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答問》

一、怎樣望診? 四、怎樣問診? 一、怎樣望診?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醫學答問》由清代廣東茂名梁玉瑜(字特岩)官任新疆時所傳授,浙江秀水陶保廉(字拙存)輯錄而成。全書四卷,以問答方式著為醫說,詳論六經臟腑、四診八綱、用藥宜忌、食物損益、防病延年之道。梁氏在傳授自己和家傳醫學心法的同時,間亦評論前賢,論析精闢,言詞樸實,理論緊密聯繫實際,為提高中醫學術水平起到了一定作用。
此次出版以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乙未太原任氏石印本為底本,甘肅人民出版社1962年2月鉛印本為校本,整理校注而成。可供中醫臨床和理論研究人員,高中等中醫院校學生,廣大中醫藥愛好者,中西醫結合工作者閱讀學習。

目錄

卷一
 一、怎樣望診?
 二、頭面容色與臟腑的對應關係如何?
 三、怎樣聞診
 四、怎樣問診?
 五、怎樣切診?
 六、怎樣分別二十七種脈象
 七、怎樣辨浮沉遲數虛實洪緩八種脈象?
 八、浮沉微洪四種脈象怎樣隨人而異?
 九、什麼是七怪脈
 十、脈法以外還有什麼審病法?
 十一、臟腑在舌面上的分屬部位如何?
 十二、怎樣望舌辨證?
 十三、十二經及所屬臟腑為何?
 十四、十二經及所屬臟腑的相互聯繫是什麼?
顯示全部信息
線上試讀部分章節
卷一
一、怎樣望診?
問:《周禮》醫師之術以五色視死生,《靈樞》有五色篇,《素問》有皮部論,古人治病以望為先,敢問何以望?
 望者,望其顏色以分治法也。假如其人精神煥發,容貌和悅,得四時之正者,是為無病。如頭重目低,面色青藍痿白,舌無苔而白色淺淡,或浮漲而多水,頭額、兩臉、鼻氣、手足、皮膚俱熱,或吐或不吐,或瀉或不瀉,畏風畏寒,乍冷乍熱,渾身軟弱,動即眩暈不能起坐者,是外感風、寒、濕,太陽表邪之最淺者,治宜以溫散藥發表,得汗自痊。如頭重目低,面色浮紅或青,舌無苔而色紅,或有浮漲有絲,頭額、兩臉、鼻氣、手足、皮膚俱熱,或吐瀉或不吐瀉,畏風畏寒,乍冷乍熱,周身睏倦,動即眩暈不能起坐者,是外感風、火、燥,太陽表邪之最淺者,治宜以涼散藥發表,得汗自痊。感風感暑相似,惟感風無汗,感暑有汗可分耳。感暑多在夏秋,其餘多為感風。風有熱,暑無寒。風有寒濕,暑有熱濕。
 ……
商品評論(1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