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精校版)

概述

小說簡介
《西遊記》全書分為三大部分,前七回是全書的引子部分,一邊安排孫悟空出場,交代清楚其出身、師承、能耐、性情;一邊通過孫悟空在天、地、冥、水四境界穿越,描繪四境界風貌,建立一個三維四境界立體思維活動空間。八至十二回寫唐僧出世、唐太宗入冥故事,交待去西天取經緣由。十三至一百回寫孫悟空、白龍馬、豬八戒、沙和尚保護唐僧西天取經,沿途降妖伏魔,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到達西天,取得真經,修成正果的故事。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釋佛法淵博。
《西遊記》文字以白話文為主,間有贊賦詩詞,多用誇張、比喻手法,鋪陳、排比句式,音調韻律鏗鏘,朗朗上口,適合高聲說出或者唱出,平話、彈詞、戲曲腳本痕跡很重,仿佛說書人或者戲台就在你面前,這樣的語言極大發揮了音調韻律對人心理的作用,增強了感染力,其缺點則是說書人口吻太重,在生活中不容易用得上。白話文詼諧有趣,間或有狡黠、奸猾之處,頗有西域語趣;大量贊賦詩詞,大量華麗綺靡辭藻鋪陳堆砌,描繪出華麗富足、祥和自由的仙界風光、妖魔洞府;刻畫出形象畢肖的神仙形象、妖魔形象等等。讓讀者滿眼珠光寶氣、玉宇瓊枝、如夢如幻、恍如仙境。這些“仙境”在佛教來說並非僅僅是幻象,確實是佛教統治理念下應有的風景,印度確實有一個比較穩定的王公、貴族階層,千百年來都能過上比較安康、富足的生活。佛教適合城邦制,往往能“饒益”一方土地!《西遊記》更加市儈化。《西遊記》大量降妖伏魔歷險情節設計,與佛教重視“力”、“無畏”有關。
《西遊記》的文體實際上是一種佛經體,其構思、體裁、情節、表現方法均來自佛經故事,佛經故事大量使用幻想、誇張的構思方式;使用神變、分身、幻化(化人、化物、化境)、魔法、異變(地動、地裂、大火等)、離魂、夢遊、入冥(地獄)、升天、遊歷它界(龍宮、大海等)等等情節,更多用比喻修辭方法。《大涅槃經》里提出八種:“喻有八種:一者順喻,二者逆喻,三者現喻,四者非喻,五者先喻,六者後喻,七者先後喻,八者遍喻。”接著對它們舉例作了解釋。《大智度論》又指出“譬喻有二種:一者假以為喻,二者實事為喻”。這即是所謂“假喻”和“實喻”,特別常用的還有所謂“博喻”, 即並列多種比喻。這些在具體作品裡觸目皆是,就不勝列舉了。
佛教的本生故事與《西遊記》非常類似,在佛典翻譯文學中,《本生經》或稱《本生譚》是藝術價值最高、也最為普及的部分之一,被稱為是古印度"民間寓言故事大集" ,是可與希臘伊索寓言並稱的古代世界寓言文學的寶典。
曇無讖所出《大般涅槃經》說:”何等名為闍陀伽經(《本生經》另一音譯)如佛世尊本為菩薩,修諸苦行,所謂比丘當知,我於過去作鹿、作羆、作麞、作兔、作粟散王、轉輪聖王、龍、金翅鳥,諸如是等行菩薩道時所可受身,是名闍陀伽。 “《本生經》的形成大體與集結佛傳同時。部派佛教時期形成了"三世諸佛"、"過去七佛"觀念,從而神聖、永生的佛陀就有其過去世;讚美佛的過去世,就出現了《本生經》。在今印度中央邦馬爾瓦地區阿育王(前268-前232)所建桑奇大塔牌坊浮雕里已多有本生和佛傳故事。東晉法顯西行求法,在天竺曾到本生故事講的菩薩割肉貿鴿、施眼、捨身飼虎處;在獅子國(斯里蘭卡)他遇到王城供養佛齒,在儀式上"王便夾道兩邊,作菩薩五百身以來種種變現:或作須大拏,或作睒變,或作象王,或作鹿、馬,如是形象,皆采畫裝校,狀若生人" 。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記》同樣記載了五印流行本生故事的情形 。
胡適曾說:“《華嚴經》末篇《入法界品》占全書四分之一以上,寫善才童子求法事,過了一城又一城,見了一大師又一大師,遂敷衍成一部長篇小說……這種無邊無盡的幻想,這種‘瞎嚼蛆’的濫調,便是《封神榜》‘三十六路伐西岐 ’,《西遊記》‘八十一難’的教師了。”南開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孫昌武說:“《賢愚經》的《須達起精舍品》則對其中舍利弗與六師外道鬥法情節進行了多姿多彩的藝術發揮。陳寅恪論及這段故事,聯繫《增壹阿含經》卷二九和《大智度論》卷四五所記佛弟子舍利弗與目連角力事,指出‘今世通行之《西遊記》小說,在唐三藏車遲國鬥法事,固與舍利弗降服六師事同。又所述三藏第子孫行者豬八戒等,各矜智慧型諸事,與舍利弗目犍連較力事,或亦不無類似之處’ 。”

作者介紹

吳承恩(1501年—1582年) 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安府山陽縣人(今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漢族,明代小說家。吳承恩大約40歲才補得一個歲貢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職,沒有被選上,由於母老家貧,去做了長興縣丞,終因受人誣告,兩年後“拂袖而歸”,晚年以賣文為生,在81歲左右時去世。吳
承恩自幼喜歡讀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話和民間傳說。官場的失意,生活的困頓,使他加深了對封建科舉制度、黑暗社會的認識,促使他運用志怪小說的形式來表達內心的不滿和憤懣。他自言:“雖然吾書名為志怪,蓋不專明鬼,實記人間變異,亦微有鑑戒寓焉。”
吳承恩是胡適考證出來的:
以下資料節選自《胡適的西遊記研究》四、關於吳承恩的卒年:
我前年做《西遊記序》,還不知道《西遊記》的作者是誰,只能說:“《西遊記》小說之作必在明朝中葉以後”,“是明朝中葉以後一位無名的小說家做的”。後來見《小說考證》卷二,頁七六,引山陽丁晏的話,說據淮安府康熙初舊志藝文書目,《西遊記》是淮安嘉靖中歲貢生吳承恩作的。《小說考證》收的材料最爛,但丁晏是經學家,他的話又是根據《淮安府志》的,所以我們依著他的指引,去訪尋關於吳承恩的材料。現承周豫才先生把他搜得的許多材料抄給我,轉錄於下:
天啟《淮安府志》十六,《人物誌》二,《近代文苑》]吳承恩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詩文下筆立成,清雅流麗,有秦少游之風。復善諧劇,所著雜記幾種名震一時。數奇,竟以明經授縣貳,未久,恥折腰,遂拂袖而歸。放浪詩酒,卒。有文集存於家。丘少司徒匯而刻之。
又同書十九,《藝文志》一,《淮賢文目》]吳承恩:《射陽集》四冊,口卷;《春秋列傳序》;《西遊記》。
康熙《淮安府志》十一,及十二]與天啟《志》悉同。
同治《山陽縣誌》十二,《人物》]吳承恩字汝忠,號射陽山人,工書。嘉靖中歲貢生(查選舉志亦不載何年),官長興縣丞。英敏博洽,為世所推。一時金石之文多出其手。家貧無子,遺稿多散失。邑人邱正綱收拾殘缺,分為四卷,刊布於世。太守陳文燭為之序,名曰《射陽存稿》,又《續稿》一卷,蓋存其什一雲。
又十八,《藝文》]吳承恩:《射陽存稿》四卷,《續稿》一卷。
光緒《淮安府志》廿八,《人物》二,又卅八,《藝文》,所載與上文悉同。又《山陽志》五,《職官》一,“明太守”條下云:“黃國華,隆慶二年任。陳文燭字玉叔,沔陽人,進士,隆慶初任。邵元哲,萬曆初任。”焦循《劇說》卷五引阮葵生《茶餘客話》云:
舊志稱吳射陽性敏多慧,為詩文下筆立成,復善諧謔。所著雜記幾種,名震一時。今不知“雜記”為何書。惟《淮賢文目》載先生撰《西遊通俗演義》。是書明季始大行,里巷細人皆樂道之。……按射陽去修志時不遠,未必以世俗通行之小說移易姓氏。其說當有所據。觀其中方言俚語,皆淮之鄉音街談,巷弄市井童孺所習聞,而他方有不盡然者,其出淮人之手尤無疑。然此特射陽遊戲之筆,聊資村翁童子之笑謔。必求得修煉秘訣,亦鑿矣。
周先生考出《茶餘客話》此條系根據吳玉搢的《山陽志遺》卷四的,原文是:
天啟舊志列先生為近代文苑之首,雲“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詩文下筆立成,復善諧謔。所著雜記幾種,名震一時”。初不知“雜記”為何等書。及閱《淮賢文目》載《西遊記》為先生著。考《西遊記》舊稱為證道書,謂其合於金丹大旨。元虞道園有序,稱此書系其國初邱長春真人所撰。而《郡志》謂出先生手。天啟時去先生未遠,其言必有所本。意長春初有此記,至先生乃為之通俗演義;如《三國志》本陳壽,而《演義》則稱羅貫中也。書中多吾鄉方言,其出淮人手無疑。或雲有《後西遊記》,為射陽先生撰。吳玉搢也誤認邱長春的《西遊記》了。邱長春的《西遊記》,虞集作序的,乃是一部紀行程的地理書,和此書絕無關係。阮葵生雖根據吳說,伹已不信長春真人的話;大概乾隆以後,學者已知長春真人原書的性質,故此說已不攻自破了。
吳玉搢的《山陽志遺》卷四還有許多關於吳承恩的材料,今錄於下:
嘉靖中,吳貢生承恩,字汝忠,號射陽山人,吾淮才士也。吳敏博洽,凡一時金石碑版嘏祝贈送之詞,多出其手。薦紳台閣諾公皆倩為捉刀人。顧數奇,不偶,僅以歲貢官長興縣丞。貧老乏嗣,遺稿多散佚失傳。邱司徒正綱收拾殘缺,得其友人馬清溪、馬竹泉所手錄,又益之以鄉人所藏,分為四卷,刻之,名閂《射陽存稿》。五嶽山人陳文燭為之序。其略云:“陳子守淮安時,長興徐子與過淮。往汝忠丞長興,與子輿善。三人者呼酒韓侯祠內,酒酣論文論詩,不倦也。汝忠謂文自“六經”後,惟漢、魏為近古。詩自《三百篇》後,惟唐人為近古。近時學者徒謝朝華而不知畜多識,去陳言而不知漱芳潤,即欲敷文陳詩,難矣。徐失生與子深韙其言。
今觀汝忠之作,緣情而綺麗,體物而瀏亮,其詞微而顯,其旨博而深。收百代之闕文,采千載之遺韻,沈辭淵深,浮藻雲駿,張文潛以後一人而已。”其推許之者,可謂至極。讀其遺集,實吾郡有明一代之冠。惜其書刊板不存,予初得一抄本,紙墨已渝敝。後陸續收得刻本四卷,並續集一卷,亦全。盡登其詩入《山陽耆舊集》,擇其傑出者各體載一二首於此,以志瓣香之意雲。
據此,是隆慶初(約1570年)陳文燭守淮安時,吳承恩還不曾死。以此推之,可得他的年代:
嘉靖中(約1550年),歲貢生。
嘉靖末(約1560年),任長典縣丞。
隆慶初(約1570年),在淮安與陳文燭、徐子輿往來酬應,酒酣論文。
萬曆初(約1580年),吳承恩死。
吳承恩大概生於正德之末(約1520年),死於萬曆之初,(大約活了60歲)。天啟《淮安志》修於天啟六年,當西曆1626年,去吳承恩死時止有四五十年。

創作背景

玄奘取經

玄奘遊學取經經歷記錄在《大唐西域記》,該遊記主要記錄了各國

國名、地理形勢、幅員廣狹、都邑大小、國王、族姓、宮室、農業、物產、貨幣、食物、衣飾、語言、文字、禮儀、兵刑、風俗以及佛教聖跡、寺數、僧數、大小乘教流行情況等內容,沒有故事,神話故事是後人模仿佛教寓言故事創作的。玄奘遊學取經經歷簡單如下:
612年,玄奘13歲,破格以沙彌身分錄入僧籍,居淨土寺。隋末大亂,從兄西去長安,然後逾劍閣而抵蜀都。622年,23歲,與商人結侶,經三峽至荊州,北轉相州和趙州,足跡及於半箇中國。沿途既講且學,質難問疑,探索不止,最後入於長安。在這裡,玄奘繼續多方參學。
629年,(李世民登基第三年)30歲,玄奘陳表出國,在高昌王和突厥葉護可汗的大力贊助下,玄奘艱難地通過了中亞地區,進入北印度境,渡印度河,經呾叉始羅,至迦濕彌羅,在這裡參學兩年。隨後至磔迦國(旁遮普西部)、那仆底國、闍爛達國(賈朗達爾)、曲女城……633年,34歲,到達王舍城,入那爛陀寺。玄奘在那爛陀寺被推為十大德之一,地位尊崇,待遇優厚。他著重聽戒賢三藏講《瑜伽師地論》,旁及瑜伽行派的其它論著和有部、中觀諸派的代表,前後歷時5年。
638年,39歲,玄奘離開那爛陀寺,繼續遊學東印、南印和西印諸國。642年,43歲,再回那爛陀寺。戒賢請他為寺眾主講《攝大乘》、《唯識決擇》。 ……戒日王和拘摩羅王隆重接見玄奘,決定在曲女城為玄奘召開五印論師大會。到會者有18國王,僧眾3000餘,婆羅門及尼乾外道2000餘,那爛陀寺僧千餘。作為論主的玄奘將論意寫出,由明賢法師讀示大眾,並別懸一本於會場門外,請人問難,竟18日無人發論。玄奘取得全勝,被美為“大乘天”和“解脫天”。 643年,44歲,玄奘謝別戒日諸王,踏上回國路程,645年,46歲,被榮耀迎進長安。首尾歷時17年,親踐110國,傳聞28國,帶回經書657部。646年,玄奘口述西行見聞,由弟子辯機輯錄成《大唐西域記》12卷。

成書過程

646年,玄奘口述西行見聞,由弟子辯機輯錄成《大唐西域記》十二卷。但這部書主要講述了路上所見各國的歷史、地理及交通,沒有什麼故事。直到他的弟子慧立、彥琮撰寫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則為玄奘的經歷增添了許多神話色彩。從此,唐僧取經的故事便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會》等,元雜劇有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無名氏的《二郎神鎖齊大聖》等,這些都為《西遊記》的創作奠定了基礎。吳承恩也正是在民間傳說和話本、戲曲的基礎上,經過艱苦的創造,完成了這部令中華民族為之驕傲的偉大文學巨著。

朱元璋的宗教政策

明太祖朱元璋首開明代三教合一風氣之先,提出了三教並用之說:"若絕棄之而杳然,則世無神鬼,人無畏矣。王綱力用焉。於斯三教,除仲尼之道,祖堯舜,率三王,刪詩制典,萬世永賴。其佛仙之幽靈,暗助王綱,益世無窮。"朱元璋曾自製僧律二十六條,頒於皇覺寺。內一款云:"凡有明經儒士,及雲水高僧,及能文道士若欲留寺,聽從其便,諸僧得以詢問道理,曉解文辭。"對佛教的作用也稱頌有加。他說:"大雄氏之道,不即世間,不離世間,烏可岐而二之?我心空邪?則凡世間諸相,高下、洪纖、動靜、浮沉,無非自妙性光中發現。苟為不然,雖法王所說經教,與夫諸祖印心密旨,皆為障礙矣。"

明朝時期商業情況

明朝以較短的時間完成了宋朝手工業從官營到私營的演變,而且變化得更為徹底。迄至明朝後期,除了鹽業等少數幾個行業還在實行以商人為主體的鹽引制外,一些手工業都擺脫了官府的控制,成為民間手工業。……明代中後期,農產品呈現糧食生產的專業化、商業化趨勢。不少土地主縉紳也逐步將資金投向工商業,“富者縮資而趨末”,以徽商、晉商、閩商、粵商等為名號的商幫亦逐漸形成,並在一定地區和行業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西遊記》的天界、地界、冥界、水界大概分別代指朝廷,地方,地下世界,商幫。而商品是龍王們庫存的武器和寶貝,這些東西在吳承恩心裡認為大有用處,書中也有相關情節與之對應,但明代海運商品無非是香料、藥品等等,只有寶貝沒有武器,現把一些寶貝列出來:胡椒、小豆蔻、肉桂、丁香、羅望子,薑黃的好處:“這東西可強身健體,功效顯著。它既能用於烹調,又能做化妝品,還有藥用功能。”

西遊記與新野猴戲

新野猴戲,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
新野的猴戲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這裡做過縣令的吳承恩也對這猴戲無比鍾愛。
據清康熙五十一年《新野縣誌》和乾隆十九年《新野縣誌》記載:吳承恩,貢士,安徽桐城人,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1557年)任新野知縣。
《新野縣誌》、《名宦卷》中稱其“賦性明敏,清慎自持,革吏弊,禁遊民,修理學校,表揚貞節,刑清政舉,吏畏民懷……”
吳承恩在任新野知縣的兩年中,不僅德績兼優,對新野的民間藝術研究也頗深。
《西遊記》第一回中刻畫孫悟空的前身——仙石的形態,就是以新野現存的漢議事台為背景。仙石的通體三維尺寸與漢議事台的尺寸完全相同,可見吳承恩對新野的人情風貌多么熟悉。
吳承恩在任期間,深居簡從,處處留心,耳濡目染了新野縣的民俗風情,尤其對新野的傳統民間藝術猴戲更是入耳入腦,了如指掌。
不僅如此,《西遊記》中大量地運用了新野的方言,如新野人稱“餃子”為“扁食”,稱動物“不安靜”為“骨冗”等,此類方言在《西遊記》中比比皆是,足見吳承恩對新野的民間習俗了解之深。
也許,因為有了他對新野猴戲細緻入微的觀察,有了新野猴戲中活龍活現的猴子情態,才有了神話力作《西遊記》中招人喜愛的猴王形象。

八十一難

蒙差揭諦皈依旨 謹記唐僧難數清
金蟬遭貶第一難 出胎幾殺第二難
滿月拋江第三難 尋親報冤第四難
出城逢虎第五難 折從落坑第六難
雙叉嶺上第七難 兩界山頭第八難
陡澗換馬第九難 夜被火燒第十難
失卻袈裟十一難 收降八戒十二難
黃風怪阻十三難 請求靈吉十四難
流沙難渡十五難 收得沙僧十六難
四聖顯化十七難 五莊觀中十八難
難活人參十九難 貶退心猿二十難
黑松林失散二十一難 寶象國捎書二十二難
金鑾殿變虎二十三難 平頂山逢魔二十四難
蓮花洞高懸二十五難 烏雞國救主二十六難
被魔化身二十七難 號山逢怪二十八難
風攝聖僧二十九難 心猿遭害三十難
請聖降妖三十一難 黑河沉沒三十二難
搬運車遲三十三難 大賭輸贏三十四難
祛道興僧三十五難 路逢大水三十六難
身落天河三十七難 魚籃現身三十八難
金兜山遇怪三十九難 普天神難伏四十難
問佛根源四十一難 吃水遭毒四十二難
西梁國留婚四十三難 琵琶洞受苦四十四難
再貶心猿四十五難 難辨獼猴四十六難
路阻火焰山四十七難 求取芭蕉扇四十八難
收縛魔王四十九難 賽城掃塔五十難
取寶救僧五十一難 棘林吟詠五十二難
小雷音遇難五十三難 諸天神遭困五十四難
稀柿衕穢阻五十五難 朱紫國行醫五十六難
拯救疲癃五十七難 降妖取後五十八難
七情迷沒五十九難 多目遭傷六十難
路阻獅駝六十一難 怪分三色六十二難
城裏遇災六十三難 請佛收魔六十四難
比丘救子六十五難 辨認真邪六十六難
松林救怪六十七難 僧房臥病六十八難
無底洞遭困六十九難 滅法國難行七十難
隱霧山遇魔七十一難 鳳仙郡求雨七十二難
失落兵器七十三難 會慶釘鈀七十四難
竹節山遭難七十五難 玄英洞受苦七十六難
趕捉犀牛七十七難 天竺招婚七十八難
銅台府監禁七十九難 凌雲洞脫胎八十難
路經十萬八千里 聖僧歷難簿分明
◎為完九九歸真之數,觀音菩薩看完唐僧災難簿後,
命揭諦趕上八大金剛,還生一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