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水千山》

《萬水千山》

電影《萬水千山》是新中國第一部長征題材的電影,由八一電影製片廠於1959年攝製。由孫謙、成蔭根據陳其通同名話劇改編。影片反映了舉世聞名的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戰鬥生活,表現紅軍指戰員在長征途中經受了嚴酷的戰爭和惡劣的自然環境的種種考驗,勝利地完成了長征任務。影片以嚴肅的現實主義態度,真實地再現了當年長征途中飛奪瀘定橋、強渡大渡河、爬雪山、過草地、臘子口戰役等雄偉壯觀的戰鬥場景,以高亢激越的筆調謳歌了中國工農紅軍“萬水千山只等閒”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基本信息

劇情簡介

《萬水千山》《萬水千山》海報

電影《萬水千山》根據陳其通同名話劇改編。講述了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毛主席領導了秋收起義,締造了中國工農紅軍,建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在毛主席革命路線的指引下,開創了以瑞金為中心的中央根據地,成功地粉碎了蔣介石的一、二、三、四次“圍剿”。就在這時,王明機會主義路線排斥毛主席在黨中央的領導,篡奪了紅軍的指揮權,導致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紅軍被迫長征。由於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的破壞,1934年冬初,中央紅軍到達湘江時,已由原來的7萬多人驟減至3萬。在望陽灘上擔任掩護任務的泰山營被敵人重重包圍,戰士們英雄奮戰,打退了敵人數十次進攻,部隊損失慘重。教導員李有國和戰士們對王明機會主義路線十分憤恨,熱切期望毛主席來挽救紅軍。危急時刻,被派去向毛主席報告情況的趙志方連長帶回了好訊息:毛主席“甩開敵人主力,迅速轉兵,向敵人力量薄弱的遵義挺進”的建議得到了周恩來副主席、朱德總司令和大多數同志的贊成,上級命泰山營為全軍突圍開路,挺進遵義城。遵義會議批判了王明機會主義路線,確立了毛主席的領導地位,紅軍終於回到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線上來。在毛主席的親自指揮下,紅軍聲東擊西,回攻遵義,取得了長征途中的第一個大勝仗。爾後,又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終於變被動為主動,扭轉了戰局。中央紅軍堅決執行毛主席制定的方針、政策,順利通過了彝族區,戰勝了天險大渡河,與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合。隨後,毛主席帶領廣大指戰員,又與張國燾右傾逃跑主義、分裂主義路線進行了堅決的鬥爭。這期間,泰山營的指戰員,緊緊跟隨毛主席,克服了艱難險阻,爬雪山,過草地,突破臘子口,直插六盤山,終於首先到達陝北與紅十五軍團會合。1937年1月,一、二、四方面軍先後到達了陝北。三大主力紅軍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完成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影片以豐富獨到的細節刻畫和飽滿昂揚的革命激情而富於魅力,成功地塑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紅軍指戰員的群像。以豐富的內容和生動的藝術手法,真實地再現了中國工農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這一舉世無雙的壯舉,它就像一條永遠銘刻在地球上的紅飄帶,成為中華民族堅定無畏精神的象徵。

影片歷史

(圖)話劇《萬水千山》話劇《萬水千山》

陳嘉陡劉國彬,陳其通創作話劇《萬水千山》,後於1959年由八一電影製片廠攝製為同名電影。《萬水千山》是新中國第一部長征題材的電影。1931年,15歲的陳其通參加了川陝根據地的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之後,陳其通採訪了眾多的紅一方面軍的戰友,以他們的經歷為主線,在一年多的時間裡完成了話劇《萬水千山》劇本的創作。據陳其通說,《萬水千山》中的主人公李有國、羅順成等,在紅一方面軍都有原型。影片中的搶奪瀘定橋、飛奪天險臘子口、陝北勝利會師等都是紅一方面軍的故事。而戲中的高潮部分翻越雪山草地,則是陳其通親身的經歷。劇本完成後,大家雖都給予充分的肯定,但因為人物眾多、故事複雜、場面宏大,演出場地要求較高,一時無法排練演出。

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我軍成立了文工總團,時任總政文藝處處長的陳其通兼任總團團長。話劇團要排戲,四處找本子,有人提議陳其通把《萬水千山》拿出來試一試。1952年《萬水千山》上演後,受到了廣大觀眾的普遍好評,並榮獲全國第一屆文藝調演編劇導演、演員、舞美等多項一等獎。全國各地的話劇團都跟著學演這部戲。

話劇《萬水千山》演出成功後,總政和八一廠的領導決定將其搬上銀幕,並邀請成蔭和華純擔任導演,劇本由孫謙和成蔭改編。這是新中國第一部描寫紅軍長征的電影。電影上映後,觀眾踴躍,好評如潮,許多老紅軍紛紛提筆寫評論,回憶往事。一時間,全國出現了《萬水千山》熱。訊息傳到了毛澤東那裡,一向偏愛戲劇的主席沒有看電影,而是要調看總政話劇團的話劇《萬水千山》。看完演出,主席感慨萬千,很長時間沒有說話,只是默默地走上台,與演職人員合影。

這台話劇也受到了鄧小平同志的重視。1975年,在紀念長征勝利到達陝北40年之際,當時身處逆境的鄧小平,邀請在京的聶榮臻、王震等老戰友一起觀看話劇《萬水千山》,共同回顧那段難忘的戰鬥歲月。1977年,《萬水千山》再次被搬上銀幕。因為是舞台藝術片,陳其通重當編劇,八一廠的著名導演嚴寄洲擔任導演。這一次,主人公李有國教導員沒有犧牲,而是跟著毛澤東勝利到了陝北。重拍的電影,從湘江之戰寫起,全景式地表現大渡河、烏江、雪山、草地等戰鬥,對於黨內路線鬥爭也有所體現。《萬水千山》,兩部電影一台話劇,成為中國藝術寶庫中的一朵奇葩。

幕後製作

本片攝製期間,導演成蔭和攝製組同志沿著長征的道路,跋涉四千多公里,在氣候瞬息萬變的惡劣環境中,付出了十五個月的艱辛勞動。影片真實地再現了紅軍在長征中爬雪山、過草地、長驅兩萬五千里這一震驚中外的壯舉。紅軍戰士在極端艱難困苦的情況下不退縮、不畏懼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氣貫長虹的英雄氣概,以及遠大的革命理想與追求,都得以充分表現。影片創造了真實、恢宏的氛圍,油畫般的濃郁色彩和強烈的感情投入使之成為一幅由紅軍戰士的鮮血和生命凝就的光輝歷史畫卷,具有史詩般的氣派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影片評價

《萬水千山》《萬水千山》劇照

《萬水千山》是中國當代軍旅戲劇史上一部少見的史詩性的話劇,時間跨度大,人物時間錯綜複雜等,都向劇作家提出了許多難題。但劇作家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終於解決了這些難題,從而在舞台上成功地表現了震驚中外的兩萬五千里長征。劇作以時間線索作為縱的發展脈絡,截取了長征中的幾個片段,採用縱橫交錯的方式,不但藝術地再現了波瀾壯闊的長征,且塑造出了紅軍指戰員的英雄群像。

李國有是劇作家在這部劇中塑造的最為成功的一個藝術形象之一。作為一個政工幹部,他對人循循善誘地講革命道理,對己身體力行。受傷後,他拒絕了團長讓八個同志抬他的好意,拖著發燒的身子在草地上艱難地行走,為了鼓舞士氣,他還不斷地和戰士們競賽,表現了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即使在生命的垂危時刻,他還堅持著指揮了一場戰鬥。“讓革命騎著馬前進!”是他說的最後一句話,這位共產黨員的臨終遺言表現了他對革命的忠誠和信念。其他,像羅順成、趙志方、李鳳蓮等藝術形象刻畫得也相當成功。正是這些藝術形象的成功刻畫,構成了一副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的集體群像,也使這部劇顯得更為氣勢恢弘,很好地傳達了革命英雄主義與浪漫主義精神,並具有了強烈的史詩風格

西藏話劇與歌劇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西藏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藏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員。藏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西藏文化是中華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也是世界文化中的一份寶貴財富。 半個世紀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高度重視西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使西藏文化成為人民的文化,並為西藏文化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前景。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