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行般若經》

《道行般若經》,稱“小品般若”,亦稱“小品經”,相對於“大品般若”說,因篇幅短小,故名。 《道行般若經》,屬大乘佛教的典籍,在漢土翻譯的第一部。 “般若”,全稱為“般若波羅密多”,意譯為“智度”,有譯作“智慧”的,它不是一般人的智慧,智度,而是導致成佛的特殊智慧,即是通過“般若”這種智慧,以達到佛的境界。

道行般若經》,十卷。東漢支婁迦讖譯。

《道行般若經》,稱“小品般若”,亦稱“小品經”,相對於“大品般若”說,因篇幅短小,故名。“小品經”從支婁迦讖譯的本經起,還有三國吳支謙譯的《大明度無極經》(六卷)、後秦鳩摩羅什譯的《小品般若經》(十卷)、唐玄奘譯的《大般若經》第四會。上述四者均屬同本異譯。譯者都把其時代思想特色納入其中,如:支婁迦讖把“波羅密多”譯為“道行”,把“如性”譯為“本無”等,這是用當時的道家語言來表述的。

《道行般若經》,屬大乘佛教的典籍,在漢土翻譯的第一部。“般若”,全稱為“般若波羅密多”,意譯為“智度”,有譯作“智慧”的,它不是一般人的智慧,智度,而是導致成佛的特殊智慧,即是通過“般若”這種智慧,以達到佛的境界。本經說的是通過佛所主持的一個大會,委託須菩提向諸位天神龍說法,以闡發菩薩(修習大乘的眾生)應該怎樣學,怎樣做,怎樣思維,才能完成修習大乘的任務,獲得佛的成就而終於成佛的全過程,從不同的方面揭示出般若波羅密多的具體內容。全經三十品,反覆闡發般若波羅密多的同時,還具體生動的描繪了一些從佛至帝釋的神通變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