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珍珠在中國——埋骨》

《賽珍珠在中國——埋骨》

斯波林用優雅、細膩的筆觸探究溫馨的家庭生活和殘酷的戰亂生活如何孕育了賽珍珠強大的、預言般的想像力。

基本信息

看點

賽珍珠是繼馬可·波羅之後將中國介紹給西方的第一人。

她在小說《大地》中再現了中國勞苦大眾的生活。《大地》發表於1931年,這部世界範圍內的暢銷書為賽珍珠贏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賽珍珠很早就預言中國將成為超級大國。她十幾歲時見證了中國的改良和革命,後來在戰亂中經歷了九死一生。賽珍珠生長在大清帝國末期,當時這個古老國度的制度已經千年未變。她是美國傳教士的女兒,但是在學習英語之前一直說漢語。她小時候的玩伴是中國農民的孩子,在八歲之前,她從不懷疑自己是中國人。大清義和團運動中賽珍珠一家奔於逃命,洪災、飢餓、旱災、兵災、匪災成為賽珍珠在中國生活的背景。“亞洲才是現實的、真切的世界,我自己的國家反倒變成夢境。”賽珍珠在她的《大地》中描寫了她了解的那個真實的中國,作品印行了數百萬本,影響了整整一代讀者

內容簡介

封面封面

拂動歲月的塵埃,還有多少人記得賽珍珠呢?著名作家葉兆言曾說:“事實上,很多中國作家沒看到的東西,恰恰出現在她的文字中間。她眼裡的中國,很多相當真實,一點也不離譜。只不過這樣那樣的原因,大家都不願意接受。”

美國著名學者湯姆森說:“在很大程度上,還是由於有了賽珍珠,一代代的美國人才帶著同情、熱愛和尊敬的目光來看待中國人。”

賽珍珠子193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瑞典文學院的“頒獎評語”;“因其對中國農民生活的豐富而真實的史詩般的描寫……為西方世界打開一條路,使西方人用更深的人性和洞察力,去了解一個陌生而遙遠的世界。”

但是,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歲月里,這位在中國長大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卻被冷落於歷史的風塵中,甚至被誤讀。

賽珍珠成長在中國的舊時代,那時中國女性地位卑微,忍辱偷生。所以,她聯想到孩時留有深刻記憶的那堆白骨是“遭扼殺的女嬰屍骨”,而作者斯波林亦以此為切入點,真實地記錄了賽珍珠在中國的生活及成長。斯波林認為兒時“埋骨”的意義在於使賽珍珠擁有了比他人更豐富的想像力。斯波林說:”她根本上已超越了文學家;毫無疑問,她擁有真切的精神生活。”讓我們隨斯波林一起走進那個已經模糊的時代去感受賽珍珠的中國歲月……

作者簡介

希拉蕊·斯波林,是亨利·馬蒂斯的傳記《繪畫大師馬蒂斯》一書的作者。希拉蕊·斯波林憑藉該書獲得2005年度惠特布萊德獎。她也為小說家艾維·康普頓-伯內特寫過傳記並榮獲海涅曼文學獎和庫珀獎。她是《觀察家》報的文學編輯。她還定期為《觀察家》報和《每日電訊報》撰寫評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