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梁啓超》

《閱讀梁啓超》

《閱讀梁啓超》梁啓超公“對自己過渡時代之人物的地位有清醒意識”,“完地向我們傳遞了包孕在本世紀初期而影響及於世紀末的文化訊息”,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夏曉虹先生感於其文其人的魅力,與其結緣十五載,本書即她十餘年來研治梁啓超的隨筆、書評、序跋、論文的合集。由文及人,由人及事,由事及史,由史及論,既有對梁啓超生平與著述、事功的總體評述,包括時人與後人、師友與家人的感性印象;也有對梁啓超劇曲創作、文類概念與文學史研究的專深探討或考辨,較為全面地展示了這位近現代政治、學術大家的歷史面貌。

閱讀梁啓超

《閱讀梁啓超》《閱讀梁啓超》

作者簡介

夏曉虹,女,安徽省和縣人,1953年生於北京,1984年於北京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後赴日本、美國、德國、捷克、韓國、英國、以色列以及台灣、香港等國家與地區從事研究與參加學術會議,並曾在日本東京大學、德國海德堡大學講學。主要研究領域為:近代中國的文學思潮、女性生活與社會文化。學術著述之餘,間或發表文化隨筆。著有《覺世與傳世——梁啓超的文學道路》(1991)、《詩界十記》(1991)、《晚清文人婦女觀》(1995)、《舊年人物》(1997)、《詩騷傳統與文學改良》(1998)、《晚清的魅力》(2001)、《晚清社會與文化》(2001)、《返回現場——晚清人物尋蹤》(2002)、《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2004);並主編“學者追憶叢書”,編校《梁啓超文選》、《中國現代學術經典·梁啓超卷》、《追憶康有為》、《追憶梁啓超》、《〈女子世界〉文選》、《〈飲冰室合集〉集外文》等,另有與陳平原合作之《觸摸歷史——五四人物與現代中國》

《閱讀梁啓超》《閱讀梁啓超》
、《圖像晚清:點石齋畫報》、《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一卷、《北大舊事》等。

本書目錄

結緣梁啓超(代序)

輯一
學者梁啓超
以覺世始以傳世終
——梁啓超與二十世紀中國
著論求為百世師
——說梁啓超的“善變”
寂寞身後事
——時人眼中的梁啓超
梁啓超的家庭形象
——讀吳荔明著《梁啓超和他的兒女們》

《閱讀梁啓超》

梁啓超與吳其昌
——吳其昌著《梁啓超》前言

輯二
菊硯端硯盡關情
登入塘沽
——梁啓超流亡歸來
來自巴黎的警報
——五四期間的梁啓超
梁啓超墓園的故事
梁啓超墓與母親樹
先行安葬的李端蕙夫人
墓園的購建經過
提前到來的梁啓超葬禮
墓園的興衰與逝者的命運

輯三
梁啓超曲論與劇作探微
劇作考實
“戲曲為優美文學之一種”
“以中國戲演外國事”
“在俗劇中開一新天地”
梁啓超的文類概念辨析
“小說為文學之最上乘”
“詩本為表情之具”
“情感之文美術性含得格外多”
梁啓超文藝觀芻議
文化史視角
“文學救國”論
“情感中心”說
梁啓超的文學史研究
改良群治與有益人生
科學精神
文化視角
歷史意識

輯四
中國學術史上的垂範之作
——讀梁啓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
清學的有用與無用
——讀梁啓超的學術史二種
考據與圖表的現代功用
——讀梁啓超《中國之美文及其歷史》
梁啓超與《和文漢讀法》
近代傳記的新變
誰是《新中國未來記》

《閱讀梁啓超》
第五回的作者
也說梁啓超的“盜用”

輯五
《覺世與傳世——梁啓超的文學道路》
《覺世與傳世——梁啓超的文學道路》新版序
《〈飲冰室合集〉集外文》序

後記

本書後記

對於大眾來說,梁啓超是近、現代中國歷史上的文化名人。一個最新的證明是:5月16日國學網公布的“我心目中的國學大師”評選結果,經120多萬網友投票,梁啓超僅次於王國維,以第二名當選(《國學網評選“國學大師”一期評選揭曉》,2006年5月22日《人民政協報》 )。不過,就夏曉虹而言,梁啓超的意義更在於,他使夏曉虹真正走進了學術殿堂。

從碩士論文開始,梁啓超便成為夏曉虹關注的對象。這一研究後來擴展為夏曉虹的第一本專著《覺世與傳世——梁啓超的文學道路》 ,其寫作經過,在本書收入的該作新版序中已有詳細交代。此書出版後,覺得夏曉虹對梁啓超的研究可以告一段落。因而,1994年在京都大學人文研究所參加狹間直樹先生主持的“梁啓超研究”班時,還曾有過類似的聲言。可實際上,梁啓超並沒有離我們遠去。

就在作此說明的同時,夏曉虹已接受清華大學中文系的邀約,正在編一本梁啓超佚文集。這就是曠日持久,直到去年才出版的三大冊《〈飲冰室合集〉集外文》 。當然,由於字數大大超編,它已脫離“清華文叢”的計畫而宣告獨立。不過,當時並不認為資料集也屬於研究工作,但後來夏曉虹的諸多論文都受益於這一階段的輯佚。可見,文獻整理並不只是“為他人做嫁衣裳”。

而且,在動手編《集外文》之前,也因參與王瑤先生遺留的項目“近現代學者對中國文學研究現代化的貢獻”,完成了《梁啓超的文學史研究》一篇長文。該文承繼了《覺世與傳世》

《閱讀梁啓超》
的基本結論,以“改良群治與有益人生”概括梁啓超文學觀念的移轉軌跡。但與偏重考察梁氏前期的“文學改良”理論與創作的著作不同,論文對其後期的學術研究活動給予了更多關注,這自然是為著後期梁啓超的學者與導師身份的變易契合了論題的需要。文章主體分“科學精神”、“文化視角”與“歷史意識”三個面向展開,算是盡我所知對梁啓超的文學史研究精髓作了重點考察。

再次寫作關於梁啓超的論文,是應上海古籍出版社編輯之約,為該社“蓬萊閣叢書”擬訂出版的《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作“導讀”。該文開筆時的2001年春,人還在日本,最後一節則是延至回國以後才結稿。正因為有此一段因緣,前期的資料蒐集也充分利用了在東京大學查找日文圖書的便利,對梁氏彼時閱讀或可能接觸到的日本明治時期學術思想著作進行了搜考。儘管對此一影響關係的抉發只是開了個頭,卻仍自認為是本文論說中最具新意之處。

2004年盛夏,為參加在香港舉行的“國際比較文學學會”年會,趕寫了《梁啓超的文類概念辨析》一文。這篇7月起首的論文,到10月即會議結束兩個月後,才真正完成,由此可見本人行筆之遲緩。此文分別考論了梁啓超使用的小說、詩歌與文章這三大文體的概念內涵,尤其注意到其早期的“小說”與後期的“詩歌”對於其他文類的侵吞與兼併,其目的正如文末所言,乃是“有意藉助文類辨析,透視梁啓超文學觀念的演變”。而此文同《覺世與傳世》第二章關於梁啓超文學思想的論說也遙相呼應。

《閱讀梁啓超》

本書中最晚完稿因而也是最近的一篇新作為《梁啓超曲論與劇作探微》 。此文的撰寫純粹是為了供應上學期開設的“近代作家研究”選修課講授之需。作為大學教師的一個煩惱是,已經出版的著作基本不能用來充當頻繁輪轉的研究生專業課講稿,每次開課,總得另出新招。對於我這樣的產量不豐者,最好的情況是,你的論文尚未結集成書,或者是書稿還在出版社排版,如此上得講台,才可應付裕如。不過,也應該承認,迫於講課的壓力,確實能夠提高生產力。

而上述這篇邊寫邊講的論文,在我還更有一重還債的意義。早在《覺世與傳世》的“後記”中,夏曉虹曾經講到,該書本來尚應包含“梁啓超的戲曲研究”一章。只是,當時對此沒有足夠的準備,便託言梁作雖為四種,卻只有《班定遠平西域》是全本,其他均未完成,並且強調其“對國內的演劇界影響不大”,因此割愛。這次拾起原先放棄的題目,一方面是希望清理梁啓超關於“戲曲”的論說,以彌補《梁啓超的文類概念辨析》於此處的缺失;同時,也企望對梁氏劇作有新的解讀。不必說,現在寫成的這篇論文,其思考的精細是17年前所無法達到的。看來,有些時候,一時的捨棄未必不是好事。人總是要進步的。

除了長篇的論文之外,本書中的其他文字,許多是因友人的催促,為各種自編、他編的梁啓超著作選本,以及敘寫梁啓超生平的著述而寫的前言後記或書評。歷數下來,有為自編的《梁啓超文選》所作的《著論求為百世師》,為《梁啓超學術文化隨筆》所作的《以覺世始以傳世終》,為《追憶梁啓超》所作的《寂寞身後事》,為《中國現代學術經典·梁啓超卷》所作的《學者梁啓超》。另為百花文藝出版社編印的梁啓超《名人傳記》及吳其昌《梁啓超傳》

《閱讀梁啓超》
撰寫過前言,即書中《近代傳記的新變》與《梁啓超與吳其昌》二文;又曾為梁啓超外孫女吳荔明的《梁啓超和他的兒女們》一書,寫了《梁啓超的家庭形象》一則短評。這些序跋單獨發表時已另擬文題,此次編集,又做了些微改動。此外,涉及梁氏幾種學術論著、教科書與小說的散論,或是有感而發,或是僅集注於一二小問題,本無意作長篇大論。

比較特別的是第二輯所收文字。與前述各文相比,其鉤稽的均為梁啓超人生旅途中散落的片斷留影。《菊硯端硯盡關情》中鉤沉的是黃遵憲為彌補梁啓超因逃亡海外,丟失了唐才常送他的一方譚嗣同題銘、江標刻石的菊花硯之深長遺憾,另刻一端硯相贈,敘說的是一段溫暖的友情故事。《登入塘沽》由梁氏書信與報紙新聞,恢復的是其歸國之日一波三折的戲劇性場景。《來自巴黎的警報》一文,大量利用了散見於《晨報》、《國民公報》、 《時事新報》

《閱讀梁啓超》
上的梁啓超電報、演講、論文以及相關的新聞報導,還原了梁氏在五四運動中的歷史表現與功績。《梁啓超墓園的故事》則詳述了梁與兩位夫人的身後事,通過考掘墓地的建設與安葬過程中的種種細情末節,揭示了梁啓超少為人知的情感底蘊;而幾十年來墓園的興衰,也令人感慨政治之於生者與逝者命運的超強影響。

最後還要說明的是,本書收入的最早一篇文章,是1985年夏曉虹在研究生畢業之年寫作的《梁啓超文藝觀芻議》 。儘管於《覺世與傳世》新版序中,夏曉虹慚愧地承認此文尚不成熟;但這卻是夏曉虹在碩士學位論文之外,最先寫成的一篇梁啓超研究文字。作為該書一書第二章的雛形,它也展示了夏曉虹對梁啓超文學思想的初步思考。其中的相關論述,在此後關於梁氏文學史的考究中也有進一步的擴充與落實。

總而言之,此書匯聚了目前為止,夏曉虹在《覺世與傳世》之外寫下的幾乎所有關於梁啓超的長言短語。題名《閱讀梁啓超》,意在讀“文”也讀“人”。以《結緣梁啓超》代序,則是想表明我還會不斷地回到“梁啓超”這個題目上來。當然,期盼下一次重來時,能有更好的表現。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