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奏》

《重奏》

影片以一種不自命不凡的低調的方式向觀眾呈現了兩個文學青年成長奮鬥的故事,其中交結著他們各自的愛情與他們彼此之間的友誼。簡單的說來,上面這句話就能大致的概括影片的全部了。不過,這是一部有著非常豐富內涵而又複雜的電影。

基本信息

簡介

《重奏》《重奏》

埃里克(伊斯潘·克勞曼·亨尼爾飾演)和菲利普(安德斯·丹尼爾森·李)是從小玩到大的好朋友。兩個人從小都對文學有著執著的追求,尤其都對小說家Sten Egil Dahl的作品喜愛有加。相同的志趣也讓他們之間建立起深厚的友誼。兩個人夢想著有朝一日也能夠成為一名作家,永遠沉浸在文學的世界中。在他們20歲出頭的時候,兩個人都分別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說。不過當菲利普的書被一個大出版社看中發表而成為一個暢銷書作家的時候,埃里克卻只收到了成堆的退稿附條。這么一來兩個人一個志得意滿,另一個卻依舊在痛苦掙扎,兩人的友誼也不免因此打了折,疏遠了起來。

《重奏》《重奏》

不過成功帶給菲利普的也不僅僅是地位、金錢和榮譽。紙醉金迷的上等生活和他與女友凱麗糾結不清的關係讓菲利普的腦海一片混亂,終於他患上了精神分裂住進了醫院。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後,菲利普恢復了健康,出院後他盡力的想要恢復與女友和埃里克的關係。而經過這樣的變故之後,寫作對於菲利普來說似乎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另一方面,埃里克此時仍然在為成為一名出版作家而掙扎著。當菲利普出院後,埃里克一面去鼓勵好友繼續寫作,一面更努力的潛心研究文學,無形中也疏遠了自己的女友莉莉安。兩個人就這樣在文學青春夢想愛情的糾結中成長著……

導演

《重奏》《重奏》

影片於2006年完成以來,已經在各大影節上獲得了數座獎盃提名,其中包括它在2006年多倫多電影節上亮相時斬獲的“發現大獎”。BBC和New York Times等國外大媒體也都給予了本片很高的評價,認為本片是“典型歐洲文藝片的成功衍生”。而如果在考慮到本片導演喬基姆·特里爾這還是第一次拿起導筒拍攝長片的話,這樣的成就就更值得人們讚嘆了。毫無疑問,喬基姆·特里爾成功的用本片完成了他的電影處子秀。

不過說起來這也倒不是喬基姆·特里爾第一次涉足影壇,此前他也曾經拍過幾部短片並且也都獲得了各方的美

《重奏》《重奏》

譽,不過真正拍攝面向影迷大眾的唱片電影,這還是第一次。說起來以處女作一鳴驚人的導演在影壇也並不罕見,梅爾·吉布森還有薩姆·門德斯還都曾以自己的首部導演作品震撼過奧斯卡。不過比起大多數默默無聞之輩來說,能在亮相之初就引起大眾如此的關注和嘉獎的也是難得的成就。

不過這個丹麥籍的導演在片中還是犯了和許多新人導演一樣的毛病,那就是什麼都想說什麼都想做,恨不得一部電影裡把胸中憋悶多年的塊壘一吐而淨。理想、成長、愛情、友情、成功、失敗、青春等等這些話題他都想在電影中表達,好在他對於電影整體結構把握功力還算老到使得電影也不至於呈現出一團漿糊的混亂。而關於他本人對本片拍攝的想法,我們大可以從以下他本人的話中略窺一二:

《重奏》《重奏》

“我想要在《重奏》中所做的是用我非常熟知的角色來刻營造一個非常明晰的文化氛圍。在這樣一個氛圍中去講述一個關於友情和理想挫折的故事。在影片中將充滿著矛盾的情緒,就像兩個主人公本身內在就充滿著矛盾一樣。我希望能用我的鏡頭語言折射出大概23歲左右的那些年輕人充滿叛逆和傳奇的生活狀態,他們不斷的尋找自我,在這個過程中伴隨著痛苦與迷茫,還有不斷的失望與打擊。

我要將這樣一群開放的、脆弱的年輕人置於我的鏡頭之中,他們有夢想,有激情也有著對未來的迷茫與懷疑,他們是贏者同時也只是孩子。另外,我將絲毫不加修飾的去展現這些年輕人與異性那種複雜糾纏而又伴隨害怕心理的關係,

我想,《重奏》中最與眾不同之處就在於其中大量的對比和矛盾,還有幽默與嚴肅的融合,就像我們的青春一樣。《重奏》將是一部既輕鬆又傷感,即娛樂又悲傷的電影。這也是為什麼影片所參考的框架是法國詩歌與朋克搖滾。”

影評

在其中有個性、新奇的敘事結構,情感的深度挖掘,平穩的人物的性格發展,漂亮的構圖攝影和由一群業餘演員所帶來的上佳演出都是一兩句話所難以說明的。除此之外,影片最讓人感到驚喜的地方還在於觀影時絕大多數時間你無法預知下面的情節,就像片中主人公無法預知自己未來的命運一樣,青春的迷茫與衝動交織在我們的觀影體驗之中。很明顯,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電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