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與環境》

《自然與環境》

為了向大家表明新中國的新面貌,繪製新中國的大好河山,給大家一個清晰的講解劃分和證明。1949年11月,我國政府剛剛成立就出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張全國地圖。這是在地圖上首次出現“中華人民共和國”字樣,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土主權第一次在地圖上反映出來。1949年11月的第一張新中國地圖上,中國的版圖就像一隻昂首闊步的雄雞。在這幅地圖上,北京成為新中國的心臟,按照當時的行政區劃,地圖示出了東北、華北、華東、西北、西南、中南六大行政區。1954年中國地圖出版社成立,從此我國開始有了專門的地圖出版機構。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只有記住歷史了解創造歷史的人,才能融入歷史繼承歷史。創造自己的歷史滄海與桑田,新中國60年的自然變化,征服與保護,新中國60年的環境變遷。
我們都知道,中國擁有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但你知道這個數據是怎樣來的嗎?我們都知道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但你知道為什麼原來的8848米現在變得不準確了呢?我們喜歡利用空閒時間到全國各地旅遊,縱覽祖國山水,但你是否知道,現在的洞庭湖比60年前減少了多少,三峽風光與10年前有多大差別,多少森林濕地在60年間消失在中國大地?我們每天都會注意天氣預報,你又知道天氣預報是誰測出的,是怎樣預報出米的呢?我國頻發的水災、旱災、地震、土石流等自然災害主要焦中在哪些地區、什麼時候爆發,能否預測、預防,新中國為此做過怎樣的努力,這些你又知道多少?我國的石油等各種礦產產資源是否豐富?它們是怎樣被發現的,其中經過怎梓的努力,你清楚嗎?中國什麼時候開始關注環境的變化,什麼時候開始重視環境保護,現在的環境污染對我們的生活有怎樣的影響,你是否有所了解?我們關注的珍惜生物,我們欣賞的自然美景,這些又是什麼時候開始被重視、被保護起來的,其過程你有興趣知道嗎?中國現時自然環境態勢如何?60年前是怎樣的,經過了60年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在一系列的變幻中,中國得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閱讀《自然與環境》,關注中國發展60年中的自然環境的變遷。

內容簡介

從一個對疆域地理所知不多,對天災人禍無法及時反應救援,對全國自然環境一味破壞,但環境還算清新自然的中國,到今天實現對疆域的數字監控,全面把握規劃地理資源,及時發現自然災害並迅速反應救援,號召保護環境,展開“退耕壞林”“封山造林”,但環境仍然不能讓人滿意,六十年的新中國又付出了什麼樣的努力,又承受了怎樣的代價?

目錄

序言巨龍騰淵60年
前言中國崛起的60年
上篇滄海桑田:新中國60年的自然
第一部分1949年開始探索中國的自然地理
1.出版新中國第一張地圖
2.開始整編歷史水文資料
3.新中國成立初期治理與開發長江
4.成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氣象局
5.成立中國海洋湖沼學會
6.爆發古鄉土石流
7.治理淮河
8.竺可楨報告綜合考察工作
9.布測全國天文大地網
10.福建古田溪一級水電站開工
11.引黃灌溉濟衛第一期工程竣工
12.大冶、白雲鄂博兩鐵礦研究工作會議
13.提出根治洪澤湖區和微山湖區蝗害的建議方案
14.建成官廳水庫
15.建成佛子嶺水庫
16.中國衛生部提出適當節制生育
17.頒發1956年度科學獎金(自然科學部分)
18.編寫《中國動物志》
19.發現白雲鄂博鐵礦
20.編制第一個海洋科學遠景發展規劃
21.《中國地震區域劃分圖》編制完成
22.建設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
23.浙江新安江水電站開工
24.提出包蘭鐵路固沙措施
25.實施吉林省人工降雨
26.北京十三陵水庫完工
27.丹江口水利樞紐正式開工
28.安徽淠史杭灌區開工修建
29.北京密雲水庫開工建設
第二部分1959年到1968年的自然考察
1.鄭州黃河新大橋通車
2.啟動《中國植物志》編纂工作
3.召開治沙隊工作計畫會議
4.三年自然災害
5.發現大慶油田
6.開發北京首雲鐵礦
7.發現勝利油田
8.海河發大水
9.編制《中國高等植物圖鑑》及《中國高等植物科屬檢索表
10.選擇封丘作為綜合治理黃淮海平原的試點
11.建成人造天河——紅旗渠
12.河北邢台連續發生多次地震
13.建成鴨綠江雲峰水電站
第三部分始於1969年的自然開發
1.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開工
2.大型人工河——湖北漢北河竣工
3.建成群英壩
4.湖南青山水輪泵站竣工
5.竺可楨發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
6.河南大水
7.唐山大地震
8.興建白山水電站
9.雜交水稻研製成功
10.發現遂昌金礦
11.建成富春江水電站
12.建立中國蕨類植物分類新系統
第四部分1979年到1988年:自然災害與利用自然
1.“雅礱江二灘水力開發可行性綜合研究”通過認定
2.召開青藏高原科學討論會
3.發生南澇北旱災情
4.東亞大氣環流成為中國天氣預報業務模式
5.提出“大農業”“大糧食”觀點
6.對暴雨預報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7.遼河大水
8.長江科考漂流隊征服長江
9.大興安嶺森林火災
10.開始平原綠化工程
11.從三門峽到黃河的治理
12.黃河漂流探險結束
第五部分1989年開始的十年自然大事
1.修建橫穿塔克拉瑪乾沙漠的公路
2.華東發生水災
3.套用衛星遙感技術
4.1998年長江水災
第六部分1999年,自然變成被保護的環境
1.省級行政區及其行政中心的變遷
2.沙塵暴襲來
3.淮河首次成功截流
4.2004年開始的沱江污染事件
5.實施三河三湖治理計畫
6.啟動南水北調工程
7.中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1949年以來首次縮小
8.圓明園防滲工程引發的環境問題
9.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
10.廈門PX項目事件
11.新疆從“天河”取水
12.我國北方酸雨範圍擴大
13.搬遷治理沿黃稀土企業
14.太湖藍藻大規模暴發
15.我國近三十年來海平面上升9厘米
16.東營黃河口附近10萬畝鹽鹼地改造為良田
17.枯水期鄱陽湖“肚量”大了
18.西藏發現青藏高原最大冰川群
19.湖北發現喀斯特大漏斗
20.大同排污企業“持證上崗”
21.發生新疆伊犁冰凌洪水災害
22.2008年南方特大雪災
23.江灣綠地、濕地的地理演變
24.2008年汶川大地震
25.陽宗海水污染事件
26.新疆雪豹數量銳減至百平方公里不足1隻
27.我國首個南極內陸考察站——中國南極崑崙站開站
下篇征服與保護:新中國60年的環境
第一部分1949年到1958年,十年探索環境考察
1.開始東北地區考察科研工作
2.進行西藏綜合考察
3.尋找橡膠樹
4.黃河中游水土保持綜合考察
5.啟動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工作
6.建立天目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7.建立鼎湖山自然保護區
8.海帶南移養殖成功
9.建立大熊貓保護工程
10.建立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第二部分1959年到1968年的環境:發現與保護
1.白鷳的發現
2.建立長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3.完成新疆綜合科學考察計畫
4.中蘇黑龍江流域聯合科學考察
5.首次進行珠穆朗瑪峰地區科學考察
6.完成雲南和華南熱帶生物資源綜合考察計畫
7.建立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8.頒布草原法
9.建立白水江自然保護區
10.再次進行珠穆朗瑪峰地區科學考察
第三部分不被重視的十年,1969年到1978年的環境
1.治理交通污染
2.制定《青藏高原1973—1980年綜合科學考察規劃》
3.建立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4.建立九寨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5.成立中國環境科學學會
6.開始三北防護林工程
7.開展自鰭豚研究
第四部分1979年到1988年:污染加重與環保開始
1.頒布環境保護法
2.建立武夷山國家自然保護區
3.建立佛坪自然保護區
4.建立博格達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5.建立五大連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6.建立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7.建立神農架自然保護區
8.建立鹽城自然保護區
9.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
10.組織對京津地區環境污染防治的聯合攻關
11.中國野生動物攝影家和環保主義者
12.頒布《森林法》
13.召開的“全國城市環境保護工作會議”
14.建立黃龍自然保護區
15.建立揚子鱷保護和發展工程
16.發現與研究澄江古生物化石群
17.建立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自然保護區
18.開始高鼻羚羊拯救工程
19.開始麋鹿拯救工程
20.開始野馬拯救工程
21.建立達賚湖自然保護區
22.頒布《大氣污染防治法》
23.頒布《野生動物保護法》
24.泰山成為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25.建立寶天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6.建立雅礱河風景名勝區
第五部分1989年開始的十年環境治理
1.開始長江流域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
2.建立南麂列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3.建立珠穆朗瑪峰自然保護區
4.建立山口國家紅樹林生態自然保護區
5.黃山成為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6.建立福建深滬灣海底古森林遺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7.加入《蒙特婁議定書》
8.開始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
9.簽署為制止“污染跨國轉移”的《巴塞爾公約》
10.《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畫》正式發布並實施
11.北京市發布關於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規定
12.通過《中國21世紀議程》
13.世界自然基金會正式成立北京辦事處
14.建立武陵源風景名勝區
15.建立黃龍風景名勝區
16.建立江西廬山風景名勝區
17.建立亞丁自然保護區
18.建立四川峨眉山一樂山風景名勝區
19.關停6.7萬家“十五小企業”
20.開始退耕還林還草工程
21.開始太湖流域治理零點行動
22.啟動“渤海碧海行動計畫”
第六部分1999年到2009年:環境開始好轉的十年
1.建立福建武夷山自然保護區
2.建立賽罕烏拉自然保護區
3.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型鐵路——青藏鐵路
4.河北建2000多萬畝林帶為京津抵風御沙
5.雲南三江併流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
6.“中國環境和自然資源政策論壇”在北京開幕
7.醫療廢物管理辦法發布施行
8.環保總局發布《國家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規劃綱要》
9.人大舉行中國貝邇研究中心成立揭牌儀式
10.大自然保護協會在北京成立辦公室
11.建立凌源青龍河自然保護區
12.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規划進入實施階段
13.河南大力倡導教科書循環使用
14.可可西里藏羚羊基本適應青藏鐵路野生動物遷徙通道
15.西藏:自然保護區覆蓋面積超三成消失多年的珍稀動物開始重返家園
16.環保組織倡導26℃空調節能
17.擬六年內投資75億元保護“中華水塔”三江源
18.造紙污染治理走上快車道
19.開始白鱘保護工程
20.保護四川大熊貓棲息地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
21.推進“六清六建”改善農村環境
22.中國南方喀斯特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
23.首批獼猴成功回遷三峽重聞“兩岸猿聲”
24.加入國際無車日
25.頒布《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
26.加強氣候變化領域國際合作
27.應對氣候變化的體制機制建設
28.正視三峽工程生態環境的諸多問題
29.節能減排取得顯著成效
30.國務院印發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
31.實施家電“禁氟令”
32.提出生態文明
33.環保總局發布《全國生物物種資源保護與利用規劃綱要》
34.推廣綠色奧運與生態北京
35.限制使用塑膠購物袋
36.可持續消費國際研討會在北京隆重舉行
37.發布《中國環境標誌使用管理辦法》的公告
38.全國首例環境污染責任險案例:農民獲賠1.1萬元
39.印發《全國生態脆弱區保護規劃綱要》的通知
40.印發《建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申報書》及《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範圍調整、功能區調整及更改名稱申報書》
41.開展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
42.我國最瀕危兩棲物種“務川臭蛙”版圖增加4倍
43.中國代表團參加《濕地公約》第36次常委會
44.開建雁鴨類保護與監測網路
45.修復環太湖流域生態浙江投百億保護濕地
46.深圳十污水廠BOT項目塵埃落定
47.我國將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

前言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飽經戰爭滄桑與貧窮落後的中國人民終於站起來了!巨龍終於睜開雙眼,開始以一個大國的身份重新屹立於世界東方。2009年,中國已經成為一言一行可以影響世界的地區強國,成為一舉一動備受世界關注的世界大國。
從1949年到2009年,一個甲子的輪迴,中國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滿目瘡痍挨餓受欺到錦繡大地揚眉吐氣,60年的中國經歷了一個龍困於野、潛龍在淵到巨龍騰空的驚天巨變,創造了震驚世界的奇蹟。
作為今天的青少年,祖國末來的主人,你可曾知道:
從初建的新中國到今天的政治體制、國際政治地位,我們黨付出了怎樣的努力與艱辛?
從為了解決飢餓的社會主義改造,到今天解決了溫飽,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中國經歷了何等曲折的探索?
從“小米加步槍”解放全中國,到擁有“兩彈一星”能夠實現太空行走的現代化國防,中國軍人付出了多少生命和汗水?
從一個面臨西方社會全面封鎖,到成為全面開放,有能力影晌國際社會的世界大國,中國人民做出了怎梓的努力?

精彩書摘

上篇 滄海桑田:新中國60年的自然
第一部分 1949年開始探索中國的自然地理
1.出版新中國第一張地圖
地圖,是我們認識中國的開始。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像一隻高傲的公雞;我們可以在地圖上找到自己的家鄉。
我們今天看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與最開始的全國地圖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區別。地圖,又稱版圖,它是一個國家領土和疆域的象徵。編制完備準確的地圖就是反映一個國家領土主權完整的核心工作之一。沒有完整的地圖,就不能說明這個國家的建立工作已經完成。
新中國建立了,國家的領土主權也必須要在地圖上得到體現。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剛建立的時候,全國還沒有統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疆域也還沒有完全勘定。當時,也沒有作為一個疆界象徵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地圖。
因為沒有準確的地圖區分,很容易帶來邊界、各省市自治區界線上的糾紛。有一些地方,可能已經是中國人的,但他們並不能在地圖上證明自己生活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土上。更多的是一些生活在省市自治區交界線上的居民,有些還依照老習慣認為自己是屬於這個地方,但實際上可能已經屬於另一個地方管轄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