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最後的鬥爭》

《這是最後的鬥爭》

《這是最後的鬥爭》講述了一家三代在年關將至之際齊聚老宅,演繹了一出真實感人的悲歡離合,以熱情飽滿的現實主義筆觸描寫了社會轉型期中一家三代人的困惑與堅守。

基本信息

簡介

由國家話劇院精心創排、被稱為“中國反腐第一劇”的批判現實主義話劇《這是最後的鬥爭》將於10月20日至22日在藝海劇院連演3場。該劇由總政話劇團團長、劇作家孟冰歷時3年9易其稿編寫完成,國家話劇院導演吳曉江執導,國話老戲骨雷恪生將攜手國話實力派演員李建義、薛山、翟小興等在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上共同展開這齣“震天動地的鬥爭”。自去年5月在北京首演以來,該劇以犀利的台詞和“另類”主鏇律風格針砭時弊,直刺當下社會的腐敗現象,讓觀眾大呼“過癮”。
該劇雖直指“腐敗”這一社會問題,卻選取了一個何姓家庭在除夕夜發生的一系列變故為切入點,以藝術的表現手法展現親情與家庭的力量對於人性的強大感召力,成功演繹了中國老百姓眼中的“家、國、天下”圖景。作為一部弘揚核心價值觀的主鏇律作品,《這是最後的鬥爭》也有著自己的“另類”之處:不刻意規避社會弊端,不僅僅將戲劇的開掘停留在揭露弊端的深度上,更為劇中人物指明了方向,以舞台上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展現出希望與光明的力量。

國家話劇院話劇《這是最後的鬥爭》於10月21日在上海藝海劇院進行了該劇全國巡演的第二場演出,雷恪生作為主演之一特地從北京《四世同堂》劇組趕來,並以一場精彩的演出再次震撼申城舞台。

創作的根本動因

《這是最後的鬥爭》《這是最後的鬥爭》

我們這一代從戴紅領巾的時候起,就在天安門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前宣誓“要成為共產主義接班人”。我們的父母累倒在工廠車間,將家裡的錢物送給貧窮的下級,他們讓級別、讓房子,把省下的工資交黨費,就是在忍受委屈的時候,他們仍然堅定地唱著理想之歌。而我們的孩子大都成長於改革開放的年代,從“一代新人”到“新新人類”,他們行進的速度是寬頻、高速列車,他們不再關心政治,甚至討厭政治,對神聖和尊嚴開始“惡搞”,他們崇拜的英雄不再是雷鋒、焦裕祿,而是墨西哥薩帕塔民族解放軍副司令馬科斯和“芙蓉姐姐”。

現代生活話語的主題詞不再是奉獻、犧牲、無私、崇高,而是財富、房產地產、名車名牌。這一代人可以為上輩人的故事所感動,但絕不會再那樣生活。他們的愛心更加社會化、平民化,並遠離政治信仰。他們生活的目標不再是“為人民服務”和“為了他人幸福”,而是既要高品質的精神生活,又要充分的物質享受。

我從小接受紅色教育,又在有革命情懷的軍隊成長,我的血液中帶著父輩關於理想和信念的思考。共和國已經走過60年,明年是建黨90年,當初,為什麼那么多人願意為共產主義的信念拋頭顱灑熱血,今天看看那些犧牲的先烈們是否有價值?我相信大多數祖國的未來——青年是好的,但也有許多青年對歷史無知、對紅色記憶淡漠,甚至沒有信仰。前輩和先烈用生命換來的共和國可以心安理得地交給他們嗎?

這些思考的痛苦和痛苦的思考,就是我創作《這是最後的鬥爭》的根本動因。創作《這是最後的鬥爭》,是數年來生活中的這些積累和感慨與我的血液、靈魂融會貫通的結果。

:“反腐敗”是這部戲呈現出來後大家感受比較強烈的亮點。其實這個戲真正的核心價值是探討當今價值觀念衝突中關於信仰的確認、堅持、困惑和判斷問題。發生在舞台上最激烈的事件和人物,例如貪污受賄、攜款潛逃,是呈現出來的矛盾衝突的焦點,通過這些情節事件反映了人物的思想傾向和價值觀念,也反映了這個時代的主體精神。儘管我們漠視它、不願觸碰它,但關於信仰的認識、差異和鬥爭無時無刻不存在著。

觀眾熱捧

作為該劇建組元老,主演之一雷恪生此番特地從北京趕赴上海參加本劇21日晚的演出。雷恪生透露,“之前已經跟別的戲的導演打好招呼,凡是遇上《鬥爭》演出,能協調就協調,儘量以後者為重”——足見老戲骨對《鬥爭》的熱愛之情。
演出開始後,雷恪生張弛有度的表演、風趣幽默的台詞頓時吸引了觀眾,笑聲與掌聲不時從觀眾席中響起。對於雷老在劇中使用的方言,一位上海觀眾表示能聽懂九成,因為自己本身也是個離休老幹部,雷恪生飾演角色的那種複雜心情自己完全能夠體會。
很多年輕觀眾則被該劇犀利的台詞和針砭時弊的大尺度所吸引,感嘆以往從沒見到過這么敢說敢做的話劇。

上海市市委常委、上海市宣傳部部長楊振武,上海市宣傳部副部長陳東,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總裁陳聖來一同觀看了當晚的演出。
演出結束後,楊振武同志激動地表示:“我希望這部作品能再次來我們這裡演出,讓更多上海觀眾看到這部優秀的現實主義話劇!”而陳聖來則代表上海國際藝術節組委會向《鬥爭》劇組頒發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參演劇目紀念牌匾以感謝國家話劇院為申城觀眾獻上的精彩演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