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謠》

《長城謠》

《長城謠》是抗日戰爭時期風行於大後方的一首抗戰歌曲,原是為故事片《關山萬里》譜寫的插曲,因日本大舉進攻上海影片未拍成,但這首插曲卻保留下來。它蒼涼悲壯,以平易近人的音樂風格,敘述人民被迫流亡的苦難和收復失地保衛家鄉的決心。

基本信息

歌曲簡介

作詞:潘子農
作曲:劉雪庵
創作年代:1937年
《長城謠》是抗日戰爭時期風行於大後方的一首抗戰歌曲。它原是為故事片《關山萬里》寫的插曲,後因日本帝國主義大舉進攻上海,“八·一三”抗戰爆發,影片未拍成,但這首插曲卻保留下來。《長城謠》以萬里長城起興,抒發對故鄉的思念,探訴敵寇對中國國土的蹂躪,表達了全國人民同心協力結成抗日的新長城,打敗侵略者,收復失地的決心。歌曲蒼涼悲壯,平易近人,自周曉燕首唱並灌制唱片後,傳遍海內外,鼓舞了全國人民及愛國僑胞的愛國熱忱。20世紀三四十年代,這首《長城謠》傳遍了神州大地,激勵無數愛國志士同仇敵愾,奔向抗敵前線,成為那個時代最讓人難忘的歌曲之一。

作者介紹

劉雪庵劉雪庵

劉雪庵(1905—)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四川銅梁人,出生於一戶平民家庭。受其兄影響,自幼愛好音樂,喜唱崑曲.早年在成都美術專科學校學過鋼琴、小提琴及作曲。1930年來到上海,考進國立音樂專科學校本科師範組,跟肖友梅、黃自學習作曲、和聲學,1936年以優異成績畢業後,曾從事電影音樂創作、救亡歌詠運動等。四十年代後,主要從事音樂教育工作,先後在國立社會教育學院、蘇南文教學院、江蘇師範學院、華東師範大學、北京師範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任教授及系主任等職.曲《飄零的落花》、《春城洛城聞笛》、《長城謠》、《追尋》、《紅豆詞》以及《流亡三部曲》中之《離家》(之二)、《上前線》(之三)等;鋼琴作品有《中國組曲》、《飛雁》等。

潘孑農(1909—)戲劇家.浙江吳興人.三十年代從事話劇和電影的編劇和導演工作.電影作品先後有《彈性女兒》、《花開花落》《街頭巷尾》、《大戶人家》等.各片的主題歌與插曲,大部分均與劉雪庵合作。1937年曾以東北流亡老京劇藝人一家悲歡離合的故事為題材,為上海藝華影片公司編導《關山萬里》一片,《長城謠》即系該片的主題歌。

歌曲特色

《長城謠》作於1937年抗戰初期,原為潘孑農所編電影劇本《關山萬里》中的主題歌,後因`八一三'滬戰爆發,影片未能拍成,但此歌卻作為一首抗戰歌曲風行於全國各地。

這首獨唱曲的鏇法和結構與中國傳統民歌有著類似的特色:鏇律質樸自然,容易上口,曲調建立在五聲音階F宮調式上,聽起來親切、優美;節奏平穩,無大變化,基本節奏型為□(見下例□處),這一節奏型的反覆出現,使歌曲具有較濃的敘事性;結構簡練而規整,全曲可分四個樂句,每樂句包括歌詞兩句,其關係可視為`起'(見下例□處)、`承'(見下例□處)、`轉'(見下例□處)、`合'(見下例□處).其中除第三句曲調變化較大外,其餘三個樂句的曲調基本相同,僅句尾稍有變化。

由於這首歌曲具有上述鏇律、節奏及結構等方面的特點,使之能在抗戰時期廣為流傳,傾述了人民被迫流浪的苦難,從而激發起人民同仇敵愾的愛國熱情。

歌詞

萬里長城萬里長
長城外面是故鄉
高梁肥 大豆香
遍地黃金少災殃
自從大難平地起
奸淫擄掠苦難當
苦難當 奔他方
骨肉離散父母喪
沒齒難忘仇和恨
日夜只想回家鄉
大家拚命保故鄉
哪怕敵人逞豪強
萬里長城萬里長
長城外面是故鄉
四萬萬同胞心一樣
新的長城萬里長
(萬里長)
(萬里長)新的長城萬里長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