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箭頭歌》

《長平箭頭歌》是唐朝時期的一首樂府詩,作者是李賀。

作者

李賀

詩詞正文

漆灰骨末丹水沙,淒淒古血生銅花。
白翎金竿雨中盡,直餘三脊殘狼牙。
我尋平原乘兩馬,驛東石田蒿塢下。
風長日短星蕭蕭,黑旗雲濕懸空夜。
左魂右魄啼肌瘦,酪瓶倒盡將羊炙。
蟲棲雁病蘆筍紅,迴風送客吹陰火。
訪古汍瀾收斷鏃,折鋒赤璺曾劌肉。
南陌東城馬上兒,勸我將金換簝竹。

注釋

①丹水:丹河,發源於山西晉城高平市丹朱嶺,南北貫穿全境,經晉城市郊區、焦作沁陽市匯入沁河。

②白翎金竿:箭尾箭桿。

③三脊:箭頭隆起三脊,如狼牙狀。

④塢:構築在村落外圍作為屏障的土堡。

⑤丸瀾:淚流狀。

⑥簝竹:辟肉竹器。

作品賞析

在唐代燦若繁星的詩人中,李賀流星般短暫的傳奇式的不幸命運,他絢麗奇崛的才華,隨著時光的流逝愈加光燦奪目。他是那個時代的另類天才,他沒有王維、孟浩然的淳淡深遠、恬靜優美;沒有高適、岑參的深廣悲壯、淋漓豪邁;也沒有李白的灑脫曠達。王維失意時可以隱居輞川莊,可以“行到水深處,坐看雲起時”,李白失意時可以“仰天大笑出門去,吾輩豈是蓬蒿人”。但李賀不行,他是悲歌的駿馬,他的詩是他靈魂的狂放、孤獨、失意與絕望的寫照,他甚至只有死亡才能終止他的絕望。
李賀離開家鄉昌谷的最後一次,是到澤潞二州去作張徹的幕僚。遭謗而不得中進士,又在京城從九品的奉禮郎的寒職上無謂地消耗了三年光陰,這都已是過去的事了。在詩人心中,澤潞之行,已談不上什麼爭求仕進,只是為了謀求生路而已。在昌谷到潞州途中經過澤州長平的時候,李賀寫了這首《長平箭頭歌》。這是一首懷古詩,詩歌的這種發生機緣在唐代詩人中很是常見,懷古詩早已是具備自身創作規則的詩歌類型。大概地說,詩人寫憑弔古蹟時的內心感觸,先交待景物與時令,然後用一兩個典故,以示對當年情形的追憶,最後歸結到自己的身世之感,並藉以抒發渴望用世的情懷。然而,《長平箭頭歌》鮮明地表示:李賀的性格和想像方式與正統文人是多么地不同。在應該寫懷古體的場合,李賀選擇的卻是“國殤”。
詩由詩人在秦白起曾坑卒四十萬人的長平驛所撿到的一個銅箭頭引發,這是一個浸沾人血、入土年深、漆灰等物猶然未泯、斑斕如花的銅箭頭。箭頭僅僅是一個符號,在剛拾到之際,我感到,詩人似乎尚未清晰地意識到它的含意。詩歌所描述的事情發生在傍晚時分的一個空曠的古戰場上。詩歌在進行中陳述了這一來自另一時代、另一世界的符號,如何在詩人的注視下逐層透露出它的內涵。到了第七、八句“風長日短星蕭蕭,黑旗雲濕懸空夜”時,我就分明地感受到的這裡顯然不僅僅是白晝到黑夜的轉變,而是詩人自身兩種迥別的心靈狀態之間的分野。在接下來的詩句中,我比在《長吉歌詩集》中其它任何地方更清楚地看到了鬼神世界中的李賀:雲彩變成了近千年前的戰旗,風的呼嘯聲是陣亡的鬼魂的哀嚎。這絕不僅僅是一種“淚沾襟”式的感傷,而是最原始意義上的宗教體驗。但是,這種體驗是不可能持久的。“訪古丸瀾收斷鏃,折鋒赤璺曾刲肉”。一切過去之後,剩下的又只是這塊浸沾人血、斑斕如花的短箭頭,這塊被人世遺忘的小銅片。然而由於這一歷史的碎片在詩人想像中曾起到過的效用,在詩人心中,它現在也成了一種神符,是詩人的珍寶。
即使是珍寶又能被誰珍惜呢?拿到城中之後,只有騎在馬上的一個小男孩子覺得好玩,願意拿一些編籃子的竹簝來交換。李賀在與神交往後所遺留下來的唯一信物,在世俗的人世間竟然沒有了絲毫的意味。這是一種多么令人窒息的諷刺啊!詩人祭神的儀典,注定只能一個人在無人涉足的荒原上舉行,注定無法遮蔽住自然流溢的森森寒意!
李賀的一生顛沛流離,不容於時世。其性情又抑鬱寡歡不融於時世。鬼神與死亡便成了經常造訪詩人的常客。《長平箭頭歌》便是詩人在獨自進行了一次蒼涼的宗教意義上的祭典儀式後,留給人世的一聲淒涼而無奈的冷笑。讓千年之後的人讀來,也抵擋不住他的森森寒意。
詩人曾高唱:“此馬非凡馬,房星本是星”,而現實中他遭遇的卻是“啼鳥被彈歸”的宿命。他內心企慕著“靈偃蹇兮姣服”的舞步和“下崢嶸而無地兮,上寥闊而無天”的神遊,而人世所給予他的最高的承認和最大的榮耀,卻是在一個元氣大傷的王朝的太常寺里做一個小小的奉禮郎,為一些早已沒人信奉的鬼神的祭祀捧捧場。這個曾經是“少年心事當拿雲”的意氣少年,在靈魂曠絕塵囂的淒傷落寞之逼迫下,不得不發出“我當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謝如枯蘭”的長嘆息!靜靜地思索這個奉禮郎的心靈及其境遇,不難想像對歷史、對人生、對他所生存的這個世界,詩人感受到的是多么曠絕塵囂的悲哀和絕望。

作者簡介

李賀(790~816),中國唐代詩人。字長吉。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祖籍隴西,自稱“隴西長吉”。家居福昌昌谷,後世因稱他為李昌谷。李賀為唐宗室鄭王李亮的後裔,但家已沒落。他“細瘦通眉,長指爪”,童年即能詞章,15、16歲時,已以工樂府詩與先輩李益齊名。元和三、四年間(808~809),韓愈在洛陽,李賀往謁。據說,韓愈與皇甫湜曾一同回訪,賀寫了有名的《高軒過》詩。李賀父名晉肅,“晉”、“進”同音,與李賀爭名的人,就說他應避父諱不舉進士,韓愈作《諱辨》鼓勵李賀應試,無奈“闔扇未開逢猰犬,那知堅都相草草”,禮部官員昏庸草率,李賀雖應舉赴京、卻未能應試,遭饞落第。後來做了三年奉禮郎,鬱鬱不平。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寫詩上。在京時,居崇義里,與王參元、楊敬之、權璩、崔植等為密友,常偕同出遊,一小奴騎驢相隨,背一破錦囊。李賀得有詩句,即寫投囊中,歸家後足成完篇。母鄭夫人常說“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爾”。後辭官歸昌谷,做張徹幕僚一個時期。一生體弱多病,27歲逝世。死前曾以詩分為四編,授其友沈子明。死後15年,沈子明囑杜牧寫了序。人們出於對李賀的懷念,傳說李賀臨死時,見天帝派緋衣使者相召到天上白玉樓作記文;又傳其母一夕夢見李賀,說他正為天帝作白瑤宮記文(李商隱《李賀小傳》及張讀《宣室志》)。昭宗時,韋莊上奏請追賜李賀進士及第,贈補闕、拾遺官職。但因宮廷發生事變,所奏被擱置。李賀曾自編其集。有《李賀詩歌集注》。生平見李商隱《李賀小傳》,新、舊《唐書》本傳,《宣室志》,《幽閒鼓吹》,《摭言》。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一個代表者。他所寫的詩大多是慨嘆生不逢時和內心苦悶,抒發對理想、抱負的追求;對當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人民所受的殘酷剝削都有所反映。他喜歡在神話故事、鬼魅世界里馳騁,以其大膽、詭異的想像力,構造出波譎雲詭、迷離惝恍的藝術境界,抒發好景不長、時光易逝的感傷情緒,因此被後人稱為“詩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