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果凍海》

《藍色果凍海》

《藍色果凍海》描寫了住在特拉維夫的三個女人的生活片斷。三段故事互相對照影響,卻有三種令人意想不到的結局。該片獲得了2007年第60屆坎城電影節的金攝影機獎,還獲得了國際影評人周最佳編劇。

基本信息

劇情介紹

藍色果凍海藍色果凍海

巴特雅是個專做婚禮喜筵的服務員,工作上總是昏昏沉沉的,生活上也不盡如意:男友離她而去;早就離異的父母也不常聯繫。有一天,巴特雅在海邊碰到了一個迷路的小女孩,一個穿著小泳褲,帶著游泳圈,滿臉雀斑,還有一雙大眼睛的小可愛。小女孩站在巴特雅面前,神秘的微笑讓姑娘有些迷惑。找不到小女孩的父母,巴特雅只好把她帶到了警察局。可是只睜著大眼睛的小女孩一句話也不說,警察也毫無辦法。因為是周末,警局不能收留,巴特雅無奈之下,把小女孩帶回了家。

雖然這個小傢伙總是不說話,一向有些孤僻的巴特雅卻沒有厭煩。為了給小女孩找些合適的衣服,她打電話給母親要自己童年的舊衣,母親是一家著名公益活動的負責人,經常出現在電視上宣傳為無家可歸者募捐,可惜,母親的愛心似乎沒有顧及過自己,她告訴巴特雅,去找你父親吧,如果他還留著的話。久不相見的父親連巴特雅做什麼工作都不知道,心思都放在年輕的女友身上,還好尚保留著女兒童年的衣物。就在尋找的時候,同去的小女孩不知從哪翻出一本相冊,她一頁一頁翻給巴特雅看,相冊其實只有一張發黃的舊照片——一個海灘上賣冰淇淋的小老頭,這個穿著海灘褲,斜挎冰淇淋箱子的老頭正在對著巴特雅微笑,身上的襯衣還隨著海風飄動。這真是一張奇怪的照片

巴特雅把小女孩帶到了工作的婚宴餐廳,專拍喜筵的納歐米抓拍了一張小女孩的照片,惹怒了一向看不慣納歐米的主管,小女孩又神秘消失,巴特雅也失魂落魄,兩人雙雙被解僱。巴特雅再次到警局報案,可是要有照片才能幫忙。巴特雅又找到納歐米,對這個女攝影師童年的35毫米小電影,巴特雅異常感興趣,似乎自己從來沒有童年。第二天,巴特雅應母親的要求趕赴一場約會,卻突然發現曾在小女孩身上的游泳圈滾過馬路,她上去追趕,被車撞倒。在醫院裡,昏迷的巴特雅感覺到母親、父親匆匆忙忙的又來又走,又感覺到自己好像變回了童年,和父母在海邊,她終於記起那個賣冰淇淋的老頭,總是被不耐煩的母親打發走;父母吵架,把小巴特雅支到海邊,身上套的泳圈就是出車禍時的那個。難道自己就是走失的小女孩?

和巴特雅這條主線並行的,還有其他很多分線,住在旅館裡的新婚夫婦,同一個旅館裡要自殺的女“詩人”,需要被照顧的老婦人,老婦人的演員女兒,菲律賓女看護,甚或至警察和女攝影師,大家似乎都在尋找自己。

角色介紹

《藍色果凍海》《藍色果凍海》

Batya:一個無聊且無趣的女孩子,她的同居男友走了,她交不起房租了,天花板上開始漏水,水龍頭裡卻停水了,沒人能幫她。她的女強人媽媽來電話,體貼關愛中卻透著人情冷漠和疏離。工作是做一個婚宴公司的餐廳服務員,她游離於那些喧囂但虛假的場景之外,每日如同行屍走肉,她幾乎忘卻了她的童年,她覺得沒有什麼值得回味的樂趣……
婚宴公司的專職攝影師:她喜歡把相機對準那些更有意思的細節,奇怪的畫面和構圖,和那些原本應該不屬於皆大歡喜的喜筵的場景,她盡拍不協調的花絮部分了,比如說交換戒指的關鍵時候,她在忙著拍一個爛醉的老頭和睡眼惺忪的服務員,給她們的老闆氣得半死。

新娘:在結婚的當天提著婚紗去上廁所,沒成想把自己鎖在了裡面,最後不得不從門上爬出來,結果摔斷了腿。
新郎:他原本答應她,婚禮結束之後就去海邊度假,可是現在泡湯了。所以他帶著新娘去了一家奇怪的酒店,準備找一間“海景房”來彌補,第一天的房間根本看不見海;第二天的房間臨著高速公路,別說海,吵得女孩子連覺都沒法睡了;第三天他們又換了一間,電梯壞了…… 令他崩潰的倒不在於酒店本身,而是他的新婚妻子的沉靜,美麗而溫存的謙和態度。
Batya的媽媽:一個電視台小明星,正在錄製一個公益廣告,內容是關愛孩子的成長,呵護他們的童年。

《藍色果凍海》《藍色果凍海》

Batya的爸爸:很久沒有見到女兒了,似乎連她的年齡都快忘記了,但是他卻一直保留著女兒小時候的衣服。
話劇女演員:她表面上忙忙叨叨,利索能幹,但實際上很失敗,事業上感情上都不盡如人意,或者說她們搞得那個先鋒戲劇本身就挺失敗,太前衛了,她也沒什麼其他的選擇,她也許把她的這些失落歸咎於童年時代的母愛的缺失,因為在她小時候,她媽媽也許就像現在的自己一樣,所以她多少有點兒怨恨母親,或者說根本沒有溝通,除了義務和血緣之外沒什麼別的了,沒有感情

菲傭:不懂西伯萊語,只能講蹩腳的英文,但依舊忍辱負重,拚命堅持,為得是掙足夠的錢給自己的孩子帶來幸福和快樂,但卻恰恰在兒子最需要自己的時候沒法呆在他的身邊。

演員的母親:很孤獨,她各澀,執拗,倔強,但內心無比脆弱,無比需要溫暖,女兒請菲傭來照顧媽媽,免得自己心煩,語言不同的兩個反差很大的人卻找到了些許共通和契緣…… 最後是一些小小的帶著點兒溫暖和感恩色彩的段落,母親終於答應女兒去看她的演出了,負責扮演死屍的女兒在台上欣慰的笑了……

導演介紹 

《藍色果凍海》《藍色果凍海》

艾特格·科拉特是一個國際知名的善於將零散的故事串連的作家。1967年他出生於以色列,是以色列文學及影視作品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受以色列年輕一代歡迎的作家。其作品多取材於以色列人的日常生活,篇幅短小,莊諧並置,富有反諷意味,語言生動,體現出希伯來日常用語的鮮活特徵。因為他的作品可以精確呈現年輕世代所身處的世界,因而他作品的創作風格也成為他們模仿的對象。他的每一部作品幾乎都是暢銷書。曾發表《管道》(1992)、《想念基辛格》(1994)等短篇小說集,還有兩部戲劇作品、兩本正片電影劇本以及多部電視劇本。1998年他所寫的短篇故事被收錄使用在以色列高中學生的文學課程中。他的文學作品《想念基辛格》Missing Kissinger也榮獲以色列當地的重要報紙Daily Yedioth Ahronoth,選為50本以色列最重要的經典。

電影劇本《馬爾卡的約心》獲得以色列“奧斯卡”獎,並在數次國際電影節上獲得好評。他現今執教於台拉維夫大學的電影學院。艾特格·科拉特最近的作品《獵人菲利普特》(The Nimrod FlipOut)也已受到了美國和英國媒體的高度讚賞。

影片視點

“水母很脆弱,沒有骨頭或者外殼可以保護自己,但同時也具有攻擊性,她們在海水裡飄來飄去,沒有能力控制自己的前進方向。就好像片子裡的這些人,小人物,有點兒懦弱,但不經意間又傷害到了別人……”

《藍色果凍海》是艾特格·科拉特與沙拉·簡芬共同執導的電影處女作,講的也是一個類似於他的文學作品的風格、拼接而成的故事。多個故事,多個片斷通過共同的主題、幽默、詩意的氛圍編織成了《藍色果凍海》。這部看似冷調的作品,其實情感豐富、影像處理非常純熟,完全不像是部處女作,因此也得到了很多關注,而且頗受肯定。

幕後製作  

《藍色果凍海》《藍色果凍海》

電影的拍攝地完全是在特拉維夫,導演二人就在這個城市生活了大部分時間,而且據科拉特說,片中的那片海附近,已成為許多以色列人的避難所——一個在這個動盪的國家,人們可以找到自我的舒適之地。

影片中也有頻繁的視覺與口頭上的描述也提到那片海以及與海有關的船隻,這部電影的影像特點也暗合了它的片名與主題:像水母,他們是自由浮動的,在外力的作用下在這裡或那裡移動著,這是自己無法控制的,安無定所。為了讓影片不僅僅限於此涵義,影片中還添加了很多其他的因素,除了豐富的細節和大量的幽默,還有很多具有諷刺意味的場景。比如當巴特雅帶著小孩去警局的那一幕。

以色列的這兩位導演也憑藉這部作品獲得了本年度坎城電影節的金鏡頭獎也算是實至名歸,而且在這部講述特拉維夫城市生活群像的小電影中,他們也拋掉了以色列電影中一貫的尋找自我的沉重表述,情節略微超現實卻不會讓人覺得突兀。影片最後的結局並未給出一個肯定的尋找答案,但是無論是主線還是分線,結果卻還是樂觀的。

花絮

《藍色果凍海》《藍色果凍海》

本片獲得了2007年第60屆坎城電影節的金攝影機獎,還獲得了國際影評人周最佳編劇。

本片導演之一沙拉·簡芬(Shira Geffen)在影片殺青後生下了一個小孩。

影片中賣冰激凌的人是由本片另一導演艾特格·科拉特(Etgar Keret)的父親所扮演。

影片結尾用的是希伯來語演唱的伊迪絲·琵雅芙《玫瑰人生》,暗喻女孩的重生。

影片賞析

《藍色果凍海》《藍色果凍海》
這部以色列片獲得去年坎城電影節金攝像機獎,即頒發給最佳處女作導演的一個獎項。有趣的是艾加·克萊特跟莎拉·簡芬是一對夫妻導演,身為作家的艾加· 克萊特負責編劇,妻子的存在使得片子帶有細膩的女性情感氣息。《藍色果凍海》的成本很低,片長也才八十分鐘不到,看起來是出自家庭小作坊。
 
日本也有以水母為題的兩部電影,《光明的未來》里的紅色水母《自虐的詩》里的藍色水母。它們利用這種美麗生物的兩面性,表現主人公看似弱小卻傷害過別人,這跟《藍色果凍海》的內容不謀而合。水母有著近乎透明的身體,95%以上都是水分,離開有水的環境不久便會死掉。看起來水母是柔弱無力的動物,不過它同樣具有不小的攻擊性,它的觸手有毒,會蜇傷甚至殺死敵人。片中新婚的夫妻有句台詞,丈夫為了說明看海沒什麼樂趣,說“沙灘上到處是狗屎和水母”,這裡的水母是指被沖刷上岸死掉的水母屍體。這片海灘位於地中海沿岸的特拉維夫,女主角巴特雅也很熟悉,她在這裡保存著一份說不上來的孩時記憶,初嘗難懂且有些苦澀。
《藍色果凍海》用了常見的多線敘事交錯,影片有著三個女性人物的主要故事線。男友離去、工作不順的巴特雅住在一間漏水的破屋,有天她遇見了一個奇怪的小孩。新婚夫妻本打算飛去加勒比海度蜜月,結果新娘意外摔傷了腿,只能打著石膏在酒店休息。來以色列打工的菲傭說著重口音英文,她不會希伯來語,每天都牽掛著家中的孩子。他們會在某個時刻相遇但互不相識,比如巴特雅在婚禮上端盤子當招待,在街頭撞上了工作中的菲傭。《藍色果凍海》通過他們帶出了一些支線人物,不按常理拍照的女孩、酒店裡充滿風韻的作家、漠視情感的不同人物,與水母有關的抽象主題慢慢成形,原來他們中的多數人在軟弱的同時又傷害了別人。巴特雅的父親母親如此,請菲傭照顧母親的兒女如此,滿腹怨言的妻子亦是如此。為事業為戀人為自己,他們總是能夠找到更好的理由來搪塞,卻不去反省本身會造成什麼影響。
《藍色果凍海》《藍色果凍海》
為了呼應主題,《藍色果凍海》讓巴特雅在人生萎靡的狀態下找回了一段記憶,使得故事多了分奇異色彩。影片加入一個突然出現、莫名地消失的大眼睛小孩,肚子上套著個小救生圈,不說話但會尖叫——一個拒絕成長的角色。她引導巴特雅找到了童年的舊相片,上面有個賣冰激凌的老頭。《藍色果凍海》很隱晦地道出了巴特雅無所依靠的由來,離異後,父母不怎么關心巴特雅的成長和生活。超8毫米拍攝的影像畫質充滿懷舊感,事實上並不溫馨。那一天,老頭在相機前出現,鏡頭以主觀視角出現,始終保持孩子雙眼的水平線高度。水中的巴特雅隱約聽見了父母在沙灘上吵翻,鏡頭被壓得很低,緊貼水面,能見得著紅白相間的救生圈。
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是《藍色果凍海》關注的問題,他們將對方當作透明物一樣的存在,漠視情感付出,“水母的蜇傷效應”由此體現。巴特雅躺在病床上,父母的到訪顯得那么虛偽。問題不在於兒女需要父母罩著一輩子,反過來在菲傭一段,兒女又遺忘了母親,讓他們孤獨終老。看完女兒演出的老太太為修復關係作出努力,不料口頭疏忽帶來了另外的結果。至於那對夫妻,電影院的例子更好地解釋了人與人相處的微妙和脆弱,挑剔這個、嫌棄那個,結果連電影都沒看成。
巴特雅在水底下遇見自己的化身讓電影有了圓滿結局,小女孩吐出的氣泡像一群小水母,努力往上游。電影裡的人物不約而同地找到了自己,如果你能,請給身邊人多些理解和關懷。

評論

《藍色果凍海》《藍色果凍海》

雖然影片整體基調帶有一些憂傷悲憫,但是這兩位導演卻以一種樂觀的語調結束了影片。
——《好萊塢報導》

今年坎城金攝影機獎(為最好的處女作影片設定的)頒給了這部以色列影片,而這部影片也確實非同尋常,很受認可,而且也很有趣。
——www.sick-boy.com

這是一部由許多人物片斷串連而成的電影,就像一部混亂人世界的抽象畫,每個人都力爭做到最好,他們在追尋愛情,記住一些東西,或者忘記一些東西。這也是今天特拉維夫人的生活。
——www.trigon-film.org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