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克里斯托夫》

《約翰・克里斯托夫》原著是一部十卷二千頁的小說,它是一個音樂天才的藝術發展過程的精雕細琢的記錄。

基本信息

《約翰克里斯托夫》簡介

《約翰・克里斯托夫》原著是一部十卷二千頁的小說,它是一個音樂天才的藝術發展過程的精雕細琢的記錄。羅曼・羅蘭描繪書中主人公的心靈活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此外,他還消除了法國與德國之間的藝術隔閡。約翰・克利斯朵夫的經歷也就是每一個丟掉過去、開拓將來的天才人物的經歷。1915年羅蘭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主要是由於《約翰・克里斯托夫》這部巨著。曼希沃是一位演奏家,他的父親約翰・米希爾是著名的樂隊指揮。毫不足怪,曼希沃的兒子克里斯托夫也應該是個音樂家。曼希沃的妻子魯意莎,是下等階級的一個呆頭呆腦的女人。她的公公非常生兒子的氣,因為他娶了比他低微的人,但是魯意莎的堅忍品德很快就博得了公公的歡心。他們之間有一條牢固的感情紐帶,這是一件幸運的事,因為曼希沃又酗酒,又亂花,常常由於家裡一點錢也沒有,爺爺只好把他微薄的養老金用來接濟魯意莎。有一天,曼希沃無意中聽到他那三歲的克里斯托夫在彈鋼琴。在酒後的狂熱中,他動了要創造一個音樂神童的念頭。克里斯托夫從此開始了他的音樂訓練。他無休無止地練習指法直到完全彈準為止。為此他常常起來反抗,而鞭打只有使他更為倔強,但到頭來還是鋼琴把他吸引回來。
他的祖父注意到他在玩玩具時常常即興哼出鏇律來。祖父坐在另外一間屋子裡,把這些曲調記錄下來,加以整理。克里斯托夫表現出真正的作曲天才。

《約翰克里斯托夫》情節

七歲半時,克里斯托夫已經準備好舉行他的首次音樂會了。穿了一套可笑的服裝,他被人以六歲神童的稱號帶到宮廷里去。他首先演奏了一些德國大師的作品,然後極其成功地演奏了他自己的作品,這些作品都收集在一本精裝的私人刊印的卷冊里,名為――約翰・克里斯托夫・克拉夫脫作品第一號;童年遣興:詠嘆調、小步舞曲、圓舞曲和進行曲。大公爵高興極了,把宮廷的恩寵賜給這位神童。
還不到十三歲,克里斯托夫在宮廷管弦樂隊里就已經穩穩地當上了正式的第二小提琴手,他的父親就是該樂隊的首席小提琴手。排練、演出、作曲、教課、學習――這就是克里斯托夫的生活。他成了家庭經濟的主要支柱,甚至他父親的工資也由他去領取而不讓他父親沾手。生活的其他方面全被忽視了;甚至沒有人想到要教給他吃飯時應有的規矩。
曼希沃後來淹死了,他的死倒給克拉夫脫家庭的經濟帶來了好處。但是約翰・米希爾之死卻是另一回事了。克里斯托夫的兩個弟弟很少在家,家中只剩下魯意莎和她這個音樂家兒子。為了節省開支,他們搬到一個更小、更簡陋的住所去。
與此同時,克里斯托夫經歷了一系列的戀愛事件,由於他的憨直老實和缺乏交際手腕,這些戀愛總是以不幸而告終。他二十歲出頭就勾搭上粗俗的女店員阿達做他的情婦。由於流言蜚語,他發現越來越難找到學生,也難留住學生了。當他敢於對老一輩的大師發表評論意見時,他也就失去了宮廷的位置。他幾乎下決心要離開德國。
有一天晚上在一個鄉村的舞會上,他為了保護一個叫洛金的農村姑娘,與一群喝醉了的士兵大打出手,當場一個士兵被打死了,兩個受了重傷。由於已經發出了逮捕狀,克里斯托夫只好逃往巴黎。法國是克里斯托夫一向極為嚮往的國家,但一旦到了那兒,他發現很難於適應。他遇到了一群又有錢又玩世不恭的猶太人、美國人、比利時人和德國人,不過他認為他們那種世故是令人痛苦的,他們那些虛偽做作很討厭。他所作的曲子雖然能得到一些人的欣賞,但起初並不普遍受到歡迎。
過了一些日子,由於受到越來越多的賞識,他發現自己被評論界忽而讚揚忽而指責。不過他因此引起了注意,這是很重要的事。雖然他受到有錢人家的接待並收到戲院和音樂會的招待票,他還是一貧如洗。
他在史丹芬家受到了很好的接待,他們那個賣弄風情的女兒高蘭德和她那比較年輕、比較溫柔的表妹葛拉齊亞是他的學生。他並沒跟高蘭德談戀愛,因此他們維持了一陣師生和好友的關係。葛拉齊亞很崇拜他,而在他呢,她只不過是另一個學生而已。
有一天晚上,人們介紹給他一個靦腆的、口吃的年輕文學家。他就是奧里維,他長久以來一直是克里斯托夫音樂的忠誠崇拜者。克里斯托夫立即被奧里維吸引住了,起初他也說不清為什麼,他只是感到奧里維異常面熟。
後來才知道奧里維就是安多納德的弟弟,安多納德這位姑娘的形象是克里斯托夫所極為珍愛的。在他離開德國之前,一個猶太朋友曾經給了克里斯托夫幾張戲院的包廂票子。他知道找不到人來陪他,就一個人去了,在門廳里他看到一個法國家庭女教師正在售票處前要買票買不到,克里斯托夫一時衝動就把她帶了進去。這姑娘的主人葛羅納蓬一家以為他們也會被邀請的,結果他
們自認為受到了怠慢,為此十分惱怒,就把她――安多納德辭退了。
在她回法國時,克里斯托夫曾在火車上看到她一眼。這就是他和安多納德全部的接觸經過。現在他才知道她為了供應奧里維考取高等師範學校已耗盡了精力。在他終於被錄取的時候,她已經得了肺結核症,在克里斯托夫來到巴黎之前就死去了。
克里斯托夫發現奧里維是個真正的朋友,就與他共住在一所公寓裡。奧里維變成了克里斯托夫的擁護者,寫評論文章幫他樹立聲望。與此同時,還有一個重要的匿名人物在暗中支持他。不出幾年,他發現自己已是法國國內外在新音樂方面最重要的作曲家。
奧里維與膚淺的雅葛麗納的婚姻把這兩個朋友拆散了。在他經歷豐富的一生中,克里斯托夫又交了很多朋友,但是再沒有一個能比得上奧里維這樣親密的了。不過,他終於找到了那個匿名的恩人,那就是葛拉齊亞。這時她已經不跟他相愛而嫁給了奧地利公使館的一位秘書。
雅葛麗納離開奧里維出走了,他與克里斯托夫開始對工團主義運動感興趣。他們參加了一個五一節的慶祝會,結果慶祝會變成一場暴動。奧里維被刺傷致死。克里斯托夫在殺死一個士兵後逃離了這個國家。
克里斯托夫在瑞士流亡期間與阿娜發生了一次不愉快的戀愛事件。阿娜是他一個朋友的妻子,隨之而來的內疚暫時壓抑了他的天才。但是在當時已經孀居的葛拉齊亞的幫助下,克里斯托夫在瑞士度過了十年碩果纍纍的生活。
在他返回法國時,他成了追求和歡呼的對象。他覺得非常好笑:自己已經成為公認的大師,而甚至被年輕一輩的藝術家認為已經有些過時了。
雖然葛拉齊亞和克里斯托夫兩人從未結婚,但是他們彼此保持著堅定不移的、互相安慰的友情。葛拉齊亞死在埃及,遠離她所愛的克利斯朵夫。克里斯托夫死在巴黎,至死都堅定不妥協,因為他是真正的藝術家。

作家簡介

羅曼·羅蘭於1866年1月29日生於法國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鎮克拉姆西,父親是公證人,是城裡德高望重的紳士; 母親虔誠端莊,自從她的一個小女兒夭亡之後,就籠罩在一種淡淡的哀愁中,而把所有的心思都花費在照顧柔弱的兒子和他的另一個妹妹身上。羅曼·羅蘭從父親那裡得到的是法國大革命以來的鬥士的精神和信仰,而母親帶給他的是來自波爾羅亞爾女隱修院的探索精神,藝術感受力——音樂性的,神秘的敏感;二者相互對立而又相互補充。
羅曼·羅蘭的童年籠罩在1870年普法戰爭失敗的陰影中,青少年時代,他被高等師範錄取,在這裡,他人文科學上的天賦和對音樂的熱愛表達出來,開始夢想著一個為世界心碎的單純的藝術家的故事——《約翰·克里斯朵夫》的原型。
此後,他得到高等師範的獎學金,到羅馬遊學兩年,負責整理文獻工作,在典籍目錄中探尋歷史。這兩年中,羅蘭感受的最多的是友誼,來自七十歲的老太太馬爾薇達·馮·邁森布洛的友誼。在兩人身上有同樣的理想主義,不同的是老太太的思維久經考驗而純淨,年輕人則激烈而狂熱;從這樣的交往中,羅曼·羅蘭得到了他遊學兩年中最重要的學識。
義大利之行後,羅曼·羅蘭先是在高等師範教授音樂史,1903年到巴黎大學執教。在嚴謹的學術生活和寫作中,他找到一份慰籍。
1912年,羅曼·羅蘭離職退休。為改善身體狀況,羅蘭許多年來都在瑞士度過假日。1914年夏季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他身在瑞士,戰爭使他的寫作、友誼和影響都一分為二。對於他的同胞來說,他是個懦夫,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拋棄了它;但是,不顧這些攻擊的羅蘭繼續留在瑞士,做他與國際主義相一致的工作。
1919年,羅曼·羅蘭與母親一起返回巴黎,當時她已病重。母親去世後,羅蘭回到瑞士,自1922年至1938年與父親和妹妹定居在那裡。這個時期里,他對社會主義和東方宗教產生了興趣。此後,羅蘭前往他家鄉附近的一個法國小鎮,在那裡繼續寫作,後因反納粹活動而遭到軟禁,於1944年12月30日謝世於家中。
羅曼·羅蘭的文學生涯從他個性中的矛盾體逐漸發展而成,他從父親那裡吸收的愛自由、愛挑剔的高盧人精神,和從母親那裡得到的藝術感受力使他具有了以下常被描繪的奇怪的特徵:一個宗教社會主義者,一位反神權的神秘主義者,一位革命的理想主義者,一名非教條主義的基督徒。他還是一位在充滿巨大國際競爭的世紀堅持國際合作主義者。羅蘭愛法國,但他拒絕承認一個國家能夠成為理性和必要的統一體。這樣看來,他身上似乎具備一系列的二分法,而他又不斷地在他的小說和隨筆作品中將這些表現出來。
熱切參與那個時代的知識界活動的羅蘭探求著將信仰、希望、愛情以及勇氣等品質帶給他的社會,這種信念解釋了他最初為舞台寫作的原因——重新激發英雄主義和對他的祖國的信仰。這裡最好的例子是他1898年的劇作《狼群》。
因為受挫於舞台條件的過分嚴苛,羅蘭轉向對著名人物的研究,他寫的關於貝多芬的抒情生活的文章,以及米開朗基羅和托爾斯泰的研究,這些對他心目中的英雄的紀念並非評論性傳記,而是為獲取這些偉人精神而做的充滿詩意的努力。羅蘭在描繪貝多芬肖像的同時,試圖畫出20世紀的肖像及其夢想。
羅曼·羅蘭對傳記的興趣充分體現在他的《約翰·克里斯朵夫》之中。這部循環式小說為20世紀力求捕獲整個生命經歷的偉大傳記小說開闢了道路。《約翰·克里斯朵夫》牢固地奠定了羅曼·羅蘭在20世紀早期文壇的聲望。有趣的是,他在這部作品中預見了一場毀滅歐洲的戰爭的來臨,作品完成不久,這樣的戰爭就爆發了。此時他寫了一系列文章反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特別是1915年的小冊子《戰鬥之上》呼籲作戰國的知識分子們去爭取和平。這引起了對他的文學地位的強烈憤怒。法國評論家們認為他只是個智商高的罵街文人,這成為他和法國年輕人之間的也許永難癒合的一條裂痕。
兩次大戰之間,羅曼·羅蘭的創作又一次達到高潮,1919年發表了寫於1913年的中篇小說《哥拉·布勒尼翁》 ,1920年發表了兩部反戰小說《格萊昂波》和《皮埃爾和呂絲》 ,1922至1933年又發表了另一部代表作《母與子》。《母與子》是羅曼·羅蘭的又一部長篇小說,此書脫稿時作者已經67歲,可說是他老年的作品。書的思想深度和現實主義因素均已超過《約翰·克里斯朵夫》,然而藝術魅力和抒情氣氛則遠遠不如。這一時期還發表了音樂理論和音樂史的重要著作七卷本《貝多芬的偉大創作時期》(1928-1943),此外還發表過詩歌、文學評論、日記、回憶錄等各種體裁的作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