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森林的故事》

《維也納森林的故事》

《維也納森林的故事》是約翰·施特勞斯創作的一首圓舞曲,舞曲描述了森林中百鳥的啼鳴、流泉的嗚咽、微風的低吟、空氣的芬芳、馬車的得得聲等。

基本信息

起源和產生

多瑙河一樣,環擁維也納的維也納森林是大自然賜給維也納的一份禮物。但幾個世紀以來,它也凝聚了人們的辛勤勞動和嚴格的保護。這是一片保持原始風貌的天然林,主要由混合林和丘陵草地組成,約1250平方公里,一部分伸入維也納市。維也納森林旁倚美倫河谷,水清林碧,給這座古城增添無比嫵媚。同時,維也納森林還對潔淨空氣起著重要作用,擁有“城市的肺”的美譽施特勞斯譜寫的《維也納森林的故事》更使它名揚世界。

從11世紀到1925年這900年間,廣袤的維也納森林一直是皇家的狩獵場。在1905年制定的《維也納建設條例》中,維也納市周圍地帶被宣布為“森林--草地保護區”。1925年奧地利國家林務局接收了這片森林,採納了“近自然林業”理論作為經營維也納的指導思想。1955年,奧地利又把森林地區劃為“維也納景觀保護區”,下奧地利州的56個鄉以及維也納市的8個鎮都獨立參與森林的保護和經營。現在維也納森林的總面積為135000公頃,其中國有林占45%,鄉鎮林占10%,私有林占45%。

森林裡有許多清流小溪溫泉古堡以及中世紀建築的遺址古老寺院,但最吸引人的則是一些美麗幽靜的小村莊。幾個世紀以來,許多音樂家、詩人、畫家在此渡過漫長的時光,產生不少名揚後世的不朽之作。“圓舞曲之王”約翰·施特勞斯的外祖父在維也納森林中的扎爾曼村有一所爬滿青藤的鄉間小舍,小施特勞斯就是在這裡渡過了他的青少年時光。自1829年起,他常在維也納森林中度夏。森林中百鳥的啼鳴、流泉的嗚咽、微風的低吟、空氣的芬芳、馬車的得得聲都激發了他創作的靈感,《維也納森林的故事》,圓舞曲誕生了。

在一個叫海利根施塔特小村子的一座四合院式的建築里,有一間貝多芬晚年時的住所。這時已患了神經性耳聾症的貝多芬就在這裡寫下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遺書》(又稱聖城遺囑),表達了他對人世和命運的不平和抗爭。

森林中欣特布呂爾小村有舒伯特的故居,路旁有一所破舊的磨坊,據說舒伯特創作《美麗的磨坊姑娘》的靈感就來源於磨坊主的女兒每天提著水桶打水的情景。現在林區不少村子仍保持著當年的原狀:村邊的磨坊,村口的水井,雕花和彩繪的木頭房子,小酒館門前掛著小燈,一派田園風光。位於森林東端山麓下的格林琴村是維也納森林中最浪漫的村莊,村里到處是古樸的霍里格酒館。這裡也有一棟貝多芬曾經住過的兩層小樓,從這裡向北走完一條200米長的胡同,是一個峰嶺秀麗的山谷,貝多芬常到這條小道散步,並獲得靈感,創作了舉世聞名的《第六(田園)交響》,今天人們在欣賞這首交響曲時,腦海里所浮現出的東西依然能在這裡找到。這條小道已被正式命名為“貝多芬小道”。

約翰·施特勞斯音樂家的生平

約翰·施特勞斯約翰·施特勞斯

約翰·施特勞斯(1825 - 1899)是奧地利作曲家指揮家和小提琴家。他從小愛好音樂,7歲便開始創作圓舞曲,他的父親是維也納的輕音樂作曲家兼指揮家。他與父親同名。他自幼熱愛音樂,9歲在維也納組織了一個管弦樂團,曾赴地利波蘭德國等各大城市,舉行他自己及父親創作的圓舞曲旅行演奏會,使起源於奧地利的民間舞曲,很快在歐洲各地以至全球流傳開來。

他一邊演奏小提琴,一邊指揮。這個樂隊演出技藝很高,使人們聽後得到美的享受。他的音樂風格既保持了奧地利民間創作特點為,又具有民間音樂所特有的朝氣和美感,同時,在創作中還吸收了歐洲其它國家音樂文化的某些特點,成為結構簡練、節奏靈活、鏇律優美、感情奔放的圓舞曲體裁,很快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歡迎。

1872年,約翰·施特勞斯應邀去美國波士頓紐約等地演出,盛況空前。 他還親自指揮由兩千人組成的管弦樂團、兩萬人組成的合唱團,聯合演出自己的代表作《藍色多瑙河》圓舞曲,創音樂史上的新紀錄。1899年,約翰·施特勞斯逝世時,維也納人民舉行了十萬人的盛大葬禮。

約翰·施特勞斯一生創作了168首圓舞曲,117首波爾卡,43首進行曲,16部輕歌劇。作品大都熱情歡快,鏇律性很強,散發出濃郁的浪漫主義氣息,並常帶有幽默感。人們所熟悉的《藍色多瑙河》、《維也納森林的故事》、《藝術家的生涯》、《春之聲》等圓舞曲,都出自他的筆下。 他與他父親同名,兩人都是著名的作曲家,又都以寫圓舞曲聞名於世。為了區別起見,在他們的名字前面分別加上“老”、“小”。老約翰·施特勞斯被人們稱為“圓舞曲之父”;小約翰·施特勞斯被稱為“圓舞曲之王”。

對維也納森林故事音樂解析

這片森林也是許多居住在維也納的大作曲家們經常光顧的地方,森林的美景常常激起他們的靈感。約翰·施特勞斯是地道的維也納人,《維也納森林的故事》就是他獻給故鄉的讚歌。為了使樂曲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作者在管弦樂隊里破例地加上了奧地利的民間樂器——齊特爾琴(原文為Zither,是一種撥奏弦樂器)。

這首樂曲由序奏、五個圓舞曲和尾聲構成,其結構屬於典型的維也納圓舞曲式。樂曲的開始是一段很長的序奏。兩支圓號的鏇律描繪了優美動人的風景,雙簧管和單簧管吹出抒情流暢的曲調,象是牧人的牧歌和角笛。鐘聲的響起,使音樂增加了很多光彩。然後,大提琴緩緩奏出第一圓舞曲的主題動機,作為全曲的引子。大提琴渾厚的音調、圓號美麗的牧歌和長笛玲瓏的裝飾音節,構成了一幅極美妙的且色彩斑斕的音畫,十分優雅動人。齊特爾琴的加入更增添了濃厚的奧地利民族色彩,這種特色型樂器撥奏出這首圓舞曲中最主要的一段鏇律(片段1),輕柔而華美,仿佛晨曦透過濃霧照進維也納森林,還伴隨著鳥兒們婉轉的鳴叫。

第一圓舞曲為F大調,描繪出了森林清晨的美景,及人們輕歌曼舞的場面。

第二圓舞曲為降B大調,由大提琴呈示出來。 這段主鏇律與前面序奏中基塔琴所演奏的主題幾乎完全相同,但節奏要快得多,舞蹈性極強。

第三圓舞曲為降E大調,三部曲式。描繪的仍然是森林美景。

第四圓舞曲在降B大調上,二部曲式。前半部分輕快、流暢,鏇律充滿跳躍性;後半部分活潑、優雅,伴奏部分引人入勝。

第五圓舞曲為降E大調,這一部分不僅活潑,而且節奏性非常強,使得整個樂曲達了最高潮。

樂曲的結尾部分很長,在這裡依次出現了第四圓舞曲、第一圓舞曲和第二圓舞曲的主題;之後,序奏時的“齊特爾琴”動人的鏇律重新出現;終止部分採用了樂隊的合奏。這一切好似一個總結,引人再一次回顧維也納森林的各種美麗景色。

約翰·施特勞斯其它音樂代表作

《維也納森林的故事》《維也納森林的故事》

約翰·施特勞斯創作的圓舞曲有498首,其中以《藍色的多瑙河》、《維也納森林》、《春之聲》、《藝術家的生涯》、《皇帝圓舞曲》等最為著名。除圓舞曲外,他還創作了歌劇《蝙蝠》、《羅馬狂歡節》、《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等16部歌劇。他的父親老約翰·施特勞斯,他的兩個弟弟和一個兒子在圓舞曲方面也有著光輝的成就。

維也納森故事的劇

《維也納森林的故事》《維也納森林的故事》

為了使樂曲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作者在管弦樂隊里破例地加上了奧地利的民間樂器——齊特爾琴 (原文為Zither,是一種撥奏弦樂器)這首樂曲由序奏、五個圓舞曲和尾聲構成,其結構屬於典型的維也納圓舞曲式。終止部分採用了樂隊的合奏,這一切好似一個總結,引人再一次回顧維也納森林的各種美麗景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