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出來的大國崛起:我們面對金融危機的選擇》

《逼出來的大國崛起:我們面對金融危機的選擇》

中國經濟起飛的路還很長,而美國經濟成長的潛力是有限的,中國遲早必須走上一條以內部大市場為發動機的經濟發展之路。美國與中國將成為兩個以柔性繩索而不是以鐵桿連線的經濟體,當美方經濟高歌猛進時,拉動了我們的增長,但美方經濟步入緩慢發展時期,我們也不會過多地受到影響。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大國的崛起毫無疑問需要長期的積蓄,但是,突發的事件或危機往往成為重要的轉折點……國際金融危機逼著中國迅速崛起。美國政府及其歐洲同盟正利用手中尚未破產且極具吸引力的國家信用在國內外市場大舉借債……擁有巨額外匯儲備的中國如果能夠認清這場遊戲的本質,則可能抓住重大的機遇,一方面可以通過協商購買美國國債“落人情”,獲得政治利益;另一方面可以合理投資於美歐股權市場“得實惠”。金融危機帶來了國際金融格局的大洗牌,中國應抓住這一機遇,以新興大國的思維積極參與構建新體系的多邊談判,為未來的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形象點說,就是:看好自己的門,管好自己的錢,辦好自己的事。看好門,是防禦,防止我們受到更大的牽連;管好錢,是管理,管好我們來之不易的物質成果;辦好事,是抓好機會,機會百年不遇,對內、對外細心應對,相信我們會發展得更快更好。

內容簡介

金融危機烏雲壓境,中國經濟面臨巨大壓力。我們別無選擇,聚集了三十年改革的勢能必須瞬間爆發,刺激內需、深化改革、對外調整。形勢不饒人,機遇不等人。危機讓其他國家的經濟倒下,危機逼迫著中國經濟迅速崛起。國際金融危機必然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轉折點。《逼出來的大國崛起:我們面對金融危機的選擇》從金融危機爆發的進程入手,探討中國經濟的應對之道、改革之路以及對外經濟戰略布局的新思路,力圖站在歷史與世界經濟發展的高度,為國家的發展、民族的復興出謀劃策,為廣大企業界、學術界人士開闊思路。

作者簡介

李稻葵,北京出生,湖南、江西農村長大,祖籍安徽鳳陽。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長江學者,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CCWE)主任、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講座教授、金融系主任。1985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遂赴美留學,師從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埃里克·馬斯金,獲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先後任教於美國密西根大學及香港科技大學。曾任世界銀行顧問、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國家研究員、中國留美經濟學會(CES)會長。現任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副會長、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議程委員會委員、中央電視台特邀評論員,被華爾街通訊社評為中國十大經濟學家。

目錄

第一篇 風暴來臨
2008年1月的預言:世界性金融危機將來臨
救市是對美政治制度的考驗
美聯儲撒錢救市 中國應以守為主嗎
七問美國金融崩潰
十問金融危機下一步
次貸危機的重大戰略機遇
——入主華爾街、中美軟脫鉤
靈活政策應對金融風暴後的不同世界
亞洲金融危機十年祭:必須防範新型金融危機的風險
從達沃斯看國際金融危機
預判國際金融危機之演變
冷靜看待金融風暴
第二篇 緊抓機遇
中國應如何參與建設國際金融新秩序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迷你達沃斯”啟示錄:崛起的中國必須加強國際統一戰線
華爾街風暴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挑戰和機遇
認清美歐救市本質、抓住機遇、合理布局我外匯儲備
抓住百年機遇,出手布局華爾街
中國資本市場國際化:絕好機遇就在今天
中國參與國際金融峰會的思考·
金融危機之際的中國汽車企業如何走出去
——三個大膽買,一個絕不碰
第三篇 大國思維
中國應以新興大國思維積極參與國際金融體系改革
完美奧運會後的憂思:大國發展仍需艱難努力
在環保上中國要有戰略前瞻性
——兼談歐巴馬氣候變化新政策
發展戰略、社會基礎、市場制度
——中國未來5-10年重大經濟課題
大國發展戰略需要堅實的社會基礎
政府干預推動房地產市場恢復交易
巨觀調控應考慮總供給管理
三步走實現中國經濟的外部平衡
外匯投資公司:如何融資,怎樣投資
雙軌制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緊急啟動樓市、車市、股市,迅速恢復市場信心
應對危機,財政要有大思維
流動性過剩:根本在於增加高質量資產的供給
中國經濟面臨非典型性通貨膨脹
應重視GDP中勞動收入比重下降的問題
第四篇 改革為本
穩定和諧發展的中國經濟需要什麼樣的個稅改革
以國有股劃撥社保基金為抓手解決大小非問題
未來十年中國需要一場綠色產能革命
“滯脹”風險呼喚以改革為核心的新供給學派
礦產資源稅亟須改革
節能減排的國際爭議:中國應該提出自己的理念和標準
防範第三次石油危機,走新型能源之路
建議設立“5·12巨災預警日”
《勞動契約法》宜早執行、早總結、早修訂
結語 中國經濟未來三十年展望

前言

一個大國的崛起毫無疑問需要長期的經濟、政治、體制、文化的積蓄,但是,大國崛起往往需要突發的事件或危機作為重要的轉折點。
國際金融危機事實上逼出了中國經濟的大國崛起。
面對金融危機。我們措手不及
突如其來的國際金融危機,讓我們措手不及,中國經濟沒有完全準備好。中國經濟在金融風暴來臨之時,對外的市場依賴度是市場最高點,進口加出口與GDP的比例達到70%以上,貿易順差達到10%。中國經濟內需相對不足的問題在金融危機爆發之時達到了新的高度,中國經濟從來沒有這樣感受到外來經濟的巨大衝擊。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大多數的企業家、學者,還有許多的政府領導,還比較習慣於以一個小國的心態來看待中國與世界。多年來我們習慣於學習甚至是照搬西方的經驗,對於如何在國際經濟金融變換的年代,積極參與國際經濟金融改革,參與國際事務,我們缺少必要的在對外經濟交往的技能、人才和理論上的準備。
面對危機的挑戰,我們準備了三十年
但是,應對金融風暴這一挑戰,我們整整準備了三十年。三十年的改革開放讓市場經濟的思想和體制深入人心,市場經濟制度已經全面深入到中國經濟的每個角落。某些重要的市場機制,如勞動力市場儘管還存在著各種問題,但是與西方及大多數開發中國家相比卻是更加靈活、有效。大量的農民工從進城打工到回鄉待工,再返城打工幾乎是在一夜之間完成的。三十年的改革讓國家的財力大幅度上升,從十年前國家財政資產負債表上的資不抵債,到今天中央財政手中掌控著遠遠超過負債的國有資產,從微薄的外匯儲備到躍居世界第一的兩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金融體系經過過去近十年的艱苦改革,達到了過去六十年來最健康的水平。三十年的改革也使得中國的社會在很大程度上勇於和樂於接受經濟波動所帶來的對個人和家庭的風險,社會承受能力與三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語。
正是經過這三十年改革的積累,在金融危機到來之時,中國經濟被迫在世界經濟中迅速崛起。對內,我們採取了以擴大內需為核心的一系列經濟政策,大規模的基本建設投資加速實施,家庭消費也出現了多年來少有的蓬勃局面;對外,我們積極參與國際經濟金融改革,不失時機地提出了國際貨幣體制需要改革的呼聲,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提出了需要建立超主權國際貨幣的提議,得到了許多國家的高度重視。中國作為一個經濟大國,在金融危機中第一次自信地站了出來。

精彩書摘

針對國際經濟體制改革,參會者提出了諸多意見,一個比較集中的觀點是,在走出金融危機之後,美元很可能繼續成為世界的主要貨幣,其影響力在短期內不可能改變,但是,國際貨幣體制必須改革。
許多發言人表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取款權SDR應該逐步成為替代美元的國際儲備貨幣,在這一點上,他們贊同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的提議。在幫助SDR成為國際貨幣的路徑上,一些人士提出,應該鼓勵各大國包括中國,不僅以SDR記價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供貸款,而且應該以SDR記價,在國際上發行主權債券。如果包括G7在內的主要大國達成共識,一起採用SDR發行國債,那么,SDR將比較迅速地成為主要的國際貨幣。也有人提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應以黃金做後盾,發行以SDR計價的債權。
還有一種觀點特別值得關注,那就是不管國際社會是否願意,不管SDR能否成為國際貨幣,人民幣的興起不可避免,人民幣不久將會成為重要的國際貨幣,這與SDR的地位上升並不矛盾。從中國的角度看,這一觀點的存在無疑有利於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
國際組織:必須加強各國、各階層的參與
國際組織在這次金融危機中的重要作用,為各發言人所重視。他們分別提到,目前國際組織已經得到各主要國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步需要進一步發揮其作用。因此,國際組織必須改變以往的形象,尤其是在開發中國家以及亞洲國家歷史上形成的不良形象,更加積極地與各國政府和民間社會溝通、合作,爭取廣大民眾包括工會的支持。筆者觀察,這種觀點得到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其他國際組織領導的深刻認同。這些國際組織尤其希望得到中國的支持,並希望利用中國的國際影響獲得大多數開發中國家的支持,這無疑對中國參與國際組織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氛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