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謝中書書》

《答謝中書書》

《與謝中書書》是南朝文學家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書信,反映了作者娛情山水的思想。文章以感慨發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有高雅情懷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將內心的感受與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樂事。作者正是將謝中書當作能夠談山論水的朋友,同時也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陶弘景,南朝梁時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著名的醫藥家、煉丹家、文學家,人稱“山中宰相”。《與謝中書書》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文題中的“答”是“回復”的意思。“謝中書”,即謝徵(zhēng),字元度,陳郡陽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書鴻臚(掌朝廷機密文書),所以稱之為謝中書。“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信札”,是一種套用性文體。

基本信息

詩詞正文

《答謝中書書》 陶弘景

答謝中書書答謝中書書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②俱備。曉霧將歇③,猿鳥亂鳴;夕日欲頹④,沉鱗競躍⑤。實是欲界之仙都⑥。自康樂⑦以來,未復有能與⑧其奇者。
課下注釋:
①本文選自《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梁文》(中華書局1985年版)卷四十六。謝中書,字元度,陳郡陽夏(現在河南太康)人 。
②五色交輝:這裡形容石壁色彩斑斕。五色,古代以青、黃、黑、白、赤為正色。交輝,交相輝映。
③四時:四季。
④歇:消散。
⑤夕日欲頹:太陽快要落山了。頹,墜落。
沉鱗競躍:潛游在水中的魚爭相跳出水面。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
⑦欲界之仙都:人間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是沒有擺脫世俗的七情六慾的眾生所處境界,即指人間。仙都,神仙生活於其中的美好世界。
⑧康樂:指南著名山水詩人謝靈運,他繼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為康樂公。是南朝齊梁間文學家。
⑨與(yù):參與,這裡指欣賞。

詩詞譯文

山川的秀美是古代文人雅士談論的話題。高聳的山峰聳入雲端,清澈的溪流可以看到底。兩岸的石壁青,黃,黑,白,赤,五色交相輝映。青色的樹林,翠綠的竹林,四季都有。早晨的霧氣即將消散,猿猴和鳥的叫聲此起彼伏;太陽快要落山了,潛游在水中的魚爭相跳出水面。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從謝靈運以來,就沒有能欣賞它的奇妙之處的人了。

佳句賞評

《答謝中書書》最後一句話“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有什麼言外之意?
這句話表達了作者要像謝靈運那樣,陶情怡樂於這美妙的山水之中,抒發了歸隱林泉的終身志趣。

①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俊俏的山,直直聳立,有白雲輕繞;俊美的水,清澈見底,有魚兒嬉戲。溪水兩岸的石壁,更是美妙絕倫:綠樹、青草、翠竹、紅花、藍天、白雲……四時不同、景色各異,五彩繽紛、交相輝映,美不勝收;特別是青翠的叢林,碧綠的修竹,四季常青、生機盎然。這一句是概括描寫,作者緊緊抓住江南景物的特點:高山、流雲、溪水、青林、翠竹……用白描的手法,稍加點染,便組成一幅江南山川秀美圖。
②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作者選擇了兩個極具畫面感的鏡頭“曉霧”、“夕日”來描摹、渲染。
早晨,群山疊翠、清霧朦朧:山,似出浴的西子,亭亭玉立、超凡脫俗;霧,似斜披的輕紗,若隱若現、似有似無。這是一天最美的開始。山,陽光相擁,霧,緊緊依偎。漫步崎嶇的山間小路,看舒緩的溪水流淌,品輕巧的小鳥婉鳴,聽通靈的猿猴長嘯,樂趣無限。山是質樸的、獨特的,水是自然的、靈動的。多么清淨的山水啊!一如梵音自天際間飄來,頓時讓人耳聰目明,如悟禪機。

黃昏、夕陽,又是另一幅山水佳景。落日餘輝鋪就大地、淙淙溪流碧波蕩漾;光和影巧妙的揉和在一起:分不清哪是光下的水、哪是水中的光,波光一起粼粼生輝;調皮的錦鱗,時而在水底覓食、嬉戲,時而跳出水面,攪動陣陣漣漪,圈圈蕩漾到遠遠的岸邊。獨處如此美景之中,自覺不自覺的融入了自然,不禁會產生這樣的疑問:人間仙境莫非在此?不然的話,為何這般清幽、脫俗,不帶一絲人間煙火。語言簡明、質樸、生動、形象,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像空間。

作品賞析

《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書信。
文章以感慨發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有高雅情懷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將內心的感受與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樂事。作者正是將謝中書當作能夠談山論水的朋友,同時也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來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筆觸具體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雲,清流見底”,極力描寫山之高,水之淨,用筆洗鍊,寥寥八字,就寫出了仰觀俯察兩種視角,白雲高山流水三重風物,境界清新。“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又改用平遠、高遠的視角極目遠眺,青翠的竹木與五彩的山石相映襯,呈現出一派絢爛輝煌的氣象,在清爽宜人的畫卷上平添了萬物勃發的生命力。“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陽欲頹,沉鱗競躍”,由靜景轉入對動景的描寫。猿鳥的鳴叫聲穿越了清晨即將消散的薄霧,傳入耳際;夕陽的餘暉中,魚兒在水中競相嬉戲。這四句通過朝與夕兩個特定時間段的生物的活動,又為畫面增添了靈動感,傳達了生命氣息。這十句作者擇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組合,使讀者對山川景物產生完整、統一的印象。
最後,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實欲界之仙都”,這裡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帶有自豪之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於言表。
王國維云:“一切景語皆情語。”本文寫景,沒有僅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靈魂,即自然萬物的勃勃生機,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悅,體現了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文章總評

文章開始,作者從人們對山水的態度入手:古往今來,沒有人不讚美青山綠水的,特別是江南的山山水水,更是柔媚亮麗、清秀絕塵,是如此的典雅、飄逸。接著描寫了山水、石壁、叢林、翠竹和早晨、黃昏的景象,融情於景,表達作者對山水的讚美之情。最後,作者發出慨嘆:從謝靈運後,又有誰能欣賞如此美景呢?望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名利,能全身心投入自然的人,還有多少呢?一片黯然之情,悄然流露。

整篇文章,六十八言,有山水竹林、曉霧夕陽、猿鳥錦鱗,有比喻、誇張、擬人,有正面描寫、側面描寫……說不完無限情趣、道不完生機盎然。這在魏晉六朝“詩尚玄理,文工駢體”的文風中,可謂一枝獨秀。讀來凡心皆無,身在物外,心清神明

作者情感

自然景物的綺麗風光,本身就構成優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獨特的藝術感受,以飽和著感情的語言激起讀者的興致,從而形成文學作品的意境。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變化之美,動靜相襯之美相互作用,構成一幅怡神悅性的山水畫。全文只有68個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羅了四時,兼顧了晨昏,山川草木,飛禽走獸,抒情議論,各類皆備。先以感慨發端,然後以清峻的筆觸具體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後以感慨收束。全文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開頭寫道“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這個“美”字,是山川風物的客觀形態,也是作者對山川風物的審美感受——愉悅,“實是欲界之仙都”,將在山水之中飄飄欲仙的得意之態表露無疑。“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帶有自豪之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於言表。

作者介紹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卒謚貞白先生。南朝南齊南梁時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時也是著名的醫學家。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自幼聰明異常,十五歲著《尋山志》 。二十歲被引為諸王侍讀,後拜左衛殿中將軍。三十六歲梁代齊而立,隱居句曲山(茅山)。梁武帝早年便與陶弘景認識,稱帝之後,想讓其出山為官,輔佐朝政。陶於是畫了一張畫,兩頭牛,一個自在地吃草,一個帶著金籠頭,被拿著鞭子的人牽著鼻子。梁武帝一見,便知其意,雖不為官,但書信不斷,人稱“山中宰相”。他的思想脫胎於老莊哲學和葛洪的神仙道教,雜有儒家和佛教觀點。工草隸行書尤妙。對歷算、地理、醫藥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農百草經》,並增收魏晉間名醫所用新藥,成《本草經集注》七卷,共載藥物730種,並首創沿用至今的藥物分類方法,以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實分類,對本草學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原書已佚,現在敦煌發現殘本)其內容為歷代本草書籍收載,得以流傳。另著有《真誥》《真靈位業圖》《陶氏效驗方》《補闕肘後百一方》《陶隱居本草》《藥總訣》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