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腳》

雁北耍孩兒又稱咳咳腔,是以曲牌名命名的一個戲曲聲腔劇種,主要流布于山西省北部的大同市及周邊地區。因而稱“雁北耍孩兒”。

基本資料

清代嘉慶、道光年間已有耍孩兒的班社活動,它的形成至少在此以前。雁北耍孩兒的唱腔屬曲牌體,名為“平曲子”,有“本體”、“主插體”、“異體”三種結構類型。以主曲為骨架,嵌入“喜鈸子”、“苦鈸子”、“倒三板”、“半鈸子”、“垛鈸子”、“梅花鈸子”、“串兒”等曲調,組成一整套唱腔,同時又巧妙地吸收梆子戲中“介板”和“滾白”的唱法,使板腔體音樂和曲牌體音樂融為一體,轉換自如,不落痕跡。耍孩兒傳統的伴奏音樂分文、武場,文場以板胡、笛子為主要伴奏樂器,音調鏇律歡快活潑,婉轉嘹亮,武場則使用大鑼、小鑼、鼓、鈸等。音樂伴奏與唱腔緊密結合,顯得十分和諧。耍孩兒最為突出的特點是唱腔發聲使用後嗓子,聲音從喉嚨後部擠壓發出,先咳後唱,以特殊的音色造成渾厚有力的音響效果。

雁北耍孩兒有自己的傳統劇目,其中代表性的有《白馬關》、《七人賢》、《三孝牌》、《打佛堂》、《對聯珠》、《送京娘》、《金木魚》、《獅子洞》、《花園會》、《二龍山》、《趕腳》等四十多個。耍孩兒的腳色分紅、黑、生、旦、醜五行,表演上大量吸收民間舞蹈動作,更接近於生活,處處洋溢著鄉土氣息。獨特的演唱發音方法、歡快火爆的打擊音樂、取材廣泛的豐富劇目、別具一格的劇種風格使得耍孩兒這個古老劇種日漸為專家學者所矚目,它被稱作戲曲史的“活化石”。保護這一古老劇種對於中國戲曲起源、發展、流布、生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由於資金、人員等方面的問題,更由於與現代生活方式的衝突,雁北耍孩兒在目前出現了生存危機,必須儘快加以搶救和保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