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海》

《血海》

《血海》原作是上世紀30年代,也就是朝鮮抗日武裝鬥爭時期,由金日成同志以“要把受難的血海變成鬥爭的血海,只有革命才是活路”為種子創作不朽名作——話劇《血海》。

簡介

朝鮮革命歌劇《血海》演出劇照朝鮮革命歌劇《血海》演出劇照

《血海》是由金日成上世紀30年代創作的小說,也就是朝鮮抗日武裝鬥爭時期,由金日成同志以“要把受難的血海變成鬥爭的血海,只有革命才是活路”為種子創作不朽名作。

話劇《血海》於1936年在漫江的小小露天舞台上首次演出,它塑造了一位朝鮮普通婦女在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壓迫鬥爭中的成長曆程。激起了全場觀眾的革命熱情,有許多青年當場報名參加了人民革命軍。

1971年,在金正日同志親自指導下,把這齣話劇改編成了革命歌劇。金日成將軍以自己母親為原型創作的,寫了甲順、元男和母親投身抗日洪流的歷程,主題歌《一片丹心》曲調優美動人:“苦難歲月,披荊斬棘,歷盡千難萬險,一片丹心,時時刻刻,永有胸中,親愛的媽媽,在監牢里,受盡人間苦刑,攙扶著媽媽,迎著狂風,走向山嶺。”革命歌劇《血海》打破舊歌劇以詠嘆調、督教調為主的框框,把歌曲全部加以節歌化,並採用旁唱和舞蹈,配以流動式立體舞台美術,開創了朝鮮式新型革命歌劇之先河。《血海》式革命歌劇的誕生,堪稱為朝鮮歌劇史上的一大革命,並因此法轟動了世界。《血海》在朝鮮歌劇史上產生了重大影響,開闢了朝鮮歌劇發展的新時代。金正日對改編這部歌劇作了具體的指導。據說,為了選定編入歌劇的47首歌,金正日聽取了2400多首歌曲。他對舞台、服裝和演員表演技巧等都做了細心指導。《血海》1971年7月一經上演就引起極大轟動,從此出現了“《血海》式革命歌劇”一詞。到2001年3月該劇已經演出1500次,中國、前蘇聯、阿爾及利亞等許多國家的觀眾都欣賞過這部優秀的歌劇

血海歌劇團

朝鮮革命歌劇《血海》演出劇照朝鮮革命歌劇《血海》演出劇照

在朝鮮,《賣花姑娘》、《血海》、《黨的好女兒》、《金剛山之歌》、《密林啊,告訴我》被譽為5大紅色革命歌劇。其中,《血海》被朝鮮宣傳為最完整的體現出所謂金日成主體文藝思想的朝鮮最佳革命歌劇。據悉,此歌劇的原題是根據金日成於1936年在滿洲創造的“血海”所命名。每當有國外來賓訪問朝鮮,朝方都會慫恿他們觀看《血海》。

雖然《血海》這個名稱本身就比較血腥,但在外界視角中,更接近於毫無藝術性可言的體制宣傳工具。不僅是歌劇,朝鮮所有的藝術領域與頗為成熟的韓國相比,都是顯得幼稚。在中國,文革時期將戲劇、電影作為宣傳、煽動社會主義思想的工具,但隨著鄧小平引領中國進入改革開放,中國的藝術也逐漸轉向強調商業性的領域。由此可見,朝鮮的藝術領域仍未脫離正當化金日成、金正日體系的束縛狀態。

“血海歌劇團(SeaofBloodOperaCompany)”是朝鮮最具代表性的表演藝術團體。1946年,朝鮮歌劇團成立,並於1971年首演紅色革命歌劇《血海》。隨後,國立歌舞團、廣播音樂團與朝鮮歌劇團合併,並改稱為目前的“血海歌劇團”。目前,血海歌劇團共有380餘名團員。本月6日,朝鮮國防委員長金正日於北京電視台大劇場同中國主席胡錦濤一同觀看了朝鮮血海歌劇團表演的《紅樓夢》。《紅樓夢》是描述中國明朝貴族們奢侈生活和喜怒哀樂的古典小說。因提示推翻封建主義的理由,被稱為是社會主義的教科書。

血海歌劇團的《紅樓夢》是演繹了中國的代表性名著,因此,被看作是中、朝友誼的象徵。1961年,金日成主席和中國領導人鄧小平曾在北京一同觀看了此演出;去年,則以“中、朝友誼之年”為契機,以全新的現代版歌劇獲得重生;同年10月,訪朝的中國總理溫家寶在金正日的介紹下,於平壤大劇場觀看了新版《紅樓夢》。今年,金正日委員長同胡錦濤主席頗有韻味的觀看了血海歌劇團的《紅樓夢》。恰逢大韓民國46名海軍的鮮血血染了西海,“血海”帶給我們的感覺很不舒服。

朝鮮文化藝術代表作

朝鮮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優良的傳統,並創造出了燦爛的文化。朝鮮人民無論男女老幼都能歌善舞。朝鮮政府和朝鮮人民十分重視文藝工作。朝鮮強調:文藝必須為朝鮮革命現實服務,必須具備民族形式和社會主義的內容。金正日指出,要採取發動民眾的方法發展文學藝術,實現文學藝術的大眾化。即讓全體人民都積極參加文學藝術活動,要求人們都會寫文章、畫畫,會作曲、唱歌、彈奏樂器、跳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