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登反擊戰》

《阿登反擊戰》

阿登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1944年西線最大的陣地反擊戰,德軍傷亡10萬人,損失坦克和重炮約700輛、飛機1600架。盟軍損失約8萬餘人(包括1萬人死亡,4.7萬人受傷,2.3萬人失蹤),其中7.7萬人是美國軍人。阿登戰役之後,希特勒再無後備力量可以補充,德軍在西線再也無力阻檔盟軍的前進了。所以阿登戰役當之無愧地被後人稱為歷史的轉折。

基本信息

名片

阿登反擊戰地圖阿登反擊戰地圖

名稱:阿登戰役(又名突出部戰役

地點:比利時東南、盧森堡北部和法國東北部阿登森林

時間:1944年

參戰方:德軍盟軍第3集團軍

結果:德軍戰敗,盟軍勝利

傷亡情況:德國六萬八千人盟軍8萬餘人

主要指揮官:巴頓海特倫德施泰特希特勒

戰役簡介

阿登地區被俘的德軍阿登地區被俘的德軍

1944年秋,美、英軍逼近德國西部邊境,多次進攻齊格菲防線受阻。希特勒錯誤估計形勢,決心在阿登地區美軍薄弱防線上反攻,企圖重占比利時的列日和安特衛普,切斷美、英軍補給線,圍殲其主力,從而迫使英美與德國單獨媾和。德軍參戰兵力為23個師,約20萬人,在西線總司令K.R.G.von倫德施泰特指揮下,於12月16日拂曉在風雪中開始進攻。此時,美軍在阿登地區只部署了4個師,且無工事依託。17日,美軍第106師和第28師的陣地被突破,兩個團投降。至25日,德軍向西突入縱深達百餘公里,形成突出部。

在美軍受到嚴重威脅的情況下,歐洲盟軍最高司令D.D.艾森豪採取果斷措施,將被切斷聯繫的阿登以北的美軍第12集團軍群的兩個集團軍劃歸英軍第21集團軍群司令B.L.蒙哥馬利統一指揮。同時,急調大批增援部隊堅決阻擊德軍進攻,並積極準備反突擊。到24日,美、英軍已有24個師60萬人參戰。天氣轉晴後,占極大優勢的美英空軍發揮了重大作用。南部交通樞紐巴斯托涅城解圍之後,第21集團軍群和O.N.布雷德利指揮的第12集團軍群於1945年1月初實施全線反突擊,16日在烏法利茲會師。東線蘇軍也提前發動強大攻勢,配合美英軍行動。

阿登地區的德軍由於德軍兵力不足,指揮失當,加之油料供應不上,不得不向東撤退。28日,德軍退回邊境,阿登反攻計畫遭破產。在此次戰役中德軍損失12萬人,盟軍損失7.7萬人。德軍的這次反攻雖使美軍遭受重大損失,但嚴重削弱了它在西線的防禦力量和東線的機動兵力,加速了德國的失敗。

戰役爆發

阿登地區的德軍阿登地區的德軍

1944年12月16日,“二戰”結束前西線最後、也是最大規模的戰役“阿登戰役”爆發。這次發動攻擊的是一直節節敗退的德國人。“我們從來沒有看到過這樣的景致”,一名德國奧寧堡部隊的士兵後來回憶說。他們以為能夠重現4年前席捲英法軍隊的情景,然而最終結果,卻是西線盟軍踏上了直搗柏林之路。 

1944年深秋,戰爭從東西南三面向德國本土逼近。一次大規模的戰役計畫從1944年9月底開始在德軍最高統帥部秘密地策劃。這個被命名為“萊茵河衛兵”的作戰計畫(主要內容是:集中優勢兵力,迅速突破盟軍防線,強渡馬斯河,奪取盟軍的主要補給港口安特衛普,把盟軍一分為二,並製造第二個敦刻爾克,然後再轉頭來對付蘇聯),由希特勒親自設計,他試圖通過歐洲西線戰場的最後一次攻勢,迫使盟軍從德國本土撤出,重新奪回西線主動權。

這幾乎就是4年前曼斯坦因計畫的小型翻版。1940年,被盟軍公認為德軍最偉大將領之一的曼斯坦因元帥(當時他只是一位少將)制定了全然不同於德軍傳統的西線作戰方式(那是自毛奇和史蒂芬計畫以來德軍對法國作戰的傳統思維,即通過內線調動兵力上的優勢擊敗對手,再將獲勝後的兵力調動之另一條戰線再次獲得兵力優勢)。

戰略分析

阿登戰役中被擊毀的德軍坦克阿登戰役中被擊毀的德軍坦克

邱吉爾後來評價德軍的戰略意圖時分析道:“德國陸軍最高統帥部計畫穿過阿登山脈進行大規模的突擊,在肩胛處切

斷盟軍北方集團軍的彎曲的左臂。這一行動除規模較大和速度與武器不同以外,很像拿破崙在奧斯特利茨戰役突襲普拉贊高原,切斷和破壞奧俄聯軍的迂迴運動,並突破其中央陣地。”

遺憾的是,這些分析都是馬後炮了。在邱吉爾的偉大著作《二戰回憶錄》中,他表示,當時他對德軍的判斷是一場“我們明知危險而又甘冒這種危險”。但他也不得不承認,對於德軍的進攻還是缺乏關註:“德軍第6黨衛裝甲軍是一支大家公認的勁旅……12月初那條戰線的戰鬥沉寂下去時,他暫時逃脫了我方情報部門的監視。”而此時統領英國軍隊的蒙哥馬利則更樂觀:“目前敵軍在所有戰線上都在打防禦戰;他們的處境已不可能使他們發動大規模的進攻戰了。”

蒙哥馬利雖然沒有猜對前半部分,卻猜對了後半部分。“萊茵河衛兵”計畫是一種天才。然而現實卻很殘酷。德軍的當前實力遠不能和4年前相比。參與阿登戰役特種作戰的德軍特種作戰頭目斯科爾茲內回憶起希特勒接見他時說道:“我記得他說我們將在阿登部署6000門火炮,此外,德國空軍將派出約2000架飛機,其中包括許多新型噴氣機。”事實卻是,德軍選擇了在最惡劣的天氣發動進攻,因為那時盟軍的飛機不能起飛。

作戰計畫

被俘的德偵察機飛行員被俘的德偵察機飛行員

經驗豐富的德軍西線總司令龍德施泰特元帥和B集團軍司令莫德爾元帥對希特勒的計畫深表憂慮,然而當11月3日兩人從希特勒的特使約德爾上將手中接過“萊茵河衛兵”詳細作戰計畫時,上面有希特勒的親筆字跡:“不得更改。”

命運已經決定了。

希特勒此時已經罷免了與他意見不合的曼斯坦因。他試圖從東線抽掉部隊形成西線的部分局部優勢,突破阿登山區美軍霍奇斯將軍美軍第一集團軍和巴頓指揮的美國第3集團軍的結合部之間85英里寬的薄弱防區。“現有部隊肯定能突破的地方……防線單薄,他們也不會料到我們會發起突襲。因此,充分利用敵人毫無防備的因素,在敵機不能起飛的氣候下發起突然襲擊,我們就能指望取得迅速突破。”為此德國發布了關於建立“人民近衛軍”的命令,應徵年齡從16~60歲,訓練時間只有短短不到兩個月。

德軍進攻

被擊毀的德軍坦克被擊毀的德軍坦克

12月16日拂曉,在密集炮火準備後,德軍兵分三路發動突襲:左翼是布蘭登堡指揮的第7集團軍(轄4個師);中路是曼特菲爾指揮的第5裝甲集團軍(轄7個師);右翼是狄特里希指揮的黨衛軍第6裝甲集團軍(轄9個師)。總攻前,德軍還實施了兩個特別行動以配合正面進攻。一是代號“鷹”的空降作戰行動,目標占領美軍後方的公路交通樞紐;另一代號“格里芬”行動則由德軍特種部隊——第150裝甲旅執行。他們裝扮成美軍,在德國大部隊到來之前潛入盟軍陣地,儘可能地製造混亂和破壞,占領戰略要地。

17日,美軍第106師的兩個團7000多人被德軍包圍後投降,成為美軍在歐洲戰場上遭到的最嚴重失敗。18日,中路德軍第5裝甲集團軍逼進公路交通樞紐巴斯通;右翼黨衛軍第6裝甲集團軍占領了馬斯河渡口;左翼第7集團軍渡過奧爾河。至12月20日,德軍已撕開美軍防線,形成一個寬約100公里、縱深30公里至50公里的突出部。

17日早上,盟軍最高指揮部急調美軍第82和第101空降師火速增援;19日,又命令巴頓將軍指揮的美軍第3集團軍北上馳援巴斯通。堅守阿登地區的美第1集團軍則接到命令不惜一切代價頂住德軍進攻,堅守到援軍到來。22日,德軍交給堅守巴斯通的美軍第101空降師一封勸降信,希望他們放棄抵抗。第101空降師代理師長麥考利夫準將只回答了一個字:“呸!”此事後來在二戰史上傳為美談。

德軍撤退

德軍士兵屍體德軍士兵屍體

25日聖誕節那一天,德軍第2裝甲師與美軍第2裝甲師在塞勒斯展開激戰。德軍陣亡2500人,被俘1050人,所有坦克損失殆盡。美軍第2裝甲師由此獲得了“活動地獄”的綽號。26日,美軍第4裝甲師先頭部隊終於殺開一條血路,衝進了巴斯通,加強巴斯通的防禦力量。由於天氣轉好,盟軍航空兵開始支援地面作戰,給德軍第5裝甲集團軍以致命打擊,德軍強渡馬斯河的希望落空。

1945年1月1日德軍出動1000多架飛機,對法國、比利時和荷蘭境內的盟軍機場進行空襲,炸毀盟軍飛機260架。德軍地面部隊趁機向阿爾薩斯北部發起了進攻。1月3日,盟軍也發起大規模反攻,巴頓的第3集團軍和堅守阿登地區的美第1集團軍同時出擊。德軍也在這一天對阿爾薩斯發動了最猛烈的攻勢,從而展開了阿登戰役中最激烈的戰鬥。經過了整整5天血戰,德軍損失慘重,被迫退卻。

1945年1月6日,邱吉爾向史達林求援。為了支援西線盟友,蘇聯紅軍比原定日期提前8天於1月12日在東線發起了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德軍被迫把準備派往阿登地區的後備兵力6個裝甲兵師調往東線。這使得德軍再也無力在阿登地區繼續維持進攻了。

1月8日,希特勒終於下令德軍撤退。1月12日,在德軍抽出兵力對付東線蘇聯紅軍後,英美盟軍趁機發起追擊。1月28日,在盟軍的一路追殺下,德軍被全部趕回了阿登戰役發起前的位置。至此,整個阿登戰役結束。

阿登戰役是西線規模最大的一次陣地反擊戰,有60多萬名德軍、近65萬名盟軍參戰。美軍傷81000人亡19000人,英軍傷1400人亡200人,德軍則有超過10萬人傷亡、被俘或失蹤。阿登戰役使德國消耗了最後的精銳部隊,再也沒有後備力量可以補充,因而成為在西線德軍發動的最後一次進攻。4個月後,法西斯德國戰敗投降。

儘管邱吉爾為英軍在此役中無所作為進行辯解,但他無法不盛讚美軍在阿登戰役中的英勇。“毫無疑問,這是美國人在戰爭中最偉大的一役,並且我相信,這將被認為是美國人永垂不朽的勝利。”

空降作戰

1944年深秋,戰火逼近了德國本土,美、英盟軍橫掃大半個西歐並攻入德國中部邊境。為扭轉局面,希特勒下令德軍在美軍力量最薄弱的比利時東南部阿登地區實施大規模反擊,即後來的“阿登戰役”。為配合德軍大部隊的行動,德軍統帥部計畫在正式進攻前一天的夜裡使用傘兵部隊,空降到美軍後方占據一個橋頭堡,一來切斷美軍地面交通、阻擊其增援部隊,二來在美軍後方製造混亂,接應正面進攻的大部隊。此次行動代號為“鷹”,這將是德軍在二戰中進行的最後一次空降作戰。

12月初,德軍統帥部任命傘兵部隊中久經沙場的馮·德·海特(VonderHeydte)上校指揮“鷹”行動。二戰初期,德國傘兵從天而降,出其不意地發動了多次奇襲:在丹麥和挪威譜寫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空降作戰的篇章;空降攻占所有荷蘭機場,為德軍迅速占領荷蘭提供保證;突襲比利時埃本·埃馬耳要塞創下二戰中最大膽空降行動的紀錄;克里特島戰役被算作二戰中惟一一次以傘兵部隊為主實施的攻堅戰。這些空降作戰為德軍“閃電戰”的勝利提供了重要保障。二戰中後期,由於希特勒以傘兵空降作戰傷亡過大為由禁止進行空降作戰,德國傘兵被當做普通步兵投入地面戰鬥。因此,海特上校在接到這次久違的空降任務後心中十分激動,他將“鷹”行動視為重振德國傘兵威望的榮譽之戰。 

海特立即著手組建一支1200人的傘兵突擊隊。連年的征戰使有空降經驗的老兵損失殆盡,他只得在嚴重缺員的第2空降軍中勉強找到了一些軍官和士官,但招集的傘兵大都是剛剛經過訓練的新兵。再加上冬季阿登山區的惡劣天氣、夜間空降的難度較大以及運輸機駕駛員經驗不足,使得準確進行空降成為一大難題。為此,海特想出了一個辦法:在空降地區先由轟炸機投下燃燒彈指示位置;從出發機場到空降地區一路上由地面探照燈指示航線,沒有探照燈的地方用高射炮發射曳光彈加以指示;傘兵空降時由運輸機投放照明彈,確保傘兵準確著陸。

12月9日,海特的傘兵突擊隊在阿爾屯集結進行空降前的準備。12日,他們接到了具體作戰任務:16日3時,在德軍正面部隊發起主攻前,在黨衛軍第6裝甲集團軍進攻方向上的巴拉格米奇爾(BaraqueMichel)地區空降,奪取並扼守當地的公路交叉點,接應正面進攻部隊。由90架容克-52型運輸機擔任空中輸送,出發機場為德國境內的帕德博恩和利普施塔機場。

15日夜裡,因為部分負責運送傘兵突擊隊的卡車沒有及時趕到,致使半數傘兵未能按計畫準時到達出發機場,“鷹”行動被迫推遲。16日拂曉,德軍“B”集團軍群兵分三路,向美軍發起進攻,第1梯隊的裝甲師當即突破了美軍防線。原本擔心就此無事可做的海特在16日下午接到急令,黨衛軍第6裝甲集團軍在進攻中突然受阻,傘兵突擊隊按原計畫空降接應。

17日零時30分,運載傘兵突擊隊第1批10架容克-52型運輸機起飛,在地面探照燈和高射炮的引導下,於3時到達預定地區上空並進行傘降。但在第1批運輸機過後,沿線的探照燈關閉,高射炮也停止發射曳光彈,導致其後的幾批運輸機失去引導而偏離航線。其中部分飛至盟軍高射炮防區上空,遭遇密集炮火攔截,被擊落10架。其餘運輸機隊形散亂,加上阿登上空的風速超過每秒6米,大約200名德國傘兵在著陸後發現自己身處遠離目標50公里以外的波恩(Bonn)。最終到達目標的只有450人。

海特隨首批運輸機準確降落到巴拉格米奇爾,到17日上午8時,他只集合到150人和一門迫擊炮。由於人數太少,海特命令部隊隱蔽進樹林,等待其他傘兵前來。這天夜裡,其餘300人終於先後趕到,但所有通訊兵和無線電台都在後續空降時不知去向。在無法同指揮部取得聯繫的情況下,海特仍然決定攻下原定目標。於是,400多名德國傘兵在海特的指揮下,用FG-42傘兵步槍和MP-40衝鋒鎗殺入巴拉格米奇爾公路交叉點附近的美軍駐地,將對方打得措手不及。

美第3集團軍馳援巴斯通美第3集團軍馳援巴斯通

到18日晨,巴拉格米奇爾公路交叉點已經完全處在德國傘兵的控制之中。巧合的是被襲擊的是美軍第101空降師的一個連,其中有40多人被德軍俘虜。但戰鬥中同樣有不少德國傘兵受傷,由於沒有任何藥品,他們生命垂危。為了給這些傷員一線生機,海特叫來了被俘的美軍,要求他們將德軍傷員帶回美軍陣地並給予治療。

在釋放美軍戰俘時,海特特意給美軍第101空降師師長泰勒將軍寫了一封信。信中寫道:“閣下曾與我指揮部隊在諾曼第的卡朗坦地區交過手,從那時起我便得知您是一位勇敢、豪爽的將軍。現在我把抓到的貴軍戰俘全部奉還,同時還將我們的傷員交給您。如果您能給予他們急需的治療,我將不勝感激!”泰勒將軍後來果然妥善安置了那些德軍傷員,即使是處於德軍重兵包圍的危機關頭,美軍第101空降師的醫護所依然為他們提供了細心的醫護。

海特十分清楚,在放回美軍戰俘的同時,必然招來美軍的大舉反攻,他命令部下立即在美軍駐地和公路兩側的樹林中布防。幾小時後,趕往增援巴斯托尼的美軍第101空降師部隊向海特他們發起了進攻。於是,在阿登戰役初期德軍大舉進攻時,在主戰場以外的巴拉格米奇爾,一支德國傘兵部隊卻面臨著數倍於己的美軍的進攻。由於此處是通往巴斯托尼的必經之路,美軍的攻勢相當兇猛。公路兩側的地區幾經易手,遍地是雙方陣亡官兵的屍體。戰鬥進行到19日,海特身邊只剩下不到200人,而且彈藥和口糧即將耗盡。正面進攻的黨衛軍第6裝甲集團軍仍未趕到,海特預感到這次由元首下令發動的反擊前景不妙。

20日,海特被迫作出決定,主動放棄巴拉格米奇爾公路交叉點,將剩餘部下分散轉移,向東撤回13公里外的德軍防線。然而,許多德國傘兵在轉移途中迷失方向,先後被美軍殲滅或俘虜。21日,在美軍的追擊下,與海特隨行的衛兵們紛紛中彈而亡,只剩下受傷的海特獨自一人逃進了蒙紹(Monchau)鎮,躲在一所民宅內。22日早上,美軍開始在蒙紹鎮大舉搜查,毫無抵抗能力的海特把自己的銀質傘兵突擊獎章送給了鎮裡的一個小男孩,讓他給美軍帶口信說自己準備投降。當天中午,美軍前來將海特上校帶走。

至此,二戰德國傘兵的最後一次空降作戰“鷹”行動以徹底失敗而告終。1個月後,德軍在阿登的反擊被盟軍擊退,所有進攻部隊全部被趕回到反擊前的出發陣地上。歐洲的上空此後再也沒有出現過曾經所向無敵的德國傘兵,阿登戰役中的“鷹”行動成為納粹德國傘兵的絕唱,只剩下鷹徽標誌向人們表述著德國傘兵擁有過的榮耀,以及他們曾經作戰過的地方:納爾維克、埃本·埃馬爾、科林斯、克里特……

英勇巴頓

英勇巴頓英勇巴頓

1944年12月,歐洲的盟軍士兵們在風雪中企盼著聖誕節的到來,盼望著假期、禮物以及好天氣,冰冷潮濕的衣服安在身上可真是要命。盟軍的第3集團軍司令喬治-史密斯-巴頓一邊詛咒著鬼天氣,一邊讓牧師寫禱文--他需要好天氣,在這種天氣里空軍無法出動,巴頓的裝甲部隊在缺乏空中掩護的情況下推進緩慢。與巴頓的焦急相反,德國B集團軍群司令官莫德爾元帥正為這惡劣的氣候叫好,他將利用這一機會實施元首一直在期待的大規模反擊。他的目標是--阿登。

阿登山區位於盟軍霍奇斯中將的第1集團軍和巴頓的第3集團軍的結合部,正面寬約80英里,地形崎嶇複雜,由米德爾頓缺編的第8軍負責防守。盟軍的首腦們並沒有意識到在這裡潛伏著巨大的危機,反將其闢為在零星戰鬥中受挫的各師人員的休整地。在第8軍陣地的對面德國人已經乘著夜幕悄悄地集中了14個師的龐大兵力(其中7個為裝甲師)。巴頓覺察了近期德軍異常的舉動,12月12日他要參謀長蓋伊擬訂一個計畫-第3集團軍停止東進,做一個90度的大轉彎,向北直插盧森堡。12月13日巴頓向歐洲美軍總司令布萊德利(也是巴頓長年的戰友)發出了警告,並提醒他:第8軍處境十分危險,必須儘快採取行動。但布萊德利並沒有採納巴頓的意見。

12月15日夜,德軍的無線電台開始沉默,巴頓敏銳地感到戰鬥即將來臨。他命部隊立即進入戰鬥狀態,隨時準備迎擊德軍。

12月17日拂曉5時30分,2000門德軍的大炮打碎了第8軍的好夢,德國3個滿員的集團軍(黨衛軍第6裝甲集團軍、第5裝甲集團軍和第7集團軍總計兵力20萬人)在隆德施泰特元帥的指揮下,潮水般向美8軍撲來。第8軍由第101空降師及其特譴隊、第28步兵師(缺2個團)、第9裝甲師和一些炮兵部隊組成,完全不是德軍的對手。很快,德軍就將其包圍在巴斯托尼等幾個狹小地域,向美軍的縱深推進了30-50英里。

12月18日,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在布萊德利的司令部召開緊急會議,研究應付德軍進攻的對策,決定於南部向德軍發起反擊,解救被圍困的部隊。當艾森豪問巴頓何時可以發起進攻時,巴頓毫不猶豫的回答到:“12月22日早晨。”與會將領都以為他在信口開河,巴頓卻不動聲色的說:“這不是胡鬧,我已經作好了安排,我的參謀人員正在擬訂作戰計畫。我可以在12月22日投入3個師-第26、第80步兵師和第4裝甲師。幾天后可以投入6個師。但我決定用手頭的兵力發起進攻,我不能等待,否則會失去出其不意的效果。”艾森豪同意了巴頓的計畫。會議結束後,巴頓立刻給參謀長蓋伊打電話,發出了行動命令:第4裝甲師經隆維向阿爾隆挺進,第80師經過蒂翁維爾向盧森堡進攻,第26師已做好一切準備待命出發。根據巴頓的命令,第3集團軍的指揮部在最短的時間內(20日至22日)完成了大量艱巨的工作,其中包括: 

1.作戰處做出了新的部署,將3個軍有北向南的戰線改為4個軍由東向西的伸展,整個戰線來了個90度的大轉彎。

2.佩里上校組織了1338輛各種運輸車輛,夜以繼日的將部隊和補給支隊從前線轉運到進攻陣地。總行駛里程達160萬英里。

3.馬勒上校領導後勤處建立起一套新的補給系統,在100小時內轉運了62000噸物資。

4.科克上校的情報處繪製和分發了幾十萬張新戰場的作戰地圖,做出了敵情分析報告,及時的改變了戰鬥序列。

巴頓自己也沒有閒著,他和米姆斯中士開著他那輛油漆錚亮,掛著大號將星的吉普車跑遍了全軍,獨自完成了需要一個連的參謀人員才能做到的複雜工作。大雪中,大衣上粘滿了泥漿和雪花的士兵在巴頓煽動性演說的刺激下頂著凜冽的寒風前進。指揮官站在坦克的指揮塔上調度和指揮部隊的行進。第3集團軍就這樣在巴頓的指揮下,面對著德軍的阻截和惡劣的天氣在短短的幾天內,把一支十幾萬人的軍隊從薩爾地區快速調往阿登山區,實現了戰線由南向北的全面轉移。12月22日晨6時,第3集團軍所屬的第3軍準時發起了進攻。

巴斯托尼是一個人口不足4000的小鎮,坐落於比利時東部的一個狹小平原上,四周為稀疏的林地和丘陵。由於阿登南部公路網中有7條通過此地,所以其戰略地位尤顯重要。德軍原估計巴斯托尼防守兵力薄弱,計畫讓戰鬥力不是很強的第26民兵師順道去占領它,但101空降師的頑強抵抗使德軍的進攻受挫。隨著戰鬥的推進,德軍統帥部發現巴斯托尼不但成了整個德軍戰線的“釘子”,而且直接威脅著德軍的後勤供應,牽制著德軍的有生力量。這一切使德軍下決心拿下巴斯托尼,他們派出了拜爾林和馮-盧特維茨將軍率領2個軍的兵力前來進攻。

12月23日,天氣終於放晴了。盟軍的7個戰鬥轟炸機群、11箇中型轟炸機群、第8航空隊的一個師以及皇家空軍的運輸機飛抵巴斯托尼上空。機群猛烈地轟炸了德軍的目標,運輸機投下各種補給物資。轟炸給德軍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和心理壓力,迫使德軍放棄了24日進攻巴斯托尼的計畫。

巴頓指揮的第4裝甲師在空軍的掩護下,於24日強行突破馬特朗格浮橋,占領了沃納克村進而沿公路向阿爾隆發起突擊。第5師將德軍趕過了紹爾河,為進攻巴斯托尼做好了準備。

巴斯托尼的戰鬥也同樣艱苦,101空降師的士兵們頂著德軍的炮火,趴在積雪的散兵坑裡堅守陣地。12月26日16時30分,第4裝甲師第37坦克營C連連長查爾斯-博格斯中尉駕駛的M-4坦克第一個衝進了巴斯托尼。在他的後面,美軍的裝甲部隊如鋼鐵洪流湧入101空降師的陣地。身體疲憊卻精神飽滿的101空降師師長麥考利夫準將連連稱讚巴頓麾下“鐵輪地獄”的速度和力量。在第9裝甲師和第80步兵師的增援下,第4裝甲師打通了阿爾隆通向巴斯托尼的公路。29日,美軍徹底擊潰了圍攻巴斯托尼的德軍,準備集中兵力攻向德軍的前進基地-赫法利策。

1945年就要到來了,巴頓給德軍精心準備了一份“禮物”。他命令:第3集團軍所屬的所有炮兵在12月31日午夜12點整,用最猛烈的火力集中向德軍陣地齊射20分鐘。在炮火的轟鳴和德軍的哀號中巴頓以其特有的方式迎接新的一年。

1945年1月,巴頓已經完全控制了戰場的主動權,德軍的進攻已完全被遏制,勝利就在眼前。1月16日,巴頓命令部隊從南北兩翼採取鉗型攻勢,全速向赫法利策推進,將德軍攔腰斬斷。巴頓部隊所向披靡於23日攻占聖維特,27日第3集團軍的前鋒已攻至烏爾河一線,29日巴頓召開記者招待會,宣布阿登戰役以美軍的勝利而結束。

對於第3集團軍在這場戰役中的表現,巴頓在1945年1月29的日記中這樣寫道:“這次戰役期間,第3集團軍比美國歷史上,或許是世界歷史上的任何集團軍都前進得更遠,速度更快,並在較短的時間內投入了更多的兵力。只有如此出類拔萃的美國軍官、士兵和裝備才可能取得這樣的戰績。沒有一個國家能與這樣的軍隊相抗衡。”

巴頓有一個習慣,就是在每次重大戰鬥後記下敵我雙方的傷亡和損失數字這次也不例外,他在日記中記載著美第3集團軍至1月29日的傷亡情況:

第3集團軍德軍

陣亡14,879人擊斃96,500人

受傷71,009人擊傷296,000人

失蹤14,054人俘虜163,000人

非戰鬥性傷亡73,011人

總計172,953人總計582,500人

戰役經過

納粹德國在1944年12月16日在西部戰線發起的作戰。此次作戰包含許多支持的次作戰,如地板作戰(OperationBodenplatte)和麒麟作戰(OperationGreif)等。這些作戰的計畫中的目標是撕裂英美盟軍戰線、占領安特衛普,並包圍和消滅盟軍的四個軍團,迫使盟軍在有利軸心國的條件下和談。阿登戰役的計畫是在極度秘密的情況下完成,幾乎完全無線電靜默,因此即使是“Ultra”,盟軍破譯的德國秘密無線電通訊,也未對即將來臨的進攻顯示出任何跡象。更糟的是,盟軍的過份自信、忙於自己的進攻計畫、差勁 。

戰爭評析

阿登反擊,是納粹最後的一場大規模進攻.它可以說是在一定程度上讓盟軍又一次體驗到德軍的威力,同時它又耗盡了第三帝國國防力量的最後一點進攻能力.關於該不該發動阿登戰役,現在還有一連串的爭論,但是畢竟發動了,而且是失敗了。關於阿登反擊的計畫,可以說是又一個左翼穿插迂迴的驚天大計,與一九四零的“鐮刀閃擊計畫”有一兩點相似,同樣是從阿登出發,同樣是把盟軍包圍在海岸地區,不過阿登反擊的迂迴的路程更短些,兵力也更少些,而且其左翼的威脅是巴頓的第三集團軍,比起一九四零年的法軍馬奇諾防線的那些缺乏進攻能力的法軍要塞師,戰鬥力差得遠了.此外,一九四四年的冬天的德軍再也不是一九四零年的那支訓練有素的德軍了,而且與敵人的武備對比相對於一九四零來說要小得多,特別是在輕武器方面,美國的M1加蘭德步槍相對於德國的毛瑟98k,有著較為明顯的有時.一九四零年的部隊是經過德國長年累月訓練出來的一支精兵.而現在,不少少年老人也充斥到軍隊之中,他們的戰鬥力根本就不能與一九四零年的國防軍士兵相比,國民擲彈兵師的戰鬥力也絕對比不上一九四零的正規步兵師.(雖然武器裝備有了改善,還裝備了不少反坦克火箭,但是決定戰爭勝負的畢竟是人.)在空中優勢方面,德國空軍再也不能像一九四零年那樣輕易得奪得制空權了,因為盟軍已經享有了巨大的空中優勢,科隆、德勒斯登等大城市在連日轟炸下都已經成為了廢墟,而且盟軍的空中有時還直接威脅到了德軍的地面部隊.而德國空軍卻因為制空權爭奪的巨大損失和燃油的短缺,已經失去了爭奪制空權的能力了.在能源方面,根本無法與一九四零的德軍相比了,石油產量不到戰前的10%,幾乎所有煉油廠都遭到了盟軍的轟炸,可以說是失去了石油加工的能力,在加上蘇聯紅軍已經控制了羅馬尼亞的油田,德軍的石油供應幾乎只能靠以前的戰略儲備.不僅僅是空軍,海軍出擊的次數也越來越少,而且這還直接威脅到機械化部隊的運動.

所以,阿登反擊想要取得想一九四零年那樣的成果,難度比一九四零年大得多,幾乎是不可能的.

關於作戰計畫,德軍的主要意圖是在阿登山區突破美國第8軍4個師的薄弱防線,突破馬斯河後,攻克安特衛普,從而切斷蒙哥馬利的英國第21集團軍群的退路,把其逼向海岸和“西壁”.由於德軍力量已經嚴重削弱,一旦左翼受到攻擊,整個進攻就會崩潰,這可以說是一個賭局,對德軍有利的是,盟軍對此毫不知情.

在這個計畫之前,約德爾還制定了一個“小解決方案”(希特勒起的名字),該計畫規定,德軍在芬納高地至盧森堡北部之間的盟軍防禦薄弱地段上實施突破,抵達列日和那慕爾一線強渡馬斯河,然後向北或向西推進.不過希特勒認為這個計畫小打小鬧,目標有限,氣魄不大,最終沒有採納這個意見.其實究竟是希特勒的計畫好還是約德爾的計畫好呢?我之前已經說過,德軍是實力已經今非昔比,兵力有限,德軍如果想馬斯河發動一次有把握的進攻,殲滅盟軍有生力量,那么既能鼓舞士氣,有能減低兩翼的壓力,可謂是一舉兩得,不過想吞大象的希特勒還是喜歡冒險..

德軍為了實施這一計畫,布置了諸多準備措施.首先在糾集兵力方面,希特勒從冬線調來了大批部隊,使得阿登地區德軍前線兵力達到了三十萬人,並建立了擁有4個黨衛軍裝甲師(分別是黨衛軍第一“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裝甲師、黨衛軍第二“帝國”裝甲師黨衛軍第九“霍亨斯陶芬”裝甲師、黨衛軍第十二“希特勒青年團”裝甲師)的第六裝甲軍,有黨衛軍上將迪特里希指揮.空軍答應能有一千架機參與戰鬥(實際第一天只有250多架,雖然其中有60架噴氣機,但是對於地面進攻的幫助可謂是微乎其微.)人員的大量調動,使得東線極其空虛,古德里安不斷抱怨兵力不足也無補於事,希特勒已經下定決心事實這場賭博.

此計畫看似合理,但卻忽略了幾點.它是建立在盟軍想一九四零那樣遇到襲擊之後不能完全反應過來,並且在很長時間內處於混亂狀態,無力發動反擊.可是一九四四的盟軍與一九四零的盟軍有很大不同.第一,機械化部隊越來越占主體地位,盟軍的裝甲師戰鬥力不可小視,盟軍的機動能力明顯提升;第二,盟軍掌握了絕對的空中優勢;第三,盟軍的指揮是冷靜機敏的艾森豪,不是甘末林,處於威脅德軍與會左翼的盟軍集團軍司令是大膽勇敢的巴頓將軍,盟軍普通士兵的戰鬥素質也大為提升,這是普遍缺乏訓練的德軍所不可比擬的.此外,計畫規定德軍必須攻占盟軍沿途的燃料補給站,但是我覺得對這個任務好像德軍不大重視,所以種下了以後失敗的苦果,阿登反擊從頭到尾,德軍從來都沒有完整地從盟軍手中奪到過一個燃料補給站,從而造成了後期的燃料短缺,致使無法繼續向馬斯河進攻.

不過優秀的保密工作使德軍在初期取得了勝利,達到了突然襲擊的後果,大量德軍在夜間調動,並且利用各種手段掩蓋噪音,而且還使用了各種手段偽裝部隊的行蹤,作戰代號一改再改,最後定為“萊茵河衛兵”計畫,聽起來像一個平和的防禦計畫,而且這一計畫一開始只有OKW(德軍最高統帥部的縮寫)的十幾人和部分高級將領知道,其他士兵只是知道短時間內會反擊,但不知道是在哪裡.此外,盟軍因勝利造成的麻痹也幫了一把,情報部門多次警告德軍會在冬季展開反攻,卻未被盟軍指揮部重視.曼托菲爾的第五裝甲軍的調動被發現了卻被當作正常的休整,作戰計畫還選定了天氣不好而且阿登山區經常有濃霧的十二月十六號進行反攻,雖然拽了德國空軍的行動和直接導致了空降的失敗,但是這有助於抵消盟軍的空中優勢,總體來說還是利大於弊.

德軍選用了穩健的馮·龍德斯泰特和德軍後起之秀莫德爾元帥作為指揮,大膽且富有策略的曼托菲爾作為第五裝甲軍的指揮,可謂是用心良苦,以老帶新,既穩當又有膽識,不過更多的原因是時間的倉促不允許新的指揮官熟悉部隊和戰場的環境,所以前線指揮官是沒有問題的.

從計畫的具體規定來看,形成突然襲擊的局面還是比較周密和成功的,還是具有閃擊戰的特色的,失敗只能以總體戰略的失誤和進攻過程中出現的不少問題和漏洞.

說到總的計畫,我覺得這個計畫除了忽略德軍自身的能力之外,在其戰略目標的選擇也有失誤,其目標是為了扭轉西線局勢,逼迫盟軍求和,不過我認為就算德軍攻占了安特衛普,包圍了第21集團軍群,也未必能保住勝利成果,還有的就是戰役一旦失敗就極有可能回摧毀德國的最後一點精銳力量.也許當21集群告急的時候,蘇聯人會發動進攻,突破德軍東線薄弱的防線,迫使德軍調兵增援,扭轉敗勢.迫使盟軍求和是不可能的,第一,蘇美英在這段時期內合作無間,雙方互補互利.但蘇聯的軍事力量使盟軍驚訝,他們認為德國不可能抵擋住紅軍的進攻,單獨談和有可能使蘇聯戰後獨霸德國,並且以盟軍與德國談和這一時間作為把柄在政治上打擊英美,所以單獨與德國對盟軍是弊大於利的;第二,從諾曼第登入以來,盟軍一直有著極大的信心,甚至想在一九四五年前占領柏林,我認為盟軍統帥部對勝利的決心不會因為一時的挫敗而失去的,就算是英國遭遇狂轟濫炸的歲月里,英國首相邱吉爾仍然堅信大英帝國是不可戰勝的,並且拒絕與德國的任何和談,況且憑藉盟軍巨大的物資和人力,補充兵員和裝備是不成問題的.所以盟軍不可能因一時的失敗而談和了結戰爭.

總得來說,即使阿登反擊勝利,德國仍難以創造奇蹟,所以我認為與其進行這樣一場大規模大風險的反擊,不如伺機消滅盟軍的有生力量,並且運用精銳部隊構築防線好好保衛德意志吧.這就是我對該計畫的評價.

關於其戰鬥經過:德軍在具體的戰鬥經過存在不少失誤,其中比較有幾個.

一個是關於燃料補給站的問題,這個前面已經說過了,我認為德軍攻擊初期重點應該放在奪取各處的能源,以支持下一步的進攻.因為德軍本身的油料就不多,難以持續進攻,在後期燃料短缺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不少坦克和裝甲車因缺乏燃料而被停在路邊,成了“靶車”.假如有了更多的能源供應,占領安特衛普和渡過馬斯河不是沒有可能.

第二個就是關於巴斯托涅的問題,其實德軍在一段時期內是可以輕易占領巴斯托涅的,在12月19日之前,101空降師還沒有進入該城,城內只有少量兵力和大量從前線潰退下來的美軍,但由於德軍投入兵力不足,在加上此前北部迂迴的兩個德軍裝甲師在聖維特受阻,耽誤了戰機,德軍第五裝甲師的先頭部隊被美國第10裝甲師的一支作戰分隊擊潰,延緩了德軍的推進24小時,從而使空降兵得以在突出部形成之前進入城內.這也與德軍的偵察情報有誤有關(這又可能與大量情報人員參與反希特勒陰謀而被殺有關),由於101空降師的頑強抵抗,德軍始終無法攻克該城.此外,該城還牽制了大量德軍兵力.可能有人說,饒過巴斯托涅就行,在困死美軍,但我認為這是一個比集中兵力攻克它更加糟糕的選擇.讓我們看一看巴斯托涅的地理位置就知道幾乎所有阿登山區的公路都通過這個小鎮,巴斯托涅是名副其實的阿登山區最重要的交通樞紐,這個樞紐如果繼續被美軍控制,就會像德軍咽喉上的一根刺一樣,一直拖慢德軍機械化部隊的前進.因為這就意味著德軍要想繼續進攻,就必須走一段山路,才能回到公路上,但由於巴斯托涅周圍的地帶極其惡劣,裝甲部隊通過的難度非常大.所以101空降師不存在是否要存活的問題,因為他們的任務只要是固守到一定時間,等到天氣轉晴,盟軍毀滅性的空中打擊開始出現或德軍燃料告急,整個戰鬥就會勝利.事實上,這兩種情況都出現了,德軍的反擊也失敗了.《兄弟連》中101空降師的傘兵們總說:“我們不需要巴頓的增援……”我認為這也有一定的道理,這不在於101空降師能自己存活,而是在於德軍已經撐不住了,反擊已經失敗.假如德軍能快速奪取巴斯托涅,恐怕戰鬥還得打下去,第三帝國或許會多存在幾個月.

至於其他戰術上的問題,就是德國空軍支援不足的問題,前面已經說過了.還有的就是德國沒有致力清楚美軍散兵游勇和小分隊的問題,正是因為大量的這些小部隊的防禦拖延了德軍的進攻速度,其實只要一個民兵師甚至是一個團左右的兵力就能逐點逐點地清楚他們,但是德軍沒有這樣做.

“時間就是生命.”這句話既是閃擊戰的精髓,也蘊涵了德國閃擊戰的弱點之在.一旦時間被拖延,被浪費,進攻的生命,士兵的生命,乃至整個第三帝國主義的生命都會一點一點地減少,直到為零.很明顯,經過一兩年血的教訓,盟軍認識到了這一點,但德軍卻沒有看到自己的弱點,著不僅是阿登,還是許多戰役中德軍先贏後輸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有的這一切,就製造了歷史.阿登反擊在巴頓對左翼的猛烈攻擊下最終失敗,101空降師從此一戰成名,它的士兵們成了美國人的驕傲.而第三帝國則付出了他們最後的值得驕傲的力量,損失十萬人的代價使西線戰役已經毫無懸念.一九四五年五月四日,德國海軍上將漢斯·馮·弗里德堡元帥代表在第21集團軍的大本營呂納堡灌木林里,代表駐德國、荷蘭和丹麥的德軍向蒙哥馬利元帥投降,這些都是後話了,不過上述的這些就是阿登反擊給我們的深思和教訓.

同名電影

劇情

影片真實再現了二戰期間的一場殘酷的戰役。在德軍陣地後方,迪肯等四位美軍士兵從德軍槍口下逃生,他們在茂密的樹林中艱難行進尋找藏身之處。在偶然中,四人搭救了被德軍擊落的英軍偵察機飛行員溫利。由於溫利手中重要的航拍情報需要立即送往盟軍指揮部,一行四人決定護送溫利突破德軍封鎖線。五人頂著暴風雪和德軍的阻擊艱難前行。在途中。迪肯遇到了在德國認識的朋友魯道夫。身為德國士兵的魯道夫在危急關頭給了迪肯他們一輛軍用吉普車。在德軍的阻擊中,兩位戰友相繼犧牲,溫利也深受重傷。危急關頭,迪肯三人駕著軍用吉普車衝過德軍陣地,槍林彈雨中迪肯也倒下了,但是情報終於安全送達盟軍指揮部……獎項:獲聖地亞哥電影節最佳影片;獲薩克拉門托電影節最佳影片;獲長灘國際電影最佳影片;獲馬可島電影節最佳影片;獲奧傑爾電影節最佳影片;獲美國溫馨電影展最佳影片;獲石溪電影節最佳影片。

相關電影《遭遇聖誕夜》

名稱:遭遇聖誕夜【又名:寂靜的夜】

導演:羅德尼·吉布森斯

編劇:羅傑·愛爾沃德

主演:琳達·漢密爾頓羅馬諾·奧扎瑞

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顏色:彩色

類型:戰爭片

劇情

故事發生在1944年聖誕前夜的德國。那個時候盟軍已經登入諾曼第,德軍正在瘋狂地做著垂死掙扎,發動了阿登反擊戰。為了躲避戰爭,伊莉莎白帶著兒子弗瑞斯來到森林深處的一個小木屋。弗瑞斯的哥哥已經陣亡,父親此刻也在部隊中杳無音信,伊莉莎白不想再失去年幼的弗瑞斯。

三名美軍士兵在森林滿天風雪中迷路,其中一名士兵腿部中了彈,他們急需一個隱蔽的地方休息。三人來到伊莉莎白家,要求在這裡借住。面對持槍的美國軍人,伊莉莎白沒有其他的選擇,但她提出如果想在這裡過夜,必須將武器放到屋外。美國士兵接受了她的建議,房間裡緊張的氣氛有所緩和。

很快,三名德國軍人也來到伊莉莎白家避雪,與美國士兵狹路相逢。為了生存伊莉莎白出面請求兩國的士兵暫時放下武器,這樣才可以一同寄居在這裡。雙方均同意將武器放在室外,但關係卻異常緊張。美國人和德國人彼此提防,因為誰也不知道對方的真實想法,誰也不敢保證對方不會向自己舉起手中的槍。

聖誕節的到來讓這群原本對立的人安坐在桌前,此刻他們已經沒有了戰場上的仇恨,甚至開始分享彼此的食物。人們心中對和平充滿嚮往,祈禱著戰爭快一點結束。

清晨,一名化妝成美國士兵的德國軍官潛入到伊莉莎白家。他用槍指向伊莉莎白,並辱罵她為賣國賊。緊急關頭德國中士漢斯用槍托擊倒了他,救下了伊莉莎白,也救下了美國士兵。

德國士兵和美國士兵在伊莉莎白家度過了一生中最特別的聖誕節,他們分別時已經成為了彼此可以信賴的朋友。儘管戰爭距今已經結束了幾十年,但他們彼此都不會忘記這段特殊的經歷。

相關電影《普通人的戰爭》

名稱:普通人的戰爭普通人的戰爭

英文名:Everyman'sWar

導演:ThadSmith

主演:ColeCarson...DonSmith

LaurenBair...Dorine

MichaelJ.Prosser...Starks

SeanMcGrath...Benedetto

EricMartinReid...Fuller

BrianJulian...Heinrich

McKennaArndt...Jubilantredhead

JessicaBabcock...CourtLegalAssistant

GlenBaggerly...RudeGasStationCustomer

EvanBailly...GIhelpingSmith

BrandonBooth...GermanGrenadier

BrainardBrauer...MajorvonRuepprecht

GavinBristol...CorporalStarcher

MaxBrockbank...GIMilitaryPoliceman

T.J.Civis...GermanOfficerPOW

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顏色:彩色

類型:戰爭片

片長:104分鐘

年代:2009年

劇情

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講述了第94步兵團的唐史密斯在Bulge戰役的英雄經歷。

1944年12月,當德軍精銳步兵和骷髏裝甲師悄然進入德國和比利時交界被白雪覆蓋的山林陣地,一個警覺的美國大兵和他小隊同僚們做好了防衛準備,他們的陣地位於一個小鎮的前沿,該小鎮是美軍向德國進軍的前進陣地,位置十分關鍵。

在這二戰著名的突出部戰役(阿登戰役)中,雖然武器人員都遠遜於敵人,中士唐史密斯在這個決定性的時刻為了希望和勇氣與許多難以克服的困難搏鬥。他們這個94步兵師的班在小鎮外的山脊掘豪固守,可是沒有一個美軍高層指揮官相信德軍會在零下溫度的暴風雪中進攻。

德軍黎明前發動了進攻,通訊中斷了,唐史密斯毫無選擇的情況下只好在沒有武器而且負傷的情況下冒著槍林彈雨衝進小鎮向上級報告德軍的進攻

在真實故事的基礎上,該影片展現了唐史密斯充滿了的英雄氣概的事跡和他在欲望和職責之間進行的思想掙扎。戰爭的殘酷事實讓他明白到失去希望比失去生命更糟糕。一個人的勇氣,一個人的希望,所有人的戰爭。

德國二戰電影大盤點

二戰題材的電影是德國電影中的一個章節,這些電影已經普遍深入人心,難道是意味著戰爭片已經回歸德國主流?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