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畫傳》

《蔣介石畫傳》

本書包含500張私家相片,百幅手跡,十萬字嘉言構造史上最完整的蔣氏說明書,是中國唯一一本以圖為文的蔣氏相冊組成的新傳記。

基本信息

作者:師永剛,楊素編著
出版社:鳳凰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2-1-1
版次:1 開本:16
印刷時間:2011-1-1

編輯推薦

500張私家相片,百幅手跡,10萬字嘉言構造史上最完整的蔣氏說明書
圖片解密蔣氏一生的世紀大藏
暢銷書《蔣介石自述》
作者師永剛再聯手蔣氏御用攝影師推出官方畫傳
中國唯一一本以圖為文的蔣氏相冊組成的新傳記
蘋果IPAD版本全球同步首發

內容簡介

辛亥革命百年特別奉獻
獨家收錄蔣氏私家影像、手跡和首次曝光的早期圖片近百幅!
台灣、香港、大陸三地同步出版!
蔣介石作為曾經影響20世紀前半葉的政治家,由於兩岸互動以及政治動因,長期以來帶著一層朦朧的面紗以反面典型的形象出現在大陸的讀者及幾代人面前,以致大多數人對蔣介石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那不毛之地的光頭及那句隨時隨地都會說的“娘希皮”。他傾盡心力地使一盤散沙的軍閥割據狀態的中國歸於統一、他帶領他的軍隊與日軍在正面戰場上的持久較量及由此造成的慘重傷亡的這些功績,被他血腥屠殺共產黨人的罪行厚厚地蒙住了。而他去台灣後與小蔣總統一道締造的台灣的繁榮也過多地被他的白色恐怖統治所禁止。而在維護國家的統一方面,只要他活著,“光復大陸”的計畫就會存在下去,用他的話講:“不可動搖之國家決心。”同時對那些要求台獨的人說:“誰說獨立,就讓誰掉腦袋。”在這一點上,他與北京的觀點空前一致。他於1975年因心臟病在台北病逝,終年88歲。直到他死的那一刻他還抱著他那神聖的幻想:中國終將再次統一。
著名的史學家黃仁宇先生斷言:“蔣介石不是大獨裁者,他缺乏作獨裁者的工具。他也不可能成為民主鬥士,他縱有此宏願,也無此機會。”
《時代周刊》發表的訃文略帶譏諷:“蔣介石在這個時候死去是再適合不過了。對他而言,印度支那反共力量的失敗讓他覺得,在不可避免的長期反共運動中,反共力量在逐漸失去亞洲,而他則是這個運動的第一個犧牲品。”
但蔣介石是誰,這個問題則仍然存在於中國漫長的歷史疑問中,本書則試圖用圖片來還原歷史真實的眼神與那些過去年代的灰塵。

作者簡介

師永剛,內地畫傳創始人。由其策劃編著的《宋美齡畫傳》、《鄧麗君畫傳》、《切?格瓦拉畫傳》、《三毛1943-1991》、《雷鋒1940—1962》等叢書在中國掀起畫傳熱潮,發行總量達上百萬套。《蔣介石自述》(上下卷)更是在華語圈引發轟動。
現為香港鳳凰周刊雜誌社主編。

目錄

前述:大歷史格局中的蔣介石先生
第一章:鹽商的兒子—留日的海歸—有目的的革命者
14歲奉母命娶妻,終不和睦;15歲科舉童子試,未能考取
由陳其美結識孫中山,加入革命黨。風雲際會間,喜獲麟兒蔣經國
第二章:大起大落的前十年—黃埔建軍—一統中原—“清黨”
上海淘金,蔣介石大起大落,賺賠互見。別舊式妻妾,娶“一見鍾情”陳潔如
陳炯明炮轟總統府,蔣介石救駕入主黃埔軍校,為得取黨軍實權做準備
打“下野”牌,借“中山艦事變”,排擠汪精衛,整肅中共人士
第三章:改變歷史的蔣宋聯姻—北伐功成—與中共為敵
挾青幫大舉“清黨”,寧漢分裂,蔣介石與宋氏兄妹各站一邊
北伐徐州受挫,蔣介石二度打出“下野”牌,終得黨政軍獨大地位
棄20歲陳潔如,娶30歲美齡,蔣宋聯姻勢力進一步擴大
北伐成功,統一中原,蔣著手布建由特務體系主導之政局
第四章:蔣孔宋家族縱橫中國政壇—三度下野真相—攘外必先安內
■成為宋美齡教友、張學良義兄;三度下野後再出山,進入“蔣委員長”時代......

線上試讀部分章節

前述:大歷史格局中的蔣介石先生
20世紀40年代初期,正值日本侵華的最瘋狂時期,蔣介石寫了一本書,名為《中國之命運》,關於中國過去的“恥辱”與未來的“重建”。但他更應該把這本書定名為“我的命運”。他看不出自己的命運與這塊他統治了二十多年的遼闊、散亂、貧窮的土地有什麼區別。他於1975年因心臟病在流亡的台北病逝,終年88歲。直到他死的那一刻他還抱著他那神聖的理想:中國終將再次統一。《時代周刊》發表的訃文略帶譏諷:“蔣介石在這個時候死去是再適合不過了。對他而言,印度支那反共力量的失敗讓他覺得,在不可避免的長期的反共運動中,反共力量在逐漸失去亞洲,而他則是這個運動的第一個犧牲品。”
在西方的媒體的描述中,蔣介石(名字的意思是“堅硬的岩石”)有著一雙明亮的眼睛,堅硬的下巴,他極端自信,是本世紀主要的人物之一。他那富有傳奇色彩的事業充滿了勝利與失敗。他生命中60個春秋都耗費在艱苦而又費盡心機的鬥爭之中。首先是反抗日益衰敗的清王朝,接著是曇花一現的軍閥混戰,而後是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入侵,最後是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的鬥爭,也就是這最後一次鬥爭結束了他主宰中國的夢想,開始了他在台灣不愉快的流亡生活。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位三軍統帥對本世紀的影響比對中國本身的影響還要長。在他國際聲望的巔峰時刻,他是一個充滿微笑、身穿戎裝的戰爭四巨頭之一。其他幾位還有羅斯福(西方偉大的鬥士)、史達林和邱吉爾。蔣介石是聯合國的創始人之一,為中國爭得了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邱吉爾指出:“在美國人的眼裡,他是世界的一支主要力量。他是‘新亞洲’的頭號人物。”但當他不能成為決定中國命運的人,美國政府所急切企盼的新亞洲也沒有成為現實的時候,蔣介石發現他被杜魯門政府拋棄了。這些使蔣成為了戰後美國歷史令人不愉快的篇章的中心:滿腔仇恨的巫師四處尋找那些“輸掉了中國”的人。
實際上,中國從未在真正意義上“輸掉”,因為美國就從未贏得過它。美國試圖把蔣統治下的中國看成是一個統一、有效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甚至把它視為一個培養美國式民主的搖籃。但事實絕非如此。孫中山臨死前,把中國形容為“一盤散沙”。蔣介石試圖在這盤散沙之上建立一個現代化的統一的國家。但在蔣作為中國領導人的整個任期期間,國家不斷地受到外強侵略,內部分裂嚴重,他統治的黨內部腐敗、效率低下。此外,他頑固地堅持他那目光短淺、毫無效果的政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