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鳥》

《群鳥》

《群鳥》,是一部電影。描述了舊金山上流社會的淑女米蘭妮與律師米契在一家鳥店中一見鍾情,當他們的愛情遭米契的母親誤解時,不斷有海鷗和麻雀飛來米契家附近對人類發動攻擊,甚至在加油站引起了一場大火。米蘭妮奮勇地保護小妹妹免遭鳥群襲擊,終於蠃得米契之母的喜愛。

基本信息

 

介紹

任性的富家女米蘭妮是一家報社老闆的女兒,一天她與律師米契在舊金山一家鳥店裡邂逅,米契認出了曾經刁蠻的米蘭妮,戲弄了她。米蘭妮卻沒有氣惱,反而記下了米契的車牌,還訂購了米契要找的八哥鳥(lovebird)。第二天,米蘭妮提著八哥找到米契的住處,但卻得知米契到海邊家中度周末去了。一心想捉弄米契的米蘭妮驅車來到海邊小鎮波德加

《群鳥》《群鳥》
灣,得知米契有個妹妹凱茜後,本想報復的她把八哥悄悄留在米契家中送給了凱茜。

米契見到鳥籠,又看到米蘭妮在歸途中被一隻海鷗啄傷,就留米蘭妮晚上在家吃飯。米蘭妮見到了米契的母親麗迪亞、妹妹凱西,以及他的前任女友安妮,她與米契的感情也在順利發展。就在這時,災難發生了。
先是一群海鷗突然襲擊了米契妹妹的生日野宴,接著從煙囪中飛進的一夥麻雀又把米契的家攪得天翻地覆。第二天一早,麗迪亞就發現一位鎮民在家裡被群鳥殺死,體無完膚,眼睛也被啄掉了。米蘭妮照顧麗迪亞睡下後,到學校去接凱西回家,卻發現校園裡密密麻麻的已經聚滿了鳥群。孩子們迅速被疏散回家,瘋狂的鳥群在路上襲擊了他們。

把凱茜安置在安妮家後,米蘭妮來到鎮上餐館,把訊息告訴了父親。很快,先是加油站遭到襲擊,釀成了一場可怕的火災。整個鎮子都被籠罩在被群鳥襲擊的恐怖之中,安妮為了保護凱茜,慘死在屋前。
當晚,無法離去的四個人在家中再次遭到鳥群的襲擊,米契奮力維持住屋子不被鳥群攻進。一輪攻擊過後,米蘭妮來到樓上查看,被闖入的群鳥啄成重傷,米契拚命把她救出。

凌晨,一家人決定冒險闖出鳥群到舊

《群鳥》《群鳥》
金山去。四個人躡手躡腳地走出屋子,成功進入車中,米契緩慢地把車子駛向道路的遠方。

這部影片在希區柯克的作品中占有極為特殊的地位。如果不是影片中營造緊張氣氛的精彩手法,恐怕很難看出這是一部希區柯克的作品。希區柯克作品中常見的謀殺、犯罪,在影片中都沒有出現,離奇的劇情根本沒有給任何渴望謎底的觀眾留下一點推理的線索。據說如果不是環球電影公司一再堅持,這位導演本來是想連片尾處的“The End”都不留的。希區柯克片中一貫大量用來烘托氣氛的音樂,在這部驚心動魄的電影中也失去了位置和作用。

不過,這絲毫不妨礙影片的成功。驚險緊張,固然是影片吸引觀眾的最大理由,而影評家和分析家則對影片潛藏的意義不斷提出剖析。俄迪浦斯情結,對於解析曾大量拍攝過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影片的希區柯克來說,是個最簡單、最有說服力,但又並不完全的解釋。的確,影片中不斷作出的暗示足夠所有讀過幾天弗洛伊德的觀眾明白的了。但同時,影片中的其他細節,卻又不是簡單的弗洛伊德理論所能囊括的。

心理學家看出了弗洛伊德,環保主義者強調鳥類與人類的共生關係,敏感於政治的人們聽出了影片對60年代世界危機的恐懼。悲觀的人們哀嘆世界末日,樂觀的人們看到了結尾處遠方的天光。希區柯克,還是一如既往地面露著神秘的微笑。
 

評論

第一次看《群鳥》是很多年前的事,現在還清楚的記得那是在新光電影院,現在還能想起當時走出電影院時,還心有餘悸地抬頭看看天空是否有鳥,然後快步趕到南京路上擠進人流中,似乎這樣就能得到一種安全感。

《群鳥》《群鳥》

一部影片能有這般力量,是我在看電影前不曾想到的,於是,相隔多年後的今天,影片的具體情節已經記不起來,淘來一張洋垃圾的Z版DVD再看一遍,仍然產生那種恐懼感。我本不是喜愛恐怖片的人,至今也沒看過幾部真正的恐怖片,有一部叫《鬼入侵》,看的是凱薩琳"澤塔-瓊斯,還有一部叫《鬼水怪談》,看的是《美國往事》中的小女孩——詹妮芙"康納莉。都不是為了看電影的,也感到有什麼東西是恐怖的。而《閃靈》和《群鳥》則是讓我感到恐懼的影片。
《群鳥》是一個俗得不能再俗的一見鍾情的愛情故事,中間穿插了一些恐怖的內容嗎?結論顯然是相反的:《群鳥》是一個恐怖的故事糾纏著一段通俗的愛情。所以,影片的愛情故事很容易被遺忘,而布滿天空的群鳥卻難以忘卻。
群鳥——尤其是海鷗、烏鴉麻雀等不具備攻擊能力的鳥類——攻擊人類,在自然界中是否存在?不敢說絕對不存在,至少是非常罕見的。影片把現實中微弱的可能性轉換成一種未知的神秘性,反覆地表現這種攻擊的現象,而攻擊的力度逐漸增強,第一次是一隻海鷗啄了一下女主人的額頭;第二次是夜裡有一隻海鷗撞在門上死了,有點像是自殺;前兩次都是個別的行為,看上去有點偶然的因素。第三次則是主動地攻擊遊戲中的孩子們,規模擴大了,也不再是偶然的;第四次攻擊在影片中只給出了結果而沒有過程,結果是一個大活人、大男人被啄死了,連警察都不太相信;以後的攻擊就是大規模的:烏鴉追啄國小生;群鳥攻擊街頭的市民;……最後,在一片茫茫的鳥群中,影片的四個主要人物趁著鳥兒攻擊的間歇期,蒼惶駕車逃離小鎮。
影片唯一的懸念就是:鳥兒為什麼要主動攻擊人類?直到影片結束,這個懸念也沒有揭開,根本沒法揭開,因為這事件壓根沒有發生過。但卻能讓人相信確實發生了,讓人害怕了!把不太可能出現的事變成確鑿無疑的事實,這就是希區柯克!我不喜歡看一般的恐怖片是因為那裡面的吸血殭屍也好,怪獸也好,死人鬼魂也好,在現實中從沒見過(或許有人見過,但我沒見過,相信大多數人也沒見過。怪不得有“見鬼了”這一說法!),所以怎么也無法相信其真實性,既然是非真實的,那就根本不可怕,更談不上恐怖了。但鳥兒卻是天天能見到的,希區柯克卻用影片實實在在地告訴我們:鳥兒也會無緣無故地攻擊人,那我就非常害怕了。儘管不太敢信,但還是怕真的會發生。
影片是1962年拍攝的,那時還沒有“電腦特技”這東西呢,那么多的鳥,還有鳥兒攻擊人,都是怎么拍出來的?這個疑問一直盤鏇在我的心中。
女主角梅蘭妮是tippi Hedren扮演的,她給女兒取名就是梅蘭妮,這是我最近才知道的,她女兒也是一個明星——梅蘭妮"格里菲斯。男主角的母親則是後來的“黛西小姐”。

關於《群鳥》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這位以其獨有的邏輯推理與懸念設計,並藉助環環相扣的情節和曲折驚險的效果,充滿批判現實主義與魔幻般的黑色幽默的處理方式的模式——希區柯克模式,演繹出一幕幕觸及心靈和震撼力度極強的精彩場面,

《群鳥》《群鳥》
使觀眾在戰驚之餘體會和欣賞作品風格的大膽、理智和有序,以及細節處的機巧、敏銳和智慧。
愛情和恐怖,始終是希區柯克電影中難解難分的主題,他對自己電影中一個個獨特的個體及其心靈,善意而冷靜的挖掘,令人無法迴避的尖銳,而其手法卻異常從容與沉著,細微之處見功力。他的作品被人稱為“弗洛伊德學說的最佳腳本”可謂當之無愧。
在這部影片中,動物所製造的災難的恐怖場面和人鳥大戰的慘烈和驚心動魄,都體現了獨特的視覺效果和導演的匠心獨具。
1979年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院將終身成就獎授予一代宗師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為他創造的一種獨特的電影表現形式和一生50餘部電影和300餘部的不朽業績。

再讀偶記

希區柯克的影片在強烈感染觀眾的同時,又予人舉重若輕的感覺,其敘事的抑揚頓挫猶如千迴百轉的溪流,隨地勢而起伏,順環境而變通,雖然鏇渦與漣漪並陳,卻又自然順暢、從容不迫。觀眾往往在驚喜激動之餘,還能體味到一絲“隨意性”的挑撥。其實,希區柯克影片的每一格幾乎都是精心策劃而成,他們有本有源地遵循著古希臘劇作的創作原則:清晰、凝練、優雅、對稱。希氏歷來反對在藝術創作上的任何極端、主觀和無節制的感情衝動,一心向希臘悲劇提倡的“有度有節”的美學原則靠攏。他遵循古典,又力圖創新,《精神病患者》和《後窗》的創作是如此,《群鳥》也不例外。

古典式的凝練

希區柯克以85萬美元的投資製作《精神病患者》,最終贏利2000萬,此舉足以證明他在執導過程中講究經濟效益,力求

《群鳥》《群鳥》
讓每一寸膠捲都用在刀口上。《群鳥》的片頭十分引人入勝:隨著一陣陣尖厲的群鳥嘯鳴而出現的每一行演職員表,無一不被驟然飛掠畫面的飛禽擊得支離破碎,沒有哪一位的大名(包括導演的)能倖免於群鳥的撲擊。這一開頭可謂先聲奪人,予人“來者不善,善者不來。”的預兆。短短數十秒鐘的片頭為影片即將展開的恐怖內容定下了基調。如此凝練,令人擊節。

平衡與失衡

希區柯克影片的序幕部分往往呈現出一種平衡的態勢,營造出祥和氣氛。《後

《群鳥》《群鳥》
窗》開場五分鐘通過身臥輪椅的記者傑夫用變焦距鏡頭偷窺對樓鄰居的舉止,推出雖說是千姿百態卻也再普通不過的平民生活境況,這種鳥瞰式介紹配角的手法,用得從容、舒緩,使用居民樓群留給觀眾的初步印象是“平安無事”。隨之,傑夫與女友的幾句口角,對樓病婦的一聲哀號,打破了這一短暫的平衡與祥和,影片開始沿著兩條情節線展開:一條是傑夫與女友麗莎的“茶壺裡的風波”,一條是傑夫追蹤哀號的來龍去脈。麗莎投入偵察工作,兩條情節線交叉。謀殺案水落石出之時也是一對戀人喜結良緣之日。影片結束前,鏡頭再次俯瞰這座“洋四合院”:生活恢復平靜,傑夫依然悠閒地半臥在輪椅之內,只是多了一條斷腿……影片展現出新的平衡態勢。《後窗》開場與結尾的對稱,不是簡單的重複,劇中人從兩天的風波中受益非淺,整個結局何嘗不是“否定之否定”呢?

安逸與災難

希區柯克執導的53部故事片中有兩部恐怖片名著,一部是已成經典的《精神病患者》,另一部是《群鳥》。前者開場伊始是一對男女青年正在汽車旅館中幽會並密議婚嫁之事。不了解劇情的觀眾會以為這是一部涉及婚外戀的愛情片。《群

《群鳥》《群鳥》
鳥》的序幕部分更是充滿歡快的玫瑰色。故事的發生地點就頗令人神往:舊金山遠郊的一座海濱小鎮,那裡風景優美,氣候宜人,宛如世外桃源,而女主角丹尼爾絲為男主角米契送一對“情侶鸚鵡”的情節更為影片增添了浪漫色彩。導演為了把先揚後抑的文章做足,還設定米契為其妹張羅生日慶祝會的場面。自然,男女主人公輕鬆幽默幾近調情的對話,更為影片描畫了一道輕喜劇式的彩虹。這多么象一首戀人曲!誰能想像在安逸祥和的氣氛中卻隱含著災難和殺機?實則,這是暴風雨前夕的暫晴。鏇即,丹尼爾絲在摩托小艇上遭海鷗襲擊,形勢急轉直下,小鎮面臨鳥禍帶來的滅頂之災。希區柯克精於欲抑先揚之道,層層鋪墊之後出現的強烈反差,造成大起大落的視覺衝擊,觀眾在受到心裡震撼的同時,獲得了藝術享受的滿足。《群鳥》給予希區柯克同行們的另一個啟示是:拍攝恐怖片不必囿於陰森昏暗的凶宅之中或夜霧迷濛的墓地之間,燦爛的陽光底下也能發生災難和滋生罪惡的!

獵人與獵物的顛倒

《群鳥》《群鳥》
人類歷來的口號是:同大自然作鬥爭。向大自然索取從來就認為是天經地義之事。於是自然資源橫遭濫采狂伐,飛禽走獸慘遭濫捕亂殺。狂妄無知的人們沒有料到,大自然有朝一日將對他們的倒行逆施予以懲罰,而那些捕獵對像也會群起“報復”的。〈群鳥〉的導演在60年代初通過這部寓言式的作品向人類發出了警告,不愧為預言家;而且妙就妙在他不是選擇猛禽而是專挑鴿子、海鷗、烏鴉作為向人類反擊的主角,實乃匠心獨運。鴿子、海鷗原是和平和友誼的象徵,以上幾種飛鳥是大自然中最為懦弱友善的生命,而今連它們都忍無可忍了,足見人類破壞生態平衡的惡劣行徑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了!影片中有一幕是震撼人心的:丹尼爾絲走投無路之際逃入電話亭躲避,群鳥窮追不捨,它們啄打玻璃門,血濺窗框、“前仆後繼”。顯而易見,這種“寧可玉碎不願瓦全”的做法已經不是鳥的個體行為了,他們在共同敵人面前形成了一種群體意識。面對充溢了使命感的報復和反擊,小鎮的人們難以逃脫成為獵捕對象的厄運,而群鳥則儼然成為獵手。回家加固房舍,進行消極防禦是人類唯一能採取的自我保護措施。這實在是一幅幽默有趣的二九錯點陣圖。

無獨有偶

希區柯克時常在自己執導的影片中露面,但也只是“露面”而已,沒有一句台詞,他扮演的角色永遠只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員:車禍發生時,圍觀民眾中的一分子;在電話亭內撥打電話的無名氏;劇場中一名全神貫注的觀眾……在〈群鳥〉

《群鳥》《群鳥》
中,他的形象所占的畫面比任何時候都大,只因其雙手左右開弓都牽著小狗。只見他慢悠悠地從花鳥店內踱了出來,而此時女主角丹尼爾絲正在匆匆進入該店,倆人擦肩而過……希區柯克以匆匆過客的形象為作品打上印記,同休斯頓、特呂弗相比可謂謙謙君子。休氏喜好在自己或別人的影片中擔任重要配角(〈死者〉〈唐人街〉)而希氏的法國崇拜者則熱衷於在自己執導的電影中擔當主角(〈綠房間〉)以便貫徹“作者論”美學原則。無獨有偶,有一位比希氏更不願意顯山露水的大導演。奧斯卡最佳影片〈西線無戰事〉(1932)終場之前,男主角保羅以為硝煙散盡、和平到來,就從掩體中伸出手去捕捉蝴蝶,誰料冷槍打來,保羅一命歸西。觀眾在特寫鏡頭中看到的那隻捕蝶之手實乃是導演邁爾斯東軀幹的一部分。這真是獨特的,具有紀念意義的一筆。

恐怖——沒有結尾

《群鳥》拍攝於1963年,當時希區柯克剛剛製作了《精神病患者》等傳世之作,名聲如日中天,整個娛樂界都在猜測他下一步的走向。他們萬萬想不到的是,希區柯克從十年前的故紙堆里翻出了達芙妮·杜·莫里哀的《群鳥》,從飲料廣告裡找來了標緻的金髮女郎蒂比·赫德倫。然後他把自己的一切經驗全部顛覆掉,拍攝了這部沒有音樂,沒有謀殺,沒有閉合結構,連希區柯克所一貫欣賞的“真相大白的結尾”都沒有的影片。如果不是環球電影公司一再堅持,這位導演本來是想連片尾處的“The End”都剪掉的。
影片推出後立即引起極大爭議。觀眾似乎不能接受一個沒有最終給出一個“合理解釋”的希區柯克。他們想知道:為什麼鳥群會襲擊人?60年代的人們想知道許多事情,他們想知道為什麼會有冷戰和古巴危機,他們想知道原子武器究竟會在哪一個凌晨毀滅掉這個星球。惴惴不安的年代產生了惴惴不安的影片。希區柯克再一次用他精湛的導演技巧同世界開了一個玩笑。他用一個被啄得滿是鮮血的眼眶,一個在襲擊下瀕於破碎的電話亭,一個用多次疊印和電子聲造出來的鳥群效果,再加上一個樸質的,輕鬆喜劇性的愛情故事,再一次讓觀眾在驚恐和會心的笑容里獲得享受。無數的人想把這部影片貼上心理學或者形上學的標籤,他們寫了無數的東西來證明自己的觀點。結果還是那句老話:評論家一思考,希區柯克就發笑。算了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