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與刀》

《菊花與刀》

《菊花與刀》是解析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和日本人性格的名作,是了解日本和日本人的最佳讀本,也是研究日本的經典性著作,被日本學術文化界譽為"現代日本學的鼻祖"。作者魯思·本尼迪克特用日本最具象徵意義的"菊花"與"刀",來揭示日本文化和日本人性格的雙重性,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動人的藝術性。

基本信息

簡介

《菊花與刀》《菊花與刀》
《菊花與刀》是一本文化社會學範疇的書,美國學者在戰時對日本文化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和探索,最初的目的是尋求一種了解日本思想體系的模式,作為二戰時期的某種需要;未想戰爭結束後,這本帶有報告文學性質的社會學著作居然在日本和世界範圍內引起了重大的轟動,被譽為了解日本文化模式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而其中頗為令人驚嘆的噱頭則是作者魯斯本尼迪克特從來沒有踏足過日本一部——其所有結論都是從現有資料和對在美國的日本人了解研究得出的。

內容簡介

《菊花與刀》作者應美國政府之邀,採用文化人類學的科學方法,撰寫了一份關於日本的研究報告,為美國成功制定戰後治理日本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46年,
作者將報告整理出版。該書一經推出,好評如潮,深刻的思想和流暢的語言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一直被視為研究日本最有見地的作品,被公認為了解日本文化的最好讀本。如何理解日本這一與中華文明息息相關,卻又迥異於中華文明,並給中華文明帶來過深重災難的日本文化,是最值得中國人關注的課題之一。歷史的恥辱和現實的差距,使得許多中國人在“面對和思考”日本時,衝動的情緒遠遠多於理性的認知。偏見是淺薄、脆弱的,只有理智和平靜才能給人以力量。本尼迪克特的這部著作,就是一本客觀、理性地觀察日本的傑作。

作者簡介

作者Ruth Benedict(1887-1948),美國著名文化人類學家,民族心理學派創始人。美國人類歷史學派開創者F.博厄斯之學生。生於紐約。1923年以《論北美守護神靈的概念》一文獲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22-1926年在加拿大及美國西南部印第安人部落作田野調查。師承博厄斯之“文化相對主義”學派理論。著有《文化模式》(1934)、《祖尼印第安人之神話學》(1935)、《種族:科學與政治》(1940)、《菊花與刀》(1946)等。

書名解析

菊花與刀的名字意味著日本民族的雙重性,菊花是日本皇室標誌,刀象徵著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作者的這個題目意圖表現出日本人本身存在的矛盾——好鬥而和善,尚武而愛美,野蠻而文雅,順從而富於抗爭——這些淺易的評價在過多的著作和文章中已經被大量的引用,甚至成為了一種覆蓋在日本民族外表上的袈裟,然而,此書的價值並非提出了日本民族性中的矛盾和令人困惑的複雜,而是從社會結構的角度對日本人進行分解,去探求這些複雜和矛盾的形成原因。

內容解析

各按本分,恩與報恩,義理,名譽,人情,道德與修養,兒童的學習是作者對日本民族背後的種種稗節作出的分析,其中並不是所有的部分都是我可以理解和吃透的,因為社會學對於我也是一門陌生的學科,但是我個人認為比較重要的則是作者提出的一些觀點讓我們對日本人的行為模式背後的動機有了起碼的理解。

各按本分是日本人最基本的行動模式,換句話說日本人喜歡在一個既定的等級模式下生存,他們習慣於尋求束縛中的相對自由和得體,拒絕跨越等級的變革,在他們心中認為這是一種無力的行為,而這種習慣模式讓他們對於安全感的定義不是一種對自由的追求,而是一種獲得庇佑的平和。因此日本文學往往會對於日本傳統教育下的等級觀和如今崇尚的自由主義,人道主義形成的矛盾進行探索。 

恩與報恩是日本文化中另一個獨有的特徵,與中國的滴水之恩湧泉相報不同的是,日本人強調的是等價交換和睚眥必報,報恩和報仇同樣被視為君子的行為。日本人接受了中國的儒家思想和印度的佛教思想,但是儒家思想中最最精粹的仁在日本文化中並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可,中國的儒教以仁作為基礎發散出來的種種美德,譬如寬容,豁達在日本文化中失去了根基,日本人很想當然的認為重視自己的內心,把自己的全部表達出來才是對待對方的最好方式,因此恩的含義是寬泛的,它包括了對於恩情合理的回饋和仇恨適當的回覆,這一點也是日本文化與華夏文化同樣儒家面紗下最本質的不同。 

義理,名譽和人情是日本文化中最重要的幾個分支,然而義理是一個日本文化中最為模糊和難於解釋的概念,名譽和人情則體現了日本人的一種複雜的心理。這三章我並沒有吃透,不過對於圈的概念的引入讓我的思考有了一個新的認同。所謂日本文化的矛盾性啟示在於一種範圍界定的模糊。忠,孝,義理,恩情……每一種品德之後都形成了一個範疇,也就是我們說的圈,可是每個圈之間的定義和要求往往是矛盾的,類似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忠義不能兩全,而日本人往往痛苦的根源也來與此,因此多數人會在忠,孝,義理之間作出痛苦的抉擇,然而無論怎樣,他們都會辜負另外的一方面,因此死亡可能成為了他們唯一的解脫方式,這也是日本人的自殺率一向是世界最高的原因。除去社會本身的壓力,傳統的價值觀也起到了很大的影響。 

道德與修養講究了日本文化的標準,然而這個標準就是沒有統一的標準,日本文化除去天皇,並沒有真正的文化精髓,天照大裕神僅僅作為一個國民最高的庇佑存在,就類似於等級的塔尖,賦予民眾一種精神的安寧,卻不對人的行為作出強制性的指導,因此日本人可以選擇自己愛好的東西,尚武,花道這些奇特的相悖的東西再沒有統一文化的前提下得到了一種奇妙的統一。而在沒有統一宗教的限制下,日本人對於人性的追求發揮到了極致,當然這種追求是在前述的等級制度下不逾越禮法的一種相對追求。日本人對於性,肉體的放縱並沒有嚴格的限制,他們認為人的精神往往和情操相關,而情操並不與人對於原欲的釋放關聯,由於這種奇妙的理論形成了所謂日本民族矛盾性的種種。

最後關於兒童的教育,值得一提得是,日本的教育和美國是相反的,不同於美國自由度的N型曲線,日本人的自由呈現一種U型圖,兒童和老人擁有最大的自由,而成年人則被各種事物所束縛,他們認為人只有在束縛下才能發揮出精神力量的極致,這與其他地區是截然不同的。 

評價

儘管這本書忽略了日本傳統歷史對於日本文化的影響,但是作為了解日本文化的入門教材,其價值是巨大的。如今市面上橫流著若干對於日本電視劇的分析的文章,然而如果流域表面,僅僅去討論日本人對於懸疑設定的能力,或者強調日本人是多么的變態,從學理上說是值得商榷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