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邑舍弟書至,苦雨黃河泛溢堤防之患簿....》

《臨邑舍弟書至,苦雨黃河泛溢堤防之患簿....》是唐代詩人杜甫所創作的詩,這是一首五言排律,只末二句是散行的。

作者

杜甫

詩詞正文

二儀積風雨,百穀漏波濤。聞道洪河坼,遙連滄海高。
職思憂悄悄,郡國訴嗷嗷。舍弟卑棲邑,防川領簿曹。
尺書前日至,版築不時操。難假黿鼉力,空瞻烏鵲毛。
燕南吹畎畝,濟上沒蓬蒿。螺蚌滿近郭,蛟螭乘九皋。
徐關深水府,碣石小秋毫。白屋留孤樹,青天矢萬艘。
吾衰同泛梗,利涉想蟠桃。倚賴天涯釣,猶能掣巨鰲。


注釋

⑴首二句說明河溢的由來。二儀,即天地。積風雨,久雨。詩題先序書至,次序苦雨何泛,詩則先序苦南河泛,再落到舍弟書至,故不乎直,有氣勢。

⑵坼,即決口。

⑶職司,職在防河的有司(官吏)。《詩經》:“憂心悄悄。”

⑷這句是說災區的地方官吏訴說災民嗷嗷待哺的慘況。

⑸這裡才說到自己的弟弟。簿曹,官名。

⑹版築,用版夾土而築。不時操,是說無時無刻不在築堤。這以下十一句都是書中所說的話。

⑺這二句形容版築的困難。相傳周穆王至九江,叱黿鼉為橋,又七月七日烏鵲填河成橋以渡織女。真能這樣,對築堤防水該多么方便?但不能如願,所以說“難假”、“空瞻”。假,假借。瞻,仰望。

⑻這二句言面積之廣。燕南,河北省南部。濟上,濟南兗州一帶。畎音犬,田中小溝。

⑼這二句言大水久不退,以致螺蚌蛟螭諸水族橫行陸地。

⑽這二句言水勢之大。徐關成了水府,碣石小若秋毫。碣石,山名,在渤海東。

⑾這二句寫河溢給人民造成的災難。白屋,就是百姓住的茅草屋,為水所沖,故只留孤樹。青天,是沒有狂風暴雨的天,但還是有許多船隻失事沉沒。

⑿此下四句是杜甫自序。《說苑》:土偶謂桃梗日:“子,東園之桃也。刻子以為梗,遇天大雨,水潦並至,必浮去,泛泛乎不知所止。”由於詩的內容是寫大水,同時杜甫這時還是一個沒有職位的野人,所以自比“泛梗”。

⒀這句是說儘管我如泛梗一般無能,但還是想涉過人水去摘取蟠桃。《山海經》:“東海度山有大桃,屈盤三千里,名曰蟠桃。”

⒁這二句承上,是說要用蟠桃為餌,把大髓釣上來。掣,就是制服。傳說巨鰲能致河溢之災,故杜甫有此想頭。杜甫說這種大話,意在寬慰兄弟。

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五言排律,只末二句是散行的。杜甫弟有穎、觀、豐、占四人,仇兆鰲以此詩“舍弟”是指穎。這首詩的寫作年代有些問題。黃鶴據《新唐書·五行志》:“開元二十九年秋,河南河北郡二十四,水害稼”的記載,認為作於是年。張蜒則表示懷疑,說公元740年(開元二十九年)杜甫才三十歲,而詩中有“吾衰同泛梗”的話,為其少作的可能性不大。按杜甫晚年所作的《上水遣懷》詩曾說:“我衰太平時,身病戎馬後。”那么這首詩所說的“吾衰”,也不應但從年齡上來解釋。從詩的總的情調來香,應該是困守長安以前,亦即三十五歲以前的作品。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天寶中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後棄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拾遺、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三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他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著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鍊字鍊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傳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