在高仿真的1930年代法國蒙帕納斯車站中,鏡頭穿梭於精巧複雜的鐘表齒輪與機器零件的迷宮,快速的移動畫面融合盧米埃兄弟的早期疊加顏色攝影效果,使影片有種復古的暖色神秘感。而《雨果》的情節本身就是一封獻給早期電影藝術的情書,不僅明確地向先驅藝術家喬治·梅里埃致敬,再現了梅里埃的蒙特勒伊影棚和許多經典片段的拍攝場景,還通過夢境、對話、道具等手段隱性提到了《大都會》、《摩登時代》、《柏林:城市交響曲》等早期電影經典。可以說,《雨果》的一切,包括1.7億美元的巨額製作費,都以向電影先驅致敬為創作目的。這是一部獻給電影史的電影。

評價

《雨果》的全部精華都在繁複精巧的場景製作和3D畫面效果,承載這些效果的情節和表演服務於視覺感受,細節的合理或人物的立體僅是次要的支架,甚至出離考慮範疇。從這樣的角度出發看待《雨果》,電影完全達成了致敬的初衷,是一次成功的視覺效果演示。

然而從我這個普通觀眾的欣賞角度出發,《雨果》卻是一部沒有靈魂的作品,所有與人有關的細節全是可怕的災難。片中的兩位小演員的表情機械誇張,很難讓人產生情感共鳴;大部分人物性格單薄卡通,包括核心人物梅里埃,其終生的創作目的僅被刻畫為獲得觀眾承認這唯一的層次,任性到近乎淺薄,實在讓人不忍。片中的機械細節設計固然精巧奇妙,但一涉及到人,便退化為愚蠢粗糙,比如雨果躲避車站警員追擊一節,踏出窗外明明有厚厚的窗台可以躲避(這也是他最終的躲避位置),卻必須要先掛在鐘錶指針上,慢慢蹭到窗緣,再滑落窗台。除了營造海報視覺效果,我想不出這細節為何必須如此安排。雨果的夢中列車脫軌一節也很有為了再現這一歷史片段而刻意為之的嫌疑,缺乏必要鋪墊和心理提示,出現得突兀而不自然。

總之,拋卻視覺效果和致敬心態,從電影故事構建與完成的角度出發,《雨果》表現得十分粗糙。當然,情節並非電影藝術的必須,我也分得清所謂主次重點的不同。但既然電影採取了故事作為技術的依託,那么刻意忽視人物塑造、表演、情節安排等方面的不足也相當愚蠢,難逃小圈子裡捧臭腳的嫌疑。不過最根本的,我想是因為我從不認為電影的最終目的是電影本身。我認為所有的藝術形式都是手段,都必須成為創作者世界觀的忠實體現。換句話說,我認為藝術形式的終極目的並非藝術本身。電影的盡頭不是電影;技術是電影的必須,卻不是電影的靈魂。作者的思維不超越電影本身,便拍不出好電影。也許歸根結底我始終不是個好影迷,我沒法立足於電影的小圈子欣賞這樣一部僅僅拍給電影史的電影。但我想這並不遺憾——電影的胸懷廣大著呢,不是嗎 ?

第84屆奧斯卡金像獎獲獎名單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