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火柴的小女孩》[丹麥作家安徒生創作的童話]

《賣火柴的小女孩》[丹麥作家安徒生創作的童話]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麥著名童話故事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的童話故事,發表於1846年。主要講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富人合家歡樂,舉杯共慶的大年夜凍死在街頭的故事。小女孩死了,嘴角卻帶著微笑,通過擦燃火柴的美好幻想與她饑寒交迫的現實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安徒生通過這個童話,表達了對窮苦人民悲慘遭遇的深刻同情,和對當時社會的不滿,無情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和罪惡。併入選了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書的第14課。

基本信息

故事背景

賣火柴的小女孩賣火柴的小女孩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童話故事。寫的是一位賣火柴的小女孩在聖誕夜凍死街頭的故事,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以及作者對小女孩悲慘遭遇的深切同情。《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作者是丹麥著名童話作家安徒生。安徒生生於一個鞋匠家庭。幼年喪父,童年生活貧困不堪。1835年開始編寫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發表於1846年。當時,有一個朋友寄給他一封信,信里附著三幅圖,要求他寫篇童話,以配其中一幅圖。他選擇了描繪手中拿著一束火柴的窮苦小女孩的一幅,配上了這篇童話。這是因為安徒生的母親,幼年是個討飯的孩子。安徒生說:“媽媽告訴我,她沒有辦法從任何人那裡討到一點東西,當她在一座橋底下坐下來的時候,她感到餓極了。她把手伸到水裡去,沾了幾滴水滴到舌頭上,因為她相信這多少可以止住飢餓。最後她終於睡過去了,一直睡到下午。”這幅圖,自然使安徒生想起了自己的母親的苦難童年。 文中那小女孩的模特兒便是安徒生的母親。

內容介紹

(圖)《賣火柴的小女孩》《賣火柴的小女孩》

它講述的是一個在聖誕夜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慘命運。因為沒有賣掉一根火柴,小女孩一天沒有吃東西。她又冷又餓,她擦亮了第一根火柴,看見了香噴的烤鴨;她擦亮第二根火柴,看見了美麗的聖誕樹;她擦亮了第三根火柴,看見了久違的外婆.她想讓外婆留在自己身邊,擦亮了一整把火柴。然而當火柴熄滅的時候,這所有的一切都不見了,小女孩就是這樣在聖誕之夜悲慘地死去,沒有人知道她在生前最後一刻看到的美好情景……

作品賞析

作品主題

賣火柴的小女孩賣火柴的小女孩

真實是文學作品感人的生命力,任何虛假的演示和一切虛偽的誇張都不足以引發讀者的感情共鳴,安徒生在《賣火柴的小女孩》中對這個可憐小女孩不幸命運描寫的同時,也對這個孩子在饑寒交迫、孤立無助的情況下,對她的心理活動進行了細緻描寫,尤其是寫她對美食、溫暖和親情的幻想。作家細緻地描寫了小女孩關於溫暖的火爐、肥美的烤鵝、美麗的聖誕樹和慈愛的奶奶這四個幻想片段,而這樣的幻想,恰恰是當時資本主義制度下貧苦民眾的難以實現其美好願望,無法保障溫飽的心理反應。而這樣的幻想卻有別於童話世界中那些銅頭鐵臂、青面撩牙、飛沙走石般的幻想式的描寫,她直接取材於現實生活,是當時歐洲資本主義社會不平等現實的最真切反映,人物是隨處可見的,故事是隨時都可以發生的。

悲劇的力量在於把美好撕破給人看,《賣火柴的小女孩》是對一個花季少女純潔靈魂的摧殘,這個可憐的女孩連最起碼的溫飽都失去的一瞬間,仍然保持著對美好情境的嚮往,這或許就是人性的本真所在,而作家安徒生恰恰是把這個弱小生命的悽苦和悲慘命運與她對美好情境的嚮往與破滅疊化在一起描寫的,這增強了人物形象的藝術感染力。文章這樣描寫到“兩腮通紅,嘴上帶著微笑”,在幻景中看到過“溫暖的大火爐、噴香的烤鵝、美麗的聖誕樹,慈愛的奶奶”,在幻想中和奶奶一起飛向天國去尋找那“沒有寒冷,沒有飢餓,也沒有痛苦”的生活。作者把小女孩美麗的幻景與她面臨的冷酷的現實疊化在一起描寫,對罪惡的資本主義社會進行了無情的鞭笞。

藝術特色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十九世紀中葉丹麥作家安徒生的著名童話作品。這個故事描述了當時冷酪的現實與女孩美妙的幻想交織的畫頁。文章採用對比的藝術手法,記敘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之夜凍死街頭的故事,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明亮與黑暗的反差、溫暖與殘酷的對比,將整部作品引入一種令人心碎的悽慘境地。

這篇童話為了更好地反映出小女孩的悲慘命運:作者把故事安排在大年夜這個特定時間裡來展開是很有深意的。大年夜正是家人合家歡聚,尋歡作樂之時;而可憐的小女孩。在這個又冷又黑的晚上,孤苦伶仃流落街頭賣火柴,最後凍死街頭。

“天冷了,下著雪,又快黑了,這是一年的最後一天——大年夜。”街上到處飄來富人家的烤肉香味。有錢人家的聖誕樹是那么大,那么美,掛著許多幅美麗的彩色畫片。可是,就在這樣一個令人難忘的夜晚,小女孩卻光著頭、赤著腳在街上賣火柴。這時間,氣氛與小女孩的年齡、行動、處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突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和小女孩命運的悲慘。

在文章中,作者十分善於利用環境對比來襯托出悽慘的氣氛。一邊是“每個窗子裡透出燈光來,街上飄著一股烤鴨的香味”,一邊是“小女孩的家只有房頂,破裂的四壁可以漏出風來,家裡跟街上一樣冷。”

同時,在貧富對比懸殊的社會環境中,少爺的馬車在街上橫衝直撞,小女孩為了躲避飛奔而來的馬車,不小心把媽媽給她穿的大拖鞋跑丟了一隻,當場有人撿起來嘲笑說,將來等他有了孩子可以把它當搖籃。這說明在當時的社會裡,富人的幸福與快樂是建立在窮人的痛苦上。這樣的社會,對窮人是何等的不公平。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雙重對比,更顯出當時社會貧富何等懸殊。

作者在童話中塑造了小女孩這個典型人物,小女孩的形象實在惹人憐愛。

一是“大”拖鞋與“小”女孩的對比。“那是一雙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媽媽穿的。”她的確窮得連鞋都穿不上。即便這祥,最令人覺得可憐的是,這么“小”的一個女孩,在又冷又黑的大年夜光著頭赤著腳、孤苦伶仃地在街頭賣火疑。

二是,小女孩光頭小腳與美麗的金黃的長髮對比。文中這祥寫“雪花落在她的金色的長頭髮上,那頭髮打成捲兒拉在肩上,看上去很美麗。”讀到這裡,誰都覺得小女孩長得實在美麗可愛,但她自己因為又飢又冷,根本不會注意這些。

在文章結構上,作者匠心獨運,這主要表現在新年的美好快樂與小女孩凍死街頭的對比。在一般人民里,新年是一片歡樂祥和的,生活是幸福快樂的。可有誰會想到有一個美麗的小女孩凍死街頭呢?這一強烈的反差,誰都會打一個冷顫。其次是溫暖的陽光與小女孩冰冷的屍體對比,溫暖的陽光為什麼照不到小女孩的身上?這正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真實寫照。小女孩的悲慘結局是當時千千萬萬窮苦孩子的縮影。

作者通過描寫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幻像與冰冷的現實作對比。第一次幻象,小女孩看到了大火爐,是因為她在現實中寒冷,說明她饑寒交迫。第二次,小女孩看到燒鵝向她走來,是因為她在現實中飢餓,說明她渴望美食。第三次,小女孩看到聖誕禮物,是因為她沒有快樂,說明她嚮往快樂。第四次,第五次她看到了奶奶,還帶著她飛走,是因為她沒人愛撫,說陰她渴望得到愛撫。

通過這祥的對比分析,不難看出,小女孩什麼都沒有,只能一次次擦燃火柴,一次次地在幻像之中尋覓。她的美好願望和幸福憧憬只是寄托在她的幻像之中。除此之外,她只有寒冷、飢餓和痛苦。作者通過這種想像和現實的反差對比,揭示了小女孩的悲慘命運,控訴了那個造成貧富不均的社會制度。

作者簡介

安徒生(HeinzChristianAndersen,1805—1875)丹麥作家。1805年4月2日生於丹麥菲英島歐登塞的貧民區。父親是個窮鞋匠,曾志願服役,抗擊拿破崙·波拿巴的侵略,退伍後於1816年病故。當洗衣工的母親不久即改嫁。安徒生從小就為貧困所折磨,先後在幾家店鋪里做學徒,沒有受過正規教育。少年時代即對舞台發生興趣,幻想當一名歌唱家、演員或劇作家。1819年在哥本哈根皇家劇院當了一名小配角。後因嗓子變音而被解僱。從此開始學習寫作,但寫的劇本完全不適宜於演出,沒有為劇院所採用。1822年得到劇院導演約納斯·科林的資助,就讀於斯萊厄爾瑟的一所文法學校。這一年他寫了《青年的嘗試》一書,以威廉·克里斯蒂安·瓦爾特的筆名發表。這個筆名包括了威廉·莎士比亞、安徒生自己和司各特的名字。1827年發表第一首詩《垂死的小孩》,1829年,他進入哥本哈根大學學習。他的第一部重要作品《1828和1829年從霍爾門運河至阿邁厄島東角步行記》於1829年問世。這是一部富於幽默感的遊記,頗有德國作家霍夫曼的文風。這部遊記的出版使安徒生得到了社會的初步承認。此後他繼續從事戲劇創作。1831年他去德國旅行,歸途中寫了旅遊札記。1833年去義大利,創作了一部詩劇《埃格內特和美人魚》和一部以義大利為背景的長篇小說《即興詩人》(1835)。小說出版後不久,就被翻譯成德文和英文,標誌著作者開始享有國際聲譽。

安徒生的創作可分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童話多充滿綺麗的幻想、樂觀的精神,體現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特點。代表作有《打火匣》、《小意達的花兒》、《拇指姑娘》、《海的女兒》、《野天鵝》、《醜小鴨》等。中期童話,幻想成分減弱,現實成分相對增強。在鞭撻醜惡、歌頌善良中,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執著追求,也流露了缺乏信心的憂鬱情緒。

代表作有《賣火柴的小女孩》、《白雪皇后》、《影子》、《一滴水》、《母親的故事》、《演木偶戲的人》等。晚期童話比中期更加面對現實,著力描寫底層民眾的悲苦命運,揭露社會生活的陰冷、黑暗和人間的不平。作品基調低沉。代表作有《柳樹下的夢》、《她是一個廢物》、《單身漢的睡帽》、《幸運的貝兒》等。

評論

《賣火柴的小女孩》《賣火柴的小女孩》

《安徒生童話》中譯者、著名翻譯家葉君健以這個同名故事改編的芭蕾舞,在表達了安徒生對窮苦人的深切同情和他希望通過這篇童話反映出當時社會的殘酷現實的同時,也表達了他想表達而又未能明確地表達出來的一個主題:這個小女孩在極端苦難的條件下仍然追求幸福——當然不是通過上帝!她和火焰姑娘的那兩場舞蹈,她見到媽媽時那幾次熱情的擁抱,實在感人至深,這和她在大雪紛飛中兜售火柴而又一無所得的情景相對照,更襯托出這個可憐的小女孩在舊的社會制度下所遭受的苦難的深重。這提醒我們,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而又有多少工作需要我們去做,我們不能只滿足於解放我們自己,還要解放全人類。

點燈老人的出現,是原作所沒有的。他的出場和退場不僅明確地點出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加強了典型環境的烘托,更重要的是,他的那幾個動作雖然簡單,卻著重表達出了窮苦人之間所存在的深厚的階級感情。這說明,賣火柴的小女孩在這個無情的世界上並不是完全孤獨的。至於她和那個富豪(幻影)的一場激烈的搏鬥,表達了她對命運的反抗。這些增添都有助於提高原作的思想性,同時又表達了原作者當時所希望表達但由於時代局限所不能表達的內容。

給孩子們創作一些適合於他們的節目,是很重要的。搞得越多越好。老是跳那些古典的幾百年前搞的東西,是不夠的,它只是個基礎。我們是生活在現代,要不斷地創造新的東西,像人生活那樣,要不斷地呼吸。不僅給女孩子編節目,也要為男孩子編,不能讓他們老是演過去的王子。

舞美設計很好,我特別喜歡街景。燈光也非常好,我去過很多國家,沒有看到過這樣好的燈光;雪景很漂亮。

給孩子們創作一些適合於他們的節目,是很重要的。搞得越多越好。老是跳那些古典的幾百年前搞的東西,是不夠的,它只是個基礎。我們是生活在現代,要不斷地創造新的東西,像人生活那樣,要不斷地呼吸。不僅給女孩子編節目,也要為男孩子編,不能讓他們老是演過去的王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