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瑟夫和神奇彩衣》

《約瑟夫和神奇彩衣》

由韋伯親自監製的音樂劇DVD作品目前只有三部,它們分別是《貓》、《萬世巨星》和這部《約瑟夫與神奇彩衣》。該劇1968年起在倫敦上演,當時韋伯僅僅20歲。正是這部戲開始了韋伯的音樂劇傳奇。約瑟夫的故事完全取材於《聖經創世紀》,講述受父親特別寵愛的約瑟夫被他十一個兄弟嫉妒、出賣到埃及,最終衣錦還鄉,手足交好的故事。飾演男主角約瑟夫的是70年代青春偶像唐尼奧斯門(Donny Osmond),奧斯門原先是搖滾歌手,在事業舉步維艱之時加入韋伯王國而重獲新生(他在《韋伯50周年音樂會》中也曾出場)。他在該劇中演唱的《無路可走》(Close Every Door to Me)逼真地刻畫了約瑟夫被陷害後的心情,十分蒼涼感人。該劇布景豪華,歌舞場面目不暇接,音樂元素十分豐富,是一部老少鹹宜的劇目。

基本信息

簡介

Joseph and the Amazing DreamcoatJoseph and the Amazing Dreamcoat

百老匯首演1982年1月27日
場次:747場
地點:皇家劇院(Royale Theatre)
創作團隊
作曲 安德魯•勞埃德•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
作詞 蒂姆•萊斯(Tim Rice)
編劇 蒂姆•萊斯(Tim Rice)
根據《聖經》故事中的約瑟夫章節改編
導演 托尼•譚納(Tony Tanner)
編舞 托尼•譚納(Tony Tanner)
舞美設計 卡爾•艾格斯蒂(Karl Eigsti)
服裝設計 朱迪斯•多蘭(Judith Dolan)
燈光設計 巴里•阿諾德(Barry Arnold)
音響設計 湯姆•莫斯(Tom Morse)
演員
比爾•赫頓(Bill Hutton),勞瑞•比奇曼(Laurie Beechman),湯姆•卡德爾(Tom Carder)
倫敦西區首演:1991年
地點:帕拉迪恩劇院(London Palladium)
創作團隊
導演 斯蒂文•皮姆羅特(Steven Pimlott)
編舞 安東尼•范•拉斯特(Anthony Van Laast)
舞美設計 馬克•湯普森(Mark Thompson)
服裝設計 馬克•湯普森(Mark Thompson)
燈光設計 安德魯•布里奇(Andrew Bridge)
動畫投影設計 理察•奈特(Richard Knight)和阿特•里奇(Art Rich)
音響設計 馬丁•利萬(Martin Levan)
演員
傑森•杜諾萬(Jason Donovan),林齊•哈特利(Linzi Hateley)
百老匯第一次重排:1993年11月10日
場次:231場(17場預演)
地點:明斯科夫劇院(Minskoff Theatre)
該版本於倫敦西區首演為同一創作團隊
演員
麥克•達米安(Michael Damian) ,凱利•拉布克(Kelli Rabke),羅伯特•托蒂(Robert Torti)
倫敦西區第一次重排:2003年3月1日
地點:新倫敦劇院(New London Theatre)
演員
史蒂芬•蓋特利(Stephen Gateley)
倫敦西區第二次重排:2007年7月17日
演出持續至今
地點:阿德爾菲劇院(Adelphi Theatre)
導演 斯蒂文•皮姆羅特(Steven Pimlott)
編舞 安東尼•范•拉斯特(Anthony Van Laast)
舞美設計 馬克•湯普森(Mark Thompson)
服裝設計 馬克•湯普森(Mark Thompson)
燈光設計 安德魯•布里奇(Andrew Bridge)
音響設計 米克•波特(Mich Potter)
演員
李•米德(Lee Mead),簡娜•李-詹姆斯(Jenna Lee-James), 迪恩•克林森(Dean Collinson)

背景Background

《約瑟夫與神奇夢幻彩衣》是英國著名音樂人安德魯•勞埃德•韋伯和蒂姆•萊斯合作的第二部作品,但是第一部得以公演的作品,兩人的處女作《我們的喜好》(The Likes of Us)直到2005年才正式演出。

應聖•保羅學校(St Paul's School)音樂學院負責人邀請,韋伯和萊斯為期春季音樂會創作了一個15分鐘的流行清唱劇,故事取材於《聖經》中的約瑟夫故事,於1968年3月1日在學校音樂會上演出。韋伯的父親威廉認為這個節目具有發展潛力,於是鼓勵韋伯繼續加工修改,在威廉的維斯特敏斯特中央音樂廳進行了第二次演出,部分評論界對該小品給予了肯定,演出還吸引了戴卡唱片公司的注意,他們為演出錄製了唱片。1968年11月9日,演出拓展為35分鐘,在聖•保羅大教堂演出(St Paul's Cathedral),節目結合了流行樂和聖歌風格,獲得一致好評。

20世紀70年代初,由於搖滾音樂劇《耶穌超級巨星》的成功,韋伯和萊斯借其東風宣傳舊作《約瑟夫與神奇夢幻彩衣》,其唱片在蟬聯美國唱片暢銷排行榜榜首3個月。唱片的成功吸引到投資人製作舞台版,1972年9月,《彩衣》在愛丁堡國際藝術節演出,此時演出只有一幕。1973年2月17日,第二稿《彩衣》舞台版在愛丁堡演出,裡面包含大量台詞,隨後因為韋伯製作從頭唱到尾的意願,台詞被大量刪除。

在美國,因為唱片的巨大成功,大量學校劇團和業餘劇組開始搬演《彩衣》。但是直到1982年,演出才正式登入百老匯,持續近兩年時間。由於故事適宜全家人一起欣賞,主題突破國界和文化隔膜,鏇律優美動聽,《約瑟夫與神奇夢幻彩衣》一直是音樂劇界具有商業保障的作品,超過兩萬個業餘劇組和學校劇團成功上演該劇,並獲得商業成功。主流製作中,只要邀請具有影響力的男演員擔任約瑟夫一角,演出基本上可以得到票房保障。

1991年,經過再度擴充的《約瑟夫與神奇夢幻彩衣》重新製作,登上倫敦戲曲舞台,來自澳大利亞的偶像演員兼歌手傑森•杜諾萬(Jason Donovan)擔任男主角,演出後期兒童節目主持人菲利普•索菲爾德(Phillip Schofield)接替傑森,新秀林齊•哈特利(Linzi Hateley)扮演旁白。動感時尚的舞台呈現市的演出獲得巨大轟動。該版本於1993年登入百老匯。

1999年,韋伯基於1991年演出版製作了《約瑟夫與神奇夢幻彩衣》錄像,曾於1992年在全美巡演中擔任男主角的東尼•奧斯蒙德(Donny Osmond)重塑約瑟夫一角,倫敦西區享有盛名的女演員瑪麗亞•弗里德曼(Maria Friedman)飾演旁白。英國著名影星瓊•科林斯(Joan Collins)在片中有客串演出。

2002年,韋伯邀請流行組合男孩地帶前主唱史蒂芬•蓋特利(Stephen Gateley)擔任男主角,重排《約瑟夫與神奇夢幻彩衣》,演出在牛津進行試演,隨後在利物浦作為聖誕檔音樂劇進行短期演出,於2003年3月登入倫敦西區。該版本更加兒童化,以吸引兒童觀眾。

繼韋伯為尋找重排版《音樂之聲》女主角創意的選秀節目《如何解決瑪麗亞的問題》取得成功後,他打算沿用這種選秀節目方式尋找新版《約瑟夫與神奇夢幻彩衣》男主角,新選秀節目借用演出中的歌曲命名為《有夢就好》,在BBC電視台一頻道黃金時段播出。韋伯,音樂劇演員、電視明星約翰•巴若曼(John Barrowman),西區女星丹尼斯•范•奧藤(Denise Van Outen)和著名製作人比爾•肯萊特(Bill Kenwright)擔任評審。2007年6月9日最後一次節目中,超過300萬觀眾投票,25歲的青年演員李•米德(Lee Mead)被觀眾評選為新版《約瑟夫與神奇夢幻彩衣》男主角,此前李僅僅是音樂劇《劇院魅影》倫敦劇組中的民眾演員。

演出介紹 Briefing

劇情 Synopsis

某學校公開講座上,一位青年老師為鼓勵在座所有同學勇敢追尋自己的夢想,給他們講述了《聖經》中約瑟夫追尋自己夢想的故事。

約瑟夫是雅格布12個兒子中最年幼的一個,因為天資聰穎,最受父親喜愛,父親把家傳之寶五彩神衣送給了他,約瑟夫也因此變得性格驕傲,他夢見自己主宰整個家庭。兄長嫉妒父親對約瑟夫的偏愛,害怕他將來真正成為一家

第二天,兄長們抓住了約瑟夫,七手八腳扯掉他的彩衣,並把他扔進深坑。 這時,一隊以實瑪利人(Ishmaelite)從此地經過。他們把約瑟夫賣給商人為奴,換得二十塊銀幣,以實瑪利人則牽著他們新買的奴隸、雅各最疼愛的兒子前往埃及。與此同時,兄長將約瑟夫的彩衣撕得破破爛爛,又宰了一頭羊,用羊血把衣服染紅,騙父親說他在沙漠遭遇野獸襲擊身亡。

約瑟夫在埃及被一個名叫波提乏(Potiphar)的軍官買了下來。波提乏是法老的護衛長,也是個富甲一方的大財主,他過著豪華奢侈的生活。約瑟夫乾的勤勉能幹贏得了主人的賞識,於是波提乏便提拔他當上了自己的管家。波提乏妻子風流成性,看上了儀表堂堂的約瑟夫,對其百般勾引,儘管約瑟夫一再回絕,卻遭到波提乏,他認為約瑟夫和妻子有染,將其投入牢房。

獄中的約瑟夫心情灰暗到了極點,他身心疲憊,但是他堅信會擁有光明未來,決定不放棄生活的希望。有一天法老的僕從麵包師和僕役長由於犯了錯誤而被投進監牢。兩人對前途憂心忡忡,他們不斷做夢,於是約瑟夫給他們解夢。約瑟夫預言僕役長將恢復原職,而麵包師將被處決。約瑟夫的預言陸續變成了現實,儘管身陷囹圄,他卻因出色的解夢能力美名遠揚。

法老最近對自己的一個夢百思不得其解。他把夢境講給周圍的人聽,誰也不懂其中的含義,於是約瑟夫被推薦去給法老解夢。約瑟夫聽了法老之夢,預言國家將有多年豐收,但接下來又遭遇長年饑荒,需要法老有效調配國家資源順利渡過難關。約瑟夫受到法老賞識,得到特赦,並被委任為宰相。豐年年很快過去了,約瑟夫監督眾人將食物收集起來,為將來作好充分的準備。埃及平安度過了隨後的災年。人們對約瑟夫充滿感激之情。他也成為法老寵臣。

儘管前程光明,約瑟夫卻沒有盲目驕傲,他擔心家鄉親人也遭受饑荒之苦。因為連年災害,雅格布一家面臨斷炊之險,約瑟夫兄長們決定投靠糧食充裕的埃及,這十一個兄弟終於拜倒在了約瑟夫的腳下,請求他施捨食物。約瑟夫認出了他的家人,卻發現他們並沒認出自己。回想被兄長陷害的悲慘遭遇,他決定略施報復。他故意刁難兄長良久才給他們食物,並趁他們不備,將一隻金杯塞進一位兄長包裹,隨後指責他們以怨報德,偷竊他的財物,要將“偷盜者”投入牢房。這是兄長們紛紛主動承擔罪責,約瑟夫發現兄長們已經洗心革面,欣慰地與他們相認。

隨後,約瑟夫將父親從家鄉接到埃及,安享晚年。故事結局美滿。

曲目 Musical numbers

第一幕:序曲(Overture) ,序幕(Prologue),有夢就好(Any Dream Will Do),雅格布和兒子們(Jacob and Sons),約瑟夫的神衣(Joseph's Coat),約瑟夫的夢(Joseph's Dreams),可憐的約瑟夫(Poor, Poor Joseph),天堂里的又一個天使(One More Angel in Heaven),波提乏(Potiphar),關上每扇門(Close Every Door),約瑟夫向前走(Go, Go, Go Joseph)
第二幕:間奏曲(Entr'acte),法老的故事(Pharaoh's Story),可憐的法老(Poor, Poor Pharaoh),國王之歌(Song of the King),解讀法老之夢(Pharaoh's Dreams Explained),停止報曉(Stone the Crows),迦南舊時光(Those Canaan Days),兄長們來到埃及(The Brothers Come To Egypt),匍匐、匍匐(Grovel, Grovel),誰是小偷(Who's the Thief?),班傑明•卡利普索(Benjamin Calypso),一如既往的約瑟夫(Joseph All the Time),雅格布在埃及(Jacob in Egypt),尾聲(Finale),約瑟夫集錦(Joseph Megamix)

影響 Impact

1982年百老匯首演版榮獲
1982年托尼獎(Tony Award)最佳音樂劇,最佳音樂劇編劇,最佳曲譜,最佳音樂劇男配角,最佳音樂劇女配角,最佳音樂劇導演提名。
1982年戲劇世界獎(Theatre World Award)最佳音樂劇女配角獎
1982年戲劇桌獎(Drama Desk Award)傑出音樂劇,傑出音樂劇女配角,傑出音樂劇導演提名
1991年倫敦西區版榮獲
1992年勞倫斯•奧利弗獎(Lawrence Oliver Award)最佳音樂劇舞美設計,最佳服裝設計獎
創作該劇時,年僅19歲的韋伯體現出驚人的音樂才華,他創作的“有夢就好“(Any Dream Will Do),“關上每扇門“(Close Every Door)成為流行樂壇經久不衰的金曲。韋伯接受古典音樂訓練,但深受60年代流行音樂影響,因此他的創作通常不拘泥於某種音樂類型,而是儘可能實現音樂語彙多元化。《約瑟夫與神奇夢幻彩衣》中音樂集法國民謠,搖滾,查爾斯登,迪斯科舞曲,加勒比音樂等多種元素為一體,體現了韋伯不拘一格的音樂創作理念。他在隨後的音樂劇創作中繼續探索不同種類音樂的融合,並運用得更加爐火純青。
2007年重排版上演前,韋伯採用電視選秀的模式尋找男主角,引起巨大爭議。嚴肅評論認為這是為促進票房的純商業化炒作行為,在BBC電視台黃金時段播放選秀節目,是對電視台資源的浪費,也是對納稅人的不敬。
對於觀眾評選出的李•米德(Lee Mead),評論以負面為主,劇評人認為他演技平平,甚至無法正常完成一周8場演出。但米德在觀眾中擁有很高人氣,因為他的存在,兩場慈善演出門票價格飆升,而門票收入將捐獻給慈善機構,因此捐款額相應增加。因為米德的極高人氣,演出開票三周后,前三個月票銷售一空,原計畫演出半年因此延長到1年,在正是開演前,預售票額累計高達一千萬英鎊。業界認為,主要米德願意繼續在劇組演出,《約瑟夫與神奇夢幻彩衣》將持續保持良好的票房。
儘管選秀本身爭議頗多,但是據統計,該選秀節目使得更多觀眾關注倫敦西區音樂劇,推動西區整體演出票銷售,出票率比去年同期提高30%,因此韋伯被授予勞倫斯•奧利弗獎特殊貢獻獎。

評論

“韋伯作為當今最具有創新意識的作曲家之一,為《彩衣》打造了諸多膾炙人口的歌曲,加上充滿時尚活力的舞台調度,我們不難理解為什麼《彩衣》在學校劇團中如此流行。“
——梅爾•加索(Mel Gussow)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1981年11月19日
“演出中明朗的鏇律,華麗的舞台裝置和演員平穩但缺乏感染力的表演,讓人覺得自己置身於將人極度物化的拉斯韋加斯歌舞晚會現場,而不是百老匯劇院。演出的過度製作儘管吸引諸多觀眾,卻讓人覺得舞台呈現十分多餘。“
——本•布蘭特利(Ben Brantley)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1993年11月11日
“米德的演技局限,使他在不演唱時缺乏他前輩的吸引力,不過演員的缺陷不足以妨礙觀眾感受演出的熱情和歡樂。“
——尼古拉斯•德•榮(Nicholas de Jongh)
《晚間標準報》 (Evening Standard) 2007年7月18日

作者簡介

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

webberwebber

安德魯·洛伊德·韋伯是當今最偉大的音樂劇作曲家。他1948年3月22日出生在英國倫敦的一個鋼琴教師之家。
他在牛津的馬格德林學院就讀時,音樂天分就顯現出來,並與蒂姆·萊斯和寫了他的第一部音樂劇《我們的樣子》 。1967年兩人又合作寫了另一部作品《約瑟夫和神奇的彩衣》,隨後這部作品在倫敦西區劇院上演。
70年代早期,韋伯先後為兩部英國電影寫了配樂。接著他便與萊斯寫了著名的音樂劇《耶穌基督巨星》 ,這部作品是韋伯的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獲得了七項托米獎和格萊美大獎。1973年這部音樂劇被拍成電影,歌曲Could We Start Again Please? 很動聽。
1981年,韋伯創作了音樂劇 《埃維塔》 ,我們熟悉的 《阿根廷別為我哭泣》 即出自此劇。也就在同時最著名的音樂劇 《貓》 也創作出來了,這是一部經典的音樂劇,是根據英國的一首名字叫《擅長裝扮的老貓經》改編而來。《貓》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在倫敦,美國的百老匯甚至是全世界頻繁上演,其中的歌曲Memory更是膾炙人口,名揚天下。這首Memory已成為流行歌曲里的經典之作,有很多音樂家用不同的音樂形式來演繹它,此曲被錄製近600次,有150多位音樂家錄製過。
《貓》獲得了七項托米獎,Memory獲得了1982年的葛萊美獎。此曲是由劇中的主角魅力貓“Grizabella”演唱的,這是一隻年輕時魅力十足而年老後邋遢骯髒的貓,她孤獨衰弱,遭人唾棄,流浪在最下等的街區,受到貓族的排擠。她也渴望能升入天堂,但這對她顯然是一種奢望。在這個情景下,她演唱了這首Memory。在她唱完之後,貓兒們都被感動了,一致推選她升上天堂,全劇落下帷幕。這首歌是全劇的高潮,所有的貓對“Grizabella”的看法都將在這首歌后發生改變,我第一次聽這首歌並不知道這樣的背景,卻也感到了那種絕望和淒涼。據說現在全球已經有250位藝術家錄製了這首歌,但相信大家印象最深的應該還是早期Barbara Streisand的版本,我第一次聽到的就是她唱的。到現在每次聽到還是會感到那種感化人心的力量。此後,韋伯又創作了一部優秀的音樂劇 《歌劇院的幽靈》 。 這是一部有著驚險,神秘情節的作品,故事已成經典,,多次被翻拍成電影,歌曲All I Ask Of You即出自此劇,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首歌曲。這部音樂劇描寫的是一個戴著白色面具, 住在巴黎一個歌劇院地下的幽靈和女主角克里斯汀,拉烏爾三人之間的感情糾葛,是一個悲傷而優美的愛情故事。當Christine在鏡中看到Phantom ,在他的呼喚中穿越鏡子,隨他走下七層螺鏇梯,來到湖畔, 他們坐上小舟,划過地宮的時候,他們開始一段二重唱,就是這首著名的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次日清晨在湖畔,Phantom坐在風琴前,自行彈奏著他的樂曲唱起了The Music Of The Night,專輯中是由MICHAEL CRAWFORD演唱的,咬字清晰,氣聲溫柔,恰如其分地表達出Phantom的一往深情。後來Christine與Raoul逃避Phantom時,兩人含情脈脈唱起.All I Ask Of You。這部音樂劇改編自同名的小說。我沒有看過在舞台上演的,只看過電影版的,唱段都在,而且韋伯還特意又寫了一首“Learn To Be Lonely”來暗喻魅影最後仍要孤獨一生的悲傷。
1992年,韋伯又創作了音樂劇《日落大道》 ,這是以一部好萊塢的電影為藍本改編的,於1993年在倫敦上演。1994年該劇在百老匯上演並獲得很大成功。除了以上這五部音樂劇以外,韋伯還創作了《星光特快》 , 《愛的局面》 等音樂劇作品。
韋伯在音樂劇的創作領域裡取得了非凡的藝術成就,他曾名列美國《戲劇周刊》雜誌評選的美國戲劇界最有影響力的100人之首,他的音樂劇在世界各地頻繁演出,並創下了許多演出記錄。
近年來,在我國的唱片市場偶爾也能見到一些經典的音樂劇錄音。因為語言和文化的差異,我們欣賞這些作品主要還是側重音樂,韋伯有鏇律大師的美譽,他寫的很多歌曲是非常優美動聽的,可以說是流行歌曲里的精華和典範。

蒂姆·萊斯

蒂姆·萊斯蒂姆·萊斯

蒂姆·萊斯1944年出生。1965年,他創作了他的第一首歌曲《那就是我的故事》,自己作詞作曲。這首歌曲被一支名叫"男用睡衣"的搖滾樂團錄製,後來這個樂團就此銷聲匿跡。同年,他在大學裡遇見了日後飛黃騰達的安德魯·勞埃德·韋伯。韋伯對戲劇音樂的抱負勝過流行和搖滾音樂。他們倆一拍即合,因為一人可以開始體面的音樂創作,而另一人找到了寫詞的活乾。
萊斯作詞的音樂劇有十幾部之多,其中前四部都是韋伯的作品。第一部《像我們一類的人》(1965-1966),從沒得以上演。但其後三部,《約瑟與他的神奇彩衣》(1968),《萬世巨星》(1969-1971)和《艾薇塔》(1976-1978),無論是舞台還是銀幕,過去還是現在,都在世界範圍內獲得了巨大成功。八十年代初,兩人感到無法更加成功,開始各自發展。之後不久,韋伯就創作了《貓》,立刻獲得更大的成功。
蒂姆之後與活躍於倫敦的史蒂芬·奧利弗合作,創作了《蒲隆地爾》。之後,在1986年與ABBA樂隊成員Bjorn Ulvaeus還有班尼·安德森一起製作了《象棋》。該劇在倫敦西區首演後還不錯,但1988年一移到百老匯就完蛋了。1989年,蒂姆將麥可·貝爾格作曲,呂克·普拉蒙東作詞的法國著名音樂劇《明星狂熱》翻成了英語版本,之後專輯在法國熱銷。
九十年代,蒂姆主要為迪士尼帝國效力,他為動畫電影《阿拉丁》《獅子王》,以及舞台戲劇《美女與野獸》《獅子王》《阿依達》作詞。在為 迪士尼效命的間隙,他還為克里夫·理察狂想式的作品《呼嘯山莊》作了詞。該劇1995至1996年在全英巡演。蒂姆目前正在重新製作一部歌劇風格的音樂劇《大衛王》,這是他與作曲阿倫·門肯曾經一起創作的作品。另外他打算在舞台和銀幕上,將《象棋》重新包裝。蒂姆本人還有一個新點子,能不能用上就說不準了。他獲得過各式各樣的獎項,大多不如他所料,或者根本是莫名其妙。
蒂姆長住在倫敦或康瓦耳的家裡,或者就在來往兩地的高速公路上。他有三個孩子,一個自己的板球隊,和一個騎士頭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