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蓮正宗記》

《金蓮正宗記》

《金蓮正宗記》,此書之命名,蓋源於王重陽所造“七朵金蓮結子”之故事。據稱,金正隆四年(1159)王重陽於甘河鎮遇二仙,指東方“見七朵金蓮結子”。後來王重陽東去海邊(山東)傳教收徒,“徜徉數載,接誘訓化,既得邱、劉、譚、馬、郝、孫、王,以足滿七朵金蓮之數”。

《金蓮正宗記》,五卷。題“林間羽客樗櫟道人編”。載《正統道藏》洞真部譜錄類。據《通真子秦公道行碑銘》,宋

金蓮正宗記金蓮正宗記

德方之弟子秦志安(字彥容,號通真子,1188~1244)於元太宗九年(1237)受命在平陽(今山西臨汾)玄都觀領修道藏,所居之處曰“樗櫟堂”(後卒於此),故又號“樗櫟道人”。《宮觀碑誌》收《重陽成道宮記》云:“全陽周真人(名全道——引者注,下同)、淵虛李公(名志源)、洞虛張公(名志淵),生前行事,亦各在秦樗櫟彥容《金蓮記》《煙霞錄》中。”亦證秦志安號樗櫟,《金蓮記》(即《金蓮正宗記》)為其所撰。

此書之命名,蓋源於王重陽所造“七朵金蓮結子”之故事。據稱,金正隆四年(1159)王重陽於甘河鎮遇二仙,指東方“見七朵金蓮結子”。後來王重陽東去海邊(山東)傳教收徒,“徜徉數載,接誘訓化,既得邱、劉、譚、馬、郝、孫、王,以足滿七朵金蓮之數”(見該書卷二《重陽王真人傳》)。

“七朵金蓮”即喻王重陽所收弟子“北七真”,《金蓮正宗記》即記載王重陽收北七真之事。

書前有“辛丑平水長春壺天序”。辛丑為元太宗十三年(1241),當為此書成書之年。平水長春壺天,蓋即《重陽成道宮記》之平水毛收達。其卷一載全真道所尊祖師:東華帝君(王玄甫)、正陽鍾離真人(鍾離權)、純陽呂真人(呂洞賓)、海蟾劉真人(劉操)之傳記。因為全真道自稱:“是教也,源於東華,流於重陽,派於長春。”

(該書前序)故為了宣示其教之本源,在記述王重陽及北七真之前,須載此四位祖師之傳記。卷二為重陽王真人(王嚞,號重陽)、玉蟾和真人(和德瑾,號玉蟾子)、靈陽李真人(失名,號靈陽子)之傳記。後二人為崇敬王重陽並最早居守終南山祖庭之道士。卷三為丹陽馬真人(馬鈺,號丹陽子)的傳記。卷四為長真譚真人(譚處端,號長真子)、長生劉真人(劉處玄,號長生子)、長春邱真人邱處機,號長春子)的傳記。卷五為玉陽王真人(王處一,號玉陽子)、廣寧郝真人(郝大通,號廣寧子)、清淨散人(孫不二之號)的傳記。每傳皆前記生平行誼,後系以“贊”。 由上可見,這是一部全真道五祖七真的專門傳記,對於研究全真道的起源和創立,具有重要價值。此書寫成年代較早,與後出的《金蓮正宗仙源像傳》《七真年譜》《甘水仙源錄》等相參看,對全真道的創建史和五祖七真事跡,可獲得基本了解。雖然出於派門戶之見,書中難免有誇張不實乃至故作神異之處,但基本事跡仍是可信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