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報》副刊(延安)

《解放日報》副刊(延安)

正文

現代報紙副刊。自1941年9月16日至1942年3月30日,《解放日報》開闢《文藝》副刊,共出111期。在這前後,雖然不標明副刊名目,但辟有專門發表文藝創作和評論的版面。
《解放日報》(1941年5月16日~1947年3月27日)為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初期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在延安出版的機關報。初僅兩版,於第二版辟不定期的文藝欄,丁玲主編。發表過歐陽山的《馬列主義和文藝創作》、周揚的《文學與生活漫談》等文,還發表過艾青何其芳、柯仲平、劉白羽周立波柳青、黃既、孔厥等的詩歌和小說。1941年9月16日後,《解放日報》增為4版。自此日起,於第4版辟文藝副刊,亦不定期,仍由丁玲主編。第100期後,改由舒群主編。1942年4月1日起,《解放日報》調整版面,將各副刊合併為綜合性副刊版,艾思奇任副刊部部長。文藝副刊停刊,仍恢復不定期的文藝欄。除丁玲、舒群外,先後負責或參加文藝副刊和文藝欄編輯工作的,有陳企霞、 雪葦、 白朗、陳學昭、周立波、林默涵等。

《解放日報》副刊(延安)《解放日報》副刊(延安)
丁玲在1942年3月12日文藝副刊《編者的話》中,申述副刊編輯宗旨:“一、團結邊區所有成名作家;二、儘量培養提拔青年作家;三、反映邊區各抗日根據地生活及八路軍新四軍的英勇戰鬥;四、提高邊區文藝水平。”文藝副刊發表的作品以創作為多,包括小說、詩歌、報告文學雜文等,也發表一些理論批評文章和外國的,主要是蘇聯的文藝理論和文藝創作。延安的知名作家大多在這裡發表過作品。也刊登當時在國民黨統治區的作家,如茅盾胡風等的作品。文藝副刊載有蕭三紀念高爾基的文章,周揚、胡風、蕭軍等紀念和研究魯迅的文章,以及周揚、李初梨等評論郭沫若和他的創作的文章。對延安一些有影響的文藝活動,如話劇《帶槍的人》的演出,華君武等舉辦的諷刺畫展,都發表過評介文字。它對反映邊區人民的鬥爭生活和思想風貌,活躍延安的文藝生活,起過積極的作用。
文藝副刊曾經注意提倡寫雜文,先後發表了丁玲的《我們需要雜文》、羅烽的《還是雜文的時代》等文,當時發表的雜文,有丁玲的《三八節有感》、蕭軍的《論同志之“愛”與“耐”》等,加上文藝副刊上登載的一些諷刺性小說,使該副刊在當時延安文藝界和青年中引起了較大的注意和反響。
文藝副刊停刊不久,根據地文藝界開始了文藝整風運動。此後,在1942和1943年間,反映文藝整風運動便成了文藝欄的中心內容。文藝欄為配合文藝整風發表了恩格斯致哈克納斯信的片斷、列寧的《黨的組織和黨的文學》、魯迅的《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等。在延安中央研究院開展對王實味的批判中文藝欄發表許多文章,批駁王實味在文藝副刊上發表的雜文《野百合花》,也批判了他的《政治家·藝術家》等文。還曾就雜文問題發表了一些不同意見的文章。如金燦然的《論雜文》,提出不應把雜文的任務局限於諷刺,雜文的靈魂是作者的立場,而不是諷刺。對前一時期根據地競演大型話劇的“大戲熱”,對文藝副刊上某些作品中的不健康的思想傾向,進行了商榷性的分析、評論。1943年後,還刊載作家們學習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及貫徹文藝的工農兵方向的體會、心得的文章、評論。
《解放日報》的文藝副刊和文藝欄,雖然篇幅不大,但它是根據地的重要的文藝陣地。先後在這裡發表的著名作品有何其芳的《歌六首》(其中第二首即《生活是多么廣闊》)、孔厥的《一個女人翻身的故事》、艾青的《向世界宣布吧》、丁玲的《田保霖》、馬可的《夫妻識字》、李季的《王貴與李香香》等,還轉載了趙樹理的《李有才板話》等小說。但文藝副刊停刊後的文藝欄,以發表理論批評文章為主,理論聯繫實際成為這些文章的共同追求。發表和轉載的重要文章有郭沫若的《向人民大眾學習》、陸定一的《讀了一首詩〈王貴與李香香〉》、周揚的《表現新的民眾的時代》、《馬克思主義與文藝》、 《關於政策與藝術》、 《論趙樹理的創作》,以及介紹俄國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文藝思想的《唯物主義的美學》等。其他重要文章還有艾青的《秧歌劇的形式》、《汪庭有和他的歌》,何其芳的《兩種不同的道路》、《關於現實主義》等。對根據地出現的一批最有代表性的文藝作品,如新編歷史劇《逼上梁山》、《三打祝家莊》,歌劇《白毛女》,話劇《同志,你走錯了路》,小說《李有才板話》、《呂梁英雄傳》等,文藝欄發表許多評介文章和作者的創作經驗談,肯定成績,總結經驗,對貫徹黨的文藝方針,推動根據地文藝創作的繁榮,起了重要的作用。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