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去的村莊》

《遠去的村莊》

《遠去的村莊》是中國當代作曲家、中阮演奏家劉星的一張音樂專輯,原為上海電視台紀錄片的配樂,作曲家用了多種不同的樂器(月琴、洞簫、中阮、弦樂等)來營造出寧靜、深遠和天人合一的氣氛,碟中主奏樂器中阮給人一種如在目前的立體感。劉星繼《一意孤行》、《無字天碟》、《無所事事》後推出了這款近乎“白描”與內心獨白的這張音碟;作者的創作靈感出自於山西的一個叫雞子坡的荒漠的小山村——以及從小山村中捕捉到的人與大自然的那份清純質樸。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片名:《遠去的村莊

片號:kiigo kg 1017a

作曲,MIDI,中阮,月琴,男聲,康加鼓,刮紙皮箱:劉星

竹笛:朱文昌、劉一

古琴:李鳳雲

簫:戴樹紅

弦樂:上海精英弦樂組

口哨:易有伍

女聲:張杏月

簡介

中國當代作曲家劉星的新作《遠去的村莊》是上海電視台紀錄片的配樂,作曲家用了多種不同的樂器(月琴、洞簫、中阮、弦樂等)來營造出寧靜、深遠和(天人合一)的氣分,碟中主奏樂器中阮給人一種如在目前的立體感。
漫長的六年音樂思路,劉星從自我走向民族的關懷,繼《一意孤行》、《無字天碟》、《無所事事》後推出了這款近乎“白描”與內心獨白的音碟。作者的創作靈感出自於山西的一個叫雞子坡的荒漠的小山村,以及從小山村中捕捉到的人與大自然的那份清純質樸。
碟中14段樂曲有表現孤獨主題的“遠去的村莊”,有用3把中阮的對答而形象化的“漫步的羊兒”,有孤寂飄渺如行太空的“古琴”,有用蛙鳴鳥叫與合成器描繪的“童年的回憶”……演錄動用的“兵力”不多,只有中阮、月琴、古琴、笛子、口哨、洞簫,外加一位女聲一部合成器(為特殊效果偶爾也加進了康加鼓和刮紙皮箱),但據說創作者耗費的“心力”卻是不少,是“漫長六年音樂思路,從自我走向民族的關懷”。如果用都市化薰陶過久的心緒去聆賞,那些過於清純的樂段可能越聽越單純遲鈍,恐怕只有常到大自然中呼吸新鮮空氣的人才能嗅出箇中奧妙。“古琴”的古琴演奏的瞬變、細節和偶發的暗勁都達到最高的Hi-Fi水準。要說最有音樂性,可能是最後一曲“樹”。為了表現這亘古以來生生不滅的偉大生命力,作者曾面對無窮的動機,心如止水,經過多次錄音方成就了本片中的這株“樹”。曲中的女聲由台灣的張杏月擔任,吟唱得別具韻味。
此碟音樂可以說是純音樂性質的。就像碟子的簡介說的那樣“如果用都市化薰陶過久的心緒去聆賞,那些過於清純的樂段可能越聽越單純遲鈍,恐怕只有常到大自然中呼吸新鮮空氣的人才能嗅出箇中奧妙”。當我們靜下心來,閉上眼睛,仔細聆聽,展開你想像的翅膀……我想每個人的心靈感受都是不同的。那是怎樣的一片天空?怎樣的一塊土地?遠去的村莊,遠去的童年,遠去的人,遠去的文明……

劇情簡介

山西有個小村莊叫雞子坡,這是個有千年歷史的村莊,世代居住在半山腰的窯洞內。很久以前,這是個人丁興旺的村落。光緒三年一場罕見乾旱後,雞子坡只剩下了一個男人,今年六十多歲的老員頭就是這個男人的後代。如今雞子坡有十幾戶人,由於缺水,許多人家陸續搬走了,只有老員頭仍守著那口越挖越深並憶斷的千年老井。

作者簡介

作曲家 劉星作曲家 劉星
劉星於1962年出生,1974年開始師從月琴演奏家馮少先學月琴,1978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民樂系,1982年以月琴專業畢業,現在為自由音樂職業者,香港雨果唱片旗下藝術家。
劉星不僅擅長中阮、月琴演奏,還具有非凡的創作才華,作品涉及交響樂、民樂及影視音樂,今年還對新音樂創作有大膽嘗試。他曾創作了頗具影響的中阮協奏曲《雲南回憶》,其它主要作品有月琴與樂隊的室內樂《天地之間》第一、三、五號、民樂作品《動物組曲》、慢板交響樂《無形之夢》、揚琴協奏曲《雲誰之思》等及大量New Age音樂。

曲目列表

01 漫步的羊兒
02 漂流的小舟
03 遠去的村莊
04 秋天打柿子
05 不惑的境界
06 看海的老人
07 中阮
08 古琴
09 彌地
10 童年記憶
11 童年記憶
12 童年記憶
13 童年記憶
14 樹

曲目詳細介紹

[01] 漫步的羊兒
生存的概念在經過無數次的包裝後,冠冕堂皇在經歷了無數欣喜之後,墮入深淵,若然發現缸里唯一的一條魚還有那個在山間漫步的羊兒。
[02] 漂流的小舟
人類發生的歷史只因為人類認識的改變而不同於今天,所謂的文明不過是在宇宙的規律中的一個微小的點數,既是起點,也是終點,而敬業精神的缺乏使許多藝術家都像個盜墓者。
[03] 遠去的村莊
老員蹲在山丘,眺望遠處,微張著嘴,露出僅剩下的牙齒,從清晨到中午,從下午到黃昏,最後一個剪影從自然而生,隨著自然而去。
[04] 秋天打柿子
每年秋天,老員頭都會帶領全家去打柿子,這是全家的一大樂事,在同坡上拿著長長的竹竿,老員頭會露出開懷大笑。
[05] 不惑的境界
也許生來就不會拒絕痛苦,所以他們紛沓而至,把我的小屋弄得擁擠不堪,也行,這才是真正的美食,也許說了也是白說吧。
[06] 看海的老人
自然原自人類的心田,卻又被人類精英弦樂組成境界,只是空氣而已啊!卻只有當你缺少的時候才能感覺到他
[07] 中阮
自然是在自然之中,就像無意在無意之中,然後缺少人煙的地境,於是獨自瞭望,那個過程發現美已經被束縛在那陳腐不堪的架上了,任憑塵世間硝煙瀰漫,腐蝕無度,結果並不一定會存在,你們焉能理解我塵世煩憂。
[08] 古琴
如果廣博而神秘的宇宙只不過是某個生物身上的一個細胞,那人類是什麼?
[09] 彌地
智慧與聰明總是相對的,聰明越多,智慧越少,心間流出無法控制流速及流量的是智慧,可以衡量明晰取捨的也是智慧。
[10-13] 童年記憶
記得我在出生的那個晚上,四周一片陰暗,只有一絲微弱的光線,我想這是個什麼世界?為什麼如此的沉悶,於是我不吃不喝,睡了三天不曾醒來,後來,我發現,漸漸得我發現,自己不過是一粒塵埃隨風而動,馭風而行
[14] 樹
一個文明有序的社會,是生物生機勃勃的綠葉,藝術是那個上面的花

紀錄片

《遠去的村莊》《遠去的村莊》
《遠去的村莊》
導演
王小平:上海電視台海外中心主任。畢業於安徽大學中文系,後在北京廣播學院電視系攻讀研究生,獲碩士學位。1987年畢業後進入上海電視台工作。在《紀錄片編輯室》從事紀錄片創作,作品多次在國內外獲獎。其中,《遠去的村莊》榮獲中國紀錄片學術獎大獎、最佳導演獎、法國"真實電影節"大獎提名、加拿大Banff最佳紀錄片提名獎、葡萄牙電視節大獎提名。1997年擔任第38屆義大利波波利電影節國際評審。任中國紀錄片學術委員會常務理事、上海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客座教授。
《遠》片中只有15戶人家的小山村位於山西省平陸縣,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王小平以平靜的手法記錄了黃土高坡上這個遭遇乾旱的村子因修水利、搬遷而展開的農村生活片斷,反映了經濟的發展給寂寥守舊的農莊帶來的是傳統的失落,村民們在享受到些許物質文明的同時卻陷入了精神的迷惘。

《遠去的村莊》(尹明勛著)

《遠去的村莊》《遠去的村莊》
一書為尹明勛先生一生鄉村生活的心血結晶。全書共分“鄉村風物”“豫北農事”“故事奇談”“多味人生”“佛理散談”“時世評說”“碑誌序文”及“豫北一村六十五年變遷”八個單元。著作的主體部分,分別從微觀與巨觀的角度,記述了豫北農村半個多世紀的風物風貌、農業生產、生活習俗,拾取了民國至今各個時期的村野故事,為現當代社會變革大背景下的鄉村留下了珍貴的民間記憶。其中不少篇章,對民俗文化、農耕文化、宗族文化有著重要參考價值。
作者帶著對鄉村的深情,探訪我們的家園厚土,注目鄉村文化的源流與風逝,行文樸實無華、準確生動、細緻入微、落落大方。從史志角度說,以一個村莊為標本,完成了對現當代豫北鄉土歷史與風物的考察與紀錄;從藝術角度說,這是一部散發著泥土清香、新穎別致、韻味悠長的鄉村散文集。該書於2014年9月由中國文化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尹明勛:1944年出生,河南省滑縣慈周寨鄉尹莊村村民。農民,教師,佛教徒。

基本信息

作者:尹明勛
主編:尹冠立
出版:中國文化出版社
總編審:中國文化出版社國內編審處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六里橋北里甲1號
責任編輯:紅玉
印刷:中國文化出版社印刷廠
開本:130×184mm
字數:110千字
印張:***
版次:2014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定價:32.00元

作品導讀

寨牆
以前豫北的集鎮,大部分都有土寨牆。
在我村南邊四里地的樊相集,那裡不但外圍有土寨牆,而且還有內圍的磚城牆。據說城牆是明代所建,寨牆也是明代加以修葺。這大概是明太祖朱元璋“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思想在下層的體現。在我小時候,城牆業已毀掉,只留下了城門和外圍的寨門寨牆。
村北十里的慈周寨集,寨牆高六至七米,寨牆頂部寬度約近兩米,可供人們巡視敵情。寨門寬約近五米,深約八米,高約五米,磚砌拱形門頂蓬。寨門上雖沒有築樓,但看上去,也覺巍巍壯觀。
在古代,沒有飛機大炮,寨牆就成了重要的戰略防禦工事。有兵匪作亂,緊閉寨門,即可拒敵於寨門之外。寨內有匪賊作案,只要緊閉寨門,匪賊也很難逃於寨外。直至抗日戰爭,寨牆還一直保護著老百姓生活的安全。在解放戰爭中的上官鎮,國民黨軍隊憑藉著高大的寨牆,頑抗了兩晝夜,解放軍才攻克此鎮。
解放戰爭中,因為攻打土圍子,犧牲了不少戰士。因此戰爭一結束,許多寨門就立即被拆除,保留下來的只是寥寥無幾。至五十年代中期,寨門已全部拆除,僅僅保留著寨牆。
在大躍進與文革中,寨牆仍起著作用,但作用的性質就大相逕庭了。寨門(寨牆的一個大豁口)是人們出入的必經之路。那時,人們飢餓難忍,每逢下晌,順便刨幾塊紅薯,掰幾個玉米棒子,藏在草籃子或草籮頭裡,是常見的事。大隊、生產隊領導就利用寨門是必經之路的地理優勢,設定關卡,搜查草籃子、草籮頭。發現有偷莊稼的,就要遊街示眾。沒有寨牆的小村莊,就不受這種限制。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人們的溫飽問題逐漸得以解決,儘管計畫生育政策一年嚴比一年,但是人口增長的幅度仍是偏快。接踵而至的就是宅基地緊張。很多寨牆被平入寨壕溝,變為宅院。也有的寨牆,根據集鎮發展規劃的需要,變為又寬又平的大馬路。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古老的寨牆,就再也見不到了。
有的縣城的城牆,為了保留古蹟,有局部小段的修復,供人們參觀遊覽。而寨牆就從來沒有聽說有修復的,就連頗有名氣的瓦崗寨,也沒有修復一段古寨牆。擁有幾百年甚至一千多年歷史的古寨牆,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就這樣消失於豫北大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