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神巴庫斯》

《酒神巴庫斯》

文藝復興時期最早的《酒神巴庫斯》名作是義大利米開朗基羅的雕塑,作於1496年,同名作品還有西班牙人蒂埃哥·委拉士開茲的油畫,創作於1623年。兩作品均取材於神話故事,以高超的藝術表現力流傳於世。

基本資料

《酒神巴庫斯》名稱:《酒神巴庫斯》
年代:1623年
名稱:《酒神巴庫斯》 
作者:委拉士開茲(西班牙)
規格:165×225厘米
現藏:馬德里普拉多美術館

創作背景

1623年,委拉士開茲應召來到馬德里任西班牙宮廷的畫師。從此,他完全生活在宮廷貴族的一種虛偽的禮儀之中,卻也有機會接觸皇家豐富的藝術收藏。他讚美威尼斯的提香,吸收佛蘭德斯大師魯本斯的飽滿色彩。1628年,魯本斯第二次來到西班牙時,畫家有幸和他見面,並能直接觀摩魯本斯作畫的方法(魯本斯畫了一幅國王的肖像,又臨摹了提香一幅畫)。魯本斯的直接指導,對他有很大的啟發。這一幅《酒神巴庫斯》(又題《醉漢》,1628-1629年作),就是在威尼斯的提香與魯本斯的技巧影響下完成的傑作。

作品賞析

《酒神巴庫斯》取自羅馬神話題材。巴庫斯,即希臘神話中的狄俄尼索斯。相傳他首創用葡萄釀酒,並把種植葡萄和採集蜂蜜的方法傳播到各地。但委拉士開茲以西班牙的農民形象及其生活方式來表現這種場面。這些人物頭戴氈帽、身穿粗外套,正興致勃勃地在舉杯慶賀,向年輕的酒神致敬。酒神裸著上身,戴一頂長有翅膀的帽子,正給一個背向觀眾的人戴上花冠。他的眼神卻斜視著畫外這裡有的是樂觀的生活,熱情的農民性格。沒有虛幻的傳說中的酒神。所有這一切只不過是西班牙農民經常在休息日子裡聚飲的一個生活側面。欣賞這幅畫,倒使人聯想起塞萬提斯在他的《唐 吉訶德先生傳》中所描寫的幽默達觀的農民的精神面貌。

作者

蒂埃哥·委拉士開茲(1599年6月-1660年8月6日)是文藝復興後期西班牙最偉大的畫家,對後來的畫家影響很大,弗朗西斯哥·戈雅認為他是自己的“偉大教師之一”。對印象派的影響也很大。

委拉士開茲的全名為蒂埃哥·羅德里開茲·德·西勒瓦·伊·委拉士開茲(Diego Rodríguez de Silva y Velázquez),出生於西班牙西南部的塞維亞, 委拉士開茲一生所作的油畫,除了皇族肖像之外,其他題材的人物多半是以性格開朗的西班牙人為藍本的。

雕塑《酒神巴庫斯》

賞析

米開朗基羅作品《酒神巴庫斯》米開朗基羅作品《酒神巴庫斯》

這是米開朗基羅在1520年之前的早期作品。
《酒神巴庫斯》中有兩個男子形象:主角巴庫斯和配角小桑陀爾。有著作稱這尊雕塑是“在米開朗琪羅一生作品中,……最接近古典的一件”。(《義大利文藝復興美術》,陳慶平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筆者則認為這是米開朗琪羅雕塑作品中最具有歡樂色彩的雕塑。
這時的米開朗琪羅才21歲,來到羅馬的他全身燃燒著大顯身手的強烈願望,天才的激情的外化產生出《酒神巴庫斯》這樣的傑作。
酒神是一位英俊的青年,米開朗琪羅更以葡萄做他的頭髮,顯得別有一番情致。酒神醉醺醺的邁著腳步,像一個凡間的小伙子喝多了酒,走路似乎也不利索,而旁邊偷吃葡萄的小桑陀爾更是現出可愛機靈。但是這種歡樂卻是通過死亡的對比烘托才展現出來的。小桑陀爾臂膀纏繞的正是代表死亡的獅皮!這尊雕塑作品“告訴人們,人生就如小桑陀爾一樣,在死亡抓住它時,它已經盡情的享受了生命的一切快樂”。
如果說《酒神巴庫斯》中的變現死亡的因素還不是直接的話,那么《聖母憐子》(1498-1499)則是直接把死亡暴露給觀者。沒有活力的軀體,僵硬的肌肉,下垂的四肢,歪斜的頭顱,這樣的生命的離開,讓聖母從悲痛中走向崇高,聲母的面容並沒有扭曲或者撕扯,其實這才是大哀傷應該具有的表現方式。

作者

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1564),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建築師詩人,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最高峰的代表。 1475年,米開朗基羅出生於佛羅倫斯附近的卡普拉斯,父親是奎奇市和卡普拉斯市的市長。他13歲進入佛羅倫斯畫家吉蘭達約的工作室,後轉入聖馬可修道院的美第奇學院做學徒,在那兒他接觸到了古風藝術的經典作品和一大批哲人學者。時興的新帕拉圖主義和受到火刑懲處的多明我會教士薩伏納羅拉給了他一生最重要的影響。

1496年,米開朗基羅創作了第一批代表作《酒神巴庫斯》和《哀悼基督》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