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毛姑娘》

《阿毛姑娘》

《阿毛姑娘》是丁玲早期作品之一,描繪了一個生活在城鄉交界處的姑娘面對外界誘惑而心理失衡最後自殺而亡的故事。

基本信息

簡介

阿毛姑娘阿毛姑娘

《阿毛姑娘》是丁玲早期作品之一,描繪了一個生活在城鄉交界處的姑娘面對外界誘惑而心理失衡最後自殺而亡的故事。丁玲通過阿毛的心靈之聲為人們抖落了潛藏在惶恐不安的靈魂中的各種隱秘,尤其是因自我喪失、人性異化、靈魂無所依託所致的痛苦和焦慮,也正是這些心靈之聲透露了丁玲對生活從容的觀察和大膽的思索。阿毛是丁玲筆下的一個鮮明的人物。時至今日,阿毛的文化選擇仍然為我們提出了很多問題。

作品啟示

阿毛姑娘的悲劇是其成長過程中清新、合理的欲望受到外在現實的擠壓和內在情感煎熬的無處排解的生命悲劇,是身為女奴而要成長為女人的悲劇。阿毛的悲劇啟示讀者:當欲望不能滿足的外在客觀條件無法改變時,或許可以嘗試另一種緩解欲望的途徑,給予欲望者一種人文關懷:即了解欲望者的精神本質,體貼欲望者的生命情緒。

作者簡介

丁玲丁玲

丁玲(1904年10月12日—1986年3月4日),現代女作家。原名蔣偉,字冰之,又名蔣煒蔣瑋、丁冰之。筆名彬芷、從喧等。湖南臨澧人。1918年就讀於桃源第二女子師範學校預科,次年轉入長沙周南女子中學。1922年初赴上海,曾在陳獨秀、李達等創辦的平民女子學校學習。在長沙等地上中學時,受到五四運動思潮的影響。1923年經瞿秋白等介紹,入中國共產黨創辦的上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學習。次年夏轉赴北京,曾在北京大學旁聽文學課程。1925年與胡也頻結婚,1927年開始發表揭露舊中國黑暗現實的小說作品。處女作《夢珂》於同年年底發表於《小說月報》,不久又完成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記》,引起文壇的熱烈反響。1928年10月,出版第一本小說集《在黑暗中》。1929年冬,完成第一部長篇小說《韋護》。1930年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後出任左在線上關刊物《北斗》主編及左聯黨團書記(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這時期她創作的《水》《母親》等作品,顯示了左翼革命文學的實績。

背景

丁玲的中篇小說《阿毛姑娘》,寫成於1927-1928年間。而這個時候也正是左翼文學運動興起、即中國現代文學進入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的一個新的歷史裡程。如果說,人的所見所聞決定了歷史的進程,而歷史也總是支配著作家的文學構思,那么,從啟蒙文化到描寫個性文化的作品來看,中國以“五四”運動為標誌的文化規範,正為中國現代社會開拓出了一條新的創作思路,而這樣的說法完全是可以成立的。

思想意義

《阿毛姑娘》是丁玲創作生涯中第一個時期的作品。當時,作家忠誠毅毅地追隨著魯迅、郭沫若、及茅盾等人的腳步,並大量運用了西方現代化思想和廣泛涉獵了有關歷史、哲學、文學等方面的新知識以創作。丁玲據此累積了豐富的社會經驗,並使她最終得以從社會經驗中結合自身的體驗,以對黑暗腐朽的保守制度進行了分析。勿庸質疑的是,作家這時候所創作的《阿毛姑娘》,就是凝聚了她對中國社會的深切認識,並以此形象地揭露了中國封建意識形態的腐朽,從而引起了一片反思的呼聲。

女作家丁玲作品

丁玲,現代女作家。1930年5月,丁玲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1931年出任“左聯”機關刊物《北斗》的主編,成為魯迅旗下一位具有重大影響的左翼作家,1986年3月4日,丁玲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